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 2012

英国国家公务员群像图之二——詹姆斯·邦德是公务员

扭曲的爱-(Skyfall)


嗯, 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如果詹姆斯·邦德真的存在,他的工资是从英国国家政府发出的。跟随工资的,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福利。不一定他会活到终老山中, 在清静悠闲的英国乡村安度晚年的那一天——至少好莱坞不会那么温情,不管军情六处怎么想——但是,如果逻辑地思考邦德存在,那么国家公务员的一生,不论多 么的精彩激烈,到末了,都是规规矩矩地导入规则,按规矩出牌,退休,养老,一切的一切。

很是无聊。


至少不会有那么多电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刺激,更不会有各色各样的幕后故事,看谁成为下一任邦德。丹尼尔·克里格可以见鬼去吧,国王已死,国王万岁!所有出演过邦德的演员,从康纳利、摩尔、达尔顿到布鲁斯南(中间还有一个大家都宁愿忘记的演员),个个都生龙活虎地存在,可是,谁都能很正常地看着下一任邦德活色生香地在银幕上一遍又一遍地出演。

到了这一集,邦德已经在银幕上存在五十年了。五十年后的好莱坞,还能够沉浸在纯正的英国的风格里,听着英国口音,看他喝着马蒂尼(加上啤酒——与时俱进),多多少少讽刺美国的太过明显的肤浅的笑话和他们中情局的不够水准的存在,让银幕下的你我清晰地让大脑分成两半,一部分欣赏着故事,一部分分析故事的可能。

我 得说,这一部回归本地,在英国国土上的故事,大概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邦德。真实性去地狱吧,好莱坞+邦德+枪战,什么时候都是很好的逃避现实的故事,而不 是让人看完后深思的故事。不过,这部电影,倒让我真真地想了一想,公务员邦德生活的憋屈,以及浮在水面上的M的角色的真实的可能。

作 为一个整体全局的一部分,从来没有一部邦德电影能够这么真实地将“你只是一个棋子,可以被牺牲”的概念那么实在地刻在观众脑海里。M在她的公务员管理/间 谍管理,对公众交代/对间谍世界黑白分明的混淆中,是那么坚定地放弃每一个可以为大局牺牲的人物的概念,连她自己一起都很沉着地放弃着,无论她对这些人物 有多少可能的爱。

邦德对于被背叛的回答,很可以接受的顺从,他不是不矛盾,也不是不痛苦,但是,邦德没有任何其他的 东西让他有生存的意义,他选择回归背叛他放弃他的上司,尤其当他的军情六处被威胁的时候,他放弃个人的疑问,回到规矩之中。非常符合逻辑。因为他和军情六 处血肉交融,他被动地主动地很多年前,从一个孤儿开始,就成为这个存在中的一个部分。无论他怎么样的疑问,有什么样的怀疑,他回到着熟悉的一切,因为他没 有其他的所有。

可悲!

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可悲,《Skyfall》就已经超越 出普通的枪战匪警片,在用枪弹和暴力掩盖下深深烙印在邦德心里的不安和疑问里,让他常规性地杀人、引诱女性,享受肉体和情爱,只是一种明天可能不存在的今 天的哀伤的纠缠,而不是一种对着世界炫耀自己超越常人的自信的高傲。他能拥有的只有短暂的一切,过去了,那些曾经有过的,是完全不能够延续的持久的依恋。 他不能给予的,他从来不期望得到。因为他不可能得到。

他可能有的选择,一个是服从,对于背叛的全面的宽恕,一个是背叛,对于曾经的背叛,用十倍的背叛来夺回失去的。两种都是爱,只是两种都是扭曲的爱。邦德代表了服从,他的对手,选择了背叛的惩罚。

Raoul Silva拉乌尔·席尔瓦并不恨M。他只是用他的方式表达他对他上司的另一种爱。记得吗,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漠然。当你不再记得你曾经让你热血沸腾地恨之入骨的情人的时候,你忘记了你曾经有过的爱。不,你没有忘记,你已经走过了这一段感情,你自由了。席尔瓦没有自由,他有的是爱,爱到扭曲,爱到必须让曾经爱过他的上司,在死亡的面前承认,你,曾经爱过,所以我不放弃。任何阻止我的爱的一切,都是尘埃。



那 是非常有力度的爱。邦德很理解,他从来都没有指责过这一个对手,他只是做他该做的一切,他是最好的,他是最忠诚的,虽然他的忠诚不一定得到同样的回报,但 是他继续。他不是最好的,从各个标准上来说,他甚至不能在要求的一切里顺利过关。但是,他理解,所以他能够和对手一绝死战。得到什么?还是回到重新修复了 的办公室,回到熟悉的轨道上,邦德悲哀地存在。

你能感觉到。这一种悲哀沉浸着整部电影。唯一能暂时让观众离开这种伤 情的时候,是在上海的没有思维的杀戮,和在澳门几乎传统性的邦德电影里的无头脑的情节转换。到了伦敦,到了苏格兰,宽阔的了无人迹的苏格兰,缺乏伦敦的人 气和烦扰之后,有着世外桃源被遗弃后的荒芜,和邦德的心态,和M的决心,非常的适合,其他的暴力,都成为三个人对于忠诚,对于爱的扭曲的最后诠释。

我很喜欢,也推荐大家去看。不完全为了邦德,而是为了邦德终于成熟了的悲哀。为了他扭曲的爱。

Civil servant to be damned!公务员也是人,那怕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

Tuesday, October 9, 2012

英国国家公务员群像图……之一点一(1.1) BBC Sherlock

从首相到国务卿到军情五处,层层下来,迈哥哥的上司不会少。而且各有各的目的动机和想法,就不用提各人不同的政治思想认识和处人待事的方式方法。反正一根神经动了,山上的水往下流,每一个角落很可能都要带动到,做不做得到是另外回事,表面上要做的事,那是一定要做到。

不过,政治家和公务员的目标有根本的不同。政治家要做的,是一种短期行为,漂漂亮亮地摆出来,让选民看看他们任何地有效,做了什么可以上报纸的事。而公务员,在政治家退休了被选下去了,还要老老实实地挣那份退休金,他们的动机不一样,不太有短期期望,而有的是长期企图。在两者的推动和被推动之下,政府吭吭哧哧地运行着。肯定需要很多润滑剂,也需要各种灌注润滑剂的人。迈哥哥是其中一个,手拿润滑剂-你能说他的雨伞里有什么东西?到处解决问题。不仅要对付并不通内行的上司,还要顾及他们的脸面以及尽力把他们的要求打点好的同时,维持一定的秩序不变。

我深有感受。

我们几乎每一两年换一任地区执行总裁。不是从东边的总部来适应适应生活,等着被提拔回去往上爬的高层职员,就是从西边调来的准备锻炼锻炼向总部输送的新秀。 来一个就是雷厉风行地改变行政管理手腕,虽然改变的东西是换汤不换药,但是,来了大家都忍着照做。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任地区VP,是一个老姑娘,读过博士的从基层做上去的中踏踏。一开会大家眼睛一亮,她头上插两根筷子,把一头头发挽在头顶 ,大家都议论纷纷,也不知好歹。回头就收到信息,所有的女员工,穿裙子都要穿丝袜,不许裸腿!嗯?还有,不许穿露脚趾的露脚跟的装饰性的高跟凉鞋,要穿一定要插上指甲油,要……周五本来有的casual便装 日,no no no,正装上班!除非是为慈善机构捐款,否则经理送你回家换衣服。工作上的手把手我就不去控诉了,三天三夜我就光写她好了!反正,她两年 (可能还不到)就荣升回到多伦多,下一任VP到来,没有人通知她这些要求,悄末声地大家也不穿丝袜了,也有高跟凉鞋了。谁赢了?谁也没赢。但是,当了头, 就有头的要求,就要下属立正墙边站好,向他们汇报因为我们穿了丝袜,我们的职业道德展现得是如何如何好,于是工作成效如何如何提高……谁信谁呀?

我相信国家政府嘛,比我们这个就更多好玩的变化了吧?你想想啊,我们只是一个职业和地区的变化,公司的性质不改,行政区划不变,哪里和政治相比较,敌人的敌人才是朋友的思想意识心态的变化,哪里是公司能比较的?我同情迈哥哥,同情他们的同僚……哎,我多操心了吧,他们比我工资高,日子比我如意,而且,比我更刺激,我替他操哪门子心思呢?我疯了我!

一句话,迈哥哥有很多头,没有人真正是他的头,但是,很多人是他的领导。不 一定像顶头上司一样,他有很多的主动权去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但是,做了,就没有什么话说,有责任有承担,不然,英国政府也不是只养懒人不问结果的好世界,任由他拿着高度机密的进门卡,出入王宫如度假,摇着雨伞就等退休好日子了。那,也不是BBC歇洛克编剧的主要意图。

和原著的麦考福特不同,BBC创作的迈哥哥有了很多层面的深度,也有了很多的含糊的意境背景,在黑白之间的灰蒙蒙的,很值得推敲和研究,于是网上就总有人研究,尤其是第二季第一集里的故事,大可以做文章。

老实说,我从头到尾对第二季第一集很不满。最不满的,就是艾琳同学。这回艾美奖失利,网上评论说,奇怪为什么不拿第三集来选?BC的演技在第三里面更戏剧化,第一低头想想,除了幽默到位,其实给艾琳和迈哥哥分了很多风头。有人分析说因为PBS播放的日子,正好只有第一集赶上提名的过期日子,所以……不过,放下《Game Change》顺应政治风潮不说,《歇洛克》真的在美国的影响力不够,没有一个大的公司做广告,有的都是忠实跟踪者。《歇洛克》在海外的影响,远比在美国的势力大多了!我看过BBC自己的市场分析评论,最大影响的,是俄国。俄国传统性地忠实于《歇洛克·福尔摩斯》,在冷战中还自己拍摄了一把非常忠实于原著的电视连续剧。其他就是远东和亚洲。美国的收视率一直不高。靠艾美来替PBS公众广播电台作宣传,开玩笑!

话说回来,S2E1还 是 很有娱乐性的一集,综合分还是很高,虽然有让人不满的地方。但是,看了这一篇评论以后,倒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对第一集的不满,觉得这人完全地把我的鄙视的地方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是一个医学院的受训学生,他/她把华生医生背景以及可能从业机会解释得那个完满,看到这一篇,就是一个PF了!

我对第一集中一个巨大不满,就是编剧把艾琳当作莫里亚蒂的打手,被利用了来和福尔摩斯两兄弟斗法。走眼了。这位同学的分析是:艾琳必须摆出莫里亚蒂以推卸自己的全部责任,以及她利用迈哥哥和卷福的微妙的关系,以及迈哥哥在政府里的含蓄含糊的地位,比如他在政府里的地位和不高不低不左不右的影响力,刺激和引导着迈哥哥一步一步顺着她的安排达到她的目的。

让我慢慢解释……

整个第二季第一集的故事,表面上是在艾琳和卷福之间进行,其实暗流涌动的真正较量,是迈哥哥和艾琳的对阵。两个人手中各有几张王牌,迈哥哥手上,有CIA美国中情局的特工,可以做打手,还不会影响到他在英国情报界的名声和势力;有王室的支持,因为对于丑闻的厌恶,双方各有利益依赖对方;第三,就是对弟弟的高度信任和对他能力绝对利用。

而艾琳,手上也有这么几张王牌: 第一,有王室的相片,管它是谁和做了什么,有证据就有卖点,有卖点就有买主;第二,有军情五处和六处合作的项目的泄露出的点滴,威胁迈哥哥的地位和未来的游刃有余的空间; 第三,有卷福这张超级王牌。艾琳坚决相信,卷福不会出卖她,而且还没有能力在她最擅长的游戏里打败她。她可以在最后胜利之后,站在高处弯腰俯首拉起卷福, 也许……谁知道,都不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但她知道,她要击败迈哥哥,她要在卷福面前显示她的brainy一面,那个,才是最高程度的sexy性感。

迈哥哥和艾琳从一开始就把对方当做敌手,卷福只是被动卷入的一方。为什么大张旗鼓地把华生和卷福高调地送进白金汉宫,玩那么一场介绍游戏,毫无疑问是迈哥哥的手腕。一方面向卷福显示他多么重视这一案件,为此特意请他们到白金汉宫来谈事,另一方面,他是做好打算,在王室面前,无论卷福成功与否,他都成功。他可以暗示或者明示CIA特工跟踪进入艾琳府,双管齐下,然后,假如都不成功,他也可以轻松地推卸自己可能得到的王室的责备:看看我们的对手。这么着,提高艾琳的战斗力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迈哥哥几乎把方方面面的可能性都笼罩了下来。

接下来的表演,是我们见到屏幕上的最有趣的一幕:卷福和艾琳各显神通,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本事。第一局,艾琳完胜,卷福大败,迈哥哥毫发无伤。不过,卷福也让艾琳明白他并非浪得虚名,于是,就有了夜探卷福,归还手机,顺便随时挑逗的过渡。也有了故事中的艾琳手机换手的一幕。

和卷福不同,迈哥哥肯定不会那么容易相信艾琳轻易地消失,那具尸首是不是艾琳对于他都没有重要性,他要的还是那只手机。这里的引申思考很简单,第三集里卷福自杀,不可能躲得过迈哥哥的参与,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被卷入,只是时间问题。以卷福为人做事和对他哥哥的了解,他无论怎么通天,茉莉(那是必须的)如何的遮掩以及流浪人士如何的帮助,没有迈哥哥的合作,他怎么也不可能成功地假装自杀而掩盖他没有死亡的事实。至于他会不会以此来让迈哥哥感到愧疚?哈哈,我不认为他们两兄弟之间会想象对方还拥有这种太基础的人类情感,两人都不是常人,不会有常人的情感,感情和感觉这种事情,只能和华生去讨论。而华生已经很明确地告诉迈哥哥他的想法,至于他对卷福……我等着他一拳上去KO卷福的时刻,想象中,等待中。

但是,迈哥哥为什么不去抢夺艾琳手机?他试过。CIA特工的出手而不伤害哈德森夫人,很明显有迈哥哥的手脚的影子。无论弟弟还是CIA特工赢,迈哥哥都是胜者。弟弟赢了,正好教训一把CIA特工,我不认为迈哥哥如何地对他有何种情感;弟弟输了,他也可以运用手腕和CIA分享手机信息,因为是他暗示CIA特工手机的去处的。你以为CIA特工知道手机的去向?有可能,但不确定,但是迟早会知道。于是乎,迈哥哥卖个顺水人情,自己两手清白滴看戏。怎么样的结果他都不会吃亏。而且,他还很有 把握,CIA特工败了,第一不会去CIA宣扬,第二不会在英国炫耀。被一个平民打败,头破血流肋骨折断满面不好看相,还什么都没有得到,上两次败两次的战绩,还是偷偷地掩盖了了事。这个,都不需要迈哥哥打点了,他们自己有本事消化。

艾琳也在等待,等待着出手,她知道自己诈死的把戏玩不了多久,于是她出手了。于是,再下来就是迈哥哥吃亏的地方了。因为艾琳在掌控卷福的智商上,胜了一局,因为她对卷福的影响力和掌控能力,出乎迈哥哥的计算之外,因为她知道而迈哥哥失误了:sexy性感的确工作,性格也绝对有效。

卷福为什么猜出机票不重要,那就是卷福,他永远要做最最最聪明的人,他不可能忍受其他人比他更聪明。他也的的确确很聪明。可是,这里他的聪明不重要,重要的就在于他的聪明成了艾琳和迈哥哥斗法的一个棋子。

前面我们说了半天这个迈哥哥是政府中的顾问大员,这个高级顾问不是吃闲饭的,偶尔也要来一把大戏,联合几个国家和几个部门,做做正事,正事就是击败恐怖分子 的袭击。邦德航空案例,其实还真是以前没有拍摄过的一个007故事的原型,几十年后被两个编剧揪出来拍一遍,于是还按了个邦德的名头,以示纪念。拉出这么 多尸首,以假乱真,让各个部门疲于奔命地忙一回,也让迈哥哥这个中间联系人得到荣耀。所以在这个目的上,艾琳找到了迈哥哥的练门,一招见血,让迈哥哥低头。

练门就在卷福。迈哥哥六亲不认,但是弟弟是他真心关心,也真心要控制却控制不了的人物。如果消息泄露出去,是卷福帮助艾琳解开密码,搅乱邦德航空案例的消息传出去,对迈哥哥的政府生涯无疑是重大打击。因为,如果没有卷福的介入,我相信以迈哥哥的超级控制力和对各方 各面合作拍档的理解,他一定有能力解释甚至推卸掉他可能有的罪名。合作的好处在于分享成功,合作更大的好处是分担不成功的罪责。可是,卷福的介入让迈哥哥无从解释,无从推卸。方方面面都会把从开始就不顺利的磕磕碰碰,统统归罪于他。对了,还有王室,和王室里那个绅士,你以为他们都是很容易包容和理解和饶恕他人的人?嘿嘿,到了有错的时候,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都会互相推卸责任,如果有现成的靶子……迈哥哥,他死定了。

也不会,迈哥哥自有脱身之处。但是,艾琳把握住了他为了脱身的心态,于是把她的赎身价码轻松地加到迈哥哥的计算中,让他为她的利益跑腿。她不用去讨价还价,只要她不出售任何机密,任何人都不知道她有什么机密,她也就安全地达到她的目的了。那一刻,迈哥哥就在计算他应该和谁说什么来推销艾琳的机密,顺便也给自己找的脱身的说法。

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莫利亚蒂的名字的真谛。因为,艾琳也不愿意承担所有的功劳,推出莫里亚蒂这个幕后黑手,艾琳很聪明地将重大责任的邪恶动机轻松地转让给了别人。反正莫里亚蒂是黑了,多抹点墨关系也不大,是不是他提出来的如何玩弄福尔摩斯两兄弟关系真的不大,但是艾琳的时机掌握的很好,一点也不勉强。至于将手机送到卷福手中,很可能是艾琳自己的想法。因为她很明白这几个玩家中,只有卷福最没有杀伤力,迈哥哥和莫里亚蒂都是可以不动声色致她于死命的角色。这一点,艾琳把握得更好,这也是她能玩这么危险的游戏的本钱。她把每一个男人都看得很准。在这样的分析之下,艾琳这个角色复杂了很多,但是也丰富了很多,同样也让我更可以理解卷福对她的矛盾的情感。

在艾琳胜利的时刻,她在享受,而迈哥哥在不露声色地琢磨如何解决协商的细节。这一刻,两个人都忘了,这个牌局里还有一个人没有出牌,他们的王牌,终于露面了。

这 一刻,卷福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在迈哥哥和艾琳之间的权力游戏中的作用,他的思考还是很单纯地集中在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解锁密码。因为他的传统性的绝顶的集中思维,他破解了密码。记得第一季第三集里他对华生说的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把他们的大脑装满了垃圾,所以当他们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的时候, 他们就找不到。这也是为什么卷福超人的地方,他专注于一件事,也是他低劣与他人的地方,他不知道其他的事。所有这些权力争斗,于他都是身外的噪音。他用了脑子,解决了一个重大的谜语,对于卷福,就是最大的报酬。

这一刻之后,迈哥哥和艾琳的胜负比较大为转变,迈哥哥还是不动声色,计算着下一步的动作。艾琳完败,而且生命危在旦夕。卷福离开,留下两个对手收拾残局。但是,卷福真的走了吗?迈哥哥又是如何打算的?

最后一幕,艾琳在卡拉奇被恐怖分子砍头而被卷福救助的一场,一直是很让人迷惑的一幕。我在网上还因为如此看到有人指责马克·盖提斯和斯蒂文·莫菲特是男性至上主义者的文章。我自己是女性,但是,我从来没有那么强烈的敏感度,觉得塑造一个人物被男性救赎就是大男子沙文主义者的思想意识。不过,我得承认,我不喜欢这一幕。而喜欢这一幕的人,也没有成功地说服我为什么这一幕有意义。直到昨天。

前面这些,是我自己有的想法,受到启发,小宇宙爆发了。后面这一段,就更多的不是我的创作了,而是这位wellingtonboots的想法分析上的分析了。

最后一幕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迈哥哥和华生的对话,第二部分是华生和卷福的交流,第三部分是卷福和艾琳的最后交集。三部分很像中国古典小说那样的串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主题是人物性格分析,迈哥哥的无法自控的操控他人的能力和动机,华生的道德底线,艾琳的最后结局(她这个人物已经被分析到死了), 和卷福的变化。

在华生出现之前,卷福破解一个谜底,他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之后怎么样?他就不在乎了。他曾经对华生说过,”不要把英雄这个名称强加于人。英雄不存在,就算他们存在,我也不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但是这里,卷福开始有意识地分析自己内心的对错观。他的行为,无意识但是直接地造成艾琳的死路一条,虽然艾琳对他并非如何眷顾,而是利用甚至贬抑(可能是故意为他推脱,但无疑是贬抑),可是他不愿意在心理上承担她死亡的压力。这 种压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考虑,如果没有高度的道德自我意识,很容易推卸得掉。迈哥哥就做到了,他不仅仅没有任何精神上将艾琳送上死路的压力,甚至可能和情报界工作有意无意将艾琳出卖出去。

艾琳被砍头一幕需不需要是在卡拉奇?完全不需要。卷福出国救援的可能,比英国就有足够的“土生”恐怖组织的可能要小。所以,艾琳落入这些人手中,而在英国发生如此案件的可能性很大。而在英国犯案,以卷福对英国犯罪集团的了解,很可能有能力阻止事件的发生。那么,以迈哥哥对CCTV的控制,他不可能不知道卷福的参与。虽然他很可能没有能力阻止卷福的参与,可是他有可能做幕后的收尾。其中之一就是让华生转话。

和华生的对话,有那么点怪异。迈哥哥说话怪腔怪调非止一日,但是这一天的话语更多。他轻轻提起 “我也不去咖啡馆”,其实是影射华生被艾琳助手拉走见面的那一幕,华生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回头可能会想到迈哥哥对于他们的监督。然后,迈哥哥很有效地影响到华生,华生下一步见到卷福,就是重复迈哥哥的谎言。为什么不去直接面对卷福?相信迈哥哥不是考虑到他脆弱的情感,而是另有目的。华生不明白这两兄弟在玩什么游戏,但是卷福很明白,他得到了迈哥哥的略带威胁的求和的信息,留下那个手机,两人休战。第二季第一集结束,但是,卷福的成长没有结束。

至于公务员的群像,我下面就要飞身跳跃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上去了,哪一天有功夫,在回来聊卷福吧……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原文
http://wellingtongoose.tumblr.com/enigma

Thursday, October 4, 2012

Parade's End OST-There Was A Lady 孤独的号声





The key-bugle remarked with singular distinction to the dawn:
             dy
I know a lad    fair    kind
                     and
   Was never face
                  so           mind
                     please my
                             y
A sudden waft of pleasure at the seventeenth-century air that the tones gave to the landscape went all over Tietjens…Herrick and Purcell!…Or perhaps it was a modern imitation, Good enough. He asked:
‘What the devil’s that row, Sergeant?’
The Sergeant disappeared behind the muddied sacking curtain. There was a guard-room in there. The key-bugle said:
Fair     kind...
     and
Fair         Fair         Fair
                                    kind...
     and ...       and ...    and
- Ford Madox Ford, A Man Could Stand Up
(Source: gsharps)

Monday, October 1, 2012

英国国家公务员群像图……之一

最近翻来覆去的看的,都是英国的作品,或者是和英国文化相关的作品。网上看了很多各类评论文,这一天看到一篇标题,“007也是政府公务员”,笑过之后,细细一想,可不是吗?007不是公务员,谁是公务员?

说起公务员,英国政府公务员,你们第一个想到谁?卡梅伦?撒切尔还是梅杰?其实,嘿嘿,卷福迷们,第一个应该是谁?迈哥哥啦!



007绝对应该是MI6(军情 六处)的工作人员,虽然他的工作比较接近于明星加社交蝴蝶之间,但是,闲来无事,他还是会为政府解决解决世界危机。不管他是如何的英国,如何的谦虚低调, 但是他的生涯有好莱坞作狗仔队跟着,好像也没有什么世人不知道的细节。还好他比较的不在意,女友们对于揭露内幕的容忍度也比较高,还是前赴后继地跟着一起上镜头。公务员嘛,工资可能不那么高,但是开车报销,打枪不花钱,砸了世界的场子都有人认,就不提退休金了,他日子过得还是很爽的。

迈哥哥不同。

网上妙文细细地评估了半日,我认为很有道理,迈哥哥是政府里的闲杂人员,哪里都不算,但是哪里都用得着的师爷一类。现代师爷,可不是我们认识意义上的绍兴师爷,现代化名称都是consultant-顾问。

不 过,你也别小看了师爷。我在《战天京》里看了这么一段小故事。话说福安康西征归来,仗着皇恩浩荡,对兵部礼部(有礼部啥事吗,记不清了)师爷们明目张胆的 礼金的要求毫不介意地置之不理。于是师爷们派了一位代表,到福府上对爵爷进行了一番春风化雨的教育。想想看,您老正是皇恩浩荡,西征大胜归来,军费报销事 宜需要打点需要另外增加人手,才能赶着把报销的事宜妥贴而及时地办完,皇上看着满意,趁着大捷的消息,马上就一挥大笔,帐务到位,皆大欢喜。假如不多加礼 金,师爷们干活自然没有那么快,那么本来可以三个月就能办好的事,拖到明年,君心难测,到时候一看,今天也是西征报销的文案,明天也是西征报销的文案,不 但不会顺畅报销,说不定龙心大变,查一把西征的猫腻,你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实话说,师爷工资不高,地位不高,损失不大,爵爷自己琢磨琢磨……福安康何等 冰雪聪明的人物,赶紧乖乖地照章办事,顺了师爷的指点。

其实我总说,古今中外还是有好多相通之处。师爷们在国外其实也很有生存空间。

英国和加拿大一样-呃,应该倒过来说,加拿大和英国一样—是民选政府。这个政府的选举,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复杂,但是,也不是没有规律。简单地说吧,就是把国家划分成选区,每一个选区选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就成为国会议员,memeberof parliment。被选为国会议员最多的党派,就是执政党,而这个党的党魁,就是国家第一领袖-首 相。首相上台后,就会从他自己党派里任命政府的官员,比如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内务部长,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官员,都是职业政治家,被任命为外交部 长,并不一定是以前就是做过外交事务,财政部长很可能对财政一窍不通(过分了啊,这么贬低国家高官?),而管理国家安全的最高官员,就肯定不是安全专家。 军情五处,MI5就是国务卿下辖。政治风水轮流转,政治家你来我往,但是,公务员们,岿然不动。

要不然,民主国家的政权,早就是一派糊涂乱帐了!记得去年比利时创了吉尼斯记录吗?541天 选不出政府执政的国家,还是那么悠哉游哉地一遍又一遍选举,直到选出政府为止。那政府是谁维持?公务员。或者,换句话说,真正维持国家秩序的是一个稳定的 持续性机器,迈哥哥就是其中一个螺丝钉。现在回想一下,卷福怎么对华生介绍他哥哥的?“他就是英国政府!”大约也不是特别地夸张。



当然啦,卷福什么时候都喜欢夸张。迈哥哥也不是就是“英国政府”,但是说他多年来的政府里游刃有余就不是那么夸张。迈哥哥是做啥子的呢?

这 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迈哥哥是一个在政府内部进行危机管理的高级顾问。不过分,根据六集里的出场和表现,迈哥哥可以排除是军情六处的间谍,即他不是詹姆 士·邦德的同僚。他不好动手动脚,喜欢坐家里动动脑子,操纵一下局势,左右逢源,上下流通,让他去到处又跑又跳的,大概不可能吧。他不一定是真正的贵族背 景,但是公校毕业, 牛津剑桥是绝对不用说的,连卷福都是这类的毕业生,何况在政府里春风得意的迈哥哥?他不是公校的毕业生他混不下去,他不是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他不可能有广泛 的联系。看看历届政治家首相和高官的简历,英国名校校友都是在什么地位上的,一目了然。MI5军情五处里多一个虚构的迈哥哥,一点儿也不过分!

不 过,迈哥哥绝对没有什么虚幻的臆想,认为自己,或者自己代表的不变的政府才有真正的决定权。决定权绝大多数时候,是在民选出来的首相任命的政治家手里。民 选是民选,选完了选民就没你啥事了,首相和高官们自己决定怎么玩就怎么玩,不是那么过分的话,还能玩好几届,比如我们隔壁选区的国会议员—打住,你要讲到 非洲去了!所以,职业高级顾问的作用,就在于很委婉地指导职业政治家在任上管理好一个国家。每一个政治家都不同,每一届政府又不一样,我不用打赌,闭着眼 睛也能猜到迈哥哥这辈子大概见过各式各样的领导-master他 很健康地,很油滑地,很专业地生存了下来,远远超过生存下来,他非常如意和得意地繁荣昌盛地生存着。哎,在原则上与工作不相违背情况下,顺便关心关心一 个刺头小弟弟,也是很正常的职业好处吧?还是不用打赌,迈哥哥这么多年,有着广泛的人脉,可以调动很多关系,是一个出色的利用他人的官员,公务员。这种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不少见。


不少见固然是不少见,混得好坏高低到底还是有区别的,迈哥哥就混得不坏。在现代英国政府里需要不需要是真正的流着蓝色血液的人才能混得好?反过来说,是不是流着蓝色血液的人物才能混得如鱼得水?都不一定。卷福不需要是贵族,不过,是不是贵族对于 他比对于迈哥哥的来得更不重要。贵族的重要性,假如还有任何重要性的话,还是一个长子。次子没有权力继承族业和家庭头衔。我对现代英国贵族的研究太少,因 为他们不是那么重要,只有在八卦 的时候用得着。比如黛妃的弟弟,除了在破碎的童话故事里当背景外,就是在葬礼上出现过。哦,婚礼也出现过,外甥大婚,他也到位了。他们家族的贵族地位,就 是一个黛安娜心理脆弱的注解而已。一百年前不一样,不过,那是在《队列之末》里分析提金斯才会讲到的事儿,这里看现代的迈哥哥好了。


算了,太长了。下篇再讲第二季第一集里的迈哥哥……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绿色——具有魅惑力的色泽?

有时候,当你困扰在一个文章里一部小说里一个话题里,觉得有一种被规范而无法发挥思维的时候,大概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完全跳开,去想另外的事,这时的思维会让你大吃一惊……也许。
************************************************************
夜来跟着NBC看艾美奖颁奖仪式,电视机前面的人手里自然是一人一部手机/电脑,没有人全神贯注地看所有的节目。

颁奖一开始,就有些陌生地糊涂,很多屏幕上出现的人都不认识,不知道,我很久没有正经看电视了。电视开着主要是高尔夫奥林匹克和录像,所以昨晚上很陌生地看电视上的广告插播。到底是很久不认真跟踪节目,艾美格兰美或者金球奖各类大奖节目看看,就是慢慢的模糊。这一次看艾美大奖的目的只有一个,《Sherlock》。拿到了十三项提名,结果,到了晚上结束时,一个奖项也没有得到。而大热《唐顿庄园》,有更多的提名,一个男主,两个男配角,一个女主角,两个男配角,也就老踏踏麦吉·斯密斯庄严地得奖。而且她还没有来,可见年龄到了好莱坞,也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年轻的,都要来到,表示礼貌,没有这点礼节,下次提名的可能都不会有吧?

看了这么多年的颁奖,觉得很多表演之外的东西,在颁奖的时候明显的表现出来,最明显的,当然就是政治观念。这个在今年击败《歇洛克》的系列片,《Game Change》,是以莎拉·佩琳2008年总统大选为题材的片子,几乎揽括所有的奖项。大选在即,在好莱坞占主导地位的偏左的民主党支持者,自然是翘着中指给共和党人示威。《Homeland》也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如是。不是说他们不值得,但是,大选年份,其他的几乎一切都要为政治让位。不然,《Game Change》机会就小很多。

我自己其实非常喜欢茱丽安娜·摩尔。看多许多她的片子,多数很喜欢。可是这一晚上,我怎么看她的服装,怎么不那么对劲。可能有人会喜欢吧?我第一印象就是:史瑞克!Shriek! 当然,被人指出霓虹绿影灯可能是更适合的颜色定论。今天看人说是黄色,我就有点无言。我色盲了吧。反正这颜色实在是让我有看见苍蝇在灯罩里乱飞的感觉,非 常的不爽。(每回看到苍蝇在里面飞,我都不知道是把苍蝇放出来一报纸拍死结束它的悲惨好呢,还是放出来让它远走高飞更人道。多数时候你放了它,它马上又回 去灯罩里乱飞……)
今天早上看看各大新闻,也没有什么人说出什么让我如何吃惊的评论,都是如此这般地报道一下,满篇幅的图片而已。更没有人出来吃下苍蝇地宣布他们如何地预测不准。不过,山不转水转,总有一天我会发现都谁说了啥的,我就有这么无聊……

但 是,网上翻来翻去,就翻出来这件绿色的礼服。叫礼服是不是太过了一点,我也说不清楚,但是人家是职业装束吧,也算敬业之至。前几日凯特在法国报业的出镜, 马上就有人联想到艾德勒小姐的手机里面的内容。那个”年轻的女性“,和麦考福特(迈哥哥)朋友的雇主很有关系的年轻女性……


不过,最让我感叹的,也是让我跳跃发散的,就是这一件礼服。Kiera Knightley凯雅拉·奈特利在《赎罪》里的一件礼服。

我对她的演技一直不抱太高的期望,唯一喜欢的影片是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因为她的演绎和整个故事的编排以及外景服装和配角,都让我非常的欣 赏,也因此和好几位讨论过很久。最近有闲暇的时候,把《傲慢与偏见》重新闲闲地看多一遍,很有些让我失望地感觉到,这部我当年很喜欢的影片,有那么点顶不 住时间检验的轻扬。

可是,对于《赎罪》,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赎罪》是一部很值得再看的电影。我看了两遍,每一次都很感动。

第 二次看的时候,花了更多时间从影片开始到结尾,看白昂丽-故事主人公的发展,试图从她的眼光里去看她看待世界的直观感。这一次看电影,份外感觉到音乐的压 抑的兴奋,音乐里有很多打字机的和音,急切切地随着主题曲跳动。在音乐声中,白昂丽看着她性感的姐姐与家里管家儿子-罗比的冲突,隔着很远的窗纱和花园, 白昂丽的迷惑困扰以及不被重视的怒意,而不是像第一次那样在姐姐西西莉亚和罗比两人感情的起伏里去寻找故事发展的线索。

白昂丽的音乐一直在庄园里紧跟着她的脚步跳跃。她成为冲突后罗比和西西莉亚的传信童,可是她妒忌姐姐,妒忌罗比对姐姐的接触,于是她偷看罗比误传的信息,最终造成了三个人紧密相关的悲剧。

西 西莉亚在这一天里,白天是一件极其简单的衣着,到了晚上,她压抑不住的青春在这件宝石绿的晚装里绽放出来。奈特利是一个过于纤细的演员,没有一点饱满的女 性的性感,可是,在这件绿色晚装里,却是妖娆无比,使她和罗比在图书室里的一场戏非常可信。而更让故事可信的,是白昂丽的眼光里的曲解。

白昂丽也因此进一步去曲解西西莉亚以及罗比之间的情感,很固执地将罗比的一生用儿童的无知的自信,轻松地毁灭了。西西莉亚的幸福或者可能的幸福,也 因此被窒息。而白昂丽的一生,都被良知的压力困扰和逼迫,而不得安宁。二战的爆发,以及表姐的婚姻,使她不再有能力去弥补她的错误,只能在以后的作品里虚 拟地给予西西莉亚和罗比可能有的快乐,而对自己的心灵有一个最终的安慰。

从白昂丽的眼睛里,看到的这件晚装,不是罗 比眼里的诱惑,也不是西西莉亚心目中的引诱,而是被排斥在自己以为的爱慕对象之外的纠葛。在她多年后的献身于医院对自己的折磨,终究也得不到安宁。她安排 西西莉亚和罗比的最后结局,以及安排自己出现在西西莉亚和罗比起居室里的忏悔,都是潜意识里的赎罪的举动。心理上,弥补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剧的救赎。

故 事中间罗比的敦刻尔克撤退的一场戏,悲情而悲壮,但那只是他生命的插曲,因为罗比所面对的,不是战争,而是这个世界通过他爱人妹妹的手对他的打击。他没有 任何能力对抗命运的安排,西西莉亚也没有。归结到最后,还是他是管家的儿子,他的犯罪的动机和可能,只需要主人家的女儿的指认就可以定罪。白昂丽的存在, 是一种很隐晦的自然的可能,如果他安分守己,如果不受西西莉亚的诱惑,都只是一种假设和一种可能的乌托邦,他通过主人的恩惠得到的教育,也因此脆弱得不堪 一击。罗比的存在,很现实,很真实。他悲剧得切切实实,一个人物无力对抗世界的一生,也就这么让人无比的唏嘘。

西西莉亚并不是那么真实。我承认有这样的爱情,在打击下,爱超越一切存在,而且由于她的诱惑而引起罗比的行为的误会,使她始终有着将罗比推上战场的愧疚,当然 妹妹是悲剧直接的动因,可是她和罗比共同在诱惑之下的冲动,实在是一切的起因。阴差阳错的家庭的关系,使她最后的结局的悲剧让观众感到无比的沉重。

最真实的,是白昂丽,和她一生看着自己无法改变的错误结局,和慢慢越来越明了自己当初的无知的渐进的愧疚,西西莉亚和罗比都用死亡解脱了,她无法解脱,她要带着这一切,直到她的死亡。也许到那一刻,她也还能记得这一种妖媚的绿色……



Thursday, September 6, 2012

Parade‘s End 队列之末 (检阅的终结)之二

看见有人说第二集渐入佳境,觉得是的评。但是,这个故事比较多层面,作者的意识流包涵了 主人公的很多的背景和内心内容,所以看见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也觉得受益匪浅,对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的感受。不然,单凭兴趣去看, 我真的很少愿意去了解这一段混杂的历史的变化。
  
  回到主题上来,队列之末的故事其实并不那么复杂。是一个三角恋爱的爱情故事,在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在英国帝国最强盛的巅峰之后剧烈变化中的三角恋爱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多夫·提金斯,是帝国统计局的高级官员,家庭有地产有地位,以他自己的形容,家族的祖屋的那棵大树比新教历史还久远。他 自己非常的聪明,公校学生牛津高材生,家族也很有良心,比如他赞助同事同学,麦克马斯特读书,帮助沃娜普家男子读伊顿,以后读牛津/剑桥。提金斯很有荣誉 感责任心,但是,迂腐内向,不善交流。在一次火车旅行进城的路上,被美丽的西尔维娅勾引,在得知西尔维娅怀孕之后,虽然怀疑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可是, 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抚养和接受孩子,于是与西尔维娅结婚。他与西尔维娅的婚姻,太太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心和知识,只喜欢八卦和服装和上流社会的一切, 母亲有钱,和他们住在一起,她自己对孩子没有兴趣,对无聊透顶的丈夫满是鄙夷。于是,在烦闷无比的生活中寻找刺激,于是,和情人私奔到欧洲去了。四个月 后,情人又让她觉得无聊,于是,又闲闲地要求丈夫接受她回家。
  
  以提金斯的性格和信念,他隐忍地接受一切,也会接受她的回头。因为他不会让她受辱,不会离婚。可是,世事难料,在太太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偶然遇上一个他爱的女人-瓦伦苔·沃娜普,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
  
  第一集的故事,从夫妇俩的偶遇,结婚,生活,西尔维娅私奔,试图回头,到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碰到抗议打高尔夫议员的的场景,之后,提金斯和瓦 伦苔在牧师家中早餐,送一个女权运动者逃避风头,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对方吸引为止,一个钟头满满登登地将很多人物都华丽地出场。后面知 道,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故事之中有着细致的发展,不是那种轻易编造的肥皂剧中人物风光出场,飘飘忽忽地演戏,匆匆忙忙地顺应温情的需要,急急忙忙地收 场。
  
  每一个人物的层次,都是那么的鲜明。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谬误。每一个人的性格发展都是非常的复杂地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和时间和地点,交叉重叠,互相伤害,相互折磨。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妙文,第二集里的几幅出现的油画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对比,和没有说出来的台词。(原文: http://culturerichmoneypoor.tumblr.com/post/30726965881/art-and-parades-end-e2-one-spoiler-for-e3)这篇文字,深入浅出,细细地表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以及因此对故事人物理解的引申。看了,大为受益。
  
  第一幅画,是《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画家蒂亚戈·维拉丝盖茨的作品(The Toilet of Venusor Rokeby Venus[c. 1647-51], Velázquez),成画时间约1647-1651年。
  
  这幅画其实并没有在小说里出现,而是改编者的选择。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这幅画藏画者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故事里的主人公提金斯,是一 个约克郡的绅士。这幅画收藏于英国国家画廊,而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幅画被女权运动者玛丽·理查逊在1914年用刀砍坏。这幅在中世纪宗教 严酷的苛责中生存下来的画作,被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视为对女性歧视的代表,玛丽·理查逊的刀砍名画的一切正好在电视剧里被另一个女权主义者瓦伦苔看在眼里, 开始审视自己在女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理解的重新考虑。
  
  但是,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西尔维娅的镜子的影射。
  
  西尔维娅婚前与情人见面,婚礼当日在神父和母亲面前炫耀地拿出个昂贵的情人的礼物,被两人责备而毫不自知。这里第二集以开始,两人在她私奔之 后第一次见面,她告诉提金斯他母亲过世的消息后,提金斯隐忍地接受这个消息,不愿意接受西尔维娅的同情,更没有一点愿意和她分担他心理的意识。于是,西尔 维娅不自觉地继续她的表现,以出格的言辞刺激提金斯,看到他对镜子的轻微的反应,即刻拉下车窗,把镜子甩出车外。提金斯面无表情,静静地下车,在树丛里捡 起镜子还给西尔维娅。但是,在以后的镜头里,可以看出,这个镜子,已经是有了裂痕。
  
  西尔维娅爱她的丈夫吗?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爱。但是,她需要征服他。她需要所有的男人被她征服。在丈夫不被征服之后, 她开始对这个无法接近的男人,产生了感情。他比她的那些情人,都更像一个她的男人。可是这个男人,不属于她。人都是很矛盾的,当你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让 你想要得到。她也承认,这个男人会惩罚她的行为,可是,她对好友说,“我要让他知道,我也可以贞洁地生活,总有一天,一两杯威士忌下肚,他总会有需要 的。”
  
  西尔维娅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对男人也非常有经验,不然,她不会在火车上去勾引提金斯,得到他的提婚。可是,她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其他的渠 道去发挥她的聪明智慧,又没有当母亲的欲望,她的手腕和心机都放在了对付男人对待她的心思上。回家前,她意识到提金斯的不满,于是提出分居,并进一步住进 天主教修道院去静心虔修,可是这一切,都在于重新征服她的丈夫。
  
  可是,她那食古不化的老公,坚守他古老的信念,不爱她,但也不离婚(除非她要求离婚,他会服从,并会将她的嫁妆专给儿子),心里念念希望的,是爱另一个女人-瓦伦苔。他的决定,使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倍受折磨,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并坚定地忠诚地坚持着。
  
  电视里西尔维娅和情人布朗尼一起看画展,第一个看到的,是现代画家布拉克的作品,赫卡迪-传说中希腊神话里三头双身魔法女神。布拉克与比加索 同时代。之后西尔维娅巴巴地给提金斯买了一幅她认为他会喜欢的画,这幅画,是约克郡的风光水彩画。老公很激动地表示喜欢,可是并不接受她的橄榄枝,提意把 画挂在她的卧室,他从来不去的卧室。西尔维娅和提金斯在这里的表情,非常的微妙。
  
  提金斯迂腐执拗地坚守着过去的规则,相信作为绅士的准则必须在他这里随着他的消逝而灭亡。西尔维娅并不理解这一点,等她得到了他的身体之后, 他们还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她一定会再次出轨,因为这个男人代表的一切,都不是她能够容忍和接受的。同样,在他眼里,她代表的一切,都是不能吸引他的外 表,而他甚至不能够直接面对她美丽的胴体。他们在一起生活过的过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儿子-麦克尔。提金斯虽然怀疑过这孩子是否是他的亲生孩子, 但是从来没有一分钟停止过对他的珍爱,在过去两集里,他表现出对这个孩子真心的爱。第一次流泪,是在太太私奔后他将儿子送走的时候。如果西尔维娅有爱孩子 的心,也许他们的婚姻还有可以救赎的可能。可惜没有……提金斯于是坚守着,不允许自己出轨,不允许自己向自己的欲望屈服。他不赞成西尔维娅的出轨,是从原 则上的反对,于是,他自己也不会在原则上行差踏错。
  
  如果提金斯对爱情的概念的中世纪的古老,他偏偏遇上了他的同类瓦伦苔。第二集里的瓦伦苔,展现出她单纯的理性的独立,和单纯可笑的对生活的无 知,以及对待人生的幼稚。她和杜希敏夫人的对比,在两人知道杜希敏夫人偷情之后的反应的喜剧场景中展开。杜希敏夫人背着疯狂的牧师丈夫背后,与提金斯的好 友麦克马斯特私会,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将造成丑闻,于是和好友瓦伦苔商量堕胎,结果两人都大吃一惊。杜夫人没有料到瓦伦苔如此不通世故,而瓦伦苔没有料到 自己的好友原来和自己并不是坚持同样原则的人。
  
  她爱上了提金斯,但是和提金斯一样,因为他的迂腐,不肯违背规则来追求她,使她更坚信单纯的爱情的可能,和坚守原则的男人的存在。她因此更爱 他。提金斯的感情,并不矛盾,他遇上瓦伦苔太迟了,他只能感叹,但将感情压抑在心底,默默地与他不爱的太太没有任何交流地生活下去。而瓦伦苔并不懂得自己 究竟在这个爱情之中需要什么,所以她也默默地等待着,不知道会等待到什么。
  
  两人在第二集最后的一场交流里,是很偶然的相遇,但是,提金斯放弃了需要他编造数字美化政府的统计局工作,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沉默地压抑,孩 子远在约克郡,好友在事业上阿谀奉承在社交上如鱼得水,他明白自己做不到这一切,在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期望的人生里,只有将自己奉献给自己所挚爱的国家(虽 然它不值得也不可能被挽救),这时,他才能有所冲动地委婉地期望瓦伦苔可能“尊重”他。瓦伦苔不需要尊重,她需要爱情,她需要被爱,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得 到他的爱。面对这个“只能压抑自己欲望”,想得到但不可能得到的女人,提金斯轻轻地离开,到泥泞的战壕里,不知道自己故事的结局。
  
  演技上来说,这部剧的每一个小角色都是非常出彩,很多严肃的场合,被这些演员演出了微妙的喜剧效果。而三位主角,都是非常的光彩照人。
  
  瓦伦苔的角色比较单纯,在三人中没有另外两个人的人物那么矛盾那么挑战,而演员挑选得极好,直直的短金发和略无世俗痕迹的白皙而青春的面孔, 活力无比的身体,让她成为非常好的期望对象。而她和提金斯浓雾夜行时讨论文学艺术和人生,使两人对对方产生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关键。那一段,拍得真是美 奂美仑。
  
  西尔维娅,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物。丽贝卡把人物的轻佻和聪慧表现得很到位,唯一我略微不满的地方,是她对着修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提金斯扔盘 子的一段。略有点过,而且和情人的对戏,被情人的俗套表演撑托得很一般。但是,之后她的戏段,在第二集开始越来越精彩,她和提金斯(BC)的互动的几场 戏,比如转告提金斯他母亲去世的一段,扔镜子(嗯,她经常扔东西,可见不珍惜她拥有的一切)一场,对着画作的失望,以及感慨鱼鹰的自由,尤其是圣诞夜和情 人回家后误认为提金斯在家等她的一场,都是沉浸在角色中的出色表演。
  
  而康伯巴奇,我只能说,斯道帕德坚持将角色给他,是有绝对把握信任的高度有眼光的选择。他不再有卷福那种智慧超人行动优雅的快速,只有一种稳 稳当当未老先衰食古不化老绅士的保守克制,很多时候让人忍不住要对着他大喊,醒醒!你这个糊涂蛋!他把这个绝对缺陷但是又极有原则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绅 士,表现得出色之至,让人不得不愿意跟踪故事,直到看到他的人物可能的救赎。他对于西尔维娅的隐忍,和对于瓦伦苔的期望,都在无言中用他几乎没有表情的面 部、压抑的嘴唇(已经忘掉他的牙套了)、克制了无比情感的双眼,把人物的内心和执拗的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我会很矛盾,我期望看到一个熟悉的演员,但是,不希望他在表演,可是又不希望他在做自己。表演恰到好处,但是又不失自己的塑造的个 性,我在这里,看到的康伯巴奇,是他又一个天才的创作。他的其他的角色,比如《The Third Star》里的遗憾的詹姆斯,比如《裁缝锅匠士兵间谍》里含蓄的皮特,比如《霍金斯》里天才的霍金斯,《赎罪》里油滑的马修,每一个人物,你都需要细细品 味,才能咂摸出他们是出于同一个演员的精彩的演绎。我期望看到他的更大的成功。但是,比较丽贝卡·豪尔,康伯巴奇在美国好莱坞还不算那么出名,就算这部电 视剧明年在HBO上映,这么深刻难以跟踪的剧作,恐怕也很难让他得到大众认知。今天在艾美奖的排行榜上看到他的卷福是排名可能得奖第一,可是评论说“几乎 不为认知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大概只有等待《Hobbit》和《星际迷航》第二出品,才有可能改变吧。

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Parade‘s End 队列之末 (检阅的终结)之一

豆瓣的翻译是队列之末。我捉摸了好久,觉得不是那么妥当,但是,也无奈地明白我对于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掌握,都达不到那种游刃自如的水准,翻译的贴切,不是我能够沾沾自喜来炫耀的本事。

Parade 直接了当的翻译,就是“游行”引申而出,可以是游行的队列,被检阅的行列。断断续续的读了故事(实在是很挑战的四本书),上周末激动地看了BBC(英国广 播公司)改编的系列剧的第一集,琢磨这个parade,从主人公提金斯口中的形容以及他的信念,是一种规范一种格式,限定他认定的社会的准则。在和他同事 /好友麦克马斯特的对话中,提金斯坚定但又不无抑郁地回答,gentleman绅士的行为是有限定的,you can call it parade。不 论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他和他的举止,他要坚定地站在队列里,把这华丽的检阅坚持到底。从这个意义上,队列之末,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翻译?我还在等待,等待更好 的诠译。

小说的语言表面上,没有那么挑战。偶尔会有些大词,我秉承鲁迅先生的教导(多年来读英文小说多如是),囫囵吞枣地 跳过去。但是,小说的挑战,在于它的意识流和时间空间顺序的跳跃。开篇提金斯和麦克马斯特在火车上的一场,到第一集已经是时间顺序中间的接近尾声的重头戏 开场前序了。当然,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从2008年起就开始的改编,最重要的就是把时间顺序从小说里提出来正序发展故事和人物。但是,人物和故事的错综复杂,使读书者和第一次的观众颇为迷惑。

我最迷惑的,还是语言。看了两遍,基本上可以说根据我对小说的粗浅了解,对演员改编以及报纸文章的跟踪,大致看得不至于糊涂。可是,我这是网上的盗版链接,没有字幕,也算勉强过关吧。这是BBC和HBO的合作项目,BBC八月二十四 播放,HBO还了无音信,至少要到明年了吧。等待是很痛苦的……

结果,网上有这么几个人讨论提金斯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一场里改编,将两人讨论的德国诗词,变成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茱丽叶》。我大吃一惊。我听懂了这一段,文字很浅,但是联系到《罗密欧与茱丽叶》上对于百灵和夜莺的比较,我可是毫无概念。

......it was the nightmgale
It was the lark, the herald of the morn, no nightngale
Believe me, love, it was the nightingale.

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的选择很明显,选择毫无概念的德国诗词,固然表明两人的理解,但是,绝对是分离观众的注意力。用莎士比亚更容易讨好,也能表达提金斯 的对于自然界的文学的内涵理解,和他笨拙的外貌不相称的内涵。斯道帕德的最成功作品,当然是《莎翁情史》,用莎士比亚来表达两人的情感,很合理。我只能感 叹我对于英国文学的浅尝则止的态度。

当然,我也跳跃了。故事开头应该从提金斯和西尔维娅的婚姻开始……

BBC在八月二十四日星期五晚上播放了第一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美国合伙伙伴,HBO,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信息,含糊地说,将在2013年年初。看来,我得回家把我的HBO取消掉,等到有准确信息再来花钱吧……
  
网上的信息很多,至少很快就有很多live stream(小白不是特别明白是什么,只知道可以看的免费的电视)。到了周六晚上,忙活了一天,夜半三更地开始看电视。看了两遍。
  
其实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所以,头六分钟的两个热辣场面,在英国报纸都已经早就剧透了。但是,有那么点让忠实的书迷们痛苦的就是,福特•迈道克斯•福特 (原作者)的书里,并没有这么明显的露骨的性交场面。但是,并不等于没有提到,书里到了第六章,才在主角提金斯的潜意识中浮出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 一切也许是对他在火车车厢里的不轨的报复。电视剧很直截了当就把这一段提了出来,正告观众他们,提金斯和西尔维娅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
  
他们实在是很不同的人。从外表来看,西尔维娅美丽的金红色的头发、白皙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和得体的谈吐,使她成为伦敦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而提金斯,是一 个书呆子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身材痴肥,面容厚重,极端的高智商,可是情商基本是零。两人走到一起,是因为西尔维娅已经怀孕了。两人在巴黎的婚礼前夜,西 尔维娅继续地和她情人聚会,并非自愿的聚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自愿的交合。
  
PE的时代,和福尔摩斯大约同时代。所以,福尔摩 斯现代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相互称呼。两人在维多利亚爱德华年代是以“福尔摩斯”和华生相称的,到了BBC(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的版本 里,两人叫对方“歇洛克”和“约翰”。有趣。所以到了第二季第一集,在白金汉宫里一场戏,女王下属很自然地称呼福尔摩斯为年青的福尔摩 斯,Holmes the Younger,以示与麦考夫特的区别。PE里不例外,提金斯就是提金斯,没有什么人称他克里斯托夫(除了堪比尔将军和麦克马 斯特偶尔叫他克里斯)。连西尔维娅和母亲和牧师都称他为提金斯。那是时代的烙印,而提金斯把这个烙印当做勋章,闪亮地戴在胸前。他不合时宜地在这个混乱的 但是华丽的社会里生存,格格不入而不自知。
  
小说非常的意识流。开篇就是提金斯和麦克马斯特在去打高尔夫的路上,两人在火车上 的一场。电视剧已经是到了第一集的中间,接近尾声了。可是看小说会很迷惑,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提根已经认识了瓦伦苔没有。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花了十五个 月,将故事用时间顺序排下来。但是,电视剧一开始的“两个月前”,“三年后”,已经让很多观众大叫头疼了。根本不要去看小说,没有耐心,真的看不下去。我 也看不下去,囫囵吞枣地前后翻看,正好,我的谷歌免费版本经常中间跳页(希望你去买书的做法),这么意识流,好像损失不是特别大似的。
  
原著是1924-1928年出版的。福特在四十一岁的年龄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虽然一直是驻扎在最前线的后方,也避免不了被炸弹轰炸的机会。他自 己亲身的被炸弹炸飞的经历,在以后几集里应该有所表现,因为一个证据就是BBC的记录短片有一个这样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的镜头,另外,就是康伯巴奇的个 人叙述,拍一场戏差点被炸死的事故。但是,故事完全不是战争的残酷(战争当然残酷),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艰险,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国社会的基本 的巨大的影响。英帝国这一庞然大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帝国侵蚀性的自我毁损的过程的开始。
  
我看书非常的没有系统,纯粹是信马由缰的试验。但是,最有系统性的读书,是一段时间对于英帝国以及帝国海军的研究。那是英帝国的上升期间,这个,就是毁损的 开始。各有意趣,如果,嘿嘿,如果不是对康伯巴奇的个人吸引,恐怕不会这么有兴致吧。反正,总有人不怀好意地指出我以前喜欢和研究帝国海军的故事历史,也 是HC那时的演员的结果。我的回答从来都是一耸肩膀,SO?读书都是好事,为了什么目的真的不重要。我坚信这一点。
  
但是,看 过第一集后,似乎书比较容易看。因为你可以把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对印到那个华丽丽的角色上。比如,杜希敏夫人,书中形容她的面容是前拉斐尔时代的细节,演员的双眼及细节很类似达芬奇的一幅油画,(八卦,她是James McAvoy的太太, 詹姆斯是《Atonement赎罪》的男主角), 看了演员,就能明白。
  
最大的看点,自然是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的频幕转化。我对丽贝卡•豪尔印象不深,看过《城中大盗》而已。 这里她的角色很讨好,很容易出彩。挑战性自然比康伯巴奇的提金斯略小。提金斯不好演,可是康伯巴奇能够演,而且一样的出彩,的确不易。网上报上对PE多数 是高度评价,也有不那么顶级的评论,但是主要目标是改编-导演-音响-混音以及故事的复杂。其中穿杂着和《唐顿庄园》的八卦对照,热闹得很。
  
但是没有人(网上除外)在专业上指责康伯巴奇的演绎。我最初看的时候,非常地介意他嘴里的牙箍,说话声音和面型变了不说,让我有那么点纠结(很像孩子们箍牙带牙套之后说话变形的味道)。但是,很快就能忘了这一点。尤其在他和麦克马斯特的压抑的宣言对话中,音调似乎比他平常降低八度的醇厚里,提金斯而不是 BC,更不是福尔摩斯牢牢地建立起来。
  
书中提金斯很胖,西尔维娅总是不误贬损地称他为面口袋,肥肿的动物和牛,当然不如卷福 那么举止优雅动作敏捷。提金斯跑动起来的确很沉重,让人不得不佩服BC融入角色的深度。几场重头戏,和部长,和议员,和将军,和朋友,兄长,最印象深刻 的,一个是哄孩子的两个场景,和孩子同时出镜很考验一个演员……和瓦伦苔的几次同场,在清纯如晨露一般清新如阳光一般的瓦伦苔面前,建立了两人可能的相互 吸引的火花,对于我来说,就很值得投资继续看下去。看提金斯如何在矛盾的坚持一婚制的迂腐,在西尔维娅对他坚持的鄙视和挑衅中,把握他对瓦伦苔的情感的崩溃。
  
有趣的是,PE在出版后只有一次被改编的记录。谁演的瓦伦苔?我最心爱的老踏踏,朱迪•邓奇是也!BBC网站上有这么一 段,瓦伦苔和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对话,邓奇年老是性格演员,年轻也不是貌美明星,对比这一版本的瓦伦苔,我觉得BBC是真的狠下了功夫。从斯道帕德一 开始坚持还不出名的康伯巴奇,到每一个大大小小角色的综合,布景环境和道具服装坚持传统的高水准,到对于英国文化的愿意投资认真的态度,看出这个社会的基 本。我感慨最深的,大概还在最后一点上。
  
第一集的收视率是三百五十万,是BBC2台七年来戏剧最高。当然与福尔摩斯没法比 较,第二季福尔摩斯几乎是持续的九百万以上,换句话说,大约英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看了卷福的高峰。PE没有福尔摩斯在文化中的流行和大众的接受,出色但不 为人知(几乎被遗忘)的福特的复杂的意识流作品,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很不错了。

Tuesday, August 28, 2012

John Keats - Ode To A Nightingale - Benedict Cumberbatch


夜莺
 英国     约翰•济慈   17951821
 1
 夜莺歌声绕耳畔,诗人为何会悲伤?
 玉体困倦没精神,如同毒品吸三轮,
 迷迷糊糊发昏章,落入遗忘河流中。
 不是诗人嫉妒你,你的歌声太迷人。
你是快乐小精灵,躲在郁郁树林中,
整个夏天唱不停,宇宙充满天籁声。
 2
给我一杯葡文酒,地下冷藏了三百年,
 味道醇厚又甘甜。使我想起了葡文岛,
那里的花草和深林,阳光,少女和歌声,
这是一杯灵感的酒,帮我写出好诗篇。
带着南方暖气息,紫色泡沫满杯沿,
喝了这杯葡文酒,我要和可爱的小夜莺,
暂时离开人世间,消失在莽莽森林中。
 3
 和她漫游大森林,忘记人间坏事情。
 困倦,热病和烦恼,人民的痛苦和呻吟。
 虚弱少年要夭亡,白发老人蹒跚行,
 爱情逝去无踪影,少女凋零更痛心。
 人间种种伤心事,不爱看来不爱听。
 4
 离开白叔豹子车,酒神让我醉醺醺,
 插上诗歌的翅膀,和你一同去远行。
 月色幽幽平安夜,夜莺陪伴好温馨。
 满天星斗无光彩,神秘天风吹不停,
 5
 林中绿草和苔藓,闪闪发光寄幽情。
 夏天森林香玉夜,灌木丛中草青青,
 四面八方芬芳花,黑灯瞎火看不清,
 到底是些什么花,要根据季节来推定:
 快要凋谢的紫罗兰,躲在密密树叶里,
 白枳花和野玫瑰,万搂清香醉我心。
 五月早开的麝香花,叶子接满花露水。
 爬满蜜蜂和苍蝇。
 6
 半夜听到夜莺声,我心不知在何方,
 如果现在就死亡,我不会再有悲伤。
 我对死神来哀求,把她称为美少女,
 我愿和她到天空,消失在灿烂云海中。
 夜莺歌声永不停,宇宙充满天籁声。
 即使我到黄泉下,再也不能听到您。
 你的清纯海豚音,还要响彻大森林。
 7
 你是一只不死鸟,暴民不能奴役你,
 你今晚的歌唱声,好似从远古传过来。
 凯撒大帝和农民,也曾把你来聆听,
 可怜的露西也听过您,那时候,
 她站在异国玉米田,思念家乡泪涟涟。
 在那远方极乐园,惊涛骇浪拍岸边,
 悬崖上的古堡里,站着一位女天使,
 窕窕婷婷迷众生,  孑然一身好孤单,
俯视茫茫大海原, 你的歌声传过来,
中邪的古堡得新生。
 8
 孤单!这个字眼惊醒我,如同半夜丧钟鸣。
 我离开夜莺娇嫩身,重新变回文化人。
再见吧,幻想终究要结束,黄粱美梦一场空。
你的迷人海豚音,飘到牧场那一边,
小溪山峦的后面,消失在在远方山谷中。
 9
 夜莺啊,你的歌声已消失,你的芳踪无处寻。
 你是幻觉,还是梦,我是做梦,还是醒,
 如今谁也分不清。如今你已消失去,何时还能见到您。
 我为夜莺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彷徨。

Ode To A Nightingale
 John Keats
   1795—1821
1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2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e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r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3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er-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4
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 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5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 tree wild;
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fading violets covered up in leaves;
And mid-May's eldest child,
The coming musk rose, full of dewy wine,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6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e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
 7
Thou wast not bonr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s and clown;
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e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8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
  As she is famed to do, deceiving elf.
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
  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
  Up the hi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
  In the next valley glades.
 9
  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Wednesday, August 8, 2012

露营回来的惊喜和小喜剧

每年一度的路易斯湖露营刚刚结束。

三夜在落基山中的露营是我们的传统节目。每天美食不断,朋友络绎不绝,白天爬山,晚上打牌。乐趣无穷。

星期一下午回到家里,卡城热气蒸腾,比山里热多了。我们来来回回地把一大车的东西往家里搬,对了,某人买了一个大皮卡,塞了一车的东西,吃的喝的用的穿的睡的玩的……我抱着一手的东西,进门就看见门口玄关处的小桌子上有一张宜家(IKEA)的账单,我把手上的东西放下,翻看了一下,是老大买的东西。我有点疑惑,他要买什么东西啊。边想边出去继续搬东西,顺便告诉老公,你儿子在宜家花了不少钱买东西。他搬着东西进门,出来我们交叉的时候,说,这傻儿子,你知道 他付了六十块的搬运费吗?哦。是啊,爸爸买了大皮卡,可不就等着这个机会用吗?

东西好容易搬进门,洗的洗收的收,还有做饭,晒睡袋和垫子。一会儿我才搬了几样东西上楼,上楼就看见一个巨大的纸板箱,近前一看,里面是宜家的白色大沙发。

我们楼上装修了以后,一直都是空空的,没有买什么家具。总是统一不了意见和时间去买家具,反正空空的也很美,所以就空了下来。我一看就明白了,下楼大叫老公 老公,你去楼上看看去,看你儿子给你买了什么!他说,你干嘛这么说话,好像还不好意思似的?不过,他下来也赶紧给儿子打电话-老大总在外面玩,车也不在家 -问,什么时候回来吃饭,然后谢谢他。他放下电话,我就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沙发,都不许说话。他说,你觉得我是那样的人吗?这点信心都没有。

儿子回来了,边吃边说,你们给我付学费付房租,车子给我了(我们开了近十年的旧车),给我付保险,我想。嗯,他暑假打工刚发工资。这时我想起来了,难怪我们去露营的时候,你问我要不要开我的大车呢,原来是为这个?是,但是你的大车不够大,我只能付钱搬回来。

其 实,为儿子付学费,给他车,都是有能力的父母该做的事。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但是,付出得到欣赏,和被理解,对付出的人是一种至高的奖赏,觉得一切都 很值得。最值得的,是明白这孩子,真的长大了,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懂得回报。不管他买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式的沙发,那一定是我们家最美的家具。

我总认为做父母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很公允的评价标杆。什么才是好,什么才是成功,各人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培养一个孩子懂得独立,懂得珍惜,懂得回报, 应该就是很好的成功标准了吧?至少我非常非常满意。就好像去年送他上学的路上,聊起他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给我的满意感一样。知道我这个老大在青少年让我和 某人多少次感叹“我们究竟做错什么了”的时刻,就知道我们今天的是什么样的心情。所以,如果你们和青少年的孩子有什么别扭,千万记住,你的孩子还是你的孩 子,爱他给他信心,信任他,让他犯错,让他选择他的成长路线,给予指导,创造宽松的环境,懂得他的真心,让你满意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
小喜剧也是回家来发现的。

到家打开信箱,拿出几个信封。其中一个一看,就知道是市政府警察局的精彩通告。打开一看,一点儿也不吃惊,某人又吃一张罚单。细细看看时间,忍不住哈哈大 笑!某人过来很不满意地看我,发什么神经。我给他看罚单,让他看看是什么日子。那天他兴冲冲地取了新车,等我下了晚班回来,说,我们出去散心吧?一路开出 城,风驰电掣地到城边小镇,冰激凌店关门了,没有吃成。风驰电掣地回来,小猪警告说,别开太快,等着有警察。路上似乎是有雷鸣电闪那么一瞬间,现在想想, 就是路边的测车速的警车的信号了。

哈哈,哈哈,哈哈!

某人极端不满意,六十限速,开七十三,我要上诉。去吧去吧去吧。我有一 个朋友,老是吃超速罚单,被老婆逼急了,也去上庭抗罚单。开到法庭,法院一般会给到庭的人一个机会,如果当时认罪,减免三十五十块。他拿到减了五十的罚单 出门,一看,车子停错地方,又吃了一张五十块的停车罚单!

我看某人的上法庭的机会,不多。

***********************************************
我 拿到一把信封,一个一个拆,很多是无聊无用的东西,撕了扔进回收箱里,留下罚单信,还有一张有限电视网络的账单,怎么看怎么不明白。我一般一个月包上网费 和有线电视的高清线路是一百一十元,怎么这张是两百多?拿起电话打过去,报上姓名,报上账单号码,对方很疑惑地又问我,这个账号是用的谁的名字。用的一般 是某人的名字,俺家的所有账单,水电气电视汽车房产税单等等,都是某人名下。不过,等等,我这张账单的地址不对,再看看,不对不对,地址不对,连账户名字也不对,明明是隔壁的洋人嘛!邮局送信的摆乌龙,我拿着邻居的账单去投诉。难怪我不觉得我花了那么多钱呢!

***********************************************
买车之前和老大大大地大了一架。

某 人今年运程起伏,到了六月才想起觉得应该买部新车。本来是打算换车,把开了许久的手动车给老大开走,于是一直带着他学手动车。但是拖了好久都没有动手买 车。这天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老大和老二包,我擀皮,某人帮忙煮。就说到了买车的事,老大说,我要是九月就把车开走,你们应该现在就要动手买车了。我听了有些不满意,我们的决定,你没有权力这么说吧?为什么不可以?老大一梗脖子,你们现在可以开始买车了。我这个气就上来了,我们是要把旧车给你,但是,是按 我们的日程来安排的,如果到时候没有买到新车,就不能把旧车给你。

我和老大性格很近似,说话行事都是不拐弯的,马上就抢了起来。我指责他 have sense of entitlement就是有权力要求别人做到,他梗着脖子对抗我的指责。某人在一边让我们都平静下来,车肯定要买,但是,老大不要这么说,老妈也不要刺 激孩子。在火头上的我们,谁也不听他的,饺子也吃了个不尽兴。

一周都没有对话。

到了周五,我主动跟他打电话(咳,我天性如此,任何时候吵架,都是我回心转意去和解。跟某人一样,跟孩子更一样)告诉他我为什么这么生气。等我解释之后,他很明理地说,妈妈,我没有想到你会这么想,对不起。

沙发来的原因,有远因,也有近由的。不过,还是很美的结局吧。

*************************************************
今年的露营不同就在于,每一年的主持者同学回国腐败去了,三十年聚会,无疑比我们的每年一度的聚会更重要。圣诞节之后,在竞选的忙碌中,照常的牌局中,主持者提出今年就不办了。我听了,正在兴头上,马上提出,我就友情客串一年,帮忙主持吧。

三月之前就开始在我们朋友之间发出通知,询问有没有人有兴趣。当然有。

于 是,通知发出,大家前前后后地回邮,要去的大约要去的,都给了我的信息,我收集了三十三个名单。四月三日早上,八点之前就上网订露营营地。加拿大国家公园 的露营营地的网站还算是比较合作,一个一个加一个,我花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定了三十三个营地。一个营地93块,嚯嚯,我也不怪某人跟我说,那你组织好一点, 不要乱七八糟地自己忘事。嘿,我当然会忘!中间我们竞选,中间报税,中间给爸妈办签证,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故事,反正嘛,一件一件来。然后就是一个一个人订单交钱,发出通知,还是很多人不会交钱。我不能怪人,我自己好多次都是到了营地才交钱。自己做,才知道原来如此的不体贴人。唉。

 最后的几天最忙碌,因为有人退出,有人加入,到了地方,我把三十一个营地(两家来不了)定下,因为营地来来去去地安排,不可能全部把我们放在一起,给了三个圈子里的三十一家营 地。我和最早到达的朋友,对着名单,对着营地,一个一个地对着,把营地安排好,一家一家慢慢地过来。到了第二天,星期六早上,才算是安心地说,原来如此。

辛苦了。我对自己说,还好,某人非常体贴,搭帐篷拆帐篷都是和小猪一起做的。到今天,还在联系去了的没有去了的,退钱的补款的,答谢的,加上百度凑热闹,把我折腾糊涂了都。

腐败的皇帝蟹

春假的时候到温哥华来去匆匆,故事繁多。花开九朵,单表一枝。我们就讲腐败好了!

这天我们是往回家路上走了。本来要住多一天,结果改变主意,提前回家。入住的时候告诉前台了,结果结账的时候说,不对,你们是网上订的,网上退。我给网上打 电话,他们自然说,哎,是你们和酒店的事。我就和酒店打交道。某人拿了一张报纸,在前台坐下,不听我耐心认真温和地和前台把我不住这一日应该退给我的钱, 退给我。等把交道搞清楚,已是半中午了。早饭没有吃,干脆去brunch,早饭午饭一起吃!

把前两日在酒店里收拾到的信息翻一翻,反正从市 中心到Richmond-列治文还要开一段,看看,哎呀,正是吃皇帝蟹的日子,网上和以前“吃在温哥华”介绍,最好到新瑞华。那,我们就去新瑞华好了。路 上经过很多美丽豪宅,还有一条街一条街开得满坑满谷的樱花,路边的浅紫色的粉白色的玉兰,门前屋后的郁郁葱葱的草木和鲜花,虽然雨水不断,但是,那个温润 清新的春天,让人陶醉无比。当然,某人不是太开心,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一个天天下雨,动不动瓢泼大雨,他的高尔夫打得很不尽兴。

闲话短说,快到的时候,我还特意打个电话问有需不需要订座,电话上的人很犹豫地说,就来吧。哦,不是特别忙啊。不是周末,自然还好吧。

进门就看见鱼缸里的大大的皇帝蟹!张牙舞爪撑了一鱼缸。坐下,问问价,自然是,价值不菲。不过,偶一为之吧。咬咬牙,来一只!没有工作也要吃!

端上来给你看看……

 再端上来,就是这样子的了。俺的银子啊!不过,吃钱能腐败到这份上吗?不可能!


肉质鲜美……反正什么好话都给我往上搬吧,我就不多说话,说多了,小猪把我那份吃完了!

Saturday, July 14, 2012

和大使馆的交道

好容易说服老爸老妈出发。每一年都是,哎,坐飞机太累,哎,出门一趟真辛苦,哎,算了,不动了!总算说服他们,走一趟吧?好,老妈终于下了决心,走吧!

决心下了,出门也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比如说,还有一个小问题,签证呢?老妈即刻烦人,我是不去北京的,跑一次真累。好好好!我替你搞,好不好?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大堆资料。老爸老妈是连ABC都不会写的老人家,一切的资料虽然都有中文介绍,但是,申请表格等等等等,都是要英文填写的。我就花了一个周末时间,填了个天昏地暗。每一份表格是一式两份,然后每人一式两份,之后呢?扫描一遍,附上签证费用汇票,附上我的一切文件的清单。比如,工资单,报税单,邀请信,然后把一切需要他们提供的资料,比如房产证明,银行存款证明,列了一个清单,邮局寄了回家。一包呢,有那么一本书那么厚。

老爸老妈来过三四次。以前都是跑去北京使馆排队,进去等签证,资料齐全,当下告诉他们回家体检,体检之后,签证到位,买票,飞来。这次有些不同,使馆不接待了。把申请资料寄出,他们会有一个收据,然后,你就等吧。五月的时候,我发过一个咨询,大使馆倒是很专业,三天之内回音,请耐心等待,我们已收到你们的申请。请--心!

又等了一个月,把我急死了。老妈对我的信用也产生怀疑态度,你寄的什么钱?还是我出人民币多好!我气得隔着太平洋发脾气,妈,我还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中间事情也多,一时管不来,等到六月,我有那么点慌。这算什么呀?正好去一个朋友那里按摩,她说她父母头一年来的时候,用的是大使馆推荐的中介,送上去,就好了。我有点乱了阵脚。回去问,他们没有用中介,为什么?打不通电话,还要另交一人三百人民币,所以。嘿,我赶紧催他们去再次询问,交钱让中介查询。自己这边再次给大使馆发电邮,这次回答更快,已经发出,这是快递公司查询号码。很抱歉不能告诉你结果,请等邮件。
 
我打开网上追踪的查询,一看就跳了起来。这个邮件已经在上周到达武汉,然后当天返回北京,现在在建国门邮局。啥?

于是,周末和家里长途不断,最后发现是邮件地址是爸爸以前的工作单位,收发室当班的正好是一个不认识的,即刻很有效率地“查无此人”,退还了……
 
于是,我又再次给使馆发邮件,期望他们尽快再次寄出来。对,那个以前的地址有效,继续往那里寄。回复两天后到,请--心。我们收到邮件后,会发送出去。

晚上电话,老妈不在,有人汇报,老妈去订票去了。什么?签证还没有到,订票?哦,不用担心,三日内出票的,交个定金就好了。老妈晚上电话过来,大使馆打过电话了,查证地址,然后给了我快递公司的号码,我就给了快递公司这里的办事处,他们收到了,就给我电话去取。哦。机票什么价格?我回头比较了一下,比我们这里同样的机票还便宜一点点,加上兑换率,在那里订票还便宜得多。
 
之后,签证星期一收到,星期四出门,跨国太平洋,当天下午我在机场就见到老爸老妈了。     

Thursday, June 28, 2012

弗兰肯斯坦的戏剧

上上周非常激动地宣布我要去看《弗兰肯斯坦》,然后雄心勃勃地说,我回来汇报。汇报是不用说了,连百度都没有怎么上,我有点忙昏头了,而且,而且,我还天天在忙到头晕眼花的时候,偷偷地看网上无边无际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就睡觉不好,于是就更是一塌糊涂。要说有事,那是肯定的,但是,有没有时间,应该还是有的,就是心情很乱,一时抓不到主题,所以……

反正这几个周末是这么着的:六月八日晚,一个半正式的聚会。六月九日,周六,上班。十日,华人一个团体年会,开会。六月十三日,一个朋友从温哥华飞来有事,蜻蜓点水一般地当天来当天走,来了自然要见面,见面自然要聊天,我和她在机场说话到她还有半个钟头登机才依依不舍得分手。六月十五日,开会。周六,六月十六日,约了四个女友,去看戏。六月十九日,和老大一起去看RusellPeters的表演(一个加拿大出生的印度喜剧演员)。六月二十一日,全家去看戏。六月二十三日,开会。六月二十四日,看着外面瓢泼大雨,趁着一时间的间隙,到花园里拔杂草,和小猪一起把几个月累积的空瓶子给退了。等着雨停了,看着某人兴冲冲地去打高尔夫,我叹气,我的时间不属于我……对了,晚上一个朋友拉我去看她的合唱,义演,给慈善机构募捐。我无语。也无泪。自找的。

第一次看的表演是BC的Creature。周六的中午十二点四十五。本城只有一家电影院播放,我提前和一个平时就爱好的朋友通话,她马上兴致勃勃地加入。正好另外一个朋友和我聊电邮,我一说,她也加入。还有一个也是因为另外一个城外来的朋友聚会然后一起定下来她也跟我去(听起来很绕口,很长沟)。还有一个最后睡懒觉没有出现。其他的,都是我在网上订购了票,不去不行。周六十一点半约定从我家出发,开车二十几分钟到达地点,进去我们是第二,前面已经有两个人坐在里面了。比看《简爱》的感觉好。陆陆续续人们开始到达,没有座无虚席,但是非常可观。让我觉得原来这里还是会有人喜欢这个戏剧,不完全就是我这种发烧的人才来看戏的。

看完了意犹未尽,朋友也有同样感觉,然后跟我说她还想看康伯巴奇演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可是我早就定了下一个周六开一个重要会议,心里难过半日,更是一头扎进各色各样的评论信息和背景资料介绍,不亦乐乎。和老大讨论看喜剧表演的时候,我就问他,你不是喜欢戏剧表演吗?这个应该就是英文世界戏剧表演的最高形式了。在美国,有的更多的是不切实际的好莱坞大片和轰轰烈烈的特技造型,这种扎扎实实的舞台剧,凭借演员的功力把故事用古老的戏剧形式推到观众眼前,有什么比这个更能看出戏剧魅力的?老大犹豫一下,说,好吧,我和你一起去。某人正在一边犹犹移移,听说老大要去,决定,我们一家都去。小猪嘟起嘴吧,可是他没有发言权。

这次的伦敦英国国家剧院的舞台剧《弗兰肯斯坦》,是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导演,根据玛丽·雪莱1816年的小说改编的话剧。丹尼·博伊尔是电影导演,但是他热爱戏剧,在好莱坞成功之后,回到他的根基,实现他二十年前的梦想的一个工程。他的电影最高成就,无疑是奥斯卡大奖作品《平民窟百万富翁》,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也将是考验他导演功底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个舞台剧,在英国非常的成功,因而,英国国家剧院将话剧2011年直播过一次,现场向全世界播放。这一次,又是应世界各地观众的要求,把舞台剧制作成电影现场录制的版本,在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里播出。两个不同的演员,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演出两次,一次是星期四晚上六点四十五,一次是星期六中文十二点半。既然家人都要去,我就巴巴地和同事调换了上晚班的时间,一家人齐聚在电影院里。

我对这个戏剧的兴趣,自然起源于对康伯巴奇的好奇。我总认为英国演员之所以比美国演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的底蕴,以及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允许他们能够脱离好莱坞明星的光环,回到舞台上,赤裸裸地将自己演技和对表演的理解,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哭笑嬉乐,不能演戏,但是要演出这一个又一个人物的真正内涵和层次。这样环境下敲打出来的演员,才能够真正地经受时间和角色和高低起伏的考验,历久不衰。在这种舞台上,得到观众欢呼起立和雷鸣一般掌声的演员,得到同仁佳评和赞许的演员,才能够算得上真正的艺术家。不是明星,不是摆酷就能得到的名利,是对表演艺术真正热爱的人的投入的回报。

丹尼·博伊尔的作品,在英国伦敦国家大剧院奥利维尔剧场的表演,从2011年二月五号,到2011年五月二号,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和强尼·李·米勒两个演员轮换着表演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和他创造出来的“造物”(creature)。出场时,扮演“造物”的演员,有十几分钟是裸体在舞台上表现“造物”来到人世间赤裸裸地发现自我的无声的表演。在电影院里,是有遮挡的,里面其他在现场裸露的人物,也都在电影版里有所遮掩。

我又去下载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看《福尔摩斯》和其他作品的间隙中,断断续续地看着小说。电影院里舞台剧开演之前,有一段很简短的介绍,有导演,编剧,两个演员的各自对故事对人物对发展的理解。最最让人感叹的,是玛丽·雪莱的背景。玛丽·雪莱的母亲,玛丽·奥斯通克拉夫特是超越时代的女权主义者。我在看英国历史系列作品的时候,对她的身世有了比以前更多一点的了解。她在被情人抛弃后试图自杀跳入泰晤士河被救,最后与丈夫哲学家理论家戈德温结合,但不久后在生玛丽时因产后综合症死亡。玛丽生长在一个非传统的环境中,十七岁与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私奔。她的家庭里,有她母亲和以前情人的私生女,她的同母异父姐姐,父亲结婚后,带来的继母的私生女,她不同父不同母的继妹(克莱尔·克莱蒙),以及同父不同母的小弟弟。而她和雪莱的私奔,以及雪莱太太自杀,以及他们俩与拜伦的关系和欧洲行居,一直都是伦敦上流社会的话柄。但是,他们在日内瓦湖边的日子,不仅仅是充满了玛丽为她儿女过早离世的痛苦,和家庭生活纠纷,还有就是几个十九世纪最出名英国诗人的合作和互相刺激的写作生涯的高峰。《弗兰肯斯坦》据说就是拜伦挑战雪莱以及玛丽之后,大家比赛写哥特式阴森的小说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尤其在现代人的视野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和雪莱的诗人地位,和拜伦的《唐璜》,以及他们两人悲剧式早逝的戏剧生涯,有着同等的文学上影响力度的作品。在好莱坞,《弗兰肯斯坦》更是比两位浪漫诗人有着更多的市场。

不过,每一次的改编,都是以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的视角来演绎的。这个故事的不同,就在于几乎是用“造物”的眼光来看故事的发展。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他挑战世俗的局限,利用尸体和部位,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是一个怪物,一 个不为社会接受的魔鬼,社会上所有的人看见他的奇怪的模样,就会惊走恐慌。不仅仅是惊惶逃走,还要去对他无比厌恶地鄙弃,可见他的模样是怎么样的无法想象 的不可接受。故事就是从他和创作者,弗兰肯斯坦之间的冲突表演出来的。
第一次看的,是康伯巴奇扮演造物的演出。一开场,舞台正中是一个类似 鼓一样的道具,音响里传出来的是类似婴儿的心跳的震动的声音,突然人形从里面非常不协调地翻出来。这里的灯光非常的令人吃惊的有效。一般在电影院很容易期 望电影特技效果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但是舞台剧是一种相对原始简陋的环境,可是奥利维尔剧院的灯光设计师利用舞台上方的很多的各色各样的灯,普普通通似的 高高低低悬挂着的灯泡,在造物离开类似胚胎之后的在地上的挣扎,每一次当他抬头时候,顶上的灯光突然骤亮,一瞬即逝,非常的原始而不太有舞台的风格。

这 一段看得非常的很痛苦。看着造物在舞台上的挣扎,没有音乐没有任何其他的配合,只是一个丑陋的形体在舞台上试图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身体痉挛一般地寻找协调,四肢和肌体都是扭曲着的痛苦挣扎,观众很难感受到是一种什么感觉,很不同。而我看完康伯巴奇和米勒两人表演之后,发现两人对造物的理解,相差非常之大。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是,表现出来的舞台效果,完全不同。康伯巴奇的造物,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肢体的重新控制,他的表演出发点在于表现一个以前曾经有过超越控制能力的身体的人,在失去了控制之后的艰难再发现,从头到尾,他的身体语言经常会有一种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口齿的拖延,以及在身体高度协调之后,还有的面部以及手脚的非人类的扭曲。他的造物,很明显地有着超过一般人类的智力和理解力,以及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本能,在这种理解之下,舞台上的一切,对于他的鄙视,他的痛苦是一种无以表达的不被接受的但又有着期望被接受的渴望的冲突。所以,在他被一次又一次打破梦想后的报复,越来越激烈的反抗,一方面让人感受他的愤怒,和他人性底层的令人惊讶的恶毒的反抗,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报以真诚的同情,并没有产生对于一个系列杀 人犯的那种厌恶。在他面前,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显得很弱小而无力对抗。米勒的造物,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灵感。他的造物,一直都有一种婴儿和儿童的感受,从出生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他的表现,是一种孩子被抛弃到社会而无力做出明确判断的一错再错的悲剧,甚至在最高潮的对立中,两个演员的表现的造物也绝然不同。一个是在女造物的最后成形的时刻,康伯巴奇的造物对于狂喜到悲愤欲绝的变化,层次分明,显现出人物的复杂个性。米勒的造物几乎是一种直觉的喜悦和恐怖的变化,单纯而有力,而不沉溺于演员的表演中。

故事中最出色的配角,是一个盲人教授。在造物在被社会鄙弃的时候,他教育了造物的一切。在造 物遭遇到他之前,舞台剧很出色地用了几个场景,表现出造物发现人世间美丽的喜悦,对于太阳的拥抱,雨水中的狂喜,以及听见鸟儿飞翔时的喜悦的反应,康伯巴奇用一种快乐的模仿来表现一种从接受到表达的过渡,在最后面对弗兰肯斯坦时,他还使用了这一点的快乐来表达他的变化,非常有效。而米勒的反应,直接而且简单。两人面对教授的教育时和最后找到日内瓦的过渡,差别不是很大。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弗兰肯斯坦出场以后了。

这一个改编,最大的不同就是造物的角度,但是,过于削弱了弗兰肯斯坦的舞台出镜率。他在造物“出生”时,惊恐万状地鄙弃了他的“婴儿”,将造物冷酷地踢到世界上去之后,故事就没有他的 存在。而在他弟弟被害之后的一系列的故事的高潮出现,米勒的故事就远远没有康伯巴奇的故事更有冲突而有看头。两个角色无疑是造物更讨好,配角,弗兰肯斯坦这样重要的配角,需要一个强劲的对手才能将造物的痛苦和弗兰肯斯坦的谬误,表达得更充分更戏剧。所以,几乎可以说,米勒演造物和康伯巴奇演弗兰肯斯坦的这 一个版本可能更好看,因为有两个人的对立和共鸣,而不是康伯巴奇一个人的造物的居高临下的强势面对一个不够力度的米勒的弗兰肯斯坦。

整体上 来说,康伯巴奇的造物和米勒的造物,各有千秋,但是,康伯巴奇的弗兰肯斯坦,虽然时时会有一点让人感到他的卷福的超智力及冷漠的表现,可是他的人物表现, 在舞台上的突出,弥补了剧作对弗兰肯斯坦相对弱化的处理的不平衡,而四个不同表演中,米勒的弗兰肯斯坦无疑是最弱的一个角色和演出。另外,米勒的声线明显不如康伯巴奇的深厚的表达力,很多时候只能是用嘶喊来表现人物的惊讶痛苦吃惊和愤怒,而康伯巴奇的声音,高低起伏控制得极其出色,让人几乎不能感觉到他是在说或者念台词,更不用喊叫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

两人的对于伊丽莎白的对应,弗兰肯斯坦的创造“人”的动机,在故事里表达不是那么多那么深远,但是,弗兰肯斯坦对于伊丽莎白的冷漠和不解风情,米勒的表现几乎是平淡而过而毫不出彩。康伯巴奇的弗兰肯斯坦的精彩,和他作为科学家的疯狂和投入,都是剧中值得细细玩味的地方。

玛丽·雪莱的创作故事原型,据说是有把拜伦当作造物,雪莱作为弗兰肯斯坦的意味。康伯巴奇的演艺生涯,一直都是扮演那些出彩的略有疯狂的人物,从霍金,到梵 高,到卷福,他的造型和力度,都能突破一般人的限定,表现极度天才人物的层次。而福尔摩斯两个编剧,都在很多场合里说过,他们创造的卷福,有着拜伦的疯狂的影子。米勒我了解不多,但是,根据两次表演,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演员,机缘配合也深有前途,但是,在康伯巴奇的面前,略略有所不足。当然,这个意见,绝对也有我的偏见在里面。

最大收获,是一家人都能深受感染。可见这个戏剧的力度。两个孩子非常喜欢,某人也很喜欢,要知道我们一家人最近都忙到头昏眼花,在一起看电影的时间都没有了。而以前一起看的,多数都是那些打打杀杀的动作片科幻片,从那里到看戏剧的过程,让我惊讶,也让我非常开心。不是 附庸风雅的观看一个当红的剧作,而是真正能被剧作中的人物和故事感动,可见,任何故事,任何文化的表达形式,只要能够有真正的深厚的内容,一定能够打动观众。不论他们的年龄,背景,文化,这一种创作,是超越了文化和表达方式,而真正的坚实的存在。

Thursday, June 7, 2012

福尔摩斯: 两万五千英镑的购买力

卷福“借用”华生的电脑看同学的邮件。屏幕只有一部分,大致意思在那儿了,同学通过grapevine(谣言中心)得到信息,知道卷福是一个侦探顾问,于是……卷福想了半天,带着华生到了伦敦金融区的42号大楼。见了面,同学即开口,找到我们监控系统的缺口,我们付你五位数字的酬劳。顺便拿出一张支票,这是首付。卷福冷冷地回答,我不需要物质奖励。华生肚子里不知道翻了几百个白眼,咬牙从塞巴斯蒂安手里接过支票,我替他保管。这张支票后来在结尾的时候,被华人黑帮打劫出来看过,是五千英镑。然后,塞巴斯蒂安·维尔克斯哗哗地签了一张两万英镑的支票递给华生。可惜,我没有看到抬头,相信还是付给福尔摩斯的。

我很好奇。

好奇他们两个怎么分配这张支票。相信不会是全部归卷福,但是,他们两人怎么分配,嘿,也许就我想知道,大概编导是不会浪费时间讨论他们两人的钱财安排的了。卷福不是那么介意人间事宜,和传统的福尔摩斯不同,我没有听到卷福和人讨论订金的问题,而原著,好像可是很有几个地方提到订金的。比如在《波西米亚丑闻》里,福尔摩斯很铜板叮当地和波西米亚国王讲报酬的问题。这边看了六集,好容易有一个地方有人自动付账,他老人家还耸耸肩,不在乎!他不吃饭不穿衣了?房租还得付吧?动不动把墙上打上几个枪眼,那是另外要交钱的。

说起墙上开枪的事情,我就想起我们和伦敦的区别了。还好伦敦都是水泥建筑。要是在我们这里,那还得了!已经出过好几起案子,黑帮火并,开枪穿过好几家人的房间,因为我们这里的房子,是隔音隔火但不防弹的合成墙壁。前几年景气爆棚的时候,警察局招了一批伦敦警察来,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用每天早上听反恐汇报信息了!这里,撞车是大事,警察经常被送到路边收超速车罚款去了。哪里有伦敦那么刺激?

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在网上学会的最好的结论就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卷福的问题,大多是钱解决不了的,所以有钱没钱,他根本不在乎。编导在他的不在乎上,狠狠地下了一把功夫。衣食住行上面,房租反正是不会有人说了,住在伦敦市中心?便宜不了,西敏寺市贝克街,电视里是在另一条街上拍的,一样是昂贵的,没有哈德森太太的打折,他大概支付不了。打的在伦敦是什么价钱,我是一窍不通,反正他进进出出的,肯定要付不少。六集里面,只有一个镜头看他拿着一块吐司看华生写博客,也没有看他进口,从头到尾,他老人家也就喝喝咖啡,看着华生吃饭而已。卷福承认,饮食会减缓他的思维过程,喝点茶就行了。所以,买菜是华生的事,谁要他总是那么凡人,除了吃,就是吃,连看了冰箱里血淋淋的人头,都不影响食欲的军人,提着购物袋爬上楼梯,十七级台阶上到厨房起居室,一定是他的事。

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就是服装了。卷福的服装,很得体,但是他绝对不会追求潮流,实用,但实在很得体。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他那件长大衣了。

英国人的服装很有名的实在而时尚。这件大衣,就是绝对的标本。纯爱尔兰羊毛混合现代科技的防水防风大衣,在试播集里就定下了卷福服装的基调。后来换了服装设计师,莎拉·阿瑟就继承了这件长大衣。美国一个电影电视评论家说这是Burberry,被人笑话,说他不了解英国品牌。我也不知道,后来在这个出色的网站上找到所有的信息。品牌叫Belstaff。在歇洛克成功之后,本来不卖了的设计,又卖了一季。真不便宜,一千三百五十英镑。看着卷福穿着它四处矫健地奔跑,跟老的福尔摩斯那种披风一样的帅气。也算物有所值,几乎所有的场合都看得见它的身影…… http://www.sherlockology.com/wardrobe/coat-sherlock-holmes

康伯巴奇非常苗条,所有他的西装几乎都是这种贴身的双扣西服,窄裤腿长西裤。第二季第三集里他和莫里亚蒂喝茶的时候,他坐下时,解开一颗扣子,站起来时,扣上,可见紧身设计。他的衬衣很有意思,经常是很紧,有几个场合可以看着好像要崩开了似的,不知道是为什么要他穿小一号的衬衣。西装不是特别设计的,店里买的成品,但也不便宜。西装是五百英镑以上,衬衣至少两百磅。鞋子是伊夫圣洛朗的牌子,又是五百磅。手套和围巾不那么便宜,两百磅。他两季里唯一明显的变化,是他的围巾,第一季的是纯蓝色的,第二季是蓝色格子的。

他的手表比较实在,Rotary牌子的罗马数字老式表。才两百磅。

这个很英国,晨衣。是在睡衣之外套一件的长长的起居室穿的衣服,英国书籍电影电视里很常见。美国人?新大陆都没有这个规矩。

华生很时髦,但是非常低调。他的常穿的外套,也不便宜,要七百英镑左右。他一身最贵的行头,是他的手表,也是瑞士表,Teg Heuer, 三千英镑。所以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要戴这么昂贵的手表?是演员自己的,有可能。其实行业医生收入应该相当高吧,角色也可以有这种行头的。同样显示出人物有可能赚钱,但是选择从军,退役后又是选择一项不同的行业。用世俗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混日子,大概和他姐妹两人互相都不那么看得惯。他真的是卷福的助手,和他一起破案了。

麦考福特呢?当然是老派的怀表。他一直都是三件套的西装,很老式的。怀表更是古董了,可见这个人物不容更改的个性,时代可以变,但是,我自岿然不动。

最贵的,自然是卷福同学的手表,Breitling,瑞士表。五千八百磅。卷福只看见了“你一个月环绕世界两圈”,而不是这只手表代表的炫耀和富贵和金融业人士的高薪。

艾琳的衣服礼服都是亚历桑那·麦格昆的产品。这个名牌比起香奈尔啥的,还不是那么响,不过,去年大大的涨了人气,因为凯特的婚纱和皮帕(凯特妹妹)的礼服,都是他们的设计。很古典很优雅。当然了,职业鞭打斥责的行业(迈哥哥的精彩评论),收费比较昂贵。她们可以买品牌,不用买大众成品。

哦,忘掉一件重要的事情。手机。要我另开新章,我会把所有的手机公司一个一个的摆过来,发发我的气。但是,算了,回到主题,就是手机不便宜,尤其是每个月的漫游随时随地收到信号的服务。两个编剧自己开玩笑,说卷福随时随地可以接受信号,应该是虚构的事实,他们在自己家里有时都收不到信号。但是,费用还是要付,电讯公司,实在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说起来,让很多人恨得牙痒。

第一季,卷福用的是黑莓手机。第二季,iPhone 4。爱风超越黑莓,在电视剧里都成了风潮。Research In Motion,把你自己拍卖了吧?非死不可或者谷歌或者微软,谁出大价钱就卖给谁,千万不要步北电的后尘!不过,很多政府部门还是在用黑莓,麦考福特,雷探长,萨利,哦,忘了,还有奥巴马。第一集里粉衣女子简妮芙·威尔森的手机是一只iPhone,粉色的外壳。编剧不肯点名,所以最后追踪信号,就是用的mephone,我猜测,i=me,还是iPhone了。第三集里莫里亚蒂送来给卷福的手机,还是一模一样的爱风。可能是卷福第二季换手机的原因之一吧?不过,那两个都是爱风的第一版本,而卷福的手机就是爱风4了,不是4s,因为拍摄的时候,4s还没有出品。

加拿大滑铁卢市的黑莓厂家,Research In Mortion很长时间内,都是和苹果和其他高智能手机鼎足三立的重要选手。可是从去年起,就开始了下滑,而到了这个季度,就是狂跌了。黑莓是大多数公司内部员工和政府部门使用的手机,因为他们保密系统良好。但是,也因为这个,没有太多的apps(这个怎么翻?)所以在普通用户那里,就没有什么市场,在年轻一代手里更是被爱风压倒一切的击败了。而谷歌自从进入高智能手机市场后,也逐渐咄咄逼人地占领了爱风和黑莓的市场。黑莓在两方夹击之下,渐渐不支。

华生?他用的是Nokia诺基亚,第二季换成索艾Sony Ericson。莫里亚蒂用的是HTC,那是台湾的还是中国的?这几款手机,现在都是用的谷歌的Andriod平台。

两万五千镑,应该能够支撑两个人在贝克街221B折腾一阵子了……

************************************ 注:一英镑大约是一块六加币,一块加币是六块人民币。计算一下,破案酬劳,加币四万,人民币二十四万。(啧啧,不坏嘛。只是伦敦收租金是按星期收的,看他不吃不喝能住多久,千二八百我也不奇怪。),同学手表,英镑是5800,加币9280, 人民币五万五。华生手表,三千英镑,加币4800,人民币两万八。卷福可怜,手表197英镑,315加币,才一千八百九十人民币。他最贵的就是那件长大衣,一千三百五十英镑,2160加币,一万两千人民币。嘿,我看我当收银算了!尽看标签去了……

福尔摩斯: 至亲至爱的选择

迈哥哥,他和卷福最相同的,就是没有感情。而卷福实在是有感情的人,只是没有人好好教导他而已。

这个,是我觉得编导重复强调的主题。卷福,从贬斥华生的“英雄”论断,“Heros don't exist. If they do, don't make me one of them.” 到最后,“I maybe on the side of angles. But don't you for a second think that I am one of them.”的天使情结,卷福的成长过程,在华生的影响下,变化了很多。

我从来都没有认为两兄弟没有感情,我是认为这个大哥,不是卷福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大哥。华生才是。我反反复复地说,就是说华生比两兄弟成熟,虽然没有两兄弟聪明,但是比两人都有智慧。两个聪明人,都明白,但是,华生和卷福的默契,在于卷福内心深处对道德标杆的认知,和对华生人格的承认。迈哥哥,在这一点上,是我最不能够接受的,就是新剧里对他创造的背景,是一个模糊含混的社会。他在这个环境下生存,更多地接受那个世界生存的标准。他在莫里亚蒂和华生之间,更偏莫里亚蒂一些。因为对于他们这种利益和对立的权力斗争的人来说,亲情,是可以放弃的祭祀品。卷福一直没有选择side,一方面是他本身的不在意,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也有多多少少的对迈哥哥的选择的不以为然。而他选择华生,接受华生,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两兄弟交往在新剧作的精彩安排编导下,有很多看点。我自己看到了这些:

第一集,奇怪的很,是阿富汗问题。入侵阿富汗,迈哥哥服务的政府的主张。卷福在第一季第一季结束是对哥哥说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Don't start war before I get home. You know how it does to traffic. (别又挑起战争,至少在我到家之前。你知道那对交通多不好。)实际上,这里两人的第一次交锋,有好几个看点。迈哥哥认为破案了, how public spirited(很有公益心),赞成还是反对,各人自有看法。我不认为他那么赞成,这又有什么,解决什么世界大事?记住他怎么第一次评论华生的,bravery is by far kindest word for stupidity(对愚蠢的定义最好的词,就是勇敢)这里一样。然后他试图说服弟弟,你不认为我们是同一条战壕的吗?卷福讥嘲地回答,Oddly enough, No。(很奇怪,我不这么认为)。卷福怎么看阿富汗问题的?华生和他从追赶出租车回来,两人像孩子一样地傻笑,华生自嘲地说,这是我做过最可笑的事情(most ridiculous thing I have ever done)。卷福不无嘲讽,而你入侵了阿富汗(And you invaded Afghanistan)。华生几乎像孩子一样的咯咯笑,有很多人一起去的。两人在这里就算是交了底,他们真的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点。你们自己可以想想迈哥哥是什么态度吧。同一条战壕?

不过,这个关系不是那么重,也不是那么大,政治上,各有意见,一家人,更如此。这种态度,尤其下一个回合里很明显。第一季第三集里,两人也算比较正常地冷冰冰地交往。弟弟很骄矜地拒绝哥哥,哥哥反而是很耐心地等待,很正常。但是,下一集我改变态度了。

那就是第二季第一集,在《贝尔戈维亚丑闻》里,两人在白金汉宫的交手。

弟弟嘲笑哥哥是“女王”,哥哥忍了。然后,哥哥给大家倒茶,说,I be the mother(我来做妈)。弟弟再次讥讽哥哥, That's childhood in a nutshell(对童年的最好总结)。很有意思。两人的母亲究竟是谁,弟弟为什么认为哥哥总想扮演母亲角色?反正这句话激怒了迈哥哥,可以说是弟弟故意所为,因为他知道怎么可以激怒哥哥。但是,作为一个很有修养的英国人,上层社会进进出出的上流人,他隐忍了。但他隐忍不需要多久,很快就找到机会反击过来。他在递给弟弟艾琳相片的时候,提到,sex alert。弟弟说,sex doesn't alert me。哥哥的反击机会就来了: how would you know?这句话看似无意,实际上非常的恶意。

大家多次提到英国社会的宽容,对于性关系的宽容,有趣的是,现代西方社会,对于没有性关系,反而是社会不容的了。大家多多少少对一个没有性关系的人,有一种看怪物的眼光。知道这样的背景,就知道迈哥哥在这里做了什么。在他最觉得值得骄傲的场合-女王秘书面前,白金汉宫金碧辉煌的大堂里,随便地把弟弟当一个怪物的最隐私的秘密当作攻击武器。这种哥哥。华生知道吗,当然知道,地球人都知道卷福对于性关系,甚至男女之情有多少了解。大概和太阳系统工作原理一样,知道,就够了。早就删除了,因为没有用,不能刺激思维的一切,都不存在。那是他的选择,作为大哥,要有什么样心态才会在这样的场合说这种话?这是改变我对这个哥哥的看法的起始。

最后,当然是和莫里亚蒂的武器问题。华生在最后见到迈哥哥时,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你最近有没有看过你弟弟的地址薄?只有你的,还有我的地址。莫里亚蒂没有从我这里得到任何东西,你和他经常喝喝咖啡,聊聊你的弟弟歇洛克?这个重要,就在于,在歇洛克的一生,只有两个人知道他所有的一切。一个是亲兄弟,一个比亲兄弟更亲的兄弟。华生和迈哥哥都知道。卷福不是轻易能够和人喝咖啡聊聊自己一生的人。他在凯蒂家出来,愤怒到无语,只能说,他知道我一生的一切!对于莫里亚蒂,和莫里亚蒂的动机目的,聪明如迈哥哥,他会不知道莫里亚蒂,这个最危险的罪犯想做什么?看着卷福慢慢走入深渊,看着华生痛苦的承受,我觉得,对于迈哥哥,和弟弟的感情,只是可以用来作为撬开罪犯的嘴的武器。他没有意识到吗?意识到了,他又做了什么?阻止凯蒂的小报消息?哦,我忘了,默多克的报业帝国,谁能阻止得了,连唐宁街,都只能做无声的默许。谁又会预料到卷福的最后行动?迈哥哥知道,从内心深处,他知道。其实,我们都知道结局,知道卷福诈死,但是,他在屋顶上对华生的临别留言,真的是非常动人,他要真正地伤害他最亲爱的朋友,今生今世的最信任的朋友。我不认为莫里亚蒂没有给迈哥哥准备一颗子弹,是如何地怕麻烦。而是,对于他设计的卷福的坠落,一个华生,其实就够了。哈德森夫人和雷斯垂德都是第二第三位的,迈哥哥,nah,用第一季第三集里康妮案件里的话说,there is no love lost。

别认为我就看死迈哥哥了。下一季,他的角色是最重要的线索,可能这里已经是了。但是,是在伤害卷福的声名,卷福至为在意的声名之后的补偿。天使之说很要紧,因为,卷福已经不再是一个认为自己不是英雄的人了。用莫菲特的话说,莫里亚蒂将福尔摩斯变成了英雄,因为他愿意为了朋友而死,愿意为了阻挡莫里亚蒂的疯狂而死。第二季,第一集让福尔摩斯成为男人,第二集让他成为一个正常人(哪个正常人没有恐惧?),第三集让福尔摩斯成为一个英雄,因为他不再是inhuman超人,超越常人。做一个angle天使或者英雄,比做罪犯更难,要遵循更多的规则,不可以随心所欲。莫里亚蒂没有任何规范,他可以成为最危险的罪犯。迈哥哥相信世界规范由他们确定,因为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保护者维持者。而我认为这个世界真正的保护者,是华生这样的平凡普通的公民,有着不可摧毁的坚韧的信念,高尚而又平凡的道德观,真诚而又可以依赖的友情。卷福在成长中,受到华生的影响,才可能成为一个good man。莫里亚蒂和迈哥哥,都是great man。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机会成为godd men。

新剧集里,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关系,都是下了很大功夫来设计安排的,莫菲特和盖提斯两人在剧集评论里说过(好像是粉字研究里),他们还写了十二个背景故事大纲,是写剧集的底线,两人在这个基础上合作,天衣无缝。所以不能怪我等如痴如醉,为两个虚构的兄弟的情感,来来往往。更不能怪我们中毒了……

Tuesday, June 5, 2012

福尔摩斯: 《蒙眼的银行家》

从整体上来说,第一季第二集是目前所有六集中最弱的一集,也是观看的时候,最少回顾的一集。但是,仔细想想,里面有很多信息非常独特,也非常有趣,至少对于我们了解剧作编导的出发点和对于人物关系分析,以及人物背景分析极有帮助。

既然是讲银行家,当然要去伦敦的金融区。地球人说起金融业,大多数人自动会联想到华尔街和纽约股票市场。其实不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市场,从来都不是股票市场,而是债券市场和货币兑冲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中心,还是在老牌帝国主义的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伦敦。伦敦金融区,是世界上最最出色的货币交易手、金融专家聚集之地。而这里最重要的代表建筑,就是这个类似莲花的子弹头。卷福在虚构的银行办公室里推窗一看,跃入眼帘的,就是这个现代化流线型的深蓝色的玻璃和钢筋结构的怪物。

这个建筑,在伦敦的新的建筑群中,非常独特,几乎是伦敦金融区的代表性建筑,它的设计公司之一就是后来设计水立方的公司。而歇洛克剧组拍摄的,是金融大楼42号。是伦敦金融中心里一个选手、参与者之一,和”小黄瓜“一样的是现代化的一个金融机器。

我对剧情兴趣不大。尤其对里面几个华人演员的表演,更是不肯评价,大家自己去看好了。故事到了最后的结尾高潮,就是很俗套地拖时间,是我在六集电视剧里,唯一忍不住翻了翻白眼的地方:对了,一定要等到卷福来,对吧?对照第一集的华生赶去救助卷福,这里是卷福回报,赶着过去救援华生。反角的比较勉强,不能完全责怪演员,但是演员也没有什么内涵,抗起大戏一头,一场戏就这么哗啦啦地一地碎渣子。

故事的开头也只那么有意思,没有什么地方提起观众极端好奇心的地方。但是,看了之后,尤其看了柳美眉的评论之后,我回头想了想,这里还真的是藏宝之地。

首先,是这个故事的铺垫。

盖提斯在电视采访中,提到过,编剧把故事情节和悬念写出来,都会有一种担心,我会不会流露出太多的破绽,会不会给出太多的线索了?他不必担心,他的故事写得极好,滴水不漏。第一集受害者第一句话其实就是天机,一个成功人士和他的小三在电话上调情,小三的回答就是;招个出租吧?下一个镜头就是成功人士挥手招出租。之后,故事结束很久以后,我无数次看过这一集,才意识到其实他已经点睛了。但是,凡人如我,就是一头钻进牛角尖,根本是“看到”,而没有“观察”,不怪他们创造出来的卷福如此鄙夷我等呢!第二集没有这种前后呼应的铺垫,没有一步一步地烘托,到了最后,自然而然地没有和第一和第三一样吸引人的结尾。可见,一个好的剧作者,和一个出色的剧作者,差别很微妙,很多小的地方,能见识真正的功力。

但是,相比较第一集的人物介绍,容易建立人物的第一印象,观众的第一印象。第二集必须另辟蹊径,才能不至重复自我。你不能老是指望观众听卷福长篇大论地洋洋得意自得地表现他的推断吧?(也不一定,第三集里盖提斯再次使用,使用得当,一样别有风味。)编导试图用华生在超市和付款机斗同时卷福在家和蒙面人打的对比,引来一定笑意。不坏,但是比较其他的过度片头,这个相对平淡了。但我觉得这个最好的,是表现出卷福和华生生活环境的经济基础来了。

第一集,两个人认识,就是为了分租,这一集很自然的,华生的尴尬,似乎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他的银行卡过不了帐,购物成问题,而卷福毫不介意地给他自己的银行卡,自然,也会给他自己的密码。但是,两人还是很独立的,这在西方,很常见,绝对不会因为金钱纠葛影响分租的条约上的纠纷。所以,华生很不理解卷福对银行家同学的支票毫无兴趣的态度。卷福似乎并不介意这一点,反过来说,如果他介意,他也不会去做业余的顾问侦探了。

记得第一集里卷福对出租司机分析他杀人动机说的话吗?Bitterness愤怒和仇恨会让你瘫痪,而爱才是更强大的动力。他这是分析杀人犯的动机,也是说出自己的心声,福尔摩斯从来不缺乏洞察力,但是,洞察之后如何对待人事,除开解开谜底之外就不是他在意的事情了。他做的一切,是他爱到极点的事情,其他,他一律熟视无睹。看看他那春风得意的大学同学就能知道,如果卷福有兴趣,这种平凡的荣华富贵的生活,离他不远。他说过几次麦考夫特威胁过给他爵士荣誉,可见他以前就帮过迈哥哥的忙,多数是出于对于案件的奇特之处的好奇,而不是帮助他哥哥或者是为了荣华富贵。这一段最有意思的,是他和同学之间的对立。

我很难想象卷福是那种有兴趣参加同学聚会的人。而他,肯定是同学中背后议论纷纷的人。特立独行,桀傲不驯,成长过程中,他肯定是家里的黑马黑羊黑骆驼,大概家长经常会收到学校通知的头疼儿童。而迈哥哥,绝对不会。

新剧里福家两个儿子,肯定都是在寄宿学校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家庭背景,如果按照他们的口音、装束和点滴之间的举手投足中的气势来看,他们都可能是贵族学校里成长的孩子。至于背景是不是贵族,大概就不大可能了吧。战后英国的贵族学校成份起了很大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没有贵族血统,有多少钱都是不被重视的。但是到了现代,有钱就能和贵族王室摩肩接踵。不过,阶层还是在那儿,不然,也不会有人对于凯特的攀高枝多少不屑地评论他们家不过是“中产阶级”了。那个中产阶级,和我们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可不是一回事。她家家财万贯,这样的中产阶级,只有在英国这样对于“老”的血统和家族名誉遗产至高推崇的社会里,才会有这种所谓的“中产阶级”。卷福的家庭,大概就是我们意义上中产阶级。反正有两个出色的儿子,家庭条件不是太糟,有能力送他们上个好的学校,结交朋友,扩展机会,在社会立足,实在是很实际也很有爱心的考虑。从这一点来考察福家父母的苦心,可以看到,在迈哥哥身上,他们成功了,但是依靠同样的动机和环境和考虑,在卷福那里,就是失败了。

我推论卷福的同学,大学肯定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否则这么年轻就春风得意,光靠绝对的精明强干也许是可能的,但是,拥有雄厚的背景、广泛的校友联系进入一个相当的行当,受到重视,大概是更可能的事实。放眼华尔街,都是这么几所常青藤学校的校友,伦敦金融界也不可能就绝对免俗。同学((Sebastian Wilkes)就亲口说了,被杀的操作手埃迪·凡·孔恩,就是哈罗公学和牛津毕业的。那么,同学自己很可能是同样或相似或者更好的背景。同等推理:很大可能,卷福和迈哥哥都是这么出身的。卷福大学同学如此成功,而卷福的智商是宇宙公认的事实,有着好的背景,略微下点工夫,在伦敦金融界叱咤风云,似乎不是很不合理的推断吧?当然,他要是这么选择,固然很符合家庭的望子成龙的成功期望,可是,我们这些人网络上下的人生,岂不是一踏糊涂的黑暗了?

可是,人要吃饭要穿衣,不是有了理想,追求理想,就能立足这个庸俗的只认金钱的社会的。试问天下又有几个招租富婆的老公是杀人犯,需要你帮忙送上电椅的?卷福,哈哈,他是父母眼里的担忧,心头的痛,不知道这个智商超高,情商等于零的一个人,会不会有能力生存,还是经常四处碰壁。大概迈哥哥多多少少继承了父母的担忧,不得不时时检查一下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弟弟,又到哪里晃荡去了。不过,英国的现代社会,一样保持了英国传统的傲气而坚韧的民族本性,儿子们长大了,或者应该长大了,一脚踢出门去,让他们在冷冰冰的社会里去寻找自己生存的道路,是和英国的历史上冷漠的民族性格同时存在的教育本意。十六十七世纪把自己的幼子,二子之下的儿子们一个一个赶出门,是未来他们的未来。现在这样的事情不太有,但是,把儿子们送到寄宿学校,那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的。何况是为了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但是,像迈哥哥和卷福,在这个环境出来后,就是完全不同的产品,那,也不是父母本身可以预料得到的了。哥哥再有更多的关心,还不致于像父母那样提心吊胆,到底隔了一层。要知道,在西方社会,父母子女,才是直系亲属,而兄弟姊妹,属于旁系。和中国对这种关系的认知,完全不同。

退后一步想想,英国社会,多少代的强悍,就是在冷冰冰的思考利益和总体和大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的培养培训出冷酷和严谨的男士的。这样的传统,和符合英国的气质,华生,迈哥哥,雷探长,都是在某种意义上,非常英国的男人,而卷福,就是更上一层楼。在这样的男性面前,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母亲,相对其他西方社会,会有着更多的斯巴达母亲的情节,为着儿女的未来,而更能牺牲家庭的团聚和儿女的温情。

所以在这种思维下,我和柳美眉对两兄弟的关系略有一点不同看法,就是,因为福家两兄弟都是寄宿学校里长大的,他们之间,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日常交集,和常见的兄弟情感的交流,幼弟仰望大哥的普通家庭的温馨景象,在福家,大概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吧。他们有的,多数是冷冷的礼貌的认知对方存在的一种关系。现实生活中我见过这种关系,相信在书中找得到更多例证。而且从他们现在的关系来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能是双方都固有的倔强的开始发展和现在及未来。

顺便八卦康伯巴奇的哈罗公学背景。他自己说过,他父母出于对他未来的考虑,把他送到哈罗公学。但是学费,是他祖母(外祖母)支付的。他是中产阶级家庭后代,而同学中富豪贵族比比皆是。如何生存,只能去找自己最能表现自己最爱的单科投入吧。现在还在哈罗教书的戏剧教授,还认为康伯巴奇是他教过的最好的戏剧学生。哈罗是全男性学校,在青少年成长期中,学会隐忍,学会”正常“地像大人一样生存,对于一个敏感的男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就不是我们能够体会得了的。我记得有一次滑雪,旁边的桌上几个人,洋人在开玩笑。一个说,我那个男友,是英国人,聪明得不得了,但是他就是一个imbecile,蠢货。他在寄宿学校长大,很多我们(加拿大人)很正常应该知道的事情,毫无概念。这种把几乎最优秀的男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生活成长的过程,把青年男性送到前线送到各种有用行业去经历的培养男人的环境,是英国独有的。现在有变化,但是不是那么多。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温莎王室的几个后代,都是被送到公学去寄宿了的。英国大概很相信这种孤独是创造坚强男性的信念的吧?卷福,迈哥哥,甚而华生,都是孤独的灵魂,能看到有两个孤独的灵魂,能够共同寻找一些人间温暖,大概是英国人的一种期望?

玩笑一句,扮演华生的马丁·弗里曼就开玩笑说康伯巴奇是豪格维茨(Hogwarts哈利·波特的魔术学校)毕业的。当然,他们有自己的code,好像一种密码,在英国社会,某些神秘的门,似乎只对他们打开……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