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俺家领导看了一个大片:《三国》!欢呼欢呼!最新的这个电视连续剧,看得如痴如醉,然后每天晚睡早起,然后每天考我,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我都知道,我还真的都知道。他肯定不佩服我,但我自己把自己佩服一下下好啦!
他看的时候,我跟着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一些,拍得还真不错呢。里面的诸葛亮和周瑜,孙权孙策,都演得不错,最好的,我还是觉得是曹操,气势到位,非常的复杂而且很有时代人物的丰富多彩,从内心到外表,故事一到他这儿就几乎都是很精彩的互动。到了刘备那里,就是一个脸谱,和端着那么正经的假模假式。
要我说呢,这部作品最糟糕的,就是拍演的吕布和貂蝉的伟大的爱情故事,哎呀,看了难受死了。编嘛编嘛,也得要有点本事啊,不要这么乱来吧?这个是里面的最大败笔,就不要提两人在乱军中的相拥旋转了。娘啊!编得好的,是司马昭的小老婆,那个故事很有层次,一点不觉得虚假,反而根据曹魏宫廷的明争暗斗,安排得很合情理。不过,三国演义看到这个地方,我都是飞快地翻书了,也许书中就有也未可知。
看完了,某人很激动,于是把家里待了很久的书也翻了出来。他翻了出来,看了不到一小半,我把两本都看完了。到现在他还在原地呢……易中天的《品三国》。
我家里有几本易中天的书,一本是《读城记》,一本是《品三国》。《品三国》不是我买的,是原来在我们家住过的一个小亲戚留下的书。进进出出都能看到,但是一直没有心情读。看某人看了《三国》的那个兴奋,于是拿出来给他看。那一段时间出差,都是带着书上路的。放在床头柜上,一直就放着了,真是可惜,这本书挺好看。
我这个人,看到合我心情的书,就会芳心大悦,不合我意的,立刻打入冷宫。《品三国》写得好,就在于易中天还真是三国迷。迷是一样的迷,日本人的迷我就看不舒服,这个不是偏见。司马辽太郎也迷,但是他的书我就看不下去,看完心想什么玩意。不过,我看得最细的,是他老人家的《刘邦和项羽》,小说不象小说,史记不象史记,开口说话都是日本味道的口吻,非常难受,但是看易中天的三国,就很带劲。
为什么呢?就是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异同,分析了历史的曹操、诸葛亮、孙权、刘备以及三国时代的几大最吸引人的话题。我最感兴趣的,也得益最深的,其实是对蜀国的经济政治形式分析,之后得出的斩马马谡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故事,以及蜀国的内部矛盾,以及之后魏国攻击之后的不败而亡的投降。
诸葛亮出山,根据分析,并不是被人推荐之后,刘备马上就赶进山里的积极行动。两人知了对方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刘备在荆州不是一天两日,两人才开始的交往。之后,也不是马上得到毫无保留的信任。诸葛亮终其一生,在刘备集团里,都是一个后来者,甚至并没有居上,因为关张二人,才是集团的军事大佬,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又没有强大经济政治背景的诸葛亮,是根本不可抗拒的居高临下的对待。真正诸葛亮的成名,是在刘备消耗军力,被孙权打败之后,关羽及张飞先后裾傲而败阵战死之后,刘备没有其他可以倚靠的人,才扶植的人物,诸葛亮也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劳,在于维持了一个不可能维持的政权,和一个不那么值得维持的君主。
为什么六出祁山,里面的故事就不是仅仅的三国演义的好看了。蜀国是三国鼎立之中,最没有对抗能力的小国。刘备在分析形势错误,挑战吴国而大败之后,蜀国大概连自保都非常的艰难。诸葛亮所做的,就是以功为守,以进防退。蜀国不是他们打下来的国度,是多少有点欺诈而来的地方,政治斗争的结果。这样结果之下,就是当地士族与外来士族的水火不容。
这里,就是我最欣赏的地方。我对汉后中国士族大家变化的了解,有一点,只是认为在魏晋时代达到高潮,没有意识到,三国时代,以及后汉的争斗,其实就是士族外戚的争斗。袁绍家族,读三国演义就知道,那是三公啥啥的家族,这样的家族,控制着中国最高政权的核心,甚至皇帝本身。皇帝只能在外戚甚而太监等亲信集团,才有反抗士族大家的能力,但是,后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斗,就开始国力衰微,各大割据势力鼎盛,是以有三国的军阀混战时代的开始。
这样去理解曹操,也很能理解他为什么不能信任士族,为什么杀孔融,族灭孔家的背景。到最后,司马家族,还是占据上风,以士族的势力,替代了曹魏的统治。而刘备及后代,在蜀国,也几乎遭遇同样的对抗,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蜀国有外来及当地势力的对抗的明流暗涌。诸葛亮利用出兵北伐,而征集粮草,军事管制蜀国,一方面固然有可能功败魏国,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意图,但另一方面,更大的是蜀国富裕,但是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立足的地方。诸葛亮一生,并不能说是伟大的军事家,但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政治家,洁身自好,一心为公。他在任上,杀过不少人,但是,身后没有任何坏名,就凭这一点,无论是演义,还是史实,都是一个很值得尊重,少见的出色政治家。很多人也许是洁身自好,但是没有能力只有野心,诸葛亮不是,诸葛亮最出色的,就是一生都明白透彻地分析天下形势,而做出相应的决定。不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演义里的戏剧化,在生活和历史中,就是绝对的悲剧。诸葛亮的一生,不是悲剧,但是,也决不是演义里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曹操和刘备不一样,虽然曹操是宦党,宦官之后,但是他的一生大业,都是在朝廷的这个大的冠冕堂皇的牌子下操作的。刘备和孙权都没有他这样的条件。刘备身份非常的可疑,虽然他可能真的是皇亲贵胄,但是沦落于买草鞋为生,恐怕真的是不一般的艰辛吧?但是,也大概正是这样的艰辛,造就了他的笼络人心拉拢部下的领导才能。他有才能有能力,但是没有空间施展,在很多强人的夹缝中生存而形成鼎立之式,老实说,真的是超越他的相对平衡能力了。
孙权的天下,当然是他的父亲哥哥打下来的,但他的能力也是超越年龄和地域的。他的生涯,也是靠了一帮强人跟随,然后江东弟子也是和当地士族的争斗而在吴国政权里的此消彼长的。比如周瑜,其实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心胸开阔眼光高明,靠了他才有吴国的后来,鲁肃,又一个高明的出色人士,为了满足小说的要求,被罗贯中给丑化了。三国之式,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一败俱败,需要维持平衡,等待大势变化。出师表怎么说的?诸葛亮自己就没有按照出师表行事不是?最初是是不可能也,他没有调动兵权的可能,记住,刘备出征孙吴的时候,他在蜀国管理后方,固然是信任,也是不信任,因为他不赞成出兵。之后是不可为也,不出兵就是镇压内部的矛盾而无法有所作为。他那么受二世的信任吗?不见得。不得已,只能搬出“臣受先祖所托”,压制西蜀士族,压制二世可能的不服。
对品三国最最不满意的,也是对于诸葛亮的评价。看着看着,易中天变成西方历史家了。因为他开始分析诸葛亮的内心以及他所作所为的背景,得出结论是:诸葛亮要搞君主立宪!我看了只能哈哈大笑。易中天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讲解,从这本书的分析来看,相当出色,但是,他对西方历史背景和立宪制度的来源发展,实在缺乏足够深刻理解,所以做了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不过,不影响他对书中人物的历史和文艺的剖析的精到。
手中无书,只能凭印象说说他对魏延结局的理解,很有趣,也相当符合我对故事的看法,觉得推理得很合理。魏延不受信任,固然不完全是史实。反骨一说,是一种神话传说的做法。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神而近乎鬼的演绎,魏延的结局,就是其中一个。所以看了《品三国》就能理解易中天对电视剧的不满,因为电视试图在很多地方扭正三国演义的神话部分,可是的确没有很到位。曹操的处理是最好的,于是曹操的人物很出彩。刘备的形象是改动最小的,于是刘备绝对的虚。诸葛亮,编导有很多矛盾,有的地方有顺的,有的地方还是演义。但并不坏,演义中的部分,多数是赤壁之战的前后最脍炙人口的家喻户晓的片断,改没有办法改。电视里几大弱点,比如,碰上女性角色就是一塌糊涂地乱,很可以用来表明编导在对故事处理的底气不足。
插一句,电视剧里还有一个最大也最困扰我的地方,就是音乐。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对音乐特别敏感的人。但是,主题曲,就只有一条,翻翻覆覆地使用,一到激动人心,或者编导认为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一个同样的音乐。吕布和貂蝉爱意绵绵生死离别,是它;关云长准备千里走单骑,是它;到了刘备招亲,小妹出来相见,娘啊,还是它!我在厨房煮饭,某人大开音响看电视,我一听到这音乐,就要两眼一转,表示无奈:又怎么啦?这是一条,还有一条,就是大战开打,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大战打得快到高潮,等等等等,就是它就是它就是它!实在没人作曲,大概真的去弄点古典音乐凑数也行啊,真是不负责任。
可是,你说他们不负责任吧,他们的特技做得很不错。当然,里面好几个城池,都是一个CGI剪出来的,很漂亮,很符合时代背景,大概资金有限,用了北方用到南方,如果没记错,电视里每个强人都要征服它至少一次。否则,平均价值显示不出来。
还有就是国内演员的差别。
实话说,我看国内电视剧电影都不够多,所以可能不由我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我就说说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和以前错错眼看过的电视剧,发表浅见吧?国内有很多好演员,但是,水准很不平均。怎么说呢,就是主角精彩万分,配角看着着急。比方开篇不久,袁绍同学召集天下英雄大会讨伐董卓,天下英雄果然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来了,就看座,有多少兵马,看什么样的座。刘备端着一张脸和上身不动的样子迈进来,上身不动地左右一看,被一个配角给贬了一通,曹操(好像是曹操)上来解围,英雄不论出身不论人多,如此这般,大家一笑,解了尴尬。但是,这一场戏,那几个配角就是真正差,恶脸恶色地跳出来,就为说那一句挨骂找踢的台词,被骂,马上贱骨头不痒了,跟着曹操和主角,一起装腔作势地哈哈,哈哈,哈哈。没有机会发展配角烘托主角,整个故事都会被拉下一两个档次。
魏延,嘿,我胡汉三终于讲回来了。魏延的结局,是诸葛亮军中用人大误。他知道魏延和姜维不和,也知道两人都不愿为对方之下,但是他的处理方法,是尽力维持,因为蜀国需要两人精诚合作,团结互助。结果,诸葛亮尸骨未寒,两人就开始内讧,自相残杀。实际上,出现这个结局,是诸葛亮的失控,但是为了保持书中形象统一,就不得不小说戏剧化这一大缺陷。
魏延是大将,也深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一生善待部下,部帅鲜有微言,魏延不受信任,不可能跟随终生。那个时代,是可以跳槽而不会被认为反复无常小人的,就是有实力的大将。魏延受信任,但是有缺陷,所以不能够文武双全让诸葛亮全面放手,但姜维并不是最佳军事接班人,但两人对对方的憎恶,超越了一切,到了最后,就是利用权力将对方置于死地。魏延如果有反心,不会那么随便回大营,他死就死在轻敌,瞧不起姜维,最后才死于姜维之手。
三国时代叛将很多,三国演义也是在叛而不反的忠君孝祖的原则上含含糊糊,想提高某些人形象,就说人如何如何不肯就投降,比如黄忠,想比喻人凉薄,就指责人怎么没有心肠,比如魏延。不过,能说出“老婆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名言的名著,你还能指望它真的有什么尊重人性的原则?
曹操的部下,我看了最有印象的,还是“非典,吾死也!”的典韦,其他人,比较含糊,夏侯兄弟突出一些。可以想象,曹操自己的本领非同一般,他的人格的魅力,使得他的手下,多数没有了特别突出的表现地方,只是打胜仗罢了。而刘备,离开关张,几乎不成文,而孙权,多数都是权术的魅力,对比曹操,就是不一样。
书中有几个我平常了解不多也很感兴趣的地方,一个是奇人郭嘉,他死后,曹操就遇到了赤壁。一个是孔融当死的背后。还有自持名士名头的击鼓骂曹的三国愤青祢衡,以及吴下阿蒙吕蒙的背景及生死。很多故事,值得一看……
三国看了,就有一个感觉,这些中国人,真的会玩权术。大家在一起,就是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一个人提出一个啥建议,肯定有人出来分析他的想法为什么等等,勾心斗角,让人看着很累很疲劳。不如此,就被人算计,被算计,就是死路一条。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