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一般对自己的事情很关心,对世界上的事多数觉得不重要。当初罗马人也如此,美国人只不过是秉承传统罢了。别的不说,世界上的事就不提了,眼前的近邻加拿大也是一概不了解。统计表明,美国人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不知道加拿大的首都在哪儿,也不知道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伊丽萨白二世是加拿大的象征性元首,这些都算比较偏僻的冷门知识。但是,美国大多数人不知道天天要用的油,最大的进口国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中东-沙特,而是加拿大,可是非常令人觉得有趣的事实了。统计数字是,只有百分之四的美国人知道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而且,照目前美国在中东的影响以及和乌戈·查维斯的关系来看,未来只会是越来越依靠加拿大的石油出口。
我自己的感觉是,这百分之四的人,大多数是石油界人士以及与石油相关的人士,造成事实的不过是很简单的美国传媒导向。我其实无心在这里去品评美国传媒的公正性和新闻娱乐性,并没有公论,只想说一点,美国号称是新闻大国,如何的民主自由,其实都是大有偏差的。这种偏差,既不是愤青们崇奉的那么公正民主的极致,也不是政府鄙视的那么虚伪。美国舆论必须有商业性,不卖座的东西,再好,不能带来利润的话,也不是好的产品。别看CNN那么热闹,没有收视率,一切免谈。而那些垃圾演员明星的一举一动的报道,一方面传媒自己嘲讽自己是捧高垃圾,另一方面还是迎合大众口味,大事占据新闻媒体的篇幅。我也明白人都要吃饭,要穿衣要生活,但是,自己实际是在创造一个自我供给的消化圈子,重复地制造压力和制造多少不那么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社会很boring,如果CNN二十四小时直播郊外中产阶级家庭的纷繁琐事一天,这个老板真的也只能喝西北风去了,哪里有利润,哪里有高薪,哪里有新闻?
但是,美国传媒对石油的故意无知是和美加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连加拿大政府垮台的新闻,也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对了,加拿大少数派政府五年内再次垮台,五月份又要大选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Comedy Centre,喜剧频道的新闻报道了一条“加拿大政府垮台了”的新闻,紧跟在利比亚的动荡新闻之后,然后新闻被一个美国人认为很典型的加拿大人出来说,“哎,别吵吵,我们正看冰球呢!”给生生插断了。确实,加拿大的竞选新闻就是一个比不上冰球热度的不温不冷的状态。而且加拿大从来都是一个很闷的话题,不要说上CNN了,上头版头条的新闻都比较美国的多姿多彩少了很多光泽。加拿大应该是美国最最坚实的朋友,最最可靠的盟友,除了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外,几乎有美国人的地方,一定有加拿大的影子。一旦有事,加拿大自动出来做最好的朋友邻居的角色,但是因为太单调,美国人几乎不在乎这个北方邻居。去年冬奥会时,美国媒体在温哥华报道赛事,赛后都被温哥华的加拿大色彩迷醉。用ABC主播Stone Philips的话说,就是加拿大代表着那样一个熟悉的美国,但是,是二十三十年前的美国,不那么急匆匆的,不那么高压力的,还有一种邻居和平共处安宁色彩的城市气氛的美国,也就是非大都市的美国。也是不能上电视新闻,给新闻界创造价值的地方。
加拿大石油出口业,在最大主顾那里默默无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加拿大石油的独特性。
中东的石油是一种轻油,成本不高,钻井不深即可出油。而加拿大的石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石油,但是是重油,比沙特的成本要高;另一种,就是油沙,即沥青,tar。一百多年前即发现的大批量的沥青,一直在地里没有任何商业用途。很早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也是石油,但是成本太高,技术不过关,无法开采。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加拿大开始用政府刺激来鼓励商业石油公司与政府合作开发油沙。七十年代是省政府国家政府以及石油公司合资建立了Suncor和后来Syncrude公司,开始尝试着用新科技开采油沙,但是油沙真正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开采是2000年后石油价格的高涨开始。阿尔伯塔油沙储藏量被确证为1750亿桶,这个数据在2004年前一直很有争议。不是争议有没有那么多石油,而是有多少可以提炼出来的石油。根据当时资料,需要每桶油价三十到四十美元才可以进行商业性开采。三十和四十早已是历史事实,而开采成本也提升到不可预估的数目。
油沙开采最大的影响是对环境的影响。阿尔伯塔北部Fort McMurray城周围除了油沙储藏外,多是荒野,一条阿萨巴斯卡河流过,森林遍布,野生动物成群。夏天,加拿大野鹅北飞,冬日回到墨西哥过冬,常年气温低,冬天更是冰冻三尺。冬天气温达到零下二十三十度是很正常的,九月份开始冬天,一直到第二年五月才会化冻。加拿大的石油天然气开采每一年都是非常规地冬季忙碌,因为九月一到,大地开始上冻,巨型的开采器械和工具,都是通过冰冻的公路上下来回。夏天化冻后,公路是无法承担重负,只能进行正常的当地处理开发。(最近英荷壳牌公司要夏天从美国南部运送大型机械到阿尔伯塔,一路商议调节,到现在也卡在几个州的公路协商上,无法成行,就是这些开采油沙的机械,超越一般的巨大。有一年加拿大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油展,运过去一辆油沙开采大卡车,那车的轮胎就有两人高,一辆车有八个巨型的车轮,负重大约是四百吨。造价超过三百万,一个轮胎就是五万美金。)
有很多记者访问过油沙开采基地,也有名人政客来访,最有名的不过是詹姆斯·卡梅隆了。看过《阿凡达》的观众都知道,他很注重环境保护和对原住民权益的支持。油沙这样一个重要的环保挑战工程,以及当地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大石油公司及省政府因为生存环境的对抗自然引起他的关注。在以前的公众报道中,公开宣称油沙是“加拿大脸面上的一个黑点”。去年十月,他的个人到访油沙开采地,自然引起了相对的轰动效应。
和普通造访油沙工程地的记者不同,卡梅隆出发点和结论都不在简单的环保,以及和大石油公司为了一己之力迫害原住民,没有任何良心地开发油沙上。和电影电视以及大众科普的脸谱表现不同,现实社会需要石油-渴求石油以维系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而推动的石油开发,不是那么如理想主义者的电影世界那么黑白分明,正反对立。记者和卡梅隆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油沙开采的过程,巨型的机械挖掘出含油的沙子,用超大的运输车辆运到处理厂,用高温加热的水将油沙中的油沙分离,油就是提炼出来的石油,沙子回到土壤之中。提炼一桶石油,需要三到四桶水,和天然气加热,所谓能量转换,用便宜的天然气提炼石油。在处理过程中,分离用水自然有化学物质,这些水,只能流回人造水池,等待再处理。而无论怎样高级的水池,都免不了会有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水,危害环境和人畜安全。卡梅隆所到之日,一方面与原住民的反油沙人士共谈,一方面也是接受石油公司的邀请,观察他们的处理油沙过程,及参观油沙处理后还原工程结果,之后又和省政府的官员及省长会面。再之后,卡梅隆发表公开宣言,表达他的感受,但是最重要的信息,是期望石油工业利用手中技术,妥善利用资源,懂得尊重自然,理地寻求发展工业和维护环境的合理中介。卡梅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不会不明白,对于当今世界,尤其美国,这个资源代表着什么,现代社会发展和生存,不可能独立于石油而存在。
加拿大石油之所以这么重要,还是和美国不再能轻易得到中东石油的后果相关。中东石油对于任何主权国家,前殖民地国家也好,现在世界头号大国也罢,向后工业化迈进的中国印度也好,都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而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的石油,成了越来越可靠的石油来源,环境忧患,那也只是当地原住民的威胁,加上石油公司在环保机构人士的压力下,试图进一步利用先进的科技,还原油沙处理之后的工业危害地点的环境,同时加拿大属于工业社会中到底是比较开明,管理严格制度完善的国家,石油工业是利润高度化,也是管制严格化的一个工业。在石油工业上,本身就是与环境相对立的一个工业,如何开发满足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以及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就是一个相对的矛盾。
那么在美国传媒,自有内在矛盾。美国不得不进口石油,为了保护自己的石油战略资源,美国一直不肯开采自己的石油资源,而利用进口。需求不变,而供给因世界格局而改变,通过限制石油使用也不是一日三载便可实现得了的。从加拿大进口,代表了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基本策略,以后只会越多而不会减少。可是,油沙处理提炼的环保忧患,也是不争的事实,任何政治家,都没有胆量轻易宣布自己支持加拿大石油开采和进口政策,胆敢轻易如此表态的,一定会受到各方面人士有意歪曲或正义的抗议的抵制。如此含糊其事,实在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事实。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