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阿拉伯世界,自从突尼斯的多米诺骨牌开始坍塌以来,埃及,巴林,也门,四处烽烟,满目荒乱,为什么是利比亚独独遭到攻击,受到联合国禁飞令限制,而且为什么是法国提头,而不是通常充当世界警察的美国出头?一般认为利比亚遭到攻击和它的地源政治关系很大,地处地中海南岸,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法国历来认为地中海是法国的内海,地中海的事宜不可能不经过法国的管理和处理。英国基于同样原因,也不会在家门口被法国占了先,虽然英国已不再是海上当然的霸权,但是地中海仍然是英国敏感地带,尤其英属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口岸。意大利的敏感更具体也更实际,大利在二战之后,实行国民大赦政策,只要进入意大利领土的人,都可以合法居留,所以每一次南欧地中海沿岸及远至非洲中亚等地带的政治动荡,意大利都是首当其冲地受到难民潮的直接冲击,在经济低迷的今天,意大利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承担可能的人道危机,于是积极参与英法同盟对卡扎菲的空中打击。
法国情况很有趣,多数是萨科齐个人的推动,因为他在国内政局面临着即将再选的考验,法国选民多数喜欢法国在国际社会上有所建树,如果萨科齐能够通过禁飞令解决卡扎菲,不仅能够掩饰他近乎冲动地承认利比亚反对派为合法政府的行为,更可以让法国在地中海地区恢复前殖民地的相对控制权。英国在整个行动里被认为是第二号角色,卡梅伦几乎是不可能不参与,参与失败的可能所付出的政治代价要远远高于不参与而北约行动成功的代价,英国不能失去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意大利总理正在私人的政治的经济的全方位的攻击之下,能够利用利比亚危机,分散国人注意力,比萨科齐的政治得益处似乎更多。(can't afford not to)
美国反而一反常态地半推半就,从布什政权继承而来的国防部长盖茨,也非常地消极,从法国开始叫嚷着禁飞开始,就很谨慎地宣告,禁飞并非禁止飞行那么简单,禁飞是以轰炸消灭对方的所有空中打击力量为首,然后才能北约的空中掌握制空权后的禁飞令。北约和联合国公约后开始禁飞令在伊拉克和前南斯拉夫执行过,效果及后果远并非理想。而对伊拉克的禁飞令,并没有影响到萨达姆对伊拉克的绝对控制,最后的结果,也是美国人出兵,脚踏上伊拉克土地上,才真正解决多年禁飞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卡扎菲不比萨达姆更软弱。
卡扎菲是一个很奇怪的政治人物。
在世界舞台上,有人喜欢的,一定有其他人恨,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圈子,或为利益或为信仰或为私己,都会在各种不同局势下,拉拢联合打击不同对象。卡扎菲不同,他是很少见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物。阿拉伯人恨他,非洲人恨他,以色列人恨他,西方人恨他,只要跟他打过交道的政治人物和团体,没有几个人喜欢他的。但是,他在政权上牢牢地把握了四十几年,政治手腕和冷酷无情的统治,都是到了空前绝后的独裁者的高度。由于他的绝对不受欢迎,他出台澄清谣言时,都不是常见的中东独裁者的“到沙特”去了的言辞,而是“我没有去委内瑞拉”的话语,言下之意,除了乌戈·查维茨这个强烈反美反欧洲霸权的人物之外,就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一旦开始流亡的卡扎菲了。
可是,卡扎菲不会走,至少不会轻易走。利比亚多年靠高价石油,有能力有财力买入武器和雇佣非洲和东欧的雇佣军为他服务,压制任何敢于对抗卡扎菲统治的人群和对立面。当抗议变成流血,游行变成战争之后,卡扎菲拥有绝对的优势,去灭绝所有的反抗者,利比亚军队开始进攻后,反抗者只能是呼吁国际社会的帮助,来解决内部矛盾转化成的内战。
矛盾就在于,参战的几方,都还不能定义最终目的。
利比亚双方目标明确,那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内战,反抗者的目标是攻下特里波利,争取最后胜利-赶走卡扎菲,至于赶走卡扎菲之后再如何,倒是没有明确的路线。不过,看看埃及和突尼斯的结局,也不能明确地说明利比亚反方胜出之后的出路。卡扎菲的目标就更明确,保护政权,保护已有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平民百姓或者外放势力,谁阻挡他的行程,他都会拼死决斗到底。能够战胜目标明确,手腕毒辣的独裁者,历史证明,只能是另一个独裁者,能够用同样甚至更狠毒的手段,才能占据权力真空,使战后利比亚成为另一个独裁者的地盘。缺乏这样的对立人物的出现并领导反方,反方的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联合国公约北约禁飞令的实行,是事情发展有了一定的不同轨道。卡扎菲无论有多少财富,有多少雇佣军,都无法对抗欧美联军的空中绝对优势,失去空中制空打击力量,击溃反方的业余上阵的非军人军队,已经不是易如反掌了。可是,欧美联合的空中打击力量,受到很多制约,最大制约就是,没有共同的目标,严格来说,没有明确的退出战略目标。战争从来都不是目的,战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没有目的,也能有的战争,很让人疑惑。
进入禁飞令之后十天,北约开始接过指挥权,联合各国空中攻击力量,目前的指挥官,是加拿大将军。加拿大军队著名的将军多,军队少,因为将军们是一定要求流利双语,在交流中很受欢迎,于是几次的北约联合行动中,都有加拿大将军为头的记录。但是,当了最高指挥官,其实,并没有绝对指挥权,因为法国空军的指挥权在巴黎,英国的在伦敦,而最高指挥官,更不可能在美国军队里拍桌子要求完成任务。能做的,是一种协调运动,最终指挥每一个参与国的行动范围的,是各国自己的预算。
因为打仗就是一个烧钱的事。比如美国英国报道在海军军舰上一开始发射了110颗巡航导弹,一颗造价去掉零头,就是一百万美元,几天下来,不算军人开销和军舰给养,那些都是正常军费开销了,一个亿的美金灰飞烟灭了。当初第一次海湾战争打伊拉克,那是日本和中东石油大国科威特和沙特买单结账,伊拉克战争是希望用伊拉克石油来弥补军费,到目前被证明是一厢情愿,阿富汗战争更是只赔不赚的买卖,美国就不愿意再次被拖进泥潭,本身国会山上大打出手,预算案都不能通过,政府都会被部分关门,对于没有清晰未来的战争,美国不愿意轻易就手的感受,非常明显。但是,美国还是上了,不是因为鹰派的强硬,和麦凯恩类军人政治家的“美国要作世界领导”的姿态起了作用,而是美国政府中的女强人的作为。对了,希拉利·克林顿。
黑鹰坠落事件通过瑞特利·斯格特的电影算是举目皆知的事实。从此以后,克林顿在美国鹰派本来就不甚信任的眼光中,更证明了他就是一个懦弱的政客的标签。索马里的状况,在电影的晦暗结局之后,其实有着更晦暗的结果,亚丁湾海盗猖狂,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美军撤离之后军阀混战的索马里政局的一个后遗症,可以说世界为之负累。除了索马里被人拖尸过市的闹剧,克林顿还有一个痛处,就是卢旺达大屠杀和克林顿的表现。美国在卢旺达屠杀事件中是最没有付出道义责任的国家之一,在克林顿的意识中,这两次前克林顿时代的重要国际事件,是此次另一个克林顿愿意出手的原因。世上事,因果有时实在难于预料。
文章我牢骚到此,形势实在是乱过三国,所以就拖到今日,把文章打开来看看,似乎也还不过时,于是就干脆加个合时的结局吧。
卡扎菲命运,在西方各国的对立中,几乎已成定论,无论他是死是活,都不影响利比亚的政局交手了。但是,北非政治,或者任何独裁之后革命的动荡,很大可能性,是另一个独裁者的登台。利比亚目前局势,绝对是强权高压后部落对立引起的内战。内战对立方和西方利益相吻合而得到支持后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西方利益就此得到回报。至少,几百支导弹的开销,是各自掏腰包了。哦,大概美国是多开动他们印钞票机器,卖多些国库券,让世界人民都参与了利比亚的变化。
Friday, September 9, 201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