Saturday, April 30, 2011

四月仍然是冬天



我们这里的春天。今年冬季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长。昨天早上还在风雪交加,一塌糊涂。市中心的小广场上,有这位大哥用脚写下如此美丽的诗句,满城的人们于是就到处转发,顺便问一句:你也这么想吗?

我希望我像他那么乐观和油墨……

Friday, April 29, 2011

个人借贷和国家借贷异同浅见

到了海外生活,自然就慢慢开始适应不同的生活,尤其是财经银行都是和国内大大不同,一般来说,最初的时候都是有点不适应,比如我们那时,对使用信用卡和银行支票等等,都是一头雾水的糊涂,等到了贷款买房的时候,更是小心翼翼地试探,慢慢才开始明白了解不同的银行处理系统。其实,最大的不同,就是贷款,以及可以用贷款来创造财富,不过,这么做很有风险,不是那么多人敢于尝试吧。

中国人的做法很传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地主。通不通英文关系都不大,只要明白买房子出租收租金,慢慢地一年一年熬过来,用租金把房子付清,房子,就是自己的道理就够了。更好的是,等房子贷款付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用房子做抵押,再借款买房投资,继续出租收租金,一个接一个地滚雪球。很多华人都是这么慢慢地积聚财富,退休而享受生活的。这么借钱贷款,固然有风险,但是,只要管理合理,资产大于借贷,到了坚持不了,或者后代不愿意打理的时候,卖了房子,就是银子到手了。

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做房东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容易,大家都发财了。所谓看事容易做事难,就是这样。

我有许多客户朋友,都是在房地产上很有心得,经常和我讨论他们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有一个一直是我很倾服的一位太太,她没有正式工作过,老公工作,她在家带孩子,同时就开始了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先开始不大,买卖过一些排屋公寓,都不太有大的出入。在本地房价大涨之前,她已经开始买卖了一些小房子。但是,各种原因影响,他们买了一个相当大的房子,花了将近六十万,到银行贷款四十几万。一年后,因为油价上升,房产两年之内翻了一倍,她的房子就是一百二十万。不客气,她到银行继续借,总共贷款九十万,除去已欠的四十万,到手四十多万,用三十万做首期,买了一个一百一十万的小公寓楼,另外十几万再做首期,又买了一个三十五万房子出租。过了一年,公寓楼涨价,再重新借钱,这次到手的钱,拿到中国去买了地产。前几天碰上她,把公寓楼二百二十万卖了,出租房不到七十万出手,就等着儿子上大学,她就和老公退休回国享受去也!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每一年的房租来供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她是非常的幸运,但是,胆大敢于冒险也是她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成功,没有贷款的杠杆作用,是不可能短期内实现的,完全靠积攒的钱来买房子,大概要很多年才能这么洗手归山了。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益贷款了。对了,借钱也有高明和不高明的地方,假如借钱是为了消费,每一年入不敷出,靠借钱来维持生活,总有一天是要被人逼上来还钱的。

个人财政如是,国家财政也如是。

最近,美国的财政嚷嚷得厉害,一个是国会里共和党和民主党为了升赤字封顶上限和财政赤字以及预算案打得不亦乐乎,就差头破血流了,而一转身,给政府债券评级的机构,就提出警告,假如国会及政府不能够及时控制政府开销,那么就会取消美国国债的三A的评级。一旦被评估机构降级,那么下一步就是国债必须以更高的利率,才能吸引收购者。在美国债务如此高昂的时候,增加一个点(即百分之一的百分一点),就会增加几千万的利息开支。

怎么到今天这一步,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尤其是网上和报刊杂志上的专家所言,经常会是很多看上去很重要的专业词汇,让人看了望而却步,知道这个美国财经有大问题,啥问题,那就是事不关己了。其实肯定不是事不关己,无论喜不喜欢美国以及的财政经济策略,很不幸,美国人的借钱政策,已经是影响当前以及以后的全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心不开心,都要试着明白一点点他们都在干啥吧?

和家庭财政相同,家庭收入是靠工作薪金或者投资商业收入,国家的收入,是靠税收,家庭开支和国家一样,都是尽力在开支和收入之间保持平衡。但是,国家财政和个人财政的相同性,也就到此为止了。个人的生命有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收手退休,就要结束生命,没有了收入,也就不再借贷。国家不同,国家是一个基本上的不停运转的机器,而且,一般几乎所有国家,都会有一定的债务,但是,因为国家有征税权,所以,有信用在信贷市场借贷,用未来的税收来维持今日的开支。借贷给国家,几乎没有太大的风险,不像个人债务,个人债务是一个有风险的运作,一旦个人收入暂停,或者商业事业受阻,资金不能流转,很可能影响个人贷款的能力。国家呢,还可以再印钞票,还可以再举债。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直到不能再借债为止。而这种时候,在历史上时有发生。可是个人可以破产,国家可以破产吗?以美国为例,美国会破产,会无力偿还每一年的债务吗?

美国从建国开始,就开始借国债,1791年就有七千五百万的国债。不过,美国每年的正常收支却是多数年份黑字多过赤字,就是有财政盈余,而且有了盈余,就尽力去付清国债,到了1812年,就几乎付清99%的国债。之后的南北战争中又开始借债,1864年达到二十七亿之巨额,战争结束后的五十多年,靠了多年的财政盈余,又将国债付清约百分之五十五。一次世界大战又是美国开始大肆举债的开始,一战结束时美国国债是二百二十五亿,之后十一年的财政盈余,再次将债务付清百分之三十六。可是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的社会刺激财经政策,以及随后的二次大战,使国债从一九三零年的一百六十亿涨到一九五零年的两千六百亿美元。之后的国债,1950年到1980年,国债从2600亿到9090亿,就是和通货膨胀率同步的变化,但是,国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付清或付低,因为几乎美国的财政操作都是赤字预算,而赤字就是从1992年的三万亿,到布什执政期满时的十万亿,天文数字并没有到此结束,一直跳跃到今天的十四万亿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码。

这个数字之所以可怕,是因为相对性。

二战时美国债务是当年GDP(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百,但是那是战时的经济,可为异态,不做常数比较。七十年代预算,国债是GDP的28%,之后八十年代是40%以上,九十年代初是50%,九十年代末又降低到39%。可是本世纪开始来,就是一路飙升,从这个数字直线到今年的99%!当然了,日本的国债2008年始,就是GDP的200%,可见美国还有路可走才到这一步。可是美国的问题在于美国影响着世界经济的盛衰哀荣,有着对美国国内和国外经济政治深远巨大的影响。

怎么改变更是比较不容易。个人财政中,贷款是有一定上限的,计算支付贷款能力时,会计算付利息和付本金对比收入的比例,超过这个比例就不可以借款了,国家有这个比例吗?有的话,谁来控制?现在美国国会打得热闹非凡,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党派的利益,而不是真正有心去和另外党派一起工作解决国债上限问题。对了,国会为了升不升上限闹到准备关闭部分国家机关,升上限其实是个形式,升不升都在借,不升上限名义上是控制借款,但是并没有人解决实际问题。美国现在最大的矛盾就是经济不景气,需要赤字刺激,但是国债如此,又不太容易继续赤字下去。可是不刺激,很可能经济复苏又不能实现,会进一步影响美国的借债。而且,前几天的债券评估机构出来警告美国政府,再不控制国债,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对美国国债降级。降级的紧接着的后果就是借债的费用增高,利息升高,目前美国付利息的额度已经是非常高额开销,一旦利率升高,所有债务的利息开销会疯狂增长,美国没有能力控制利率的发展,事情就会很严重。

怎么严重法无人能预见。个人到了债务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就宣告破产,把家产拍卖偿还债务,然后还是要把一些债务在限定时间来还清,之后七年内不允许借贷,不能那么自由地消费。国家呢,拉丁美洲,俄国都有过被国际货币基金会控制负债的记录,而近在眼前的事例,就是希腊爱尔兰。希腊每天公务员上街抗议的镜头至今也并没有解决国债的大问题,但是,希腊的问题就是它提前消费,给人民公务员高薪和高福利,到了被控制付债的时候,第一发生的就是削减福利,降低工薪,增加税收,没有一样是国人愿意看见的。美国人更不可能接受,但是,自己不开始行动,那一天恐怕也是可能看见的。

也有人提出允许政府破产,尤其是地方政府。但是,破产之后的政府如何运作,公众福利机构怎么运转,医院救火站警察可能会减少到骨头,但其他非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很可能就是被关闭了事。这个,不用破产,美国好几个城市已经开始了,例如底特律,有人就悲观地呼喊“美国是不是在变成第三世界”,也许不会,但是作为世界头号超级强国,就只能是外强中干,要想做世界警察,没有强大的财经市场借贷,恐怕就是不可能的。昨天某人正在看到六出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抢粮食的一段,忍不住想,这个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美国,会把自己借债借到破产,以致不能维持保护自己利益的地步,帝国的下坡路,好像真正在脚下慢慢开始了吧。

个人能不能避免被金融海啸卷走,大概看个人的经济的强壮和准备。不过,这个海啸有可能很快来,也可能还有一百年。美金不再强势,已经是在预示一百年真的太长久了。

****************
附:对赤字刺激经济的理解。国家和家庭一样,每一年需要平衡收支。如果是收入高于支出,即是黑字,用黑笔画出来,如果支出高于开支,就是亏损,用红笔醒目地写下,是为赤字。美国在三十年代前,借债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有了盈余,就一定会积极付债。三十年代大萧条,国家实施凯恩斯经济理论,刺激经济发展。

就是在萧条的时候,国家以未来税收为保障,一方面国家直接借贷来修整公路修建水库等大型项目,大兴土木,雇佣工人,另一方面减息让公司借贷。有了工作,工人有工资,就开始消费,消费了,厂家就开始生产,生产了就要雇佣更多的工人,就要给厂房投资。一步一步地国家实行经济火车头的功能,将国民经济带出萧条。国民有了收入,就会交税,那国家只是短期借贷,然后皆大欢喜。

但事实上并非学术上的简单。美国经济在战后几次萧条复苏,都是靠政府的刺激,刺激经济复苏后,经济过热就用金融手段,比如加息来控制经济过热,一控制很可能就是进一步引发萧条,萧条了,再借贷和减息来刺激,周而复始,直到八十年代初。这一次就是经济滞涨,通货膨胀,但经济停滞不前。这时凯恩斯开始不再是各国效宗的经济大宗师,以后的经济政策却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还是运用金融和财政手段解决经济的周期性的衰退。目前,是美国这个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借贷太高,控制不了利息,也会慢慢对借贷失去控制。

赤字经济方面的财政金融手段运用,就是国家与个人贷款的根本不同。国家是永远存在(理论上),永远可以收税,所以可以提前消费。个人可以提前消费,但是限制比较多。共同点就是,借贷是一个手段,不是终极目标。美国现在欠债,是有内债和外债。外债是欠世界的,中国首当其冲,第一大债主。内债就在于,美国现在的社会福利支出,也是赤字经营,也就是说,用现在收正在工作人的福利基金,支付正在享受福利收入人的养老金,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兑现,也是靠赤字借贷支付的。前几年福特通用汽车公司倒闭,最大原因之一,就是unfunded pension没有兑现的公司养老金。他们每一年的付出福利,都是在财会上的预付款项,是经常项目的欠款。公司一旦运转不过来,借贷成问题,就无法兑现养老金,只能倒闭破产,抵销一切以前公司的大笔养老金承诺。那些在这些公司工作多年,一直支付养老金的工人,都不再有养老金收入。这些人,毫无疑问,就被推到国家政府的福利开支上面。那等国家也不能支付福利的时候,谁又能来承担这些人养老呢?

如果希腊和爱尔兰在某种意义上是借鉴的话,美国的未来或许可以预见。欧盟的救市计划很严格的就是推后退休年限,目前是65的,退后到75(比方啊,我不知道具体数字),不是缺乏工人,而是推后支付养老金额;增加税收,增加个人的公司的一切税收;削减政府各项福利优惠开支;裁减政府工作人员;逼迫政府尽快恢复预算平衡,等等等等。在希腊的挑战是,希腊和意大利很像(古老文明古国的类似),人民交税意识不强,很多人地下交易,避开税收,国家财政一直不强硬,但是还要支持着高福利机制。高官们和部分人得到很多好处,但普通公务员却要承担大部分的救市的负担,于是民众激愤。而爱尔兰不同,他们不满就只有一样,不再对自己的经济有着自主权。爱尔兰十几年来是北方一只经济猛虎,靠的是减低税收,吸引各国的投资,现在就卡在高税收无法吸引他国投资,但是维持低税收没有欧盟救市。(题外话,英国当年撒切尔夫人拒绝加入欧盟,就是给了英国以独立主权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的能力)。到时候谁来救美国?或者我应该问,谁有能力救美国,并能对美国说,你不能随便想当世界警察就当世界警察了?无法想象。所以最大可能是美国像英国那样,勒紧裤腰带,大量削减政府开支,教育医疗政府甚至军事全面削减。不过,事情并非那么可怕,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民富国简概念上的国家,会自己开始实施推后养老年龄,削减开支,增加税收等措施。上一次竞选,“茶叶党”人就开始嚷嚷着要勒紧裤腰带了,现在在国会里是权力分配之争,到最后,谁也不傻,不会不明白应该避免的难关。只是民主党不肯削减开支,失去选民,而共和党也是嚷得凶,但都是为了拉选票的空谈。2012竞选之后,减税增加政府开支是不可能避免的事实了,到那时,就可以看看美金究竟是什么颜色的了吧。

Friday, April 22, 2011

凯特要结婚了,猜猜谁来买单

四月二十九日,凯特要结婚了。除非你过去半年生活在荒岛上,恐怕没人不知道凯特和威廉,英国王位第二继承人威廉王子,四月二十九日,就要大婚了。

最近的新闻,加拿大的新闻包括在内,对王家婚礼的兴趣超过了对竞选的关心,和冰球决赛不相上下。多少还是一个好奇心,和人类不可避免的对王子公主婚礼的好奇,不管平常关心不关心,到了生老病死,尤其是婚礼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点好奇。不多,但是,英国王室在过去几十年里,给八卦新闻创造了如许的价值,难怪世界各地的报刊电台,几乎无可避免地卷进好奇的围观者之中。

凯特的名字取得很好。不对,她家族的姓姓得很好。Middleton,正正好是中间。这个凯特,还真是英国王室第一个没有任何贵族背景和身份遗产的媳妇。戴安娜并不是非贵族,戴安娜生于斯班瑟伯爵家族,她的先祖第一代斯班瑟伯爵是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的曾孙。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是在光荣革命中迎接奥兰治亲王威廉二世赶走当台国王的命臣,一代常胜将军。他是温斯顿·丘吉尔以及戴安娜王妃的祖先。斯班瑟伯爵是英国世袭贵族中,有着高贵地位和血统的一支。所以,戴安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而凯特就完全不同了,她出生于中产阶级。

不过,也是非常富有的中产阶级。她父母靠邮购生意起家,成为百万富翁,她和她的妹妹弟弟都是在学费高昂私立学校长大的。她和威廉王子在圣安德鲁大学结识后,经过多年交往,终于订婚,真正建立了一个“嫁给了王子”的神话。

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我就关心这个婚礼的费用。纯属无聊也罢,好奇过头也行,老百姓看看热闹的心态恐怕更多,比一比这个民间婚礼也好吧。这个婚礼无疑很奇特,因为,好像上市公司一样,既然上市给人买,那,自然要给大家看是怎么花的钱,因为英国纳税人是要买单的。

相比较英国平均婚礼的两万九千元,王子的婚礼预计要花掉七千八百万美金。当然了,他的祖母老太太很富有,她是要出一部分的。新娘家也有钱,他们也要付一部分。比如新娘家要出她的服装费,婚纱是四万七,凯特的妹妹是伴娘,伴娘服是三万一,还有一家人在伦敦豪华酒店的开销,大概也在八万上下。新郎家要付鲜花,装饰,运输,接待,宾客的食品等等。具体费用不详。其他费用计有,街道清洁费用,目前最乐观估计是十万,但是根据1997年戴安娜王妃葬礼后街道清洁费计算,要四十到七十万美元,也有人预估是一百万。这些平常英国的化妆表演性的皇家骑兵和卫队等等,那是自然必要的花销。可是最大的还是安全保护费用。邀请了那么些名人,英国和世界现在正是经济萧条,说不定也会像查尔斯王子那样被抗议的学生围住了打砸一番,那英国的脸面也就是无处可放了啊。所以,警察,保安,苏格兰场等等,都会将这次机会当作2012伦敦奥运的预演。

阴暗吗?光明正大地公开来让纳税人交钱,王子美人举行世纪婚礼,透明是很透明,可是,不开心的纳税人怎么说?没有话说吧。好歹这个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招来满世界的观光者,到时候伦敦一定是满坑满谷的游客,从白金汉宫到西敏寺大教堂,到婚礼的必经路线,都是满满的观光者。而且,只从王子和凯特宣布婚礼以后,英国以致世界的厂商们,大赚婚礼钱,借机出售不可胜数的纪念品,杯盘碗盏,假戒指冒牌凯特订婚服,都乘机买了个好价钱。而在凯特家附近的小镇上,她家的邻居已经开始接待平常不到这个角落来访问的游客。至于报纸上杂志上,更是连篇累牍地介绍旅游信息,观光线索和风景介绍。世界上各大新闻机构,也都派人到英国到伦敦去进行实地报道。而英国人自己呢?国家宣布放假一天,加上平常的周末,来一个长周末,于是成批的英国人,出国到外面旅游去也!

这个,才是最大最大的损失。预计一天假期给英国经济的损失是六十四亿美元。

可是,英国人似乎还是大多数能够容忍这个王室的存在,容忍老太太做他们的象征性国家元首。不是没有非议的。前两年老太太N多次出访加拿大,就有人出来嚷嚷要取消老太太的象征性国家元首的地位。可是问题就在于,假如没有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是不是又要选举一个出来?免了吧!每一次竞选,实在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看来看去都是差不多的萝卜,白的换成红的,里面心还是一样的,白白让纳税人掏钱给他们折腾这么一次。还不如让这个小心翼翼的老太太,规规矩矩地不敢行差踏错怕一下子丢掉宝座的人在那里可能更多一些安稳为好。选举任何别人,哪里就能够知道那是一个能够免疫不受权力腐蚀的人物呢?还是老太太秉承千百年的历史的压力,明白做人有更多的好处,至少可以带来观光者看看一场不是那么常见的露天喜剧好了。所以,加拿大人多数对老太太不那么关心,英国人辄更多一些宽容,让这一家人的肥皂剧继续下去,让满世界多一点点娱乐。有一些成本,但是,哪一个政权又没有呢?没有找到最好的替代品之前,还是不用对他们的选择指指点点吧。

Tuesday, April 19, 2011

《时空穿越者的妻子》

又是春日将到之时。

虽然仍是白雪飘飘,但是一样可以在电影里,遥行千里,遐思天外。不过,看过电影,不好看,自然是大呼后悔,好看的,就又要兴师动众,鼓捣大家。只是介于过去的经验,我自己看得美好的故事,被一些人看完后,大呼上当,“就像在看毕加索的画儿,鼻子长在肩膀上,脑袋后面伸出胳臂”之类的感想,我就在此谨慎地告诫容易被弄得头昏眼花的人,轻易不要看这部电影,比毕加索还要抽象,但是,看明白了,就肯定会我有同样的感受。

《时空穿越者的妻子》(The Time Traveler's Wife)摆明了就是一个浪漫故事。

克莱尔是一个艺术家,用她父亲道歉的话说,没有对生活准备好,换言之,就是浪漫情怀,一生一世。故事开始的时候,克莱尔面对突然遇见的亨利,欣喜万分,激动异常,压抑不住兴奋地告诉亨利,“你告诉过我我们会见面!”亨利很歉疚也不无怀疑地看着这美丽而活泼的青年女子,抱歉地回答,“我认识你吗?”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会面。克莱尔含情脉脉,亨利半信半疑,可是,亨利明白自己的秘密,也知道克莱尔很可能知道他未来会明白,但眼下不清楚的将来。

够糊涂吧?可是,影片开头就是亨利在母亲出车祸去世的那一天,在车子相撞的瞬间,突然穿越时空,回到两周前,突然又回到车祸现场,见到未来的亨利,他自己,用年长的自己安慰年幼的孩子的恐惧。没有悬念,没有悬疑,只有没有逻辑的时空变幻。

可是对于克莱尔,时间就是从小到大一个正常的顺序的过程,亨利从未来,远一点的未来,和近一点的未来,都是前后颠倒地过来在春风和煦的山谷里,见到一个美丽的小女儿。

克莱尔遇见这一个神秘的自称能穿越时空的人,无疑芳心相许,终生不弃,一次又一次地恍惚地遇见这个男人,直到真正在人流里见到梦中情人,仿佛溶化了一般,附着在亨利身上。直到这时,亨利才开始去穿越到过去,去见到这个目前在她生活里最重要的女人。在这个意义上,倒是很符合人生的比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遇见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才愿意去了解她/他的过去,愿意去分享他/她的未来。从此之后,非常简单的爱情浪漫故事的发展,可是,让人不由不感叹人生和命运的奇特。

他们的一生,不为其他,只为了对方,为了和对方在一起的一时一刻。亨利无法控制自己的穿越,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毫无预知,而且,让事情更糟糕的是,他穿越之后,在时空另一边出现时,必须面对一个不那么美好的现实,就是,他可以穿越,但是他身上的一切不可以穿越。所以他穿越后第一件事,不是任何的光荣荣耀的改变历史进程,甚至不是改变任何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及在过去的未来会发生的事实,是要费尽心机遮盖自己。然也只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过客,等待着无名的那一瞬间,回到他自己现在所有的时空,正常生活。

他无法正常生活,所以他要保持沉默,和世人保持距离。直到克莱尔含情脉脉地来到他面前。

我试图猜测克莱尔的选择,最后觉得还是放弃为上。本来人生的情爱和人生的变化,都不是你我可以把握的一切,人年纪越大,越可能相信冥冥之中的那一个不可知的恍惚的命运。一个能够不断回到你身边,忠实沉默,不变的人,大概真是一个可以相许的人。可是,就算是有命运的指引,和人生的撮合,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哪怕有最忠诚的感情,仍然抵挡不住生活的压力。于是,亨利很“巧合”地记住了一个六合彩数字,满足了超于最基本生活的底线,于是,他可以去漫游天外,只要在重要的时刻出现在克莱尔的身边就好了。他遇到压力很可能会消失,实际上可能是世上大多数男人在夫妻口角之中最希望出现的情况了吧?

让我最感触的,是亨利自己的变化和对情感的理解。

在目前的婚姻中,年轻的现实中的亨利,在婚礼前突然穿越,年长且双鬓斑白的亨利悄然出现,担当起年轻人不肯或不知道担当的责任。而年长后更多顾虑的亨利,又有年轻时的自己回来给这一个婚姻带来出人意表的欣喜。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年轻的丈夫,是不是期望他们能够不需要等待生离死别的瞬间,才会分清生活中的孰轻孰重,能够共享此时此刻;而与年长的先生共处时,又暗暗会不会期待他们有更多的活力,不致冷冷地毫无情趣吧?

除了情感上的一条线索,故事没有太多太大的逻辑。可是,那是给男人看的缺陷,对于女性,很多回自动摒除这些,而自动带入到“如果那是我……”的泪水奔涌下了。所以,很能理解这部电影的评论不高的事实,和大多数电影评论家的贬抑。我不会,我看得很喜欢,也在故事结束时和故事中间预料让我流泪的地方,双目湿润。我可能不会去看以为原型的小说,但是,深深地觉得如果你不反对花两个钟头,看一场可能让你糊涂的美丽的电影,你可能不会后悔……




**************************************************************

两个主角都是我喜欢的人物。艾瑞克·巴纳(Eric Bana)从《特洛伊》里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到《慕尼黑》里的摩萨德特工,《绿色巨人》里的主角,几乎个个都让我能为他的表演感动,在这里,还是一个稳健沉着的孤独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的未来,只能面对妻子的真情,过着每一天淡淡的日子。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是一个年轻的女演员,近几年从她的《福尔摩斯》,前一段时间看她和克劳的《State of Play》的对手戏,到这个温情万端的妻子母亲,都能够独挡一面,不被这些大明星们压倒。故事本身是布拉特·彼特和当时的太太一起买下版权,准备共同出演的故事,可是我不能想象詹妮弗·安尼斯特会是如何表达这种纯情,也不想浪费细胞用彼特替代巴纳。可见世间冥冥,大概也是有因果相关的吧。

Monday, April 18, 2011

浅聊油沙和加拿大的石油出口业

美国人一般对自己的事情很关心,对世界上的事多数觉得不重要。当初罗马人也如此,美国人只不过是秉承传统罢了。别的不说,世界上的事就不提了,眼前的近邻加拿大也是一概不了解。统计表明,美国人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不知道加拿大的首都在哪儿,也不知道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伊丽萨白二世是加拿大的象征性元首,这些都算比较偏僻的冷门知识。但是,美国大多数人不知道天天要用的油,最大的进口国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中东-沙特,而是加拿大,可是非常令人觉得有趣的事实了。统计数字是,只有百分之四的美国人知道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而且,照目前美国在中东的影响以及和乌戈·查维斯的关系来看,未来只会是越来越依靠加拿大的石油出口。

我自己的感觉是,这百分之四的人,大多数是石油界人士以及与石油相关的人士,造成事实的不过是很简单的美国传媒导向。我其实无心在这里去品评美国传媒的公正性和新闻娱乐性,并没有公论,只想说一点,美国号称是新闻大国,如何的民主自由,其实都是大有偏差的。这种偏差,既不是愤青们崇奉的那么公正民主的极致,也不是政府鄙视的那么虚伪。美国舆论必须有商业性,不卖座的东西,再好,不能带来利润的话,也不是好的产品。别看CNN那么热闹,没有收视率,一切免谈。而那些垃圾演员明星的一举一动的报道,一方面传媒自己嘲讽自己是捧高垃圾,另一方面还是迎合大众口味,大事占据新闻媒体的篇幅。我也明白人都要吃饭,要穿衣要生活,但是,自己实际是在创造一个自我供给的消化圈子,重复地制造压力和制造多少不那么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社会很boring,如果CNN二十四小时直播郊外中产阶级家庭的纷繁琐事一天,这个老板真的也只能喝西北风去了,哪里有利润,哪里有高薪,哪里有新闻?

但是,美国传媒对石油的故意无知是和美加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连加拿大政府垮台的新闻,也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对了,加拿大少数派政府五年内再次垮台,五月份又要大选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Comedy Centre,喜剧频道的新闻报道了一条“加拿大政府垮台了”的新闻,紧跟在利比亚的动荡新闻之后,然后新闻被一个美国人认为很典型的加拿大人出来说,“哎,别吵吵,我们正看冰球呢!”给生生插断了。确实,加拿大的竞选新闻就是一个比不上冰球热度的不温不冷的状态。而且加拿大从来都是一个很闷的话题,不要说上CNN了,上头版头条的新闻都比较美国的多姿多彩少了很多光泽。加拿大应该是美国最最坚实的朋友,最最可靠的盟友,除了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外,几乎有美国人的地方,一定有加拿大的影子。一旦有事,加拿大自动出来做最好的朋友邻居的角色,但是因为太单调,美国人几乎不在乎这个北方邻居。去年冬奥会时,美国媒体在温哥华报道赛事,赛后都被温哥华的加拿大色彩迷醉。用ABC主播Stone Philips的话说,就是加拿大代表着那样一个熟悉的美国,但是,是二十三十年前的美国,不那么急匆匆的,不那么高压力的,还有一种邻居和平共处安宁色彩的城市气氛的美国,也就是非大都市的美国。也是不能上电视新闻,给新闻界创造价值的地方。

加拿大石油出口业,在最大主顾那里默默无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加拿大石油的独特性。

中东的石油是一种轻油,成本不高,钻井不深即可出油。而加拿大的石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石油,但是是重油,比沙特的成本要高;另一种,就是油沙,即沥青,tar。一百多年前即发现的大批量的沥青,一直在地里没有任何商业用途。很早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也是石油,但是成本太高,技术不过关,无法开采。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加拿大开始用政府刺激来鼓励商业石油公司与政府合作开发油沙。七十年代是省政府国家政府以及石油公司合资建立了Suncor和后来Syncrude公司,开始尝试着用新科技开采油沙,但是油沙真正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开采是2000年后石油价格的高涨开始。阿尔伯塔油沙储藏量被确证为1750亿桶,这个数据在2004年前一直很有争议。不是争议有没有那么多石油,而是有多少可以提炼出来的石油。根据当时资料,需要每桶油价三十到四十美元才可以进行商业性开采。三十和四十早已是历史事实,而开采成本也提升到不可预估的数目。

油沙开采最大的影响是对环境的影响。阿尔伯塔北部Fort McMurray城周围除了油沙储藏外,多是荒野,一条阿萨巴斯卡河流过,森林遍布,野生动物成群。夏天,加拿大野鹅北飞,冬日回到墨西哥过冬,常年气温低,冬天更是冰冻三尺。冬天气温达到零下二十三十度是很正常的,九月份开始冬天,一直到第二年五月才会化冻。加拿大的石油天然气开采每一年都是非常规地冬季忙碌,因为九月一到,大地开始上冻,巨型的开采器械和工具,都是通过冰冻的公路上下来回。夏天化冻后,公路是无法承担重负,只能进行正常的当地处理开发。(最近英荷壳牌公司要夏天从美国南部运送大型机械到阿尔伯塔,一路商议调节,到现在也卡在几个州的公路协商上,无法成行,就是这些开采油沙的机械,超越一般的巨大。有一年加拿大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油展,运过去一辆油沙开采大卡车,那车的轮胎就有两人高,一辆车有八个巨型的车轮,负重大约是四百吨。造价超过三百万,一个轮胎就是五万美金。)

有很多记者访问过油沙开采基地,也有名人政客来访,最有名的不过是詹姆斯·卡梅隆了。看过《阿凡达》的观众都知道,他很注重环境保护和对原住民权益的支持。油沙这样一个重要的环保挑战工程,以及当地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大石油公司及省政府因为生存环境的对抗自然引起他的关注。在以前的公众报道中,公开宣称油沙是“加拿大脸面上的一个黑点”。去年十月,他的个人到访油沙开采地,自然引起了相对的轰动效应。

和普通造访油沙工程地的记者不同,卡梅隆出发点和结论都不在简单的环保,以及和大石油公司为了一己之力迫害原住民,没有任何良心地开发油沙上。和电影电视以及大众科普的脸谱表现不同,现实社会需要石油-渴求石油以维系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而推动的石油开发,不是那么如理想主义者的电影世界那么黑白分明,正反对立。记者和卡梅隆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油沙开采的过程,巨型的机械挖掘出含油的沙子,用超大的运输车辆运到处理厂,用高温加热的水将油沙中的油沙分离,油就是提炼出来的石油,沙子回到土壤之中。提炼一桶石油,需要三到四桶水,和天然气加热,所谓能量转换,用便宜的天然气提炼石油。在处理过程中,分离用水自然有化学物质,这些水,只能流回人造水池,等待再处理。而无论怎样高级的水池,都免不了会有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水,危害环境和人畜安全。卡梅隆所到之日,一方面与原住民的反油沙人士共谈,一方面也是接受石油公司的邀请,观察他们的处理油沙过程,及参观油沙处理后还原工程结果,之后又和省政府的官员及省长会面。再之后,卡梅隆发表公开宣言,表达他的感受,但是最重要的信息,是期望石油工业利用手中技术,妥善利用资源,懂得尊重自然,理地寻求发展工业和维护环境的合理中介。卡梅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不会不明白,对于当今世界,尤其美国,这个资源代表着什么,现代社会发展和生存,不可能独立于石油而存在。

加拿大石油之所以这么重要,还是和美国不再能轻易得到中东石油的后果相关。中东石油对于任何主权国家,前殖民地国家也好,现在世界头号大国也罢,向后工业化迈进的中国印度也好,都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而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的石油,成了越来越可靠的石油来源,环境忧患,那也只是当地原住民的威胁,加上石油公司在环保机构人士的压力下,试图进一步利用先进的科技,还原油沙处理之后的工业危害地点的环境,同时加拿大属于工业社会中到底是比较开明,管理严格制度完善的国家,石油工业是利润高度化,也是管制严格化的一个工业。在石油工业上,本身就是与环境相对立的一个工业,如何开发满足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以及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就是一个相对的矛盾。

那么在美国传媒,自有内在矛盾。美国不得不进口石油,为了保护自己的石油战略资源,美国一直不肯开采自己的石油资源,而利用进口。需求不变,而供给因世界格局而改变,通过限制石油使用也不是一日三载便可实现得了的。从加拿大进口,代表了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基本策略,以后只会越多而不会减少。可是,油沙处理提炼的环保忧患,也是不争的事实,任何政治家,都没有胆量轻易宣布自己支持加拿大石油开采和进口政策,胆敢轻易如此表态的,一定会受到各方面人士有意歪曲或正义的抗议的抵制。如此含糊其事,实在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事实。

Sunday, April 10, 2011

千里寻春Kelowna

定了星期六带小猪出门。小猪们很幸福,春天还没有到,就开始放春假,一放就是两周。第一周没有出去了,第二周就不能再任由他在家上网打游戏看电脑的优哉游哉了吧?理想是去温暖的地方,可是等我们定下心来,所有的机票都贵到不可接受了,只能开车。开车嘛,只能向西走,向东比我们还冬天,向西到温哥华,太远了,那就取中间,到Kelowna科罗纳。

Kelowna是卑诗省中的一个果园城市。从温哥华向东,不到落基山脉,有一片山谷,气候干燥阳光灿烂,湖水遍布,是加西生产水果的宝地。我们上次去温哥华路上故意停留一夜,这样可以摘水果-当时是樱桃上市的日子,然后停一夜在开去温哥华。算一算也已经有五六年没有到这里了。

路程大约是七百多公里,开到要七个多钟头。星期五突然变天,预报星期六有大雪。大雪,不是大风雪,比上一次去爱德蒙顿要好,但还是不理想。于是早上九点钟就开车上路。果然,雪很大,早起车上堆积了很厚的雪,人行道上铲了一遍,马上有堆上了积雪,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落,城里的路和出城的路,都是积雪遍地,开起来很受影响,不能加速,路上还有些地方有冰,车开上去打滑。等车开过Canmore坎磨,就开始天气开了,不再落雪,公路上也开始可以加速行驶,三个钟头后开到一号公路上的小镇Golden勾登,公路被封了!

到路口问问那个站在那里举着“stop”牌子的工人,他高高兴兴地说打开收音机听消息。正好也到了中午,干脆到路边的餐馆吃饭等消息吧。收音机里是卑诗省的公路局单调的重复,“从Golden戈登到Reverstok一段的一号加拿大公路因为严重交通事故被关闭,预计开放时间是下午两点,可能程度较低,下次通知大约在一点半。”听了有点不明所以,但是先去吃饭再说,吃饭时问侍者,她回答说,出了车祸一般会关闭高速公路,大概是出人命了,所以警车和救护车救火车直升飞机都出动了。我们吃了,坐了半日,也看不出任何动静,从这里向西,只有这么一条高速公路,一堵,两边都动不了。吃完了听听收音机,嗯,改成四点开放了,这回的“可能程度很高”,总算明白了,先说的可能性低是两点开放的可能性不大吧。无语,山中小镇,几万人,开车跑十分钟就到了尽头,干脆开车去看附近的滑雪场,Kicking Horse踢马滑雪场,一路向上开去,到山中积雪极深,山中小屋顶上都是厚过一米以上的积雪,看去触目惊心。转转看看,回来高速公路口,三点多了,在路上排上队,车也不是那么多,慢慢等到四点,果然放行。但是一路都是跟着很多巨型的货运大卡车,上山下坡就令人提心吊胆,而且速度极慢。紧赶慢赶,晚上七点多,到了目的地。风景这边独好。进入湖区,从这之后的几个城市小镇都是沿湖而建。

住下了就奔出去找吃的,酒店不远路上看见一家中式自助餐,好像上次来就在这里吃的,再次光顾,觉得非常一般般,客人也是小猫两三只的空空荡荡。第二天我们就发现了,这里没有什么游客!夏天没有到,花没有开,树没有绿,水果更是没有,而游客们,都没有来。没有游客的科罗纳,有那么点静悄悄的,意兴索然似的。我们吃了早餐,出门四处看看,过了Okanagan奥肯纳根湖到了西岸,想去爬山也没有爬成,干脆到Mission Hill酒庄逛了一圈,还是一个人没有,空荡荡地就我们一家。

有水果的地方,都会出酒园。一排排的葡萄架子,等着丰收后的酿酒季节到来。我最近无聊,从图书馆里借了一批电影来看,其中一部是基努·里佛的早期片子《Walk in the Clouds》《云中行》?,无聊透顶,但是有一段很有趣,就是葡萄丰收之后的狂欢,男子们拉琴,女子们跳进大盆里,光脚踩葡萄汁的镜头,非常有趣。我相信今天的酒庄不再用人脚去踩葡萄了,但是过去一定是有这样子的。就像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糍粑年糕,大人经常半威胁半调笑地告诉我,你去看看糍粑年糕怎么做的,一定吃不下去了。怎么做的?我边吃边问,用脚踩呀,你不知道有多脏。我听了,连半点恶心都没有,想一想真正好笑,当时年纪不大,但已经很会安慰自己,不管它,反正是煎过煮过的,有什么脏东西,都已经消毒了。边想边吃的更开心了……

这个酒庄的名字,Mission Hill一听就是修道院传教士的地方。远离尘嚣,面山望湖,高高的钟楼敲响时,周围都能听到回响。夏天来时,人气比较旺盛,那时小猪还是一个可爱无比的猪猪,转眼小猪是比我还高的小伙子了,可是这里的景象一点变化也没有。

下午是我赶鸭子上架,今生第一次打十八洞高尔夫,可怜地上的草被我打得很惨……不提也罢。第二天定好去滑雪,科罗纳已经是十一二度的天气,但是开上进山去Big White的路,慢慢也是风雪漫天,温度不低,但是雪是纷纷扬扬不断。滑雪场和路上见过的Kicking Horse差不多,一米多厚的积雪堆在屋顶上。山顶的积雪将常青树压得弯下腰来,但是空气湿度很大,积雪不就散去,把一棵一棵的树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穿白衣批白杉的鬼模样。

在下一天上午在湖边慢慢散步,风很大,天气说不上是晴还是雨,湖上的游船多是私家小船,风声中船上铃声很静很淡。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群群鸭子在水上忽左忽右地游动。路边看见一棵枝叶秃秃的树,没有枝叶,但是突然看见树枝头上一朵朵小花苞,不知道是什么花。

某人继续他的高尔夫之行,我和小猪到小城里转,想去看蜂蜜农场,开到地方,门口一个大牌子,五月开门;有一家薰衣草花园,五月中开门,果园不用看,连路边随时有的卖水果的摊点也是空无一人;弯弯曲曲地开到城边一间养羊场,看大大小小的羊,在草地上一片,买了一支冰激凌,在阳光下吃完,回城;在城里找到一家大书店,自己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架,抱上几本书,慢慢去读书,一天过得也还是开心无比。等某人结束高尔夫,我们找到一家意大利餐馆Fixx Cafe and Pasta Bar,没进门看见路边枯树,白白的花大大小小地开了,看了半日,觉得是玉兰类的花。

进去坐下,点了羊肉意面,蘑菇小牛肉和海鲜饭,最后来个自制奶酪蛋糕,味道不错。这家店和头一天晚上去吃的 La Brousla意大利餐馆,都很不错,可见地方虽小,美食遍地。前一天吃的日式晚餐也还可以,远远比过了本地强差人意的中餐馆。

三天一过,又要七百里飞奔回家。早上,到一间市中心的小店吃饭。这家店叫Mad Mango,一进门就很喜欢,小小的店面,全日供应早中餐,价格合宜,店面干净整洁,店东是一个中年华裔妇女,柜台后是一个青年华裔女子,匆匆一看,开着门的厨房里也是几个华裔男女。我们坐下要几样早点,几样午餐,很快就上齐了,我对某人说,这店主是马来西亚华人,说不上为什么,我和几个马来西亚来的华裔共事过,这个中年妇人的样子味道和她们很相似。上来的咖喱饭非常够味,而店里和其他店面一样,不是那么繁忙,所以和老板娘开始聊天。他们果然是马来来的移民,搬到小城八年,孩子都去温哥华读书,两夫妇雇了几个大陆来的年轻人,一起干活。到了这么远的地方,碰见华人,大家都很开心。吃完了,上路。沿着一号公路回头,回家是阳光灿烂,但是草地上还是白雪一堆一堆。我的芍药,大概还有日子呢,匆匆千里来回,看一个不像春天的春天。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