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看了不少电影。
我自己不完全统计,至少是十部以上。有不少很不错的,也有好几部看了后悔的,更多的,还是不上不下中不溜的。中不溜的,大多数就是说了也浪费口水,后悔的更不想理它,好看的,就愿意啰嗦几句。上周看了两个电影,都很不错,一个是喜剧-戏剧, 《The Kids Are Alright》(《非单亲关系》)。一个是戏剧-动作片,《The Town》(《城中大盗》)。
很多动作影片拍得实在很一般,一般就在于很落于俗套,故事几乎随时可以猜测到下一步的发展,要是男女主角的表现非常一般,就会使故事大为失色。这种电影好莱坞拍得太多,要想不重复,不落俗套,需要非常创意和出色导演。《城中大盗》让我略略有点吃惊的,就是导演和主演都是明星-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故事出色在于两部分,一个是故事本身围绕几个职业罪犯抢劫银行前后的情节发展开来;每一次抢劫的前后不仅仅深入几个主角内心的发展,而且在抢劫中间,不失风采地详细将紧张的过程细致地节奏紧凑地记录下来,但是绝不是在牺牲人物性格发展的基础上炫耀抢劫,而是为了人物发掘而一步一步的铺垫。另一个出色的地方,就是故事有着非常奇特的生活气息,不让你同情这些罪犯,但是,展现在你面前的,是这些人物的活生生的生活背景,和一步步踏上不归路的坚实基础。
波士顿,一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美国最出色的学校校区-哈佛,但是,也有着很平实的平民区—Charleston,查尔斯顿。小镇据电影宣称,有着全美最密集的银行抢劫犯的居住地的不光彩的记录。当然,随着波士顿房价的剧升,很多过去的工人阶层的居住区,都逐渐被绅士化(gentrified)。慢慢地,工人蓝领阶层没有能力维持高昂房价的维持,被白领阶层一步步地推出这一地带,但是,查尔斯顿仍然坚持着悠久的传统,维持着培养抢劫犯和他们之后的罪犯头领的滋润土壤。
道格(Doug),和他几个同伙一样,都是爱尔兰人后裔,他们很可能都是好邻居,好的天主教徒,但是,一样是出色的抢劫犯。故事开头的抢劫有点出乎意料,他们绑架了一个银行的女经理。之后的发展略略有点俗套,就是道格凭借着需要控制女经理的发现并作证对抗他们几个罪犯的借口,渐渐与她-克莱尔由友情发展到爱情的变化。其中,道格的背景-离家出走的母亲,杀人而终身监禁的父亲,曾经可能逃脱这一切的职业冰球运动员的破灭,和希望离开这一切的愿望,都在友情爱情亲情的纠缠中,逐步走向与警方联邦调查局的最后血战的终结的悲剧。
电影拍得非常流畅,故事在几个演员的演绎中很合理很符合每一个人物的发展。唯一的遗憾-也许不算遗憾的-就是犯罪小组中另外两个成员的相对的沉默,在电影中成了绝对的陪衬。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员也算尽职尽责,但算不得如何过人的高超。但道格和他的最好朋友-犯罪同伙-杰姆在之间,把两人的纠葛演得相当的精彩,杰姆的扮演者还因此得到奥斯卡提名。他是去年出演最佳影片《Hurt Locker》的男主角,我对他有那么点观望的态度,觉得他还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我欣赏的英国澳大利亚那几个本色演员的地位,只是期望他不要还没有成为真正演员之前,就变成了美国的电影明星,而就此固步自封了。因为,美国电影界,实在是太多明星,而不够足够的演员。尤其年轻的一代。
本·阿弗莱克就是其中之一。
本和迈特·戴蒙(Matt Damon-我最欣赏的美国明星/演员之一)是很亲密的朋友合作者。两人一起长大,一起写剧本《骄阳似我》(《Good Will Hunting》)而得到奥斯卡原创大奖,将两人的演艺生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推到了绝对的明星高峰。之后,两人几乎没有在一起合作出演过电影,迈特保持他的清纯的男生形象,探索了许多不同的影片的不同套路,在演技和商业记录、与其他人合作及慈善事业上,都颇有建树。本似乎就走了更多的弯路,原因还是他更具有明星气质,相比较戴蒙的清纯,本大概在很多人眼里更英俊,他的绯闻也比戴蒙的娶圈外人的平静私生活多很多。他出演了很多票房大片,比如评论很臭的《Armageddon》(世界末日)和《珍珠港》(Pearl Harbor),同时还和很多好莱坞女星花边新闻不断。当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臭的名声,可以和好莱坞badboy坏孩子-查理·辛恩、以前的罗伯特·唐尼二世,甚至改头换面之前的强尼·德普相比,只是,和他恋爱以致要谈婚论嫁的几个女星,都是曾经和其他男星交往、自身也是声名赫赫的大明星的人物,比如格尼丝·派特洛、珍妮佛·洛佩兹。他也很享受这种声名,和格尼丝恋爱的时候,跑去到《莎翁情史》里客串,等到格尼丝凭《莎翁情史》拿到奥斯卡的时候,他们的关系也差不多到了尽头。他和洛佩兹恋爱时更是大出风头,被新闻界命名为“本妮佛”,远在布莱特·彼特和安吉妮娜·朱莉的布吉妮娜之前。可是两人在一起合作的影片是本演艺生涯中的最低潮,直到他和现在的妻子相遇结婚之后,他的事业似乎才稳定下来,逐渐施展才华,身兼编导演数职而得到评论界的首肯。
美国影星们,没有什么固定的成功路途,大多数是通过似乎偶然因素发展而成。并不是没有特别出色的演员,但是,表面上得偶然因素,使很多有才华的明星们很容易坐享其成固步自封而得不到发展,另外,这种偶然因素,也滋长了很多自我膨胀的明星意识。比如眼下的查理·辛恩,就是不珍惜机会而恶习不改的典范。他只不过是这个怪圈中的一个典型而已。其他的明星,没有坚实的培训-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剧团的演艺培养,没有为出头露面而艰苦的路径-比如外国影星们的突破,很多艺术生命极其短暂,尤其相比较英国演员们整体性的长久,只是昙花一现的明星们,实在是太多太多。说到底,还是这个电影界的金钱和诱惑太大,变化太快,太过刺激。能在这种圈子里保持艺术生命和私生活的单纯,实在是对他们价值观的极大考验。于是乎,几乎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上演,不比他们演出的故事更乏味。但是,由于这个圈子的创造力,也不断地有很多出色的电影让我们欣赏。
**********************************************************************************
八卦到此,忽然就想起了一个朋友说起来的,“美国一直就是钱第一,电影短,来钱快,好好拍个电影还有可能,电视剧长,来钱慢,好好拍个开头有可能。”一时间觉得话痨的毛病就上来了,答复了一下,就超长。干脆搬来继续八卦吧!
我老早说过,老公好动,运动一拿就上手,而且很有兴趣,到如今还是一个礼拜至少两次打球,以前是羽毛球,现在,天好,高尔夫。我是最好哪里也不去,看书就能消耗一天时间。梦想就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两棵树之间拉一张吊床,戴上墨镜,优哉游哉地度过一天。我们俩唯一可以交叉的兴趣,就是看电影,和看一些电视节目。多年下来,一起看了不少电影电视。今年夏天忙归忙,一到图书馆,还是忍不住翻看那些电影,看见感兴趣的就搬回家,于是,一来二去的,真的看了不老少电影,对明星们的一些事,电影电视前前后后的一些细节也有一点了解。
拿电影和电视做比较吧,我跟踪过几部电视剧,都是几乎从初映开始,慢慢跟踪到最后垮台看不下去为止。《反恐24》就是从开头到结尾(对不起,最后一年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了解得多一点。美国是一个极端的资本主义社会(谁说中国又不是呢?),不赚钱的事没有人做(这个中国就不是那么资本主义了,不赚钱也做)。首先,拍电影的成本太高,不是拍摄成本,而是推销成本,很多电影的拍摄成本不到推销成本的一半。现在比较流行的product placement,我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就是在电影里面的主人公用的产品,开的车,以及道具的使用,都是公司赞助的。比如《反恐24》里面,每放映一段,到了广告时间就紧跟着福特的皮卡,主人公用的就是皮卡,手机是摩托罗拉,电脑是苹果,等等,这样,电影和电视一样,通过使用这些公司产品,当时可以收回部分成本,而不是纯粹等待票房价值和将来的影碟销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电影很多时候就像下彩投注一样的不可靠,实在是有点听天由命的感觉。
电视不同,一集电视剧出来,马上就能通过收视率评估商业成本,即刻开始抬高或减低广告费用。很多时候一个电视剧到了高峰的时候,不用到季节结尾,成本就已经收回了。《反恐24》不是。
《反恐24》的成功,最大受益者是男主角基弗·萨瑟兰(Kiefer Sutherland)。他出道之时的几个青年出道的明星们,都是半途而废,没有几个坚持到底的。他父母都是演员,父亲成就更大,在好莱坞也有一席之地。母亲谢利·道格拉斯是舞台戏剧演员,是加拿大新民党领袖-全民医疗创始人汤米·道格拉斯的女儿。基弗在父母离婚之后,独闯世界,在好莱坞少年成名,之后走了很多弯路,之后买了一间大的牧场,成了道地的牛仔。之后四处参加赛牛捆牛之类的牛仔表演,直到觉得自己应该回去好莱坞了。好莱坞的忘性很大,一夜可以将你蹿红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顶端,但也会转眼不认人,过眼烟云,无人知觉。基弗回到好莱坞,就只能从头开始。他在牛仔生涯中,接过几个片子,都是演出配角,或者反角。他是一个很好的性格演员,没有专业培训的明星体系出身。但是,比如他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演出一个“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上尉军官,冷冰冰地面对大帅哥汤姆·克鲁斯的对阵,实在把阿汤逼得没有一点深度的只会耍酷。但是,他个性格演员,也无法很容易地突破好莱坞,只能从电视开始“咸鱼翻身”。试拍了几个Pilot(试飞)项目,终于得到好运,《反恐24》被绿灯放行了。
《反恐24》第一集放了很久广告,但是第一集放映正好是2001年9月11日之后的那一周。看过第一集的人都记得里面的女恐怖分子曼迪在空中盗取记者的身份证之后,将飞机上炸药起爆,自己飞身跃入空中,身后的客机被炸得粉碎的镜头。这个镜头,在九一一之后的压抑中,差点被枪毙而影响到整个电视剧的命运。好运的是,电视管制放行了。可是,福克斯只定制了十三集,到了十三集播映前后,还不能提高收视率,就是没有后十三集故事了。很勉强地,福克斯通过绿灯,让《反恐24》第一集完满结束。所以,《反恐24》的前十三集是一个极其完整的故事和惊险的小高潮,而十三集之后是第二个高潮,就相比较非常的松散,直到故事到了季节结尾的倒计时,才开始又紧张起来。
和后来的几个季节比较,观众和跟踪者都会很喜欢第一季的《反恐24》。只是在第一季节结束时,福克斯大老板默多克询问部下,怎么才能把这有忠实的跟踪者的电视剧变成赚钱的电视剧。不久福克斯大老板就得到了答案,《反恐24》是电视史上最快出DVD碟片的电视连续剧。从此也算奠定了电视连续剧集快速收回成本的基础。
《反恐24》与当时其他的电视剧不同在于,它有一个一个季节完整的故事情节,一年二十四集,很多观众因此望而却步,不肯从头开始投资。但是,第一季结束后,很多人通过看碟片跟上形势,第二年,《反恐24》就开始得益,到了第三第四年,达到电视剧的高潮。不过,任何一个故事,无论创作者任何的天才,表演者如何的出彩,团队怎么样的精诚合作,恐怖分子的袭击,也就只能从暗杀黑人总统,到阿拉伯世界恐怖分子袭击,到南美贩毒集团的冲击,到中国的间谍的完美,到前间谍的报复,到内部恐怖/利益集团的控制,到俄国总统/黑帮的试图统治世界的努力,反反复复颠颠倒倒,把CTU几任官员收买的收买,暗杀的暗杀,偷袭的偷袭,最后,总是杰克·鲍尔(Jack Bauer)最后一手挽救世界,牺牲自己的太太、情人、女儿、亲密战友、情人、上级、下级、同级,反正他就是不死,也不败,到了最后,还能演什么?哦,演装死,死了再死。总之,到了创作的尽头,只能灰溜溜地收场。钱也赚得够了,该出色的都出色了,该收场的就收场了。转了一个大圈,福克斯很开心,观众很高兴,有没有可能是完美的好的出头到结局的呢?有,大多数在第一第二季节就提前被红灯了的剧集,倒有可能让人有一种遗憾的美感。这种演到尽头的电视剧,实在太多太多,反而没有电影那种遗憾的艺术来得更干脆,于是,也更能让人觉得出彩吧?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