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跟踪我空间的朋友电邮给我,这个歇洛克什么回事啊?你在说什么呢?我三言两语就把她拉到坑里去了,回头给我发电邮,太好看了,停不下来了!
每一次看到福尔摩斯无礼地贬低安德森,就无由地想起另一个电视人物:《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登·库珀(《The Big Bang Theory》简称BBT里的Sheldon Cooper)。
和福尔摩斯一样,这个谢尔登也是一个有超常智力的科学家。他讽刺人的时候自己毫无意识,邻屋美女Penny夸他聪明,他很不客气地回答,我的IQ要下降七十点才能被称作聪明!但是,别人讽刺他,他也毫无介意,因为他就不明白。比如到斯坦·李,一个著名的漫画家的家里去骚扰他,漫画家讽刺地说,如果每一个到我家的人我都邀请进来坐坐,那--,话没说完,谢尔顿已经蹿进门去了。最后,很得意地告诉别人,得了一张警告,不许接近漫画家!这样的人,别人跟他打交道都只能翻白眼。
福尔摩斯不一样。
他能够在社会里正常-OK相对正常—地生活。如果需要,他能够扮演他需要扮演的角色,得到他需要的答案,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不觉得有这种需要。所以,当他回答华生,你是一个idiot蠢货时候,并不一定是存心挑衅他人的智商,只是他对自己智力和推理能力的高度信任。当然,安德森例外。安德森在智商被福尔摩斯挑战之后的气急败坏,大概还真是和他不那么自信有关。一般有能力居高临下欺负人的人,特别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对方的弱点,越发的过分。福尔摩斯和安德森的关系,大概不离这种模式。而且,福尔摩斯的这种高压式的不屑一顾,也是最后一集里萨莉和安德森联手攻击他的重要起因之一。福尔摩斯在高楼上一跃跳入空中时,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两个人的动机和目的,因为对于他,这些人,不值得他去为他们多想一分钟。尊重,是相互的,双方都不尊重对方。当然,萨莉和安德森会期望得到这个结果吗?不一定。幸灾乐祸是有的,对于一个总是欺负你总是蔑视你的人的遭受打击,你自然会高兴他的悲惨,不过,两人未见得是那么样的猥劣的人物,他们只是很普通的人,选择了一个行业为生兢兢业业而已。
很不幸,他们遇上了福尔摩斯。
有个很喜欢侦探剧的朋友对这个卷福不感兴趣,我能理解。这个剧作整体重心就不在故事情节和侦探推断上,那两样,都成了背景,用来烘托福尔摩斯性格以及他和其他人物互动的工具。整个故事的发展,从一开始福尔摩斯遇到华生,到福尔摩斯性格中,从高论自己“不是英雄,不要把别人变成英雄”,到最后选择和莫里亚蒂完全相反的途径,展开的,是一个人物研究和与其他人物变化的变化。
我很喜欢。
甚至喜欢他无礼之至地攻击他人。华生,雷斯垂德,哈德森夫人,茉莉,萨莉,王室,官员,记者,警探,客户,同学,还有,最最惹人乐的,当然是安德森。好像这里面没有人不受到他的无礼攻击,他也绝不藏藏掖掖,攻击的时候面对对手,哦,不是对手,这个世界,他鲜有对手。然后,用他典型的英国式的冷嘲热讽的幽默,让对手措手不及。
最好的例子,当然是一面上网寻找受害者手机,一面不甚介意地出口伤人:“安德森,你不要开口,你把一条街的人的智商都降低了!”
奇怪,英国人应该是世界上最最彬彬有礼的人,怎么能够忍受福尔摩斯的无礼呢?好像他这个人物是影视界最多被拍摄的角色,如果不是被欣赏,大概不会有这种“除了上帝、基督、圣诞老人之外”的第一选择的声名。
首先,别人也不那么落后。华生在第一集里枪击出租司机后,面不改色,也不是面不改色,还是略略有点得意地回答福尔摩斯的“为什么我要吃药?”,原封不动地把“因为你是个蠢货idiot”送回去,两人会心地一笑,有一种恩仇尽湎的快意,让观众也无比温馨。可见,对付福尔摩斯,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聪明,另一方面,就是要有足够的幽默感来对付他几近残酷的幽默。空洞的反击,大约根本不会在他大脑里留下任何印记。而到了华生和他很熟了以后,就能轻轻松松地回答,“呀,当你说话的时候,我随时能听到‘给我脸上来一巴掌’的暗示”。嘿,福尔摩斯,你的为所欲为的日子,至少在华生面前,好像不是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了!
我和老大在一起讨论这个英国演员和美国演员,以及文化的差异问题时,都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英国人,对于他们的演员的要求是用艺术家的标准来对待的,不是一个艺人,也不是明星。他们对文化的苛责,不是一般的严苛。对于书籍演出剧作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物,几乎可以用残酷无情的语言来品评,而美国这方面,似乎秉承西方社会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会相对多说好话,少说苛刻的语言更多一些。
一个很重要的典型,就是“美国偶像”这个海选音乐才能的节目里的主持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断断续续地看过几个季度,发现他在做主持的时候,口气是讽刺打击无不用其极,而且心狠手辣,说裁掉就是一个裁,没有什么情面地告诉选手,“你没有天赋,不要浪费大家时间”。而其他主持,多数会很婉转地告诉选手,啊你不是那么好,啊你再试试,或者犹犹豫豫地给了资格,等选手出去,就说,啊他/她到了最后会被活吞了的!英国人,在这种场合,都有着比美国舆论评论界更坚硬的外壳和更坚实的内心,因为,他们在英国,就经受了这种冷嘲热讽的环境的从小到大的熏陶。
那么,福尔摩斯的嘲讽,只不过是一种更夸张的放大罢了。福尔摩斯代表了英国人内心深处对社会一成不变的模式的反向突出。大家都希望自己拥有这种超常智力,能够不受限制地对愚蠢的社会规则和仪式进行高度藐视,而且还能够保持足够的酷的风格。福尔摩斯有的,不仅仅是冷漠的彬彬有礼的漠视,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蔑视。福尔摩斯能够有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大家都很快乐地跟随着一起忽视社会规则,一起为所欲为。
但是,记住,反英雄也好,反社会行为也罢,有一些东西,是英国文化中的被尊崇的基本性格。那就是,无论你怎么无理,你都要有基础的能力,无知是不能够无视他人的,没有道德规范是不可以在社会生存的。所以,对于福尔摩斯的自我认知的崇高地位,还是会有一天被集体的力量拉下来,让他谦逊一把。不过,那是后话,这里先让他自在一下吧!
Tuesday, May 29, 2012
Sunday, May 27, 2012
Saturday, May 26, 2012
福尔摩斯: 《粉字研究》 阿富汗还是伊拉克?
这几天,除了迷在《歇洛克》的电视剧上(已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了!)外,就是在网上四处翻找各式各样的信息。顺带着在爱拍得上下载了小说,晚上睡觉前,一切福尔摩斯之后,再看看小说。啊,有一样事情让你盼望着,急忙忙地下班去看一样东西的向往的感觉,真的很好……
电视里看过来,发现英美英文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在伦敦,你要叫出租,可以说Taxi的士,也可以叫cab,司机他们好像就是cabbie,我们比较规矩,叫做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大型垃圾车,我们是garbage dump,他们叫skip,当天我听了疑惑半日,只能查找网站,才知道原来如此。而最大的区别,好像还是出租房。伦敦经常要说flat,我们都是通称为apartment公寓。似乎国内对美式叫法比较通常一些吧。
伦敦是世界上居住最昂贵的城市之一。所以,对于一个退役军官,没有工作,又有PTSD(创伤后心理压力综合症)的人,伦敦似乎不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除非你有家庭的帮助,或者,愿意分担财政压力,那么找到一个roommate分租的房客,应该是一个很合理的事情。对了,英国人叫flat mate。而澳洲人,看见谁好像都是mate。我要是心思再歪一点,来一个方宏渐,李梅亭都能歪到mating上去,flatmate怎么不能有其他感想?
时机凑巧,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这一天。早上福尔摩斯和同事(他有同事吗?)抱怨,说他不是一个很好找室友分租的房客,然后,他就到停尸间去狠命鞭打尸首去了。而这个同事(再次疑问,他算吗?)碰上了以前的同学/朋友,华生。插播一句话:Watson在英语中和中文最对应的,应该是瓦生,这一点上香港人比较有优势,他们的“屈”发音是“挖”,所以,大型超市Watsons,就是屈臣士。而国语就比较不幸,结果,华生就很委屈地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花生了!
华生从军队里回来,日子过得很憋屈,不大的地下室卧室,被他整洁地成为了空洞的巨大的房间。他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空间,和夜里不停的梦魇。所以他走在路上,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朋友一叫,马上就无所事事地坐下喝咖啡,跟着就到了实验室,遇见他命中的魔星。
要说福尔摩斯的日子没有华生,就是一个怪异人物的自生自灭,那一个没有福尔摩斯的华生,也是一个普通的好人的默默无闻的幽寂。甚至他这种寂寞感,都被军队的培训和战争的磨练,成为不可存在的身外之物。要说这一百年,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社会的福利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类忍受苦难和磨练的能力大幅下降。一百年前的华生,从阿富汗战争中退役回家,有战争的痕迹,但是,什么PTSD,什么神经性的瘸步,那是现代人的无病呻吟,大概是会让一百年前的歇洛克嘲笑的一种弱点。不过,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仍然是雷鸣电闪般的动人。而且,所有的中心,当然还是在歇洛克的典型的模式的揭示陌生人的一切观察。
这里,两人第一次会面前后,有两层可以观察的意义。一个是演员,一个,就是演员试图表达的人物。在第一幕里,康伯巴奇Cumberbatch的福尔摩斯,很迅速而直截了当地建立了他这一个福尔摩斯,是得到福尔摩斯精髓提炼的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把他放在什么时代的穿越,他都会如同一只巨型的恐龙,把屏幕银幕和任何他在的片面立体空间,将所有旁观者的注意力牢牢地把握住,没有一时一刻的放松,但是,又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演。有很多喜欢老式福尔摩斯的观众,可能还会把他和老牌的明星,有那种冷漠甚至阴贽的俊美面容的表演相比较,但是绝大多数观众和评论家都会承认,他这一个福尔摩斯,大概要成为今后的创作福尔摩斯的模板,超越过他的,才能算有所建树。
福尔摩斯的这种表现,在认识他的人中间不算怪异,大家见怪不怪。对华生来说,这个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照老外的话说,就是blow out of the water,被炸出水面,披着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地看着福尔摩斯。华生是一个医生,军医,西方医学培养相当严格,能够成为医生,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职业,也是一个智力比较高的人物吧。但是,和福尔摩斯这种人比较,任何人可能都会有一种压力,不过,这里就是华生这个人物出色的地方,他真心实意地佩服福尔摩斯。而他的真诚,在第一第二次交往中,马上闪光地在福尔摩斯心里留下的不同的印象。两人的友情,从此开始。
回到现代化的福尔摩斯创造的问题上来。
福尔摩斯在1887年第一次出现在《血字研究》中,之后风行一时。他这个人物,大概是电影史上被拍摄最多的一个人物。据我目前看过的研究,大约不下一两百个演员在各种场合扮演过福尔摩斯。英国《邮电报》The Telegram上评选了前二十名,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但是代表了一大部分人的意见。而且一个拍福尔摩斯为主角的剧作,如果福尔摩斯就不让人能够相信他就是福尔摩斯?那大概就不用再提其他的了。故事情节,音乐安排,特技摄影和配角配合,都是一个题外话了。
很有趣的一点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华生,和现代的华生一样,都是从阿富汗负伤归国。英国,或者说,这个世界,转了一个很大圈子,似乎又停留在同样一个地点。是不是什么怪圈?或者有什么奥妙。都没有,时间时代的进步,不会改变一个出色的虚构人物的构造的存在的意义。比如,红楼梦不管是多少年前的作品,或者三国的人物存在背景都早已不存在,都不会影响一个真实地描写出来的虚构人物的现实相关性。这种人物,有着长久的生存的意义的人物,自然会在岁月的长河里越来越清晰地存在。
《夏洛克》--叹口气,我还是喜欢用歇洛克,但是……算了。夏洛克的塑造,除了斯皮尔伯格(?)曾经创造过的青年福尔摩斯外,都是在我们记忆里的五十岁以上的成熟人物。其实,并非如此。
《血字研究》里,华生第一次见到福尔摩斯的时候,两人都应该是正当年,年少轻狂用在福尔摩斯身上,恐怕不会太过分。柯南道尔这时,也刚刚二十七岁,年轻人一个,华生刚从军队回来,他从军的经历并不那么长,《夏洛克》里的演员,大约三十七八岁,很符合故事要求的气质和成熟又刚劲的气度。人不到成熟,不可能接受福尔摩斯,也不太可能透过他怪异的行为和傲慢的举止言行看出福尔摩斯可爱的地方。人不够刚劲和年轻,谁会愿意去继续旁观那些暴力死亡的受害者,还觉得正好是解决无所事事的解毒剂?而福尔摩斯的年纪,也正好能让观众接受他的超常智力之后的社会交际能力的缺乏。现代人对于怪异的接受程度比一百年前要提高了很多,但是,对于不能溶入社会的主观行为,还是有着非常低,甚至比一百年前更低的接受力。
可是,福尔摩斯,在现代社会正常存在,魅力四射。算了,今天太长了,明天继续!
嗯,附上邮电报的评论:前二十名福尔摩斯。
20. John Cleese The Python co-wrote and starred in the 1977 spoof film The Strange Case of the End of Civilization as We Know It. In fact Cleese plays the imaginatively named Arthur Sherlock Holmes, the original detective's grandson, but with Moriarty's own progeny roaming around and generally causing mischief it all feels very familiar.
19. Jeremy Irons Jeremy Irons would seem a perfect candidate to play Holmes, but we only have his sketch onSaturday Night Live from 1991 to convince us of the fact. Case not proven.
18. Michael Caine Michael Caine's appearance in the 1988 comedy filmWithout a Cluewas a very sub-par Holmes - and not only because his "Holmes" is a wastrel actor hired by Dr Watson (Ben Kingsley), the piece's real detective, to help him tackle the case.
17. Roger Moore Bond star Moore moonlighted unconvincingly as the great Victorian detective in a 1976 TV movieSherlock Holmes in New York. Not stirring.
16. Charlton Heston The American actor turned in a rather stiff, mannered Holmes in a filmed version of the playThe Crucifer of Blood (based onThe Sign of the Four), in which he had appeared on stage, when the play transferred to LA from Broadway in 1980. Suffice to say, it wasn't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15. Tom Baker Soon after leavingDoctor Who,Tom Baker took on Holmes in the 1983 BBC four-part serial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He may have been better off staying in the Tardis though, as he gave an oddly flat performance in this rather more traditional take on Holmes's most famous adventure than that seen on BBC One last night.
14. Christopher Lee Horror star Lee had a chance to observe other actors playing Holmes close up, when he appeared as Sir Henry in the 1959 adaptation of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nd later as Mycroft Holmes in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His own three attempts at the role fell victim to a trait mo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American actors in the part, a bit too stiff, a bit too formal, rather lifeless.
13. Peter Cook Peter Cook and Dudley Moore paired up to spoof the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in this 1978 comedy film, but for all the hamming-up an ensemble cast including Roy Kinnear, Kenneth Williams and Prunella Scales could muster, it was sadly short on laughs
12. Rupert Everett Rupert Everett played a snooty, dandyish Holmes with a taste for cutting put-downs in the 2004 BBC filmSherlock Holmes and the Case of the Silk Stocking. For all that current Sherlock duo Cumberbatch and Freeman deny the Holmes-Watson chemistry goes beyond professional respect, Everett was in no doubt that theirs is "a love affair, albeit one that is not really expressible".
11. Ian Richardson Long before Richardson made his name as the Machiavellian Francis Urquhart inHouse of Cards, he made a decent stab at playing Holmes in two mid-Eighties TV adaptations: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ndThe Sign of Four.
10. Buster Keaton Buster Keaton directed and starred in this wonderful 1924 silent film. EntitledSherlock Jr. because its protagonist is a young cinema projectionist who dreams of becoming a famous detective like his idol, 29-year-old Keaton's child hero gets caught up in a movie-style mystery, complete with hilarious runaway moped scene.
9. Christopher Plummer The Canadian actor had two stabs at playing Holmes inSilver Blaze in 1977 andMurder by Decreein 1979. Altogether too human and emotional to make the upper reaches of this list, it's nonetheless a thoroughly likeable portrayal.
8. Peter Cushing "Terror stalks the moors! Horror fills the night!" This 1959 Hammer take on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starring Peter Cushing - reunited with Christopher Lee who perhaps fares better as the supporting Sir Henry Baskerville - is a thrilling and stylish outing to Dartmoor.
7. John Barrymore The silent film star made for a visually arresting Holmes in his one movie appearance as the detective in the filmSherlock Holmesin 1922.
6. Arthur Wontner Despite being not exactly physically suited to the part, the rotund, round-faced actor got down to some solidly authoritative clue solving in five British films during the 1930s.
5. Robert Stephens The great English actor made a brilliantly unconventional Holmes in Billy Wilder's 1970 film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Ostensibly a parody, the film is seen by some 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ew Sherlock.
4. Robert Downey Jr. Robert Downey Jr. was perhaps not the mostly likely Sherlock, but then there's not much conventional about Guy Ritchie's brawling, all-action take on Conan Doyle's creation. Pictured here in the 2009 Hollywood hit filmSherlock Holmes, Downey Jr. portrays the brilliant detective as a mischeivous Victorian 007 but, amazingly, it works.
3. Jeremy Brett For many, Jeremy Brett is Sherlock. His role in the Granada TV series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spanned 1984-94 and 42 productions.
2. Basil Rathbone Basil Rathbone appeared in 14 Hollywood films made across 1939-1946 as Sherlock Holmes, and for all the time that has passed he remains many people's quintessential Holmes. A charming, humane even gentlemanly Holmes, he certainly wouldn't have approved of Cumberbatch's incarnation tossing that poor CIA agent out the window.
1. Benedict Cumberbatch If Holmes is not cold, inhumanly calculating and with an addictive personality, he's just not Holmes. Cumberbatch's Sherlock in the BBC's updated adaptation is all three. A Sherlock Holmes for the 21st century.
我评不了这个,好多我听都没有听说过……
电视里看过来,发现英美英文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在伦敦,你要叫出租,可以说Taxi的士,也可以叫cab,司机他们好像就是cabbie,我们比较规矩,叫做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大型垃圾车,我们是garbage dump,他们叫skip,当天我听了疑惑半日,只能查找网站,才知道原来如此。而最大的区别,好像还是出租房。伦敦经常要说flat,我们都是通称为apartment公寓。似乎国内对美式叫法比较通常一些吧。
伦敦是世界上居住最昂贵的城市之一。所以,对于一个退役军官,没有工作,又有PTSD(创伤后心理压力综合症)的人,伦敦似乎不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除非你有家庭的帮助,或者,愿意分担财政压力,那么找到一个roommate分租的房客,应该是一个很合理的事情。对了,英国人叫flat mate。而澳洲人,看见谁好像都是mate。我要是心思再歪一点,来一个方宏渐,李梅亭都能歪到mating上去,flatmate怎么不能有其他感想?
时机凑巧,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这一天。早上福尔摩斯和同事(他有同事吗?)抱怨,说他不是一个很好找室友分租的房客,然后,他就到停尸间去狠命鞭打尸首去了。而这个同事(再次疑问,他算吗?)碰上了以前的同学/朋友,华生。插播一句话:Watson在英语中和中文最对应的,应该是瓦生,这一点上香港人比较有优势,他们的“屈”发音是“挖”,所以,大型超市Watsons,就是屈臣士。而国语就比较不幸,结果,华生就很委屈地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花生了!
华生从军队里回来,日子过得很憋屈,不大的地下室卧室,被他整洁地成为了空洞的巨大的房间。他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空间,和夜里不停的梦魇。所以他走在路上,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朋友一叫,马上就无所事事地坐下喝咖啡,跟着就到了实验室,遇见他命中的魔星。
要说福尔摩斯的日子没有华生,就是一个怪异人物的自生自灭,那一个没有福尔摩斯的华生,也是一个普通的好人的默默无闻的幽寂。甚至他这种寂寞感,都被军队的培训和战争的磨练,成为不可存在的身外之物。要说这一百年,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社会的福利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类忍受苦难和磨练的能力大幅下降。一百年前的华生,从阿富汗战争中退役回家,有战争的痕迹,但是,什么PTSD,什么神经性的瘸步,那是现代人的无病呻吟,大概是会让一百年前的歇洛克嘲笑的一种弱点。不过,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仍然是雷鸣电闪般的动人。而且,所有的中心,当然还是在歇洛克的典型的模式的揭示陌生人的一切观察。
这里,两人第一次会面前后,有两层可以观察的意义。一个是演员,一个,就是演员试图表达的人物。在第一幕里,康伯巴奇Cumberbatch的福尔摩斯,很迅速而直截了当地建立了他这一个福尔摩斯,是得到福尔摩斯精髓提炼的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把他放在什么时代的穿越,他都会如同一只巨型的恐龙,把屏幕银幕和任何他在的片面立体空间,将所有旁观者的注意力牢牢地把握住,没有一时一刻的放松,但是,又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演。有很多喜欢老式福尔摩斯的观众,可能还会把他和老牌的明星,有那种冷漠甚至阴贽的俊美面容的表演相比较,但是绝大多数观众和评论家都会承认,他这一个福尔摩斯,大概要成为今后的创作福尔摩斯的模板,超越过他的,才能算有所建树。
福尔摩斯的这种表现,在认识他的人中间不算怪异,大家见怪不怪。对华生来说,这个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照老外的话说,就是blow out of the water,被炸出水面,披着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地看着福尔摩斯。华生是一个医生,军医,西方医学培养相当严格,能够成为医生,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职业,也是一个智力比较高的人物吧。但是,和福尔摩斯这种人比较,任何人可能都会有一种压力,不过,这里就是华生这个人物出色的地方,他真心实意地佩服福尔摩斯。而他的真诚,在第一第二次交往中,马上闪光地在福尔摩斯心里留下的不同的印象。两人的友情,从此开始。
回到现代化的福尔摩斯创造的问题上来。
福尔摩斯在1887年第一次出现在《血字研究》中,之后风行一时。他这个人物,大概是电影史上被拍摄最多的一个人物。据我目前看过的研究,大约不下一两百个演员在各种场合扮演过福尔摩斯。英国《邮电报》The Telegram上评选了前二十名,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但是代表了一大部分人的意见。而且一个拍福尔摩斯为主角的剧作,如果福尔摩斯就不让人能够相信他就是福尔摩斯?那大概就不用再提其他的了。故事情节,音乐安排,特技摄影和配角配合,都是一个题外话了。
很有趣的一点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华生,和现代的华生一样,都是从阿富汗负伤归国。英国,或者说,这个世界,转了一个很大圈子,似乎又停留在同样一个地点。是不是什么怪圈?或者有什么奥妙。都没有,时间时代的进步,不会改变一个出色的虚构人物的构造的存在的意义。比如,红楼梦不管是多少年前的作品,或者三国的人物存在背景都早已不存在,都不会影响一个真实地描写出来的虚构人物的现实相关性。这种人物,有着长久的生存的意义的人物,自然会在岁月的长河里越来越清晰地存在。
《夏洛克》--叹口气,我还是喜欢用歇洛克,但是……算了。夏洛克的塑造,除了斯皮尔伯格(?)曾经创造过的青年福尔摩斯外,都是在我们记忆里的五十岁以上的成熟人物。其实,并非如此。
《血字研究》里,华生第一次见到福尔摩斯的时候,两人都应该是正当年,年少轻狂用在福尔摩斯身上,恐怕不会太过分。柯南道尔这时,也刚刚二十七岁,年轻人一个,华生刚从军队回来,他从军的经历并不那么长,《夏洛克》里的演员,大约三十七八岁,很符合故事要求的气质和成熟又刚劲的气度。人不到成熟,不可能接受福尔摩斯,也不太可能透过他怪异的行为和傲慢的举止言行看出福尔摩斯可爱的地方。人不够刚劲和年轻,谁会愿意去继续旁观那些暴力死亡的受害者,还觉得正好是解决无所事事的解毒剂?而福尔摩斯的年纪,也正好能让观众接受他的超常智力之后的社会交际能力的缺乏。现代人对于怪异的接受程度比一百年前要提高了很多,但是,对于不能溶入社会的主观行为,还是有着非常低,甚至比一百年前更低的接受力。
可是,福尔摩斯,在现代社会正常存在,魅力四射。算了,今天太长了,明天继续!
嗯,附上邮电报的评论:前二十名福尔摩斯。
20. John Cleese The Python co-wrote and starred in the 1977 spoof film The Strange Case of the End of Civilization as We Know It. In fact Cleese plays the imaginatively named Arthur Sherlock Holmes, the original detective's grandson, but with Moriarty's own progeny roaming around and generally causing mischief it all feels very familiar.
19. Jeremy Irons Jeremy Irons would seem a perfect candidate to play Holmes, but we only have his sketch onSaturday Night Live from 1991 to convince us of the fact. Case not proven.
18. Michael Caine Michael Caine's appearance in the 1988 comedy filmWithout a Cluewas a very sub-par Holmes - and not only because his "Holmes" is a wastrel actor hired by Dr Watson (Ben Kingsley), the piece's real detective, to help him tackle the case.
17. Roger Moore Bond star Moore moonlighted unconvincingly as the great Victorian detective in a 1976 TV movieSherlock Holmes in New York. Not stirring.
16. Charlton Heston The American actor turned in a rather stiff, mannered Holmes in a filmed version of the playThe Crucifer of Blood (based onThe Sign of the Four), in which he had appeared on stage, when the play transferred to LA from Broadway in 1980. Suffice to say, it wasn't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15. Tom Baker Soon after leavingDoctor Who,Tom Baker took on Holmes in the 1983 BBC four-part serial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He may have been better off staying in the Tardis though, as he gave an oddly flat performance in this rather more traditional take on Holmes's most famous adventure than that seen on BBC One last night.
14. Christopher Lee Horror star Lee had a chance to observe other actors playing Holmes close up, when he appeared as Sir Henry in the 1959 adaptation of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nd later as Mycroft Holmes in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His own three attempts at the role fell victim to a trait mo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American actors in the part, a bit too stiff, a bit too formal, rather lifeless.
13. Peter Cook Peter Cook and Dudley Moore paired up to spoof the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in this 1978 comedy film, but for all the hamming-up an ensemble cast including Roy Kinnear, Kenneth Williams and Prunella Scales could muster, it was sadly short on laughs
12. Rupert Everett Rupert Everett played a snooty, dandyish Holmes with a taste for cutting put-downs in the 2004 BBC filmSherlock Holmes and the Case of the Silk Stocking. For all that current Sherlock duo Cumberbatch and Freeman deny the Holmes-Watson chemistry goes beyond professional respect, Everett was in no doubt that theirs is "a love affair, albeit one that is not really expressible".
11. Ian Richardson Long before Richardson made his name as the Machiavellian Francis Urquhart inHouse of Cards, he made a decent stab at playing Holmes in two mid-Eighties TV adaptations: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ndThe Sign of Four.
10. Buster Keaton Buster Keaton directed and starred in this wonderful 1924 silent film. EntitledSherlock Jr. because its protagonist is a young cinema projectionist who dreams of becoming a famous detective like his idol, 29-year-old Keaton's child hero gets caught up in a movie-style mystery, complete with hilarious runaway moped scene.
9. Christopher Plummer The Canadian actor had two stabs at playing Holmes inSilver Blaze in 1977 andMurder by Decreein 1979. Altogether too human and emotional to make the upper reaches of this list, it's nonetheless a thoroughly likeable portrayal.
8. Peter Cushing "Terror stalks the moors! Horror fills the night!" This 1959 Hammer take on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starring Peter Cushing - reunited with Christopher Lee who perhaps fares better as the supporting Sir Henry Baskerville - is a thrilling and stylish outing to Dartmoor.
7. John Barrymore The silent film star made for a visually arresting Holmes in his one movie appearance as the detective in the filmSherlock Holmesin 1922.
6. Arthur Wontner Despite being not exactly physically suited to the part, the rotund, round-faced actor got down to some solidly authoritative clue solving in five British films during the 1930s.
5. Robert Stephens The great English actor made a brilliantly unconventional Holmes in Billy Wilder's 1970 film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Ostensibly a parody, the film is seen by some 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ew Sherlock.
4. Robert Downey Jr. Robert Downey Jr. was perhaps not the mostly likely Sherlock, but then there's not much conventional about Guy Ritchie's brawling, all-action take on Conan Doyle's creation. Pictured here in the 2009 Hollywood hit filmSherlock Holmes, Downey Jr. portrays the brilliant detective as a mischeivous Victorian 007 but, amazingly, it works.
3. Jeremy Brett For many, Jeremy Brett is Sherlock. His role in the Granada TV series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spanned 1984-94 and 42 productions.
2. Basil Rathbone Basil Rathbone appeared in 14 Hollywood films made across 1939-1946 as Sherlock Holmes, and for all the time that has passed he remains many people's quintessential Holmes. A charming, humane even gentlemanly Holmes, he certainly wouldn't have approved of Cumberbatch's incarnation tossing that poor CIA agent out the window.
1. Benedict Cumberbatch If Holmes is not cold, inhumanly calculating and with an addictive personality, he's just not Holmes. Cumberbatch's Sherlock in the BBC's updated adaptation is all three. A Sherlock Holmes for the 21st century.
我评不了这个,好多我听都没有听说过……
Friday, May 25, 2012
乱侃三国:《三国》电视剧后拉拉杂杂
前段时间,俺家领导看了一个大片:《三国》!欢呼欢呼!最新的这个电视连续剧,看得如痴如醉,然后每天晚睡早起,然后每天考我,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我都知道,我还真的都知道。他肯定不佩服我,但我自己把自己佩服一下下好啦!
他看的时候,我跟着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一些,拍得还真不错呢。里面的诸葛亮和周瑜,孙权孙策,都演得不错,最好的,我还是觉得是曹操,气势到位,非常的复杂而且很有时代人物的丰富多彩,从内心到外表,故事一到他这儿就几乎都是很精彩的互动。到了刘备那里,就是一个脸谱,和端着那么正经的假模假式。
要我说呢,这部作品最糟糕的,就是拍演的吕布和貂蝉的伟大的爱情故事,哎呀,看了难受死了。编嘛编嘛,也得要有点本事啊,不要这么乱来吧?这个是里面的最大败笔,就不要提两人在乱军中的相拥旋转了。娘啊!编得好的,是司马昭的小老婆,那个故事很有层次,一点不觉得虚假,反而根据曹魏宫廷的明争暗斗,安排得很合情理。不过,三国演义看到这个地方,我都是飞快地翻书了,也许书中就有也未可知。
看完了,某人很激动,于是把家里待了很久的书也翻了出来。他翻了出来,看了不到一小半,我把两本都看完了。到现在他还在原地呢……易中天的《品三国》。 我家里有几本易中天的书,一本是《读城记》,一本是《品三国》。《品三国》不是我买的,是原来在我们家住过的一个小亲戚留下的书。进进出出都能看到,但是一直没有心情读。看某人看了《三国》的那个兴奋,于是拿出来给他看。那一段时间出差,都是带着书上路的。放在床头柜上,一直就放着了,真是可惜,这本书挺好看。 我这个人,看到合我心情的书,就会芳心大悦,不合我意的,立刻打入冷宫。《品三国》写得好,就在于易中天还真是三国迷。迷是一样的迷,日本人的迷我就看不舒服,这个不是偏见。司马辽太郎也迷,但是他的书我就看不下去,看完心想什么玩意。不过,我看得最细的,是他老人家的《刘邦和项羽》,小说不象小说,史记不象史记,开口说话都是日本味道的口吻,非常难受,但是看易中天的三国,就很带劲。
为什么呢?就是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异同,分析了历史的曹操、诸葛亮、孙权、刘备以及三国时代的几大最吸引人的话题。我最感兴趣的,也得益最深的,其实是对蜀国的经济政治形式分析,之后得出的斩马马谡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故事,以及蜀国的内部矛盾,以及之后魏国攻击之后的不败而亡的投降。
诸葛亮出山,根据分析,并不是被人推荐之后,刘备马上就赶进山里的积极行动。两人知了对方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刘备在荆州不是一天两日,两人才开始的交往。之后,也不是马上得到毫无保留的信任。诸葛亮终其一生,在刘备集团里,都是一个后来者,甚至并没有居上,因为关张二人,才是集团的军事大佬,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又没有强大经济政治背景的诸葛亮,是根本不可抗拒的居高临下的对待。真正诸葛亮的成名,是在刘备消耗军力,被孙权打败之后,关羽及张飞先后裾傲而败阵战死之后,刘备没有其他可以倚靠的人,才扶植的人物,诸葛亮也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劳,在于维持了一个不可能维持的政权,和一个不那么值得维持的君主。
为什么六出祁山,里面的故事就不是仅仅的三国演义的好看了。蜀国是三国鼎立之中,最没有对抗能力的小国。刘备在分析形势错误,挑战吴国而大败之后,蜀国大概连自保都非常的艰难。诸葛亮所做的,就是以功为守,以进防退。蜀国不是他们打下来的国度,是多少有点欺诈而来的地方,政治斗争的结果。这样结果之下,就是当地士族与外来士族的水火不容。
这里,就是我最欣赏的地方。我对汉后中国士族大家变化的了解,有一点,只是认为在魏晋时代达到高潮,没有意识到,三国时代,以及后汉的争斗,其实就是士族外戚的争斗。袁绍家族,读三国演义就知道,那是三公啥啥的家族,这样的家族,控制着中国最高政权的核心,甚至皇帝本身。皇帝只能在外戚甚而太监等亲信集团,才有反抗士族大家的能力,但是,后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斗,就开始国力衰微,各大割据势力鼎盛,是以有三国的军阀混战时代的开始。
这样去理解曹操,也很能理解他为什么不能信任士族,为什么杀孔融,族灭孔家的背景。到最后,司马家族,还是占据上风,以士族的势力,替代了曹魏的统治。而刘备及后代,在蜀国,也几乎遭遇同样的对抗,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蜀国有外来及当地势力的对抗的明流暗涌。诸葛亮利用出兵北伐,而征集粮草,军事管制蜀国,一方面固然有可能功败魏国,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意图,但另一方面,更大的是蜀国富裕,但是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立足的地方。诸葛亮一生,并不能说是伟大的军事家,但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政治家,洁身自好,一心为公。他在任上,杀过不少人,但是,身后没有任何坏名,就凭这一点,无论是演义,还是史实,都是一个很值得尊重,少见的出色政治家。很多人也许是洁身自好,但是没有能力只有野心,诸葛亮不是,诸葛亮最出色的,就是一生都明白透彻地分析天下形势,而做出相应的决定。不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演义里的戏剧化,在生活和历史中,就是绝对的悲剧。诸葛亮的一生,不是悲剧,但是,也决不是演义里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曹操和刘备不一样,虽然曹操是宦党,宦官之后,但是他的一生大业,都是在朝廷的这个大的冠冕堂皇的牌子下操作的。刘备和孙权都没有他这样的条件。刘备身份非常的可疑,虽然他可能真的是皇亲贵胄,但是沦落于买草鞋为生,恐怕真的是不一般的艰辛吧?但是,也大概正是这样的艰辛,造就了他的笼络人心拉拢部下的领导才能。他有才能有能力,但是没有空间施展,在很多强人的夹缝中生存而形成鼎立之式,老实说,真的是超越他的相对平衡能力了。
孙权的天下,当然是他的父亲哥哥打下来的,但他的能力也是超越年龄和地域的。他的生涯,也是靠了一帮强人跟随,然后江东弟子也是和当地士族的争斗而在吴国政权里的此消彼长的。比如周瑜,其实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心胸开阔眼光高明,靠了他才有吴国的后来,鲁肃,又一个高明的出色人士,为了满足小说的要求,被罗贯中给丑化了。三国之式,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一败俱败,需要维持平衡,等待大势变化。出师表怎么说的?诸葛亮自己就没有按照出师表行事不是?最初是是不可能也,他没有调动兵权的可能,记住,刘备出征孙吴的时候,他在蜀国管理后方,固然是信任,也是不信任,因为他不赞成出兵。之后是不可为也,不出兵就是镇压内部的矛盾而无法有所作为。他那么受二世的信任吗?不见得。不得已,只能搬出“臣受先祖所托”,压制西蜀士族,压制二世可能的不服。
对品三国最最不满意的,也是对于诸葛亮的评价。看着看着,易中天变成西方历史家了。因为他开始分析诸葛亮的内心以及他所作所为的背景,得出结论是:诸葛亮要搞君主立宪!我看了只能哈哈大笑。易中天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讲解,从这本书的分析来看,相当出色,但是,他对西方历史背景和立宪制度的来源发展,实在缺乏足够深刻理解,所以做了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不过,不影响他对书中人物的历史和文艺的剖析的精到。
手中无书,只能凭印象说说他对魏延结局的理解,很有趣,也相当符合我对故事的看法,觉得推理得很合理。魏延不受信任,固然不完全是史实。反骨一说,是一种神话传说的做法。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神而近乎鬼的演绎,魏延的结局,就是其中一个。所以看了《品三国》就能理解易中天对电视剧的不满,因为电视试图在很多地方扭正三国演义的神话部分,可是的确没有很到位。曹操的处理是最好的,于是曹操的人物很出彩。刘备的形象是改动最小的,于是刘备绝对的虚。诸葛亮,编导有很多矛盾,有的地方有顺的,有的地方还是演义。但并不坏,演义中的部分,多数是赤壁之战的前后最脍炙人口的家喻户晓的片断,改没有办法改。电视里几大弱点,比如,碰上女性角色就是一塌糊涂地乱,很可以用来表明编导在对故事处理的底气不足。
插一句,电视剧里还有一个最大也最困扰我的地方,就是音乐。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对音乐特别敏感的人。但是,主题曲,就只有一条,翻翻覆覆地使用,一到激动人心,或者编导认为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一个同样的音乐。吕布和貂蝉爱意绵绵生死离别,是它;关云长准备千里走单骑,是它;到了刘备招亲,小妹出来相见,娘啊,还是它!我在厨房煮饭,某人大开音响看电视,我一听到这音乐,就要两眼一转,表示无奈:又怎么啦?这是一条,还有一条,就是大战开打,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大战打得快到高潮,等等等等,就是它就是它就是它!实在没人作曲,大概真的去弄点古典音乐凑数也行啊,真是不负责任。
可是,你说他们不负责任吧,他们的特技做得很不错。当然,里面好几个城池,都是一个CGI剪出来的,很漂亮,很符合时代背景,大概资金有限,用了北方用到南方,如果没记错,电视里每个强人都要征服它至少一次。否则,平均价值显示不出来。
还有就是国内演员的差别。
实话说,我看国内电视剧电影都不够多,所以可能不由我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我就说说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和以前错错眼看过的电视剧,发表浅见吧?国内有很多好演员,但是,水准很不平均。怎么说呢,就是主角精彩万分,配角看着着急。比方开篇不久,袁绍同学召集天下英雄大会讨伐董卓,天下英雄果然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来了,就看座,有多少兵马,看什么样的座。刘备端着一张脸和上身不动的样子迈进来,上身不动地左右一看,被一个配角给贬了一通,曹操(好像是曹操)上来解围,英雄不论出身不论人多,如此这般,大家一笑,解了尴尬。但是,这一场戏,那几个配角就是真正差,恶脸恶色地跳出来,就为说那一句挨骂找踢的台词,被骂,马上贱骨头不痒了,跟着曹操和主角,一起装腔作势地哈哈,哈哈,哈哈。没有机会发展配角烘托主角,整个故事都会被拉下一两个档次。
魏延,嘿,我胡汉三终于讲回来了。魏延的结局,是诸葛亮军中用人大误。他知道魏延和姜维不和,也知道两人都不愿为对方之下,但是他的处理方法,是尽力维持,因为蜀国需要两人精诚合作,团结互助。结果,诸葛亮尸骨未寒,两人就开始内讧,自相残杀。实际上,出现这个结局,是诸葛亮的失控,但是为了保持书中形象统一,就不得不小说戏剧化这一大缺陷。
魏延是大将,也深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一生善待部下,部帅鲜有微言,魏延不受信任,不可能跟随终生。那个时代,是可以跳槽而不会被认为反复无常小人的,就是有实力的大将。魏延受信任,但是有缺陷,所以不能够文武双全让诸葛亮全面放手,但姜维并不是最佳军事接班人,但两人对对方的憎恶,超越了一切,到了最后,就是利用权力将对方置于死地。魏延如果有反心,不会那么随便回大营,他死就死在轻敌,瞧不起姜维,最后才死于姜维之手。
三国时代叛将很多,三国演义也是在叛而不反的忠君孝祖的原则上含含糊糊,想提高某些人形象,就说人如何如何不肯就投降,比如黄忠,想比喻人凉薄,就指责人怎么没有心肠,比如魏延。不过,能说出“老婆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名言的名著,你还能指望它真的有什么尊重人性的原则?
曹操的部下,我看了最有印象的,还是“非典,吾死也!”的典韦,其他人,比较含糊,夏侯兄弟突出一些。可以想象,曹操自己的本领非同一般,他的人格的魅力,使得他的手下,多数没有了特别突出的表现地方,只是打胜仗罢了。而刘备,离开关张,几乎不成文,而孙权,多数都是权术的魅力,对比曹操,就是不一样。
书中有几个我平常了解不多也很感兴趣的地方,一个是奇人郭嘉,他死后,曹操就遇到了赤壁。一个是孔融当死的背后。还有自持名士名头的击鼓骂曹的三国愤青祢衡,以及吴下阿蒙吕蒙的背景及生死。很多故事,值得一看……
三国看了,就有一个感觉,这些中国人,真的会玩权术。大家在一起,就是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一个人提出一个啥建议,肯定有人出来分析他的想法为什么等等,勾心斗角,让人看着很累很疲劳。不如此,就被人算计,被算计,就是死路一条。
他看的时候,我跟着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一些,拍得还真不错呢。里面的诸葛亮和周瑜,孙权孙策,都演得不错,最好的,我还是觉得是曹操,气势到位,非常的复杂而且很有时代人物的丰富多彩,从内心到外表,故事一到他这儿就几乎都是很精彩的互动。到了刘备那里,就是一个脸谱,和端着那么正经的假模假式。
要我说呢,这部作品最糟糕的,就是拍演的吕布和貂蝉的伟大的爱情故事,哎呀,看了难受死了。编嘛编嘛,也得要有点本事啊,不要这么乱来吧?这个是里面的最大败笔,就不要提两人在乱军中的相拥旋转了。娘啊!编得好的,是司马昭的小老婆,那个故事很有层次,一点不觉得虚假,反而根据曹魏宫廷的明争暗斗,安排得很合情理。不过,三国演义看到这个地方,我都是飞快地翻书了,也许书中就有也未可知。
看完了,某人很激动,于是把家里待了很久的书也翻了出来。他翻了出来,看了不到一小半,我把两本都看完了。到现在他还在原地呢……易中天的《品三国》。 我家里有几本易中天的书,一本是《读城记》,一本是《品三国》。《品三国》不是我买的,是原来在我们家住过的一个小亲戚留下的书。进进出出都能看到,但是一直没有心情读。看某人看了《三国》的那个兴奋,于是拿出来给他看。那一段时间出差,都是带着书上路的。放在床头柜上,一直就放着了,真是可惜,这本书挺好看。 我这个人,看到合我心情的书,就会芳心大悦,不合我意的,立刻打入冷宫。《品三国》写得好,就在于易中天还真是三国迷。迷是一样的迷,日本人的迷我就看不舒服,这个不是偏见。司马辽太郎也迷,但是他的书我就看不下去,看完心想什么玩意。不过,我看得最细的,是他老人家的《刘邦和项羽》,小说不象小说,史记不象史记,开口说话都是日本味道的口吻,非常难受,但是看易中天的三国,就很带劲。
为什么呢?就是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异同,分析了历史的曹操、诸葛亮、孙权、刘备以及三国时代的几大最吸引人的话题。我最感兴趣的,也得益最深的,其实是对蜀国的经济政治形式分析,之后得出的斩马马谡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故事,以及蜀国的内部矛盾,以及之后魏国攻击之后的不败而亡的投降。
诸葛亮出山,根据分析,并不是被人推荐之后,刘备马上就赶进山里的积极行动。两人知了对方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刘备在荆州不是一天两日,两人才开始的交往。之后,也不是马上得到毫无保留的信任。诸葛亮终其一生,在刘备集团里,都是一个后来者,甚至并没有居上,因为关张二人,才是集团的军事大佬,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又没有强大经济政治背景的诸葛亮,是根本不可抗拒的居高临下的对待。真正诸葛亮的成名,是在刘备消耗军力,被孙权打败之后,关羽及张飞先后裾傲而败阵战死之后,刘备没有其他可以倚靠的人,才扶植的人物,诸葛亮也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劳,在于维持了一个不可能维持的政权,和一个不那么值得维持的君主。
为什么六出祁山,里面的故事就不是仅仅的三国演义的好看了。蜀国是三国鼎立之中,最没有对抗能力的小国。刘备在分析形势错误,挑战吴国而大败之后,蜀国大概连自保都非常的艰难。诸葛亮所做的,就是以功为守,以进防退。蜀国不是他们打下来的国度,是多少有点欺诈而来的地方,政治斗争的结果。这样结果之下,就是当地士族与外来士族的水火不容。
这里,就是我最欣赏的地方。我对汉后中国士族大家变化的了解,有一点,只是认为在魏晋时代达到高潮,没有意识到,三国时代,以及后汉的争斗,其实就是士族外戚的争斗。袁绍家族,读三国演义就知道,那是三公啥啥的家族,这样的家族,控制着中国最高政权的核心,甚至皇帝本身。皇帝只能在外戚甚而太监等亲信集团,才有反抗士族大家的能力,但是,后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斗,就开始国力衰微,各大割据势力鼎盛,是以有三国的军阀混战时代的开始。
这样去理解曹操,也很能理解他为什么不能信任士族,为什么杀孔融,族灭孔家的背景。到最后,司马家族,还是占据上风,以士族的势力,替代了曹魏的统治。而刘备及后代,在蜀国,也几乎遭遇同样的对抗,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蜀国有外来及当地势力的对抗的明流暗涌。诸葛亮利用出兵北伐,而征集粮草,军事管制蜀国,一方面固然有可能功败魏国,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意图,但另一方面,更大的是蜀国富裕,但是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立足的地方。诸葛亮一生,并不能说是伟大的军事家,但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政治家,洁身自好,一心为公。他在任上,杀过不少人,但是,身后没有任何坏名,就凭这一点,无论是演义,还是史实,都是一个很值得尊重,少见的出色政治家。很多人也许是洁身自好,但是没有能力只有野心,诸葛亮不是,诸葛亮最出色的,就是一生都明白透彻地分析天下形势,而做出相应的决定。不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演义里的戏剧化,在生活和历史中,就是绝对的悲剧。诸葛亮的一生,不是悲剧,但是,也决不是演义里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曹操和刘备不一样,虽然曹操是宦党,宦官之后,但是他的一生大业,都是在朝廷的这个大的冠冕堂皇的牌子下操作的。刘备和孙权都没有他这样的条件。刘备身份非常的可疑,虽然他可能真的是皇亲贵胄,但是沦落于买草鞋为生,恐怕真的是不一般的艰辛吧?但是,也大概正是这样的艰辛,造就了他的笼络人心拉拢部下的领导才能。他有才能有能力,但是没有空间施展,在很多强人的夹缝中生存而形成鼎立之式,老实说,真的是超越他的相对平衡能力了。
孙权的天下,当然是他的父亲哥哥打下来的,但他的能力也是超越年龄和地域的。他的生涯,也是靠了一帮强人跟随,然后江东弟子也是和当地士族的争斗而在吴国政权里的此消彼长的。比如周瑜,其实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心胸开阔眼光高明,靠了他才有吴国的后来,鲁肃,又一个高明的出色人士,为了满足小说的要求,被罗贯中给丑化了。三国之式,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一败俱败,需要维持平衡,等待大势变化。出师表怎么说的?诸葛亮自己就没有按照出师表行事不是?最初是是不可能也,他没有调动兵权的可能,记住,刘备出征孙吴的时候,他在蜀国管理后方,固然是信任,也是不信任,因为他不赞成出兵。之后是不可为也,不出兵就是镇压内部的矛盾而无法有所作为。他那么受二世的信任吗?不见得。不得已,只能搬出“臣受先祖所托”,压制西蜀士族,压制二世可能的不服。
对品三国最最不满意的,也是对于诸葛亮的评价。看着看着,易中天变成西方历史家了。因为他开始分析诸葛亮的内心以及他所作所为的背景,得出结论是:诸葛亮要搞君主立宪!我看了只能哈哈大笑。易中天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讲解,从这本书的分析来看,相当出色,但是,他对西方历史背景和立宪制度的来源发展,实在缺乏足够深刻理解,所以做了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不过,不影响他对书中人物的历史和文艺的剖析的精到。
手中无书,只能凭印象说说他对魏延结局的理解,很有趣,也相当符合我对故事的看法,觉得推理得很合理。魏延不受信任,固然不完全是史实。反骨一说,是一种神话传说的做法。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神而近乎鬼的演绎,魏延的结局,就是其中一个。所以看了《品三国》就能理解易中天对电视剧的不满,因为电视试图在很多地方扭正三国演义的神话部分,可是的确没有很到位。曹操的处理是最好的,于是曹操的人物很出彩。刘备的形象是改动最小的,于是刘备绝对的虚。诸葛亮,编导有很多矛盾,有的地方有顺的,有的地方还是演义。但并不坏,演义中的部分,多数是赤壁之战的前后最脍炙人口的家喻户晓的片断,改没有办法改。电视里几大弱点,比如,碰上女性角色就是一塌糊涂地乱,很可以用来表明编导在对故事处理的底气不足。
插一句,电视剧里还有一个最大也最困扰我的地方,就是音乐。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对音乐特别敏感的人。但是,主题曲,就只有一条,翻翻覆覆地使用,一到激动人心,或者编导认为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一个同样的音乐。吕布和貂蝉爱意绵绵生死离别,是它;关云长准备千里走单骑,是它;到了刘备招亲,小妹出来相见,娘啊,还是它!我在厨房煮饭,某人大开音响看电视,我一听到这音乐,就要两眼一转,表示无奈:又怎么啦?这是一条,还有一条,就是大战开打,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大战打得快到高潮,等等等等,就是它就是它就是它!实在没人作曲,大概真的去弄点古典音乐凑数也行啊,真是不负责任。
可是,你说他们不负责任吧,他们的特技做得很不错。当然,里面好几个城池,都是一个CGI剪出来的,很漂亮,很符合时代背景,大概资金有限,用了北方用到南方,如果没记错,电视里每个强人都要征服它至少一次。否则,平均价值显示不出来。
还有就是国内演员的差别。
实话说,我看国内电视剧电影都不够多,所以可能不由我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我就说说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和以前错错眼看过的电视剧,发表浅见吧?国内有很多好演员,但是,水准很不平均。怎么说呢,就是主角精彩万分,配角看着着急。比方开篇不久,袁绍同学召集天下英雄大会讨伐董卓,天下英雄果然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来了,就看座,有多少兵马,看什么样的座。刘备端着一张脸和上身不动的样子迈进来,上身不动地左右一看,被一个配角给贬了一通,曹操(好像是曹操)上来解围,英雄不论出身不论人多,如此这般,大家一笑,解了尴尬。但是,这一场戏,那几个配角就是真正差,恶脸恶色地跳出来,就为说那一句挨骂找踢的台词,被骂,马上贱骨头不痒了,跟着曹操和主角,一起装腔作势地哈哈,哈哈,哈哈。没有机会发展配角烘托主角,整个故事都会被拉下一两个档次。
魏延,嘿,我胡汉三终于讲回来了。魏延的结局,是诸葛亮军中用人大误。他知道魏延和姜维不和,也知道两人都不愿为对方之下,但是他的处理方法,是尽力维持,因为蜀国需要两人精诚合作,团结互助。结果,诸葛亮尸骨未寒,两人就开始内讧,自相残杀。实际上,出现这个结局,是诸葛亮的失控,但是为了保持书中形象统一,就不得不小说戏剧化这一大缺陷。
魏延是大将,也深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一生善待部下,部帅鲜有微言,魏延不受信任,不可能跟随终生。那个时代,是可以跳槽而不会被认为反复无常小人的,就是有实力的大将。魏延受信任,但是有缺陷,所以不能够文武双全让诸葛亮全面放手,但姜维并不是最佳军事接班人,但两人对对方的憎恶,超越了一切,到了最后,就是利用权力将对方置于死地。魏延如果有反心,不会那么随便回大营,他死就死在轻敌,瞧不起姜维,最后才死于姜维之手。
三国时代叛将很多,三国演义也是在叛而不反的忠君孝祖的原则上含含糊糊,想提高某些人形象,就说人如何如何不肯就投降,比如黄忠,想比喻人凉薄,就指责人怎么没有心肠,比如魏延。不过,能说出“老婆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名言的名著,你还能指望它真的有什么尊重人性的原则?
曹操的部下,我看了最有印象的,还是“非典,吾死也!”的典韦,其他人,比较含糊,夏侯兄弟突出一些。可以想象,曹操自己的本领非同一般,他的人格的魅力,使得他的手下,多数没有了特别突出的表现地方,只是打胜仗罢了。而刘备,离开关张,几乎不成文,而孙权,多数都是权术的魅力,对比曹操,就是不一样。
书中有几个我平常了解不多也很感兴趣的地方,一个是奇人郭嘉,他死后,曹操就遇到了赤壁。一个是孔融当死的背后。还有自持名士名头的击鼓骂曹的三国愤青祢衡,以及吴下阿蒙吕蒙的背景及生死。很多故事,值得一看……
三国看了,就有一个感觉,这些中国人,真的会玩权术。大家在一起,就是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一个人提出一个啥建议,肯定有人出来分析他的想法为什么等等,勾心斗角,让人看着很累很疲劳。不如此,就被人算计,被算计,就是死路一条。
Friday, May 18, 2012
福尔摩斯A Study in Pink粉色研究:哈罗,伦敦!
电视开始的时候,我在淘米。听到很现代的机关枪的声音,我心里还想了一下,这是什么电影广告吧。很含糊的有回响的叫声在水龙头哗哗声里更含糊了,之后我瞟了一眼我的爱拍得,咦,怎么还坐下来了,广告这么长?之后,音乐响起,电视上的伦敦的广告牌开始闪动,伦敦眼和伦敦的汽车开始快速挪动,我突然明白,原来这个不是我意识中的那个时代剧,而是现代化了的福尔摩斯!
不过,第一个开片镜头就是在伦敦繁华夜市的霓虹灯,中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广告牌,闪动着TDK和Sanyo的广告,我心里有点奇怪,这个TDK是多年前我们用的磁带公司的品牌,现在还有吗?Sanyo我知道还有,但是在北美市场非常小,这两个品牌在伦敦这么大这么显眼的地方做广告,可见还是很有市场的吧?只在伦敦走马观花一天的人,没有发言权。只能疑惑一下好了。
从片头来看,这部剧集相对比较的阳光,镜头里没有那么显著的伦敦的铁灰色的天空遍布阴霾的气氛。音乐也不那么阴森,比较美国电视剧的英雄式主旋律音乐配音,比较的中性,歇洛克Sherlock几个英文名字在伦敦眼,国会大厦,泰午士河的标志性镜头上停住,下一个镜头,就直接到了不那么相关的一个貌似成功中年男士和一个青年女性的电话打情骂俏,转眼就是成功人士的仰药自尽,他的妻子,不是那个和他打情骂俏的女性的痛苦的新闻招待会,宣布他自杀死亡的消息;然后下一个,第三个受害者的泪流满面的死亡镜头。镜头过得很快,因为下一个镜头就到了剧集常驻人物,苏格兰场侦探督察Lestrade。
我在网上大致查了一下,英国的警察队伍的基本级别,大约在香港警察队伍里都有一定代表,大致有同级的职称,虽然随着历史的变化,已经有很多不同,我只能尽力相对比较一下吧。伦敦警察的职称,就大致知道从Constable最低级是警员,Sergeant是军队中的士官职位,在警察队伍里是警士,Inspector督察,chief Inspector之上,我们在这个剧里大概不太会看得到,Lestrade是一个侦探督察,苏格兰场的成员。苏格兰场离西敏寺大教堂很近,OK,在伦敦,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景点大致都很近,从国会大厦,大本钟,过河到伦敦眼,过来经过唐宁街五号,在到白厅,转弯就是白金汉宫……其他的,就等着以后慢慢去找了。
但是,伦敦人的历史和现代,不是我这种在万里之遥在电视机前在书本面前的人可以完全了解得了的。我能做到的,只能在自己的思维里,寻找我印象中的所谓“伦敦”。
第一个到脑海里的,无疑是雾都的名称。
狄更斯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的伦敦,是如何的阴霾满天,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当时人的描述中经历,在巴黎奥赛博物馆里悬挂的莫奈的名画《日出的印象》面前感受,那些,无疑都是当时伦敦的一个代表。所以,很不幸我要戳破一些人的美好的印象,伦敦,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是污水流灌泰悟士河,街头煤气灯明灭不定,空气中充斥着马和马的排泄物的气味的伦敦。狄更斯的名作之一,Oliver Twister在中文翻译里,就是《雾都孤儿》,现在的伦敦,哪怕在最肮脏的地下通道里,恐怕都不再有孤儿院里的压抑,以及伦敦清晨的含着化学物质的余味的晨雾。
为什么说电影《福尔摩斯》里的伦敦,是我意识中比较接近那个时代伦敦的印象,就是因为它表达了维多利亚时代最普通平民阶层认知的伦敦。有富贵家族和上层,那些都是在众多仆佣和在富丽堂皇的客厅之外的贫民的环绕之间的存在。但是,到了大街上,就是那种阴沉天空下的贫困的大众的街头群相。而《福尔摩斯》电影,是相当(个人认为)很能反映现实的拍摄,而不是那些早期BBC,Grannada电视剧里的整洁干净的布景,和人物光鲜明亮的服饰的“电视”感受。
而我认为最不象的电影里的同时代的伦敦?则是《青年维多利亚》。这部2007年的电影,美奂美仑,把白金汉宫,詹姆士宫,以及王公贵族的园地的精美表现到了十足。而且,没有伦敦的晨雾,也没有莫奈画上的朦胧欲出的日出的无奈,更没有狄更斯的压抑,以及之后的人生生命的庆祝。不过,有兴趣的人,我坚决推荐看看这部影片,里面影片开始时的登基典礼,巴洛柯音乐哈里路亚大合唱,在西敏寺大教堂高耸的尖顶结构里的回响,伴着管风琴的天国之声之中,维多利亚缓缓走到她的宝座跪下,坎特伯雷大主教把王冠轻轻放在她头上的那一瞬间,教堂里的所有人,齐呼上帝保佑女王的声音,使这一古老的仪式显得那么的神圣,那么坚定。看过令人不得不思考,这一种中和了宗教、历史、人文和潜意识中最底层的国家民族的骄傲而成的王族以及王位,真正是英国文化中那么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是不是完全不能够理解的民族的隐密,也未可知。故事里的女主角扮演者,爱密莉·布郎特(Emily Blunt),是我喜欢的一个青年英国女演员,有才华也有美貌,无疑,比历史真实的维多利亚要美丽得多。
发散太远了……伦敦,伦敦在《歇洛克》里,是一个真实的背景,坚实的存在,不能想象福尔摩斯会在另外一种文化里生存,也不能想象福尔摩斯会在另一个城市里生龙活虎,因为伦敦,就是伦敦。而这一个伦敦,和我们看见的福尔摩斯时代的伦敦,是完全不一样的伦敦。
不过,第一个开片镜头就是在伦敦繁华夜市的霓虹灯,中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广告牌,闪动着TDK和Sanyo的广告,我心里有点奇怪,这个TDK是多年前我们用的磁带公司的品牌,现在还有吗?Sanyo我知道还有,但是在北美市场非常小,这两个品牌在伦敦这么大这么显眼的地方做广告,可见还是很有市场的吧?只在伦敦走马观花一天的人,没有发言权。只能疑惑一下好了。
从片头来看,这部剧集相对比较的阳光,镜头里没有那么显著的伦敦的铁灰色的天空遍布阴霾的气氛。音乐也不那么阴森,比较美国电视剧的英雄式主旋律音乐配音,比较的中性,歇洛克Sherlock几个英文名字在伦敦眼,国会大厦,泰午士河的标志性镜头上停住,下一个镜头,就直接到了不那么相关的一个貌似成功中年男士和一个青年女性的电话打情骂俏,转眼就是成功人士的仰药自尽,他的妻子,不是那个和他打情骂俏的女性的痛苦的新闻招待会,宣布他自杀死亡的消息;然后下一个,第三个受害者的泪流满面的死亡镜头。镜头过得很快,因为下一个镜头就到了剧集常驻人物,苏格兰场侦探督察Lestrade。
我在网上大致查了一下,英国的警察队伍的基本级别,大约在香港警察队伍里都有一定代表,大致有同级的职称,虽然随着历史的变化,已经有很多不同,我只能尽力相对比较一下吧。伦敦警察的职称,就大致知道从Constable最低级是警员,Sergeant是军队中的士官职位,在警察队伍里是警士,Inspector督察,chief Inspector之上,我们在这个剧里大概不太会看得到,Lestrade是一个侦探督察,苏格兰场的成员。苏格兰场离西敏寺大教堂很近,OK,在伦敦,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景点大致都很近,从国会大厦,大本钟,过河到伦敦眼,过来经过唐宁街五号,在到白厅,转弯就是白金汉宫……其他的,就等着以后慢慢去找了。
但是,伦敦人的历史和现代,不是我这种在万里之遥在电视机前在书本面前的人可以完全了解得了的。我能做到的,只能在自己的思维里,寻找我印象中的所谓“伦敦”。
第一个到脑海里的,无疑是雾都的名称。
狄更斯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的伦敦,是如何的阴霾满天,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当时人的描述中经历,在巴黎奥赛博物馆里悬挂的莫奈的名画《日出的印象》面前感受,那些,无疑都是当时伦敦的一个代表。所以,很不幸我要戳破一些人的美好的印象,伦敦,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是污水流灌泰悟士河,街头煤气灯明灭不定,空气中充斥着马和马的排泄物的气味的伦敦。狄更斯的名作之一,Oliver Twister在中文翻译里,就是《雾都孤儿》,现在的伦敦,哪怕在最肮脏的地下通道里,恐怕都不再有孤儿院里的压抑,以及伦敦清晨的含着化学物质的余味的晨雾。
为什么说电影《福尔摩斯》里的伦敦,是我意识中比较接近那个时代伦敦的印象,就是因为它表达了维多利亚时代最普通平民阶层认知的伦敦。有富贵家族和上层,那些都是在众多仆佣和在富丽堂皇的客厅之外的贫民的环绕之间的存在。但是,到了大街上,就是那种阴沉天空下的贫困的大众的街头群相。而《福尔摩斯》电影,是相当(个人认为)很能反映现实的拍摄,而不是那些早期BBC,Grannada电视剧里的整洁干净的布景,和人物光鲜明亮的服饰的“电视”感受。
而我认为最不象的电影里的同时代的伦敦?则是《青年维多利亚》。这部2007年的电影,美奂美仑,把白金汉宫,詹姆士宫,以及王公贵族的园地的精美表现到了十足。而且,没有伦敦的晨雾,也没有莫奈画上的朦胧欲出的日出的无奈,更没有狄更斯的压抑,以及之后的人生生命的庆祝。不过,有兴趣的人,我坚决推荐看看这部影片,里面影片开始时的登基典礼,巴洛柯音乐哈里路亚大合唱,在西敏寺大教堂高耸的尖顶结构里的回响,伴着管风琴的天国之声之中,维多利亚缓缓走到她的宝座跪下,坎特伯雷大主教把王冠轻轻放在她头上的那一瞬间,教堂里的所有人,齐呼上帝保佑女王的声音,使这一古老的仪式显得那么的神圣,那么坚定。看过令人不得不思考,这一种中和了宗教、历史、人文和潜意识中最底层的国家民族的骄傲而成的王族以及王位,真正是英国文化中那么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是不是完全不能够理解的民族的隐密,也未可知。故事里的女主角扮演者,爱密莉·布郎特(Emily Blunt),是我喜欢的一个青年英国女演员,有才华也有美貌,无疑,比历史真实的维多利亚要美丽得多。
发散太远了……伦敦,伦敦在《歇洛克》里,是一个真实的背景,坚实的存在,不能想象福尔摩斯会在另外一种文化里生存,也不能想象福尔摩斯会在另一个城市里生龙活虎,因为伦敦,就是伦敦。而这一个伦敦,和我们看见的福尔摩斯时代的伦敦,是完全不一样的伦敦。
福尔摩斯:《歇洛克》Sherlock观前感
我对福尔摩斯的印象真的不深了。
书是很多年前看的,后来不是那么经常回顾,也只是知道情节和人物而已。
两年前,在电影院里看了那一场热闹的《福尔摩斯》之后,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非常非常喜欢里面的布景、服装和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的真实感觉的满意。还有,就是对自己的英文的满意,不用看字幕(电影院里没有字幕),我完完全全听懂了他们所有的对话,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口音的英语,一大半部分是有时代色彩的英语。对Robert Downey Jr.,也算是终于改变了我对这个坏男孩的不满,对他的演技有了进一步的欣赏。不过,坐下来好好想了一想,发现自己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感想,热闹过了,就过了,各人自去忙,制片商们得到足够的票房,也就满意地继续拍续集了。等续集出来,我连赶到电影院的兴趣都不是那么大,有空就看吧,我对自己说,也许太忙了。
但是,看了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歇洛克》之后,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那么感兴趣看电影版的《福尔摩斯》了。
让我先倒回去一点吧。这里好几个朋友推荐过,我这个人,从来后知后觉,而且非常偏见。好友总说,我不去欣赏,是我的损失,我很虚心地接受她的意见,但是又坚决固执地不肯改变,一定要自己去撞南墙。这一次,再次证明我偏见和固执的惨重损失,因为,在屏幕上看见了福尔摩斯,他一开口,我就坚决地毫不动摇地成为他的坚实的粉丝。到目前为止,没有改变的迹象。
四月份之前,非常之忙,我几乎每一个周末,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度过的,以前也忙,这一次,就是加强了强度和力度的忙。忙碌停止以后,花了将近一两周的时间,才把自己从这个空洞中拔了出来。拔出来之后,又开始了很多庸碌的忙乎。不过,把一些积累下来的小事,就一点一点地拣起来做着。其中一件就是,开通了Netflix户头。
Netflix网上看电影电视的服务,在北美红了几年,把平常租借录像的大店Blockbuster和Rogers以及其他的独立店家,一个一个地挤出市场,一个月八块钱的固定费用,任看任挑,让我一直有些心动,但是也没有行动。这一次,就拿出优惠券,第一个月免费的优惠券,开通了服务。开通以后很失望。大猪看了看目录,说,和美国的好像真的差别很大,比他们选择少多了。可是,免费吧,那就看吧。把整个目录浏览一通,没有看到几个那么吸引人的东西。
同时,在网站上,就聊到这个英国演员和美国演员的区别上来了。我自己,当然是英国演员的坚决拥趸,于是开始挑挑拣拣地评论我印象中,从低到高跟踪的一些英国演员,嘿嘿,主要是男演员。其中,有我以前非常欣赏的青年演员Ioan Gruffud,对于他到了好莱坞以后的不是那么成功,有些疑惑,也有很多理解。不过,我还是借这个机会,把一直想看的他出演的《Amazing Grace》在Netflix上看了。看的时候,顺便细致地观察了一下这里面的演员。这部影片,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影片。主角威廉·韦伯福斯是拿破伦年代英国下议院的议员,牛津学生,商人后代,虔诚的教徒,他一生最大成就,就是积极努力,在议员通过法案,废除了英国对贩卖奴隶三角贸易的支持,在大英帝国废除奴隶制。故事是可以很动人的一个故事,电影也还可以,表演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的作品,在不错和出色之间,缺乏一点回肠动气感人肺腑的因素。
不过,我发现了一个电影里掩埋着的宝藏—本尼迪克·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
他在故事里扮演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s)。他之所以被称作小皮特,是因为他的父亲,William Pitts the Elder也曾任英国首相,甚至因此有一个美国名城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匹兹堡(Pittsburgh,皮特斯的堡垒)。而他之所以是“小”皮特(William Pitts the younger),还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仍然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也是最成功的首相之一。皮特二十四岁通过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权力斗争中的政治格局变化,出任英国首相,而且,一直在任十七年,到第一次拿破伦战争结束时才被击败,三年后,再次入选为首相,再三年死于任上,终年四十七岁。他的战时政策,奠定了英国最终击败拿破伦,成为举世无敌的大英帝国的坚实基础。
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银幕上,被康伯巴奇的几乎不动声色的表演,表现得极其出色,每一次他在银幕上的时候,都毫无例外地成为银幕中心,将重心轻松地挪到他或站或立的位置,让你的眼睛不知不觉地跟踪他的每一个动作。而他的动作都是很微妙地符合角色身份地位的动作,演员面部表情是那种政治家的不动声色,而且他举重若轻的调停其间的气度,让人感觉到演员的气势,含蓄而有力度,把皮特的地位身份,表现得细致入微,令我对他印象深刻之至,以致于到维基百科上去查找他的信息,看见上面他卷发蓬松的造型,都有一点不可接受的诧异。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卷发蓬松的造型,究竟是什么意思。后面,就是历史了……
只有一周时间,我从对《歇洛克》略有印象,到一个忠实的影迷。让我不辞劳苦,天天在网上翻看各种信息,如饥似渴地寻找资料。可见这力量之大,让我始料未及,反正,某些人已经开始不满意了。
这个《歇洛克》,是BBC的电视剧,但是BBC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季度只拍三集电视系列剧的记录。英国电视剧季节和美国的季度不同,美国的电视季节,一般以二十二集电视剧为基础,大致从头一年九月开始,到第二年的四五月结束,基本上和中小学生返校期平齐。中间不是评比收视率的时候,会有重播,唯一我所知道的例外。就是《反恐二十四》,顾名思义,一个季度是二十四集。非常少见。BBC的季度,长短不一,似乎没有太多定规,唯一知道的,大概就是绝对比三集要多,比二十四集要少,但是少这么多,真的是对忠实影迷的考验。我很幸运,发现《歇洛克》的时候,第二季度都已经放过了。而我又很不幸运,正好放完两集,另一集这个周末。我跳上跳下地忙碌一阵,正在挣扎着找到第二季度追踪下去。某些人就更不满意了
在我开始罗嗦《歇洛克》之前,先贬低一把电影《福尔摩斯》吧。想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一个,这是一百年前的007。说到底,我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和Robert Downey Jr.这种粗壮强健的拳击手似乎不是那么相近,他的表现,很符合一个美国人对福尔摩斯的理解,以人物行动代替思维和推理,在热闹超过静秘幽寒的伦敦,上演一场大戏,而出品人是麦当娜的前夫盖·瑞奇,大概也不那么出人意料。
书是很多年前看的,后来不是那么经常回顾,也只是知道情节和人物而已。
两年前,在电影院里看了那一场热闹的《福尔摩斯》之后,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非常非常喜欢里面的布景、服装和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的真实感觉的满意。还有,就是对自己的英文的满意,不用看字幕(电影院里没有字幕),我完完全全听懂了他们所有的对话,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口音的英语,一大半部分是有时代色彩的英语。对Robert Downey Jr.,也算是终于改变了我对这个坏男孩的不满,对他的演技有了进一步的欣赏。不过,坐下来好好想了一想,发现自己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感想,热闹过了,就过了,各人自去忙,制片商们得到足够的票房,也就满意地继续拍续集了。等续集出来,我连赶到电影院的兴趣都不是那么大,有空就看吧,我对自己说,也许太忙了。
但是,看了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歇洛克》之后,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那么感兴趣看电影版的《福尔摩斯》了。
让我先倒回去一点吧。这里好几个朋友推荐过,我这个人,从来后知后觉,而且非常偏见。好友总说,我不去欣赏,是我的损失,我很虚心地接受她的意见,但是又坚决固执地不肯改变,一定要自己去撞南墙。这一次,再次证明我偏见和固执的惨重损失,因为,在屏幕上看见了福尔摩斯,他一开口,我就坚决地毫不动摇地成为他的坚实的粉丝。到目前为止,没有改变的迹象。
四月份之前,非常之忙,我几乎每一个周末,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度过的,以前也忙,这一次,就是加强了强度和力度的忙。忙碌停止以后,花了将近一两周的时间,才把自己从这个空洞中拔了出来。拔出来之后,又开始了很多庸碌的忙乎。不过,把一些积累下来的小事,就一点一点地拣起来做着。其中一件就是,开通了Netflix户头。
Netflix网上看电影电视的服务,在北美红了几年,把平常租借录像的大店Blockbuster和Rogers以及其他的独立店家,一个一个地挤出市场,一个月八块钱的固定费用,任看任挑,让我一直有些心动,但是也没有行动。这一次,就拿出优惠券,第一个月免费的优惠券,开通了服务。开通以后很失望。大猪看了看目录,说,和美国的好像真的差别很大,比他们选择少多了。可是,免费吧,那就看吧。把整个目录浏览一通,没有看到几个那么吸引人的东西。
同时,在网站上,就聊到这个英国演员和美国演员的区别上来了。我自己,当然是英国演员的坚决拥趸,于是开始挑挑拣拣地评论我印象中,从低到高跟踪的一些英国演员,嘿嘿,主要是男演员。其中,有我以前非常欣赏的青年演员Ioan Gruffud,对于他到了好莱坞以后的不是那么成功,有些疑惑,也有很多理解。不过,我还是借这个机会,把一直想看的他出演的《Amazing Grace》在Netflix上看了。看的时候,顺便细致地观察了一下这里面的演员。这部影片,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影片。主角威廉·韦伯福斯是拿破伦年代英国下议院的议员,牛津学生,商人后代,虔诚的教徒,他一生最大成就,就是积极努力,在议员通过法案,废除了英国对贩卖奴隶三角贸易的支持,在大英帝国废除奴隶制。故事是可以很动人的一个故事,电影也还可以,表演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的作品,在不错和出色之间,缺乏一点回肠动气感人肺腑的因素。
不过,我发现了一个电影里掩埋着的宝藏—本尼迪克·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
他在故事里扮演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s)。他之所以被称作小皮特,是因为他的父亲,William Pitts the Elder也曾任英国首相,甚至因此有一个美国名城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匹兹堡(Pittsburgh,皮特斯的堡垒)。而他之所以是“小”皮特(William Pitts the younger),还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仍然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也是最成功的首相之一。皮特二十四岁通过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权力斗争中的政治格局变化,出任英国首相,而且,一直在任十七年,到第一次拿破伦战争结束时才被击败,三年后,再次入选为首相,再三年死于任上,终年四十七岁。他的战时政策,奠定了英国最终击败拿破伦,成为举世无敌的大英帝国的坚实基础。
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银幕上,被康伯巴奇的几乎不动声色的表演,表现得极其出色,每一次他在银幕上的时候,都毫无例外地成为银幕中心,将重心轻松地挪到他或站或立的位置,让你的眼睛不知不觉地跟踪他的每一个动作。而他的动作都是很微妙地符合角色身份地位的动作,演员面部表情是那种政治家的不动声色,而且他举重若轻的调停其间的气度,让人感觉到演员的气势,含蓄而有力度,把皮特的地位身份,表现得细致入微,令我对他印象深刻之至,以致于到维基百科上去查找他的信息,看见上面他卷发蓬松的造型,都有一点不可接受的诧异。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卷发蓬松的造型,究竟是什么意思。后面,就是历史了……
只有一周时间,我从对《歇洛克》略有印象,到一个忠实的影迷。让我不辞劳苦,天天在网上翻看各种信息,如饥似渴地寻找资料。可见这力量之大,让我始料未及,反正,某些人已经开始不满意了。
这个《歇洛克》,是BBC的电视剧,但是BBC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季度只拍三集电视系列剧的记录。英国电视剧季节和美国的季度不同,美国的电视季节,一般以二十二集电视剧为基础,大致从头一年九月开始,到第二年的四五月结束,基本上和中小学生返校期平齐。中间不是评比收视率的时候,会有重播,唯一我所知道的例外。就是《反恐二十四》,顾名思义,一个季度是二十四集。非常少见。BBC的季度,长短不一,似乎没有太多定规,唯一知道的,大概就是绝对比三集要多,比二十四集要少,但是少这么多,真的是对忠实影迷的考验。我很幸运,发现《歇洛克》的时候,第二季度都已经放过了。而我又很不幸运,正好放完两集,另一集这个周末。我跳上跳下地忙碌一阵,正在挣扎着找到第二季度追踪下去。某些人就更不满意了
在我开始罗嗦《歇洛克》之前,先贬低一把电影《福尔摩斯》吧。想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一个,这是一百年前的007。说到底,我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和Robert Downey Jr.这种粗壮强健的拳击手似乎不是那么相近,他的表现,很符合一个美国人对福尔摩斯的理解,以人物行动代替思维和推理,在热闹超过静秘幽寒的伦敦,上演一场大戏,而出品人是麦当娜的前夫盖·瑞奇,大概也不那么出人意料。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