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很好看,一本在手可以忘却时间,看到天光,然后头重脚轻双眼熊猫上班,能把历史写得这么精彩,这么引人入胜,当年明月实在是有功力有内涵的人物。
可是第一本并不好看。当初借给我书的人就警告过我,听过警告后,我不以为意,但是不肯就开头,在枕边等了好久,终于有一个什么书也没有的晚上我打开了书。 第一本是翻过去的,回头看来,这是作者最青涩的一段,故事从大流,观念有点流俗,当然朱元璋的故事耳熟能详,古典的历史的传奇的武侠的都有涉猎他的故事, 他和他的后代崇祯皇帝一头一尾大概是明朝混乱的历史中最为大众了解的两位。而他的生平,从起身造反到黄袍加身,到草菅人命狂杀功臣部下,和燕王朱棣夺位的传奇,真的是比戏剧还要戏剧。写来没有很大的突破,而他的一生与臣子反贪反腐的斗争,在《隐蔽的规则》里有着更加深刻精辟的分析,有兴趣可以参照《隐蔽的规则》里的段落,一过眼瘾。
可是,后面的故事就很见功力了。
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故事和人物和纠葛,明朝名声不好,历史上的几大案和声名显赫的几位皇帝都有各自的荒唐无稽的故事,以前看过,过眼烟云,并不上心。可是看当年明月道来,倒也真跟着《明朝那些事儿》一过当年的精彩戏剧人生。
当年明月是一个好人。他眼里有很多好人,他笔下有更多的好人,连我们正常意义上的荒唐无稽的皇上,也给他找到闪光点,然后让我们看到他们好的地方。我没有料到我会对明英宗的人生非常的同情,他的土木堡大败被擒被写得十分镇定和有尊严,令人不得不对这位皇帝生出敬意。而他在历史上是以万尊之驾被游牧民族擒获屈辱半生,回国后又用非正常手段从弟弟那里夺回帝位后,杀掉忠臣于谦的而出名的。他在北国为战俘的一段凄凉人生,因为他和他的不多的侍卫的生死之交而分外感人,他和他皇后的深情又是这样的打动人心。最后重得帝位后杀死于谦,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又是十分合理地被解释清晰而能理解他的初衷和后果。他因为经受人生低潮的苦难而能给予后宫佳丽的同情,使他下决心废除掉后宫殉葬,实在是因为经历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同情的小小的升华。尊重人性的人,会得到后世的尊重,但是隔开历史的薄纱,没有当年明月的文笔,我相信除了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帝国国力鼎盛时期被俘的皇帝之外,没有太多人会去想想这位皇上的一生。
张居正无疑是好人,他是明朝历史上最出名的大学士,明朝历史上有很多名相,当年明月一一道来,他们的同与异,他们的出身背景成长发迹和最后的毁灭都被写得非常的好看。恶名鼎鼎的严嵩严世蕃的私与贪也被写出了不同的光彩(或者应该说臭名昭著),而那些在非正非邪,亦正亦邪之间的人物也有很多的故事在明朝这出长戏中各领风骚。每一个皇帝和朝代被他们的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人物代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层面,令读者不忍释手。记得不知谁提起过戚继光的 故事,他的打点上下和财源来往的出处,所以很有心地看了这一段。很有趣,不过关于贪污打通关节和朝廷的反对策,在极端人物海瑞身上是最能有所反映的。当年明月写了,写得不多,不深,不过,这个讨论不在《明朝那些事儿》的范围之内,这本书的着眼点是讲故事,当年明月是非常出色的讲故事的专家,把他深厚的历史的理解和研究转换到委婉的故事中了。看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三部曲,很欣赏法国宫廷的色彩绚丽和各色人物的层次,其实,在当年明月笔下,明朝的在历史书上干涩的史实,也透出了鲜亮的个性的色彩。
当年明月对明朝的会试制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了解,对文官在明朝官僚制度的掌控也有很出色的品评。还没有看到最后的书籍,相信也不会令我失望。
如果比较的话,我不会拿这本书和《万历十五年》来比较。黄仁宇的书,我看得最认真的是《万历十五年》和《黄河青山》,但是《万历十五年》不是那么引人入胜,我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明朝和同时期英国税制的对比,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文字也算是历史史书中文笔很精到的一个,可是那是更多的学术探讨和认真的史实研究,不能达到刘兰芳讲评书的万人空巷的记录,和当年明月的落笔起终点都是很不同的风格,几乎没有可比性。至于《黄河青山》,那是可以对证《雪白血红》来看的书籍。看后的感观?我是生在红旗下的人,很可能有偏见,但是我认为黄先生的偏见比我深,当然,作为战败方的过来人,他的痛楚是我无法身历其境想象得到的,我敬佩他,可是不能苟同他的很多看法。
可是,我觉得这几年看得最好看的历史/故事书中,最喜欢的还是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同样也讲了很长很详细的一个清朝中兴的故事,有着许多我们更熟悉的人物,从曾国藩、肃顺、慈禧到僧格林沁、李鸿章、左宗棠的实写,到太平天国的对应着笔的人物的虚带而过,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宫廷里的勾心斗角,自负自大的战将和修心养性的儒将,个个人物性格分明,历史史实和分析精确到位,真正好看。对于看过《胭脂井》《胡雪岩》的我来说,简直是惊艳,这和高阳的小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这些年有了很多的改变。我们读书的时候,是沿袭孙中山先生的反清大义,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先进意义拔高,也把曾国藩湘军中兴的历史压低,从而造成我小时候形成的曾国藩反革命的侩子手的印象。当初看到毛泽东很敬仰曾国藩,圈点曾国藩家书的记录,实在觉得和历史书中的形象无法统一。这本书 里,对曾国藩的一生起伏描述无疑是重点,湘军的起身和兴起和几个湘人的纠葛更是很详尽地在史实里找到可看可评的书信和文字,再加以作者的精辟解释和分析,对曾国藩的理解从以前的憎恶到接受,和对他修身养性的克制产生敬仰。书中从头到尾都是很精彩的文字,一时也无法讲全。只看两点最让我信服的论点,一个是湘军超越团练,取代八旗对清末民初的军阀制度的影响,一个是对于曾国藩成长史上和皇帝的交流互动而探讨为官为人之道。
曾国藩的屡战屡北和屡北屡战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他在他的官僚军事生涯中对于自己和事业的思考实在是有更多的轨迹可循。一般我们对清史的理解和面对比不上对明史的感情,因为清史参杂了太多的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委屈和愤怒。很长时间内,我对打开大清帝国大门的英国皇家海军也抱有同样不忍的偏见和痛恨, 但是,平心静气来探讨已经发生的历史,应该是最正确的态度。以前对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中兴了一个衰微的朝代,很容易产生“何必多此一举”的不屑,因而引出对曾国藩为人成事的了解的不公正的鄙视。可是反观太平天国的兴衰,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其实并不会是如二三十年前的历史定性那么斩钉截铁。人生和历史都是一样的随时间和天时地利人和而变化,太平天国不代表任何先进,曾国藩中兴也不代表任何反潮流倒行逆施。那么,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放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去探讨,是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的。至于湘军兴起后,没有国力强大的后盾及面对国空虚的尴尬,湘军以及后来的淮军都是靠的当地的捐募款项维系,有奶便是娘,后来的发展就是地方军阀,为各自利益而分崩离析而造成清朝的最后灭亡。
看完好书,非常受教,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好久没做感觉派了)。我很希望大家有功夫看看这几本书,可以互相探讨一下心得。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