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日中午在温哥华登机,到北京是下午五点。应该是四点,晚点了。一路无话。看了一堆电影电视和书,到了北京机场,出三号航站,拉着行李坐摆渡车到二号航站,找到南航,我的飞机要到十点五十五起飞。当初怕晚点误机,所以选的是最晚的飞机。我问可不可以换早一点的飞机,可以,有行李托运吗?有。那不行,已经开始登机了。那我等,要等四个多钟头。
我在二号航站转悠,想想,还是坐下吃了碗面。妈呀,什么面这么贵,六十五元!没有山珍,更没有海味,就是中国机场的宰人。我妈听了就是惊叹,那里的东西能吃的?当然能吃,就是钱不值钱吧。到了武汉,我们到味添面馆吃早餐,点了一样又一样,算账就是三十元,等端上来,有面有粥有面窝有油条有豆浆有豆皮,恨不能吃了还打包。这里无疑价钱是中国的,机场,北京机场的价格是外国的。但是,外国机场内外是没有这么大差别的。我在武汉机场,三亚机场等机场都看到了有开水站,以后我到中国出门,我也带个水杯,带包碗面,哼哼!我妈我爸都是这么出门的,我也行啊!到了温哥华过安检的时候,就看见堂堂中文大字,请把饮料瓶盖子打开接受安检。他们都比我知道得早!
到达海居铂尔曼的夜晚,下了蓝牌出租,交了钱,定了心,看到的,是门户敞亮的大堂。正中一盆花,红色的马蹄莲伴着鲜花造型,配合着四面的四匹石马,屋顶极高,灯火辉煌但又不扎眼。在沙发群中,是一台三角钢琴。夜里会有人表演钢琴,台子上中英文写着,敬请勿动。可见还是有不少爱好者,会来显摆一下手艺。我自己就知道有一个朋友带着儿子旅行,到了地方就会忍不住上去一试身手。这里摆明了不让如此行为泛滥,下回我会通知她这家酒店不适合她……
窗外是对着茅草屋顶和荷塘。旁边是儿童乐园,但我们到的时候一直下雨,两天都没有看过孩子出来玩。室内连接着餐厅的游乐室,倒是时时有孩子在那儿。既然下雨,就不出门,带了好几本书,早上早饭过后,就抱着一本书,歪在巨大的阳台上,听着细雨,看着酒店游泳池外的海滩,看我的书。
几天就看完了带来的书。
好嘛,又不做饭,也不接送孩子,更没有经理追着的销售任务。看书看海,我过得着实悠闲。第一本看完的,是齐邦媛的《巨流河》。是她一生的传记,写的很真实,很朴素,看得也很舒服。最有趣的,是里面的她在抗战胜利后回到珞珈山武大校园的小故事。她一人选课,结果老师让她到家里教课。到了五点,教授太太把孩子交给先生就开始做饭。教授抱着孩子,满面通红的尴尬,于是她就自然地接过来,继续听课。有同学有事到教授家里叫她,看到这般景象,着实好笑,传扬了一阵子。她的一生,从东北,到北京,到南京,到重庆,到武汉,到上海,到台北,到台中,回台北,实实在在。在孩子时景仰的飞行员战死后,朴素实在地恋爱,嫁给了一个校友工程师。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参与政治,专心信教,正直而绝不偏颇,更不会诽谤和偏激,让人读来,有一种温厚的学者修炼的教养,文化和历史流动得很真诚,很中国,很舒服。
接着是几本小书,潭伯牛的书,几乎都看。这一本名字似乎是《晚清札记》(不太对,也不管了),和以前看过的《战天京》和《湘军崛起》有交叉重复。但是历史延伸更长一点,有了梁实秋的笔记。其中两个都是和麻将有关,一个是看胡适之们开房间打一夜的麻将,到最后放冲,点了炮,结果要给在座所有买单,钱不够,只能写支票。大概不是空头支票,否则,在座几位都是五四名人文人,笔下恐怕不会饶过他去。还有是梁实秋和闻一多在美国,正好美国风行麻将,他们去一位学校管理人员女士家吃饭,女士和她姐妹都是单身,吃过饭,拿出麻将,请梁实秋和闻一多两人来一场麻将,偏偏两位文人都不会,尴尴尬尬地拿出说明书,四个人谁也不能尽兴,不欢而散……
另一本是在武汉一天到汉街逛夜市,一路走过去,看见一家超大超好的书店,进去买了几本武汉老地名老行当的说古类的书,看了也是津津有味。之后就把台湾人写的《小事业大行当》(妈呀,是这书名吗?不是吧?)看完了,这是一个台湾的医生写的,在医院里做实习医生的故事。里面最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讲他们实习医生的一个头疼问题,那些养起来的老将军们。照书中所说,一个小的头疼,一次短的检查,就会变成抗战剿匪打游击的历史故事。一天看一个老将军的头疼病,结果发现自己就陷进台儿庄外围作战了……其他,看的很快,内容不沉重,看的也轻松的快捷……
在海居铂尔曼的日子,就是这么优哉游哉。早起享受满坑满谷的自助餐,中午出门找点吃的,晚上回来,就着古筝的音乐吃一顿晚饭(我强烈怀疑我的菜单的价格和她的表演有关,贵得很),然后,看书,看看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只有看着时间听听小猪叫,妈妈,妈妈,妈妈。哦,我要走了,拜拜!
那么遥远了。但是,很舒服的度假,大概这样的度假就是我的梦想,虽然没有坐在那个摇来摇去的大吊床里面。但是,也算很完美了……
Friday, December 23, 2011
Tuesday, December 20, 2011
三亚一周 (一)出租车争夺战
晚上在机场等飞机。每一班飞机前后左右地准时起飞,唯一就是到三亚的飞机,晚点,到了飞机上还要继续等待。通知上说是三亚机场流量控制。到了三亚就明白,真的得控制,来往的飞机太多了。出了机场,拿了行李,顺着大厅往外看,就看到了等候出租车的牌子,牌子排着一长遛人。还没有到我们呢,就知道这日子,等出租实在是一件大事。我们这边排着,那边就有人钻出栏杆,到出租车前抢车去了。我熬了好久,不肯听旁边哼哼着的声音,你等不到车的,坐我的车吧,我有车。这时进入车道,有那么几个司机抬眼问,去哪儿?三亚湾?不去!
后来知道是太近了。三亚凤凰机场到三亚湾,很快很近,海居铂尔曼离机场不远,出租二十多就到了。晚上加倍,我们到最后加得更多点,六十,坐的蓝牌车。但是,让老人舒了口气,放心地给了钱。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暗暗害怕坐了黑车,不是给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黑车,所以给钱给得很爽。到了酒店都是夜班三更的,看见大堂金壁辉煌海风劲吹的景象,也就很快忘了这档子不愉快的出租了。
以后发现三亚的出租很难坐。
听出租司机闲聊,这三亚就一千五百辆出租。五月开始到九、十月淡季,司机大多闲置,可是十月黄金周过后,三亚就开始忙碌,城市里的外来人口一天多过一天,到了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我们这时候不算最高,今年也不算最旺,想来前两年旺季,一定更是怨声载道的了吧?可是,我们到了晚上,就是一个只能在人气旺盛的餐馆景点门口,等待着下客的出租,紧跑两步,跳上车,拉开门坐下,才能够抢下的士。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中国还是非常的通行。老弱病残都要靠边,像我这号还有着扭扭捏捏思想包袱的,不几天,就会被培养出适者生存的身手。不是没有,而是被压抑了很久,一把锈了的长枪,磨一磨马上就可以闪闪发亮地上阵抢车!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并不愿意做一个这种类型的强人,人都要老弱的时候,将心比心,只要法则健全,机制运行顺畅,恐怕会自动摒除很多强人诞生的背景。
和夏威夷不一样,夏威夷是北美领地,自驾机会多。下了飞机,多数人会选择租车。而且比较北美大陆,夏威夷小岛上,不怕你把车开离小岛(根本不可能!),所以,虽然夏威夷不出产车,但是租车非常合算。我们租车九日,总共费用245美金,油费和停车费另计,大多数酒店收二十到二十五美金一天的停车费。和三亚可以相比较的是坎昆,墨西哥。墨西哥还是比较贫困的国家,但是加勒比海岸浅绿的海水,雪白的沙滩,阳光灿烂,四季温暖的热带气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各种大小酒店,沿着海岸线,绵延不绝。从三亚湾走过,就很有点坎昆的感觉,一家接一家豪华气派的大酒店,面对着浩瀚的大海。阳台上放眼望去,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在哪一个国家或大洲。但是,出了门就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出了坎昆的机场,就有各大酒店的大巴。并不是某一个酒店的大巴,而是几家酒店的班车,每天来往机场。他们一般定时定点接送,你上车告诉他们在哪家酒店停车就可以了。车上总会有推销员,把各大酒店里驻扎的旅游团体公司的生意经推销给你,发给一大叠广告,然后让你去参加旅游讲座,并凭借他们广告传单领取奖品,比如一个小的购物包袋等等小礼物。我们就是这样在酒店里定位去海洋生物公园一日游,去的墨西哥文化生活-金字塔一日游,全套很搭配。
三亚机场连一个管理出租车的人都没有。当然啦,我们到达是夜半,但是,只要机场不停飞,机场管理就应该到位。不到位,就给游客一个下马威,下回领教过后,下了飞机就赶紧挽起袖子做强者了。衷心希望下次到三亚时,还是让我悠哉游哉地一个懒洋洋的游客好了……
*********************************************
一千五百辆车算不少了,我们这个城市今天公布的信息是我们有一千四百辆出租。但我们不是旅游城市,而且人口只有一百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这里车辆人均拥有量很高。到了圣诞节期间,一样嚷嚷个不行,因为很多人有爬梯,喝多了给抓事小,出事事大,多数喝高了,就打的回家好了。这样子,一千四百都不够,三亚大概真的应该考量一下出租车的管理。或者干脆允许私家车高峰期载客,反正都已经做了,还不如改正管理,增加收入。或者就是组织各大酒店,把出入机场的游客安排好。
后来知道是太近了。三亚凤凰机场到三亚湾,很快很近,海居铂尔曼离机场不远,出租二十多就到了。晚上加倍,我们到最后加得更多点,六十,坐的蓝牌车。但是,让老人舒了口气,放心地给了钱。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暗暗害怕坐了黑车,不是给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黑车,所以给钱给得很爽。到了酒店都是夜班三更的,看见大堂金壁辉煌海风劲吹的景象,也就很快忘了这档子不愉快的出租了。
以后发现三亚的出租很难坐。
听出租司机闲聊,这三亚就一千五百辆出租。五月开始到九、十月淡季,司机大多闲置,可是十月黄金周过后,三亚就开始忙碌,城市里的外来人口一天多过一天,到了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我们这时候不算最高,今年也不算最旺,想来前两年旺季,一定更是怨声载道的了吧?可是,我们到了晚上,就是一个只能在人气旺盛的餐馆景点门口,等待着下客的出租,紧跑两步,跳上车,拉开门坐下,才能够抢下的士。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中国还是非常的通行。老弱病残都要靠边,像我这号还有着扭扭捏捏思想包袱的,不几天,就会被培养出适者生存的身手。不是没有,而是被压抑了很久,一把锈了的长枪,磨一磨马上就可以闪闪发亮地上阵抢车!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并不愿意做一个这种类型的强人,人都要老弱的时候,将心比心,只要法则健全,机制运行顺畅,恐怕会自动摒除很多强人诞生的背景。
和夏威夷不一样,夏威夷是北美领地,自驾机会多。下了飞机,多数人会选择租车。而且比较北美大陆,夏威夷小岛上,不怕你把车开离小岛(根本不可能!),所以,虽然夏威夷不出产车,但是租车非常合算。我们租车九日,总共费用245美金,油费和停车费另计,大多数酒店收二十到二十五美金一天的停车费。和三亚可以相比较的是坎昆,墨西哥。墨西哥还是比较贫困的国家,但是加勒比海岸浅绿的海水,雪白的沙滩,阳光灿烂,四季温暖的热带气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各种大小酒店,沿着海岸线,绵延不绝。从三亚湾走过,就很有点坎昆的感觉,一家接一家豪华气派的大酒店,面对着浩瀚的大海。阳台上放眼望去,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在哪一个国家或大洲。但是,出了门就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出了坎昆的机场,就有各大酒店的大巴。并不是某一个酒店的大巴,而是几家酒店的班车,每天来往机场。他们一般定时定点接送,你上车告诉他们在哪家酒店停车就可以了。车上总会有推销员,把各大酒店里驻扎的旅游团体公司的生意经推销给你,发给一大叠广告,然后让你去参加旅游讲座,并凭借他们广告传单领取奖品,比如一个小的购物包袋等等小礼物。我们就是这样在酒店里定位去海洋生物公园一日游,去的墨西哥文化生活-金字塔一日游,全套很搭配。
三亚机场连一个管理出租车的人都没有。当然啦,我们到达是夜半,但是,只要机场不停飞,机场管理就应该到位。不到位,就给游客一个下马威,下回领教过后,下了飞机就赶紧挽起袖子做强者了。衷心希望下次到三亚时,还是让我悠哉游哉地一个懒洋洋的游客好了……
*********************************************
一千五百辆车算不少了,我们这个城市今天公布的信息是我们有一千四百辆出租。但我们不是旅游城市,而且人口只有一百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这里车辆人均拥有量很高。到了圣诞节期间,一样嚷嚷个不行,因为很多人有爬梯,喝多了给抓事小,出事事大,多数喝高了,就打的回家好了。这样子,一千四百都不够,三亚大概真的应该考量一下出租车的管理。或者干脆允许私家车高峰期载客,反正都已经做了,还不如改正管理,增加收入。或者就是组织各大酒店,把出入机场的游客安排好。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不成为纪念的纪念日
死亡让我困惑。
对于死者,对于生者,那么多的牵挂和感慨,是怎么样的不同?如果死亡是一种解脱,那么会有这么多的遗憾吗?
我没有答案。
一个一起长大,从来也不是那么亲密的朋友。我四年级就开始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校,不同系。毕业了,各奔东西。我离开家远走高飞,她在家,工作顺利,但是很不如意。最后家庭悲剧,使她精神崩溃,进出精神病院。之后,工作还是保持了,也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之后,病又发作。一天早上,她笑眯眯地和行人打着招呼,登上父母工作的大楼,飞身跃下……
有人说,怜悯活者,不要叹息死者。死者长已矣,生者何可堪?或者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走了的,身后空空如也,只有亲朋好友的哭泣和痛苦,他们没有感觉,他们选择无知的境界。也许,有一个终结更为直接。
爱于逝者,只是一个空虚的表示,爱于生者,却是永恒。同学的儿子,由他的父亲和他的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前年,他的父亲,肝病而逝。外祖父母,成了孩子唯一的亲人。我见到老人,只能说些不搭边际的虚话。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安慰他们。而同学的儿子,是我不认识的一个陌生人。我能记得的,是她年轻的时候咄咄逼人的模样,和读书后低头不语的神情,越来越清晰,明亮得超过她在我相册里的图片的留影……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形容她的濒临死亡的经验。她产后不久,一夜忽然做梦,梦到她逝去了的亲人在一条船上向她招手,邀请她跳下去,她很受诱惑,感觉非常轻松美妙。正要举步的一瞬间,忽然听到孩子的啼哭的声音,惊醒过来,推醒身边的先生,把垂危的她送到医院。过后,医生说,如果不是及时抢救,一定是走了的人,而且打急救电话都不一定来得及。他们都很感谢她的孩子,拉她回到人间。但是,回到人间,就要经历人间的酸甜苦辣,柴米油盐的平庸的纷扰。
我们很幸运。生于盛世,长于太平。我们见到的,少有战争绞肉机的冷酷的大规模的毁灭,多的是平淡生活中的来去匆匆。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命运的指定,但是,冥冥之中,其实有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可以清晰的迹象?
飞身跃下高楼的同学,聪颖过人。争强好胜。她童年时,父母和他们姊妹两人,与邻居为了一地鸡毛来来往往了几年,仇人相见一般,她每天来去学校都是一身戾气。或许她父母能够大度宽厚一些,或许她能够不那么不可信任他人?可是她的父母身体都略有缺陷,使童年少年的她从来都是处于一种防护保护自己,随时随地要和人争斗一番的境地,又只能归源于社会对残疾残障人士的歧视。等她到了精神分裂的地步,社会对于她,对于她父母和家人,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公正公平,到了最后,她的家人,都已经对她放弃。那天,她飞身跃入天空时,有多少清醒的意识是对自己对家人的解脱,真的不是外人可以想象得到的了……
我常想,她也有那种超脱的美好的轻松的自如的感觉吗?她会不会有一丁点后悔,会不会有一丝丝的留恋?我那么些年里,很少回家。更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她的死亡,于我,是辗转传来的消息,是同学见面后的感叹,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是一个曾经发生过,可能曾经发生过的变异的世界的不真实的扭曲。
******************************
也许,有一个终结更为直接。因为没有一个终结的信号,让生死两不知的亲友们,惶惑不安,大概比没有得到死亡信息可能更有无法解脱的痛苦。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午饭。无端地聊起其他朋友的事。我们都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失踪。我很吃惊。但是,google翻出新闻,我很震惊。四年前,朋友孩子被警察局以贩毒非法拥有枪支而逮捕。mugshot上的孩子,踞傲而冷漠。但是,和同龄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许我不应该用孩子来形容他,已经是成年人。可是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都是孩子。我记忆中见过这个孩子一面,那是二十年前,阳光灿烂的下午,青青的草地上追逐嬉戏的孩子们。那样的色泽,和屏幕上的这个黑白的人物毫不相干。这个是电影电视里可能的故事,和我这个平庸平凡的世界应该没有任何交集……
对于父母,能有什么希望?什么是解脱?是相信他永远地逃避了黑帮的冤冤相报,还是相信终于没有了希望更有安宁?
在收音机里,听温哥华屠夫杀人案的报道。一个继母,试图寻找她继女的艰辛黑暗充满血腥的过程。面对失踪的日子的一天一天地累积,是看到继女生还的希望的一天一天的暗淡的惶惑不安的度过。而且,还要面对警察的歧视,因为她的继女,是一个吸毒的社会废品,吸毒而卖身的社会渣滓。Pickton捡回到他那污浊阴暗寒气森森的屠宰场的女子们,最后都被肢解而恐怖地消逝了的生命里,有多少又是没有了希望而仅仅生存的动物?死亡,是否是解脱?但是,谁又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存亡?旁观者,又能怎么理解生命对于自我,和对于他人是什么样的不同?
对于死者,对于生者,那么多的牵挂和感慨,是怎么样的不同?如果死亡是一种解脱,那么会有这么多的遗憾吗?
我没有答案。
一个一起长大,从来也不是那么亲密的朋友。我四年级就开始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校,不同系。毕业了,各奔东西。我离开家远走高飞,她在家,工作顺利,但是很不如意。最后家庭悲剧,使她精神崩溃,进出精神病院。之后,工作还是保持了,也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之后,病又发作。一天早上,她笑眯眯地和行人打着招呼,登上父母工作的大楼,飞身跃下……
有人说,怜悯活者,不要叹息死者。死者长已矣,生者何可堪?或者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走了的,身后空空如也,只有亲朋好友的哭泣和痛苦,他们没有感觉,他们选择无知的境界。也许,有一个终结更为直接。
爱于逝者,只是一个空虚的表示,爱于生者,却是永恒。同学的儿子,由他的父亲和他的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前年,他的父亲,肝病而逝。外祖父母,成了孩子唯一的亲人。我见到老人,只能说些不搭边际的虚话。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安慰他们。而同学的儿子,是我不认识的一个陌生人。我能记得的,是她年轻的时候咄咄逼人的模样,和读书后低头不语的神情,越来越清晰,明亮得超过她在我相册里的图片的留影……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形容她的濒临死亡的经验。她产后不久,一夜忽然做梦,梦到她逝去了的亲人在一条船上向她招手,邀请她跳下去,她很受诱惑,感觉非常轻松美妙。正要举步的一瞬间,忽然听到孩子的啼哭的声音,惊醒过来,推醒身边的先生,把垂危的她送到医院。过后,医生说,如果不是及时抢救,一定是走了的人,而且打急救电话都不一定来得及。他们都很感谢她的孩子,拉她回到人间。但是,回到人间,就要经历人间的酸甜苦辣,柴米油盐的平庸的纷扰。
我们很幸运。生于盛世,长于太平。我们见到的,少有战争绞肉机的冷酷的大规模的毁灭,多的是平淡生活中的来去匆匆。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命运的指定,但是,冥冥之中,其实有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可以清晰的迹象?
飞身跃下高楼的同学,聪颖过人。争强好胜。她童年时,父母和他们姊妹两人,与邻居为了一地鸡毛来来往往了几年,仇人相见一般,她每天来去学校都是一身戾气。或许她父母能够大度宽厚一些,或许她能够不那么不可信任他人?可是她的父母身体都略有缺陷,使童年少年的她从来都是处于一种防护保护自己,随时随地要和人争斗一番的境地,又只能归源于社会对残疾残障人士的歧视。等她到了精神分裂的地步,社会对于她,对于她父母和家人,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公正公平,到了最后,她的家人,都已经对她放弃。那天,她飞身跃入天空时,有多少清醒的意识是对自己对家人的解脱,真的不是外人可以想象得到的了……
我常想,她也有那种超脱的美好的轻松的自如的感觉吗?她会不会有一丁点后悔,会不会有一丝丝的留恋?我那么些年里,很少回家。更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她的死亡,于我,是辗转传来的消息,是同学见面后的感叹,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是一个曾经发生过,可能曾经发生过的变异的世界的不真实的扭曲。
******************************
也许,有一个终结更为直接。因为没有一个终结的信号,让生死两不知的亲友们,惶惑不安,大概比没有得到死亡信息可能更有无法解脱的痛苦。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午饭。无端地聊起其他朋友的事。我们都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失踪。我很吃惊。但是,google翻出新闻,我很震惊。四年前,朋友孩子被警察局以贩毒非法拥有枪支而逮捕。mugshot上的孩子,踞傲而冷漠。但是,和同龄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许我不应该用孩子来形容他,已经是成年人。可是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都是孩子。我记忆中见过这个孩子一面,那是二十年前,阳光灿烂的下午,青青的草地上追逐嬉戏的孩子们。那样的色泽,和屏幕上的这个黑白的人物毫不相干。这个是电影电视里可能的故事,和我这个平庸平凡的世界应该没有任何交集……
对于父母,能有什么希望?什么是解脱?是相信他永远地逃避了黑帮的冤冤相报,还是相信终于没有了希望更有安宁?
在收音机里,听温哥华屠夫杀人案的报道。一个继母,试图寻找她继女的艰辛黑暗充满血腥的过程。面对失踪的日子的一天一天地累积,是看到继女生还的希望的一天一天的暗淡的惶惑不安的度过。而且,还要面对警察的歧视,因为她的继女,是一个吸毒的社会废品,吸毒而卖身的社会渣滓。Pickton捡回到他那污浊阴暗寒气森森的屠宰场的女子们,最后都被肢解而恐怖地消逝了的生命里,有多少又是没有了希望而仅仅生存的动物?死亡,是否是解脱?但是,谁又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存亡?旁观者,又能怎么理解生命对于自我,和对于他人是什么样的不同?
因为白……
最近不怎么上来。其实不是没有东西写,我这样罗嗦的人,什么时候都有话说。但是Google的博客版本,似乎中间来了一个大跟头,让我无所适从,每次来都是灰心丧气垂头而下。在其他地方的博客,似乎都没有这样的突然的变化。当然,国内的博客,会经常因为发言不够河蟹,会被服务器囫囵吞枣不吐骨头地吃光。
十二月初,飞了一圈。从这里到温哥华,到北京,到武汉,到三亚,从三亚到北京,到温哥华回来。每一次行程,都是超过二十四小时的长。坐飞机,等飞机,等飞机,坐飞机。人大概是很矛盾的。听见老大回学校时对朋友说,我要回家了。心里很有些震动,等到了自己要回国的时候,跟老二说,妈妈要回家了。心里也吃了一惊。我竟然在心里心底里,还有这样的感觉。很难过,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因为,有一次和朋友讨论”自己“家的温暖和向往,我定定心,说,哦,我和你不同,那个家和这个家,我都是主心骨,不一样的。
但是,到了路上,知道自己在两边的中间紧紧地联系牵挂着,任何一边都难。于是,我飞跃千山万水,于是我马不停蹄,于是我坐飞机等飞机,在两边的变化中,我自己是不足所道的。
飞机上起飞降落中,心里开始很稀里糊涂地计算这几年都飞过多少次,升升落落多少次。在计算的中间,有开始怀疑自己计算的精确,不知道自己是计算每一次的起飞降落,还是在计算这一年的飞行记录。等我停顿下来,重新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其实自己还是很清醒很逻辑很明白地顺着思路进行推算的。反正,这几年旅行的次数很多,不过,并没有而有些明智的清醒,每次出门都还是一样的糊涂和迷糊。
武汉的天气,似乎也不怎么帮忙。天气阴阴的,不冷,但也不热。冬天的正常的空气,不算清冽但是也没有烟尘漫天。坐在这里,听见楼下不停顿地“叮咚”,心里很疑惑是什么人在不停地进进出出,或者是我自己糊涂地听错了。远处有时候会传来一些歌声,奇怪地重复两句歌词和曲调,偶尔会有一些鸟儿的声音。钝钝的车子来来去去,没有太多人。
市场里,超市里似乎有不少人,但也没有那么多的人,不算很吵,但是人气很足。十字路口人和车流很秩序地川流不息,各人都提着背着各种的包袋。有一个中年妇女一手高举着一张广告牌,后面的栏杆边上,是几个青年人派广告,“您看一下啦!看一下啦!”把广告派出去。爸爸手里捏了几张,都是什么房产新出的地盘,他随手放进袋子里,指给我看那家鸡店,说那是今天买的怪味鸡和牛杂的店家。我肚子里一肚子的煮熟马蹄、香烤板栗、鸭脖和午餐,有那么点晕乎乎地感觉到自己肚子的相对独立。前面一个老太太手里牵着一个半大的女孩子,孩子声音清脆地说,“我妈妈总是给我买水货!”我忍不住大笑,她们走远了,完全没有意识到后面有人对她们的对话的笑意。一个中年妇女在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两脚穿着厚厚的灰色袜子,鞋子在地上,双脚放在鞋子的上面,旁边有一位中年男子,腰弯着地坐在她身边听她的教训,手里是一只点着的烟。店里的东西,有的很贵,有的很便宜,我和爸爸对照着价格,比划什么划算什么是坑人的价格,拿了两块丝巾。肯定不是丝巾,但是我喜欢颜色,付了钱出来。妈妈很怀疑地问,你为什么不还价。我忘了,其实问了一声,看我也不是那么坚定,女子说不还价,我付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哎,算了。
过马路的斑马线上人都面无表情地对着行走,还是要看到那些转弯过来的车子,似乎不减速地滑行而来,在人群中划出一道分界。路边的电动摩托上,一个嘴角叼着一根烟,一手把手机紧紧贴在耳朵上,身穿黑色呢子制服,轻轻地滑过,很熟练地避开路人。
小区里路边不间断的是一辆接一辆地停着各种车辆,只留下一条够单行的车道。来去的车会互相慢慢地退让对方过后再娴熟地拐过各式车辆,从身边滑过去。路旁的一家一家小店,狭窄的店面,阴暗的光线,店里店外几个人物,很自如地混在背景里。酒店里的包间开门送菜的瞬间,以及吃完了没吃的食客,多数是机关人物的样子,昂首挺胸地来去,大多数是深深浅浅的黑色装束,和天气很配合。
****************************************************************
和同志打架 (好像不算打架吧?)
我那位同志同事很多事也多嘴。非常女性化,经常看到他抱怨,听到他的怨声。他会对他周围任何人任何事随时随地发牢骚。我很真诚地告诉他,我能接受他,因为我把他当做和我老大那个年龄一样的青少年,从心到口一路上了,都不带拐弯地发表他的见识。他笑,说不定回头就和其他人抱怨我的说法。Who cares!我才不在乎呢。
有一天他走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是邻居,虽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交往不是那么频繁。他来就来呗。
站在那儿,他双手一合,“我觉得你对我的一个客户做错了一件事。”
我昂首挺胸坐在我桌子后面的高背椅上,翘上二郎腿,正色地看着他,“你说来听听!”
“你拒绝我一个客户的贷款买车。他其实挺不错的。”
哦,谁呀?
他说了个名字。我记得。我记忆力非常好,我记得。那位客户离婚后卖掉房子付清贷款,略无存款。车子是从车行长期租用,租约到期了,要买下这部车,车行给他一个借贷利息和条件,他就到银行去问问银行是不是有更好的条件。正好,他平常打交道的同志那天不在。我听了他的条件,跟他说,你最好还是接受车行的条件,我们这里的不好。
为什么不好,是因为他不合借贷的要求。如果我想要做这笔贷款,第一我们要送交risk management风险管理的批准,第二贷款的利率会高。我也不想费功夫不讨好,所以他走了,我也没有把这个事当回事。直到同志来和我讨公道。
他似乎有点意识到什么,和声悦色地说,其实我们的系统可能有问题,假如不是这个那个,就应该不需要送上去批准,自己可以做的。哎,规定是规定,我们大约有那么点宽松严格的各自标准,我就严些,他就松些,不过,他也没有什么权力来和我评头论足的。
我有点点火气,但是,也不大。除了最初打定主意要和他过不去的那一瞬间有一点点心跳过速,早就平静了下来。老实说,我很不喜欢他指手画脚的味道。我们一位同事,周五自动挑中班上,晚来晚走,那么大家都可以提前走。他不知道哪根神经不搭界,看见她晚来,阴阳怪气地说,哦,你大概是可以有不同待遇的,上班总可以迟到。我知道他一路都有这种别人不能如何如何的心态,动不动就挑他人毛病,但是这么露骨地找骂还是少见,同事还没有反应过来(也是中国人),我跳了出来,“你要是想换着上中班,没人反对,犯不着这么挑三拣四的!“ 他赶紧很少年地”Oops“一声,意指他失言。我昂头挺胸地走过去了。
这回,我一样昂首挺胸,虽然坐着。他看我的气势不对,赶紧解释,“你为什么这么高度防卫highly defensive?我没有指责你呀。”我不客气,“对于我,你这就是挑衅!” “哦,我是说,我觉得,你做的可能不对。”我打断他,“对你是你觉得(you think),对我,就是指责。”他赶紧道歉,“对不起对不起。”然后,就很啰里啰唆地和我探讨这个系统的不合理,我有那么点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有可能,我和你也改变不了事实,他的情况你可以往上反映,但是,我不觉得我做错了!”斩钉截铁地把他送了出门。
下午碰上经理,我故作无意提起,“哦,上午我和某某争论了一场,” 她回答,“我知道,我当时听到你们提高了声音说话,问他,他说没事。”我笑,“是没事。”如此这般,大家笑笑而过。以前我从来懒得提这种事,麻烦费口水,现在想想偶尔一提也未尝不可他所作所为挺可笑的。
回头我和同事聊天,说起来,真是不理解这位三十大好几的同事,怎么就这么长不大的,成天做些找骂挨的事,费力不讨好,不知道他能得到什么样快乐回报?
*******************************************************************
三亚湾的海边,在海边慢慢地无聊地走,看见一个中年女子(如果我也算中年,她就是老年了)。她身上穿着一件红碎花的连衣长裙,一手拿着一把阳伞,抵挡住正午恶毒的太阳,一手拎着一只袋子,和周围的背景很融合。唯一不融合的是她戴着一双奥黛丽·赫本在《第凡内的早餐》里的半袖长手套,乳白色不透明的半袖长手套,拉到胳膊肘那里,面无表情地从闹哄哄的广场走开……音乐响开,一个穿着白色汗衫材料的唐装的老人,很畅快地开始扭动身体,伴着音乐挥舞着双手,扭着双腿,嘴里哼哼着音乐,看谁愿意听他看他的表演……
很奇怪的感觉就是,穿什么的都有。有洋派的,有中国风的,也有很常见的,中国中老年的人的随便装束。 我不知道自己算是在哪儿。
十二月初,飞了一圈。从这里到温哥华,到北京,到武汉,到三亚,从三亚到北京,到温哥华回来。每一次行程,都是超过二十四小时的长。坐飞机,等飞机,等飞机,坐飞机。人大概是很矛盾的。听见老大回学校时对朋友说,我要回家了。心里很有些震动,等到了自己要回国的时候,跟老二说,妈妈要回家了。心里也吃了一惊。我竟然在心里心底里,还有这样的感觉。很难过,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因为,有一次和朋友讨论”自己“家的温暖和向往,我定定心,说,哦,我和你不同,那个家和这个家,我都是主心骨,不一样的。
但是,到了路上,知道自己在两边的中间紧紧地联系牵挂着,任何一边都难。于是,我飞跃千山万水,于是我马不停蹄,于是我坐飞机等飞机,在两边的变化中,我自己是不足所道的。
飞机上起飞降落中,心里开始很稀里糊涂地计算这几年都飞过多少次,升升落落多少次。在计算的中间,有开始怀疑自己计算的精确,不知道自己是计算每一次的起飞降落,还是在计算这一年的飞行记录。等我停顿下来,重新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其实自己还是很清醒很逻辑很明白地顺着思路进行推算的。反正,这几年旅行的次数很多,不过,并没有而有些明智的清醒,每次出门都还是一样的糊涂和迷糊。
武汉的天气,似乎也不怎么帮忙。天气阴阴的,不冷,但也不热。冬天的正常的空气,不算清冽但是也没有烟尘漫天。坐在这里,听见楼下不停顿地“叮咚”,心里很疑惑是什么人在不停地进进出出,或者是我自己糊涂地听错了。远处有时候会传来一些歌声,奇怪地重复两句歌词和曲调,偶尔会有一些鸟儿的声音。钝钝的车子来来去去,没有太多人。
市场里,超市里似乎有不少人,但也没有那么多的人,不算很吵,但是人气很足。十字路口人和车流很秩序地川流不息,各人都提着背着各种的包袋。有一个中年妇女一手高举着一张广告牌,后面的栏杆边上,是几个青年人派广告,“您看一下啦!看一下啦!”把广告派出去。爸爸手里捏了几张,都是什么房产新出的地盘,他随手放进袋子里,指给我看那家鸡店,说那是今天买的怪味鸡和牛杂的店家。我肚子里一肚子的煮熟马蹄、香烤板栗、鸭脖和午餐,有那么点晕乎乎地感觉到自己肚子的相对独立。前面一个老太太手里牵着一个半大的女孩子,孩子声音清脆地说,“我妈妈总是给我买水货!”我忍不住大笑,她们走远了,完全没有意识到后面有人对她们的对话的笑意。一个中年妇女在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两脚穿着厚厚的灰色袜子,鞋子在地上,双脚放在鞋子的上面,旁边有一位中年男子,腰弯着地坐在她身边听她的教训,手里是一只点着的烟。店里的东西,有的很贵,有的很便宜,我和爸爸对照着价格,比划什么划算什么是坑人的价格,拿了两块丝巾。肯定不是丝巾,但是我喜欢颜色,付了钱出来。妈妈很怀疑地问,你为什么不还价。我忘了,其实问了一声,看我也不是那么坚定,女子说不还价,我付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哎,算了。
过马路的斑马线上人都面无表情地对着行走,还是要看到那些转弯过来的车子,似乎不减速地滑行而来,在人群中划出一道分界。路边的电动摩托上,一个嘴角叼着一根烟,一手把手机紧紧贴在耳朵上,身穿黑色呢子制服,轻轻地滑过,很熟练地避开路人。
小区里路边不间断的是一辆接一辆地停着各种车辆,只留下一条够单行的车道。来去的车会互相慢慢地退让对方过后再娴熟地拐过各式车辆,从身边滑过去。路旁的一家一家小店,狭窄的店面,阴暗的光线,店里店外几个人物,很自如地混在背景里。酒店里的包间开门送菜的瞬间,以及吃完了没吃的食客,多数是机关人物的样子,昂首挺胸地来去,大多数是深深浅浅的黑色装束,和天气很配合。
****************************************************************
和同志打架 (好像不算打架吧?)
我那位同志同事很多事也多嘴。非常女性化,经常看到他抱怨,听到他的怨声。他会对他周围任何人任何事随时随地发牢骚。我很真诚地告诉他,我能接受他,因为我把他当做和我老大那个年龄一样的青少年,从心到口一路上了,都不带拐弯地发表他的见识。他笑,说不定回头就和其他人抱怨我的说法。Who cares!我才不在乎呢。
有一天他走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是邻居,虽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交往不是那么频繁。他来就来呗。
站在那儿,他双手一合,“我觉得你对我的一个客户做错了一件事。”
我昂首挺胸坐在我桌子后面的高背椅上,翘上二郎腿,正色地看着他,“你说来听听!”
“你拒绝我一个客户的贷款买车。他其实挺不错的。”
哦,谁呀?
他说了个名字。我记得。我记忆力非常好,我记得。那位客户离婚后卖掉房子付清贷款,略无存款。车子是从车行长期租用,租约到期了,要买下这部车,车行给他一个借贷利息和条件,他就到银行去问问银行是不是有更好的条件。正好,他平常打交道的同志那天不在。我听了他的条件,跟他说,你最好还是接受车行的条件,我们这里的不好。
为什么不好,是因为他不合借贷的要求。如果我想要做这笔贷款,第一我们要送交risk management风险管理的批准,第二贷款的利率会高。我也不想费功夫不讨好,所以他走了,我也没有把这个事当回事。直到同志来和我讨公道。
他似乎有点意识到什么,和声悦色地说,其实我们的系统可能有问题,假如不是这个那个,就应该不需要送上去批准,自己可以做的。哎,规定是规定,我们大约有那么点宽松严格的各自标准,我就严些,他就松些,不过,他也没有什么权力来和我评头论足的。
我有点点火气,但是,也不大。除了最初打定主意要和他过不去的那一瞬间有一点点心跳过速,早就平静了下来。老实说,我很不喜欢他指手画脚的味道。我们一位同事,周五自动挑中班上,晚来晚走,那么大家都可以提前走。他不知道哪根神经不搭界,看见她晚来,阴阳怪气地说,哦,你大概是可以有不同待遇的,上班总可以迟到。我知道他一路都有这种别人不能如何如何的心态,动不动就挑他人毛病,但是这么露骨地找骂还是少见,同事还没有反应过来(也是中国人),我跳了出来,“你要是想换着上中班,没人反对,犯不着这么挑三拣四的!“ 他赶紧很少年地”Oops“一声,意指他失言。我昂头挺胸地走过去了。
这回,我一样昂首挺胸,虽然坐着。他看我的气势不对,赶紧解释,“你为什么这么高度防卫highly defensive?我没有指责你呀。”我不客气,“对于我,你这就是挑衅!” “哦,我是说,我觉得,你做的可能不对。”我打断他,“对你是你觉得(you think),对我,就是指责。”他赶紧道歉,“对不起对不起。”然后,就很啰里啰唆地和我探讨这个系统的不合理,我有那么点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有可能,我和你也改变不了事实,他的情况你可以往上反映,但是,我不觉得我做错了!”斩钉截铁地把他送了出门。
下午碰上经理,我故作无意提起,“哦,上午我和某某争论了一场,” 她回答,“我知道,我当时听到你们提高了声音说话,问他,他说没事。”我笑,“是没事。”如此这般,大家笑笑而过。以前我从来懒得提这种事,麻烦费口水,现在想想偶尔一提也未尝不可他所作所为挺可笑的。
回头我和同事聊天,说起来,真是不理解这位三十大好几的同事,怎么就这么长不大的,成天做些找骂挨的事,费力不讨好,不知道他能得到什么样快乐回报?
*******************************************************************
三亚湾的海边,在海边慢慢地无聊地走,看见一个中年女子(如果我也算中年,她就是老年了)。她身上穿着一件红碎花的连衣长裙,一手拿着一把阳伞,抵挡住正午恶毒的太阳,一手拎着一只袋子,和周围的背景很融合。唯一不融合的是她戴着一双奥黛丽·赫本在《第凡内的早餐》里的半袖长手套,乳白色不透明的半袖长手套,拉到胳膊肘那里,面无表情地从闹哄哄的广场走开……音乐响开,一个穿着白色汗衫材料的唐装的老人,很畅快地开始扭动身体,伴着音乐挥舞着双手,扭着双腿,嘴里哼哼着音乐,看谁愿意听他看他的表演……
很奇怪的感觉就是,穿什么的都有。有洋派的,有中国风的,也有很常见的,中国中老年的人的随便装束。 我不知道自己算是在哪儿。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