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从山边开过的时候,满天的薄雾。虽然薄,但是看不见底。远处不高的山峦,缓缓的坡上,隐隐约约有一丛树,在眼角一闪而过。前面后面是不那么密集的车流,雾中能看到更多的前灯和后灯,静寂的流动着。突然就想,这天气,可能就是伦敦的雾中的味道,只是我们这里实在是很少的机会看见雾,尤其这种突然而来的雾。一般家中时候,有雾不散,过了九点,就是要下雨,雾散了就是大晴天。这里没有雨下,晴天都是永远不变的没有选择。
真是,我已经不再有那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了,看见天气,就是天气,看见树木,就是树木。只是,今年的树木和天气,都坚持了很久很久,到了十月底,还能够看见灿烂的山灰树上变色而透明的树叶,很沉默的等待着第一场雪。雪才是这里不变的最大的不可选择,有多有少,有前有后,但是,绝对不会没有,所以人学会了宿命的接受。你能改变的,只是自己接受时候的心情。
伤感对我来说,是一瞬即逝的感觉,不多,也不猛,来的很快,去的更快。在那一刹那,我的伤感来了,我写了一大篇伤感,被没有同情心的空间一口气吞了下去,然后很无辜地看着我(它有看着我吗?有吗?有吗?),你能把我怎么办?
我不能把它怎么办。我也找不回那一瞬间的伤感。所以,我另起炉灶,我继续。反正我也不知道我究竟要继续什么……
老大走了一年了,夏天回来,秋天,又走了。我有点无话可说,抬头想想,结果看到吊灯的绳子上有星星灰尘,于是,我爬到桌子上,用抹布去擦掉灰尘。回来坐下,继续。
老大很独立了。我很开心,但是,他独立了,我很伤感。返回学校的那一天前,某人出差,跟我说他会赶回来,结果飞机在温哥华误点,只能停留一夜,第二天才到家。我已经开车开到地方了。小猪跟我说,爸爸没有回来,我陪你一起送哥哥。因为回来的路上他可以和我作伴。
真的,我的伤感的故事不是这样的,完全不是。
小猪和我回来。上两周长周末,老大回来,停留三天。走时,我送到长途车站,等他上车,我开车离开,眼泪不断。我总是这么后知后觉。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我知道他不回家,我会去看他。
等我们到的时候,他和一堆孩子在喧闹的购物中心里。周围是欢乐的人群和冰场上飞速滑过的身影。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但是,大家就悠悠地混着。我问他们什么打算。没有,他们都没有打算。但,老大不肯就吃晚饭,这时太早。我们一路赶,没有吃午饭,对我已经是正好的时候。两个大人,和一堆孩子,有些怪怪的。最后,孩子们晃晃着自己走了。我们带着老大也走了。
他很不开心。平常没有人来,现在一下子都来了。他明天要考试,今天要复习,不想会宿舍吃晚饭,但是不想就吃,这太早了。等车在城里从这头开到那一头的一半,我在后座刮了刮他的脖子,我很想你,宝贝。他头也不回地回答,我很高兴你们来。
我们在路上没有目标地找一家中餐馆,对这个城市不熟,他也不大出门,于是就在校园四周开着车,最后停在一家中餐馆。吃饭。很温馨地离开。我一踩油门,一路飙车回家。
我很高兴有人作伴,某人出城就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两人在电话上大声讨论买房子要不要看风水,怎么看风水,很大的声音,很没心没肺地讨论着。我踩着油门,在一路不断车辆但也不是那么拥挤的高速公路上穿梭前行。
小猪不再跟着出门。以前是不可能的,现在是一天自己在家,直到夜色重了,他才有电话问,你们什么时候到家?我还把他当我的baby,可是他一瞬间也大了,双臂抱着看着我,妈妈,你为什么一定要穿靴子?走在路上,他静悄悄地隔着一定距离。突然间,老大青少年的时光,似乎就静静地回来了。不会,小猪不是他哥哥,他不会对着我大叫,你没有权利管我!但他也会很生气地进自己房间,跟我说,我不想你进来!我说话的时候,他不会打断我和我辩论,但他会斜着眼睛看我,你确定是这么回事?
我确定。他也长大了。老大出门后,再回来是懂事的孩子,但是那么温馨的亲密中,有了独立后,在回家探望的一点隔阂了。他回校会说,我回家了啊。听了惊心动魄。回家?这里不是他的家了?还是,但是他有另一个“家”。他可以做主,做决定的家。饭桌上,我们聊起他的那些社交活动,非常单纯的社交活动,很喧闹很淘气的活动,有很重很重的啤酒味道的活动。他能接受比家里要条件差很远的洗手间盥洗室和宿舍房间,很自然地就顺着成人了。一点一点,做大人应该接受的那些繁琐的小事,以前都可以推给妈妈去抵挡的小事,一件一件,叹口气自己要去做了。就这样,他就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我的爱,一个我不得不慢慢放弃给他人爱的人。我紧紧拥抱着他告别的时候,真心满意我生活在外国,因为,在中国我可能不会这么与他紧紧拥抱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回家来,看小猪几乎很相似地重复哥哥的轨迹,渐渐地与我疏远,完成心理断奶期,我叹气。我的任务快完成了,但我的伤感,可能才刚刚开始。
Friday, October 28, 2011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条条大路通希腊Why Ontario is poised to become Canada’s Greece - Opinion - Macleans.ca
Why Ontario is poised to become Canada’s Greece - Opinion - Macleans.ca
今天的MACLEANS杂志的编辑栏里,很触目惊心地显示这么一个标题。
今年好几个省份进入大选,安省的自由党再次当选,虽然是少数派政府,但击败先前很有希望的保守党对手。最让人关注的,无疑是占加拿大经济三分之一的最大省,从过去的加拿大经济火车头,落到了加拿大经济的拖后腿的身份。
很多人不会关心政治。很不幸,政治会关心你。而且,因为加拿大政治体制的结构,安省的竞选,很可能影响到其他省份的经济,尤其是阿尔伯塔省的经济。
其实想一想就会明白希腊之于欧洲,和安省之于加拿大的相同之处的比较。唯一的不同就是希腊只占欧洲经济很微小的部分,而安大略则不同。我们看希腊,还是隔岸观火,对于德国人的愤怒,也只是过路人的同情。假如安大略的债务没有能力控制下来,我们在阿尔伯塔省的赋税人,很大可能会成为支付安大略政府无能的经济政策的承担者。那一天我们可能会更能理解德国人的怨愤吧?
安大略已经负债两千三百亿加元(这个数字可怕在于,加拿大政府的债务根据网上资料是五千六百亿!),这个总数在自由党当政的日子里加了一倍。自由党再次当选后,能够维持甚至降低债务的唯一可能,就是增税和削减开支,但是,安大略是人口大省,最大开支(surprise,surprise!)是医疗和教育两项。我没有跟踪安省竞选的细节,但是,知道一些大致情况,就是安大略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在不景气的情况下,增税肯定是困难重重的重任。而且,增税最大的政治后果,几乎都是将增税的政府赶下台。所以,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都是培养避免增税的眼光短浅的政治家的良好温床。所以,一点儿也不惊讶安大略省长当选的口号就是要保证维持医疗制度和教育系统,还有给替代能源大量政府补助(如文中指出的,给太阳能电源开发者每千瓦0.88加元的支助,但电价是0.07加元)。
这么分析下来,的确有安大略省债务不能得以有效控制而降级的可能,而安大略的希腊化,结果就是我们每一个加拿大人都要承担后果。加拿大的国家Equalization payment系统下,每年从各省增收税收进行再分配,以前安大略是支付的省份,但是从2009年开始改变身份,而且安大略从Transfer Payment中得到的收入从当年的三亿四千七百万上升到2011年的二十二亿加元,成了净收入第二大省(第一永远是腐败成风的魁北克省),而净支出省第一的就是阿尔伯塔省。
欧盟和加拿大的不同,在于欧盟没有一个国家机制统一税收,这也就是希腊等国没有能力却提前消费引起欧元危机而没有有效方法解决的最大问题。撒切尔夫人的最大成就,在她盖棺定论的那一天,一定是维系英镑系统,不进入欧元的坚持,虽然英国面临同样的困难,但是需要面对的只是本国的政治经济,而不是希腊的政治经济的困境。加拿大的各省没有选择,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被某些政治家的政治利益绑架。正如文中总结: Fair or not,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今天的MACLEANS杂志的编辑栏里,很触目惊心地显示这么一个标题。
今年好几个省份进入大选,安省的自由党再次当选,虽然是少数派政府,但击败先前很有希望的保守党对手。最让人关注的,无疑是占加拿大经济三分之一的最大省,从过去的加拿大经济火车头,落到了加拿大经济的拖后腿的身份。
很多人不会关心政治。很不幸,政治会关心你。而且,因为加拿大政治体制的结构,安省的竞选,很可能影响到其他省份的经济,尤其是阿尔伯塔省的经济。
其实想一想就会明白希腊之于欧洲,和安省之于加拿大的相同之处的比较。唯一的不同就是希腊只占欧洲经济很微小的部分,而安大略则不同。我们看希腊,还是隔岸观火,对于德国人的愤怒,也只是过路人的同情。假如安大略的债务没有能力控制下来,我们在阿尔伯塔省的赋税人,很大可能会成为支付安大略政府无能的经济政策的承担者。那一天我们可能会更能理解德国人的怨愤吧?
安大略已经负债两千三百亿加元(这个数字可怕在于,加拿大政府的债务根据网上资料是五千六百亿!),这个总数在自由党当政的日子里加了一倍。自由党再次当选后,能够维持甚至降低债务的唯一可能,就是增税和削减开支,但是,安大略是人口大省,最大开支(surprise,surprise!)是医疗和教育两项。我没有跟踪安省竞选的细节,但是,知道一些大致情况,就是安大略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在不景气的情况下,增税肯定是困难重重的重任。而且,增税最大的政治后果,几乎都是将增税的政府赶下台。所以,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都是培养避免增税的眼光短浅的政治家的良好温床。所以,一点儿也不惊讶安大略省长当选的口号就是要保证维持医疗制度和教育系统,还有给替代能源大量政府补助(如文中指出的,给太阳能电源开发者每千瓦0.88加元的支助,但电价是0.07加元)。
这么分析下来,的确有安大略省债务不能得以有效控制而降级的可能,而安大略的希腊化,结果就是我们每一个加拿大人都要承担后果。加拿大的国家Equalization payment系统下,每年从各省增收税收进行再分配,以前安大略是支付的省份,但是从2009年开始改变身份,而且安大略从Transfer Payment中得到的收入从当年的三亿四千七百万上升到2011年的二十二亿加元,成了净收入第二大省(第一永远是腐败成风的魁北克省),而净支出省第一的就是阿尔伯塔省。
欧盟和加拿大的不同,在于欧盟没有一个国家机制统一税收,这也就是希腊等国没有能力却提前消费引起欧元危机而没有有效方法解决的最大问题。撒切尔夫人的最大成就,在她盖棺定论的那一天,一定是维系英镑系统,不进入欧元的坚持,虽然英国面临同样的困难,但是需要面对的只是本国的政治经济,而不是希腊的政治经济的困境。加拿大的各省没有选择,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被某些政治家的政治利益绑架。正如文中总结: Fair or not,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Monday, October 10, 2011
开心山寨版
最近和朋友讨论起孩子们和自己的锻炼计划,突然一语点醒梦中人,你为什么不给孩子吃点粗粮呢?就是,为什么不呢?
晚饭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告诉某人,这么这么和谁谁谁聊着,说应该给孩子的饮食中加粗粮,比如意面,加一半全麦意面,做包子饺子,白面里掺全麦面,吃白米饭,加上糙米……话还没有说完,某人很传统地回答,也就你迟钝,这么着说了几百年的东西,你今天才想明白?
鉴于对某人顽固不化的消极精神的理解,我对之不予理会,下次购物,先买了全麦意面和棕米(brown rice),再跑去另一家店里把全麦粉给买回来了。顺便让自己心情好,感觉好,觉得没有做不到的,于是又买了糯米饭、粘米粉、澄面粉,去皮绿豆和红豆沙,回来满坑满谷地收好,兴致勃勃地就开始了实验。
第一开始的是煮意面。我不是最近开始山寨热干面吗?一大半意面,一小半全麦意面放进水里煮。要说以前吃过全麦意面,粗,口感不好,没有普通意面好味道。不过掺在一起吃,搅拌上面酱,尤其是芝麻酱,油盐酱醋葱姜蒜一把下去,谁也没有二话,稀里哗啦就解决了。
我心花怒放。到了四十几了,吃饭不像年轻的时候,肚皮有弹性的,多多吃点,少少吃点,都没有大碍。现在?吃多一点就肚子涨,半天消化不了,这下好,可以少吃点,顶饿还健康,多好多好多好啊!
下面我就来测试面食。
正好朋友的山寨门钉肉饼摆了上来,我兴冲冲地开始继续山寨!
一大早和面,六杯白面,两杯全麦面。嗯,看去就有点脏兮兮的,不那么雪白雪白的可爱哈。等面发起来之后,乖乖,怎么看怎么像再白面里搁了点灰……
做出来得看相也是灰灰的,马上就遭到某人的批评,这像什么?啊?但是,吃了一口,不说话了。点头回去看他的高尔夫转播了。新买的铸铁锅实在是太沉太重,我又没有经验,听见水不响就关火,等着打开一看,还没有焦香呢。算了,这次是第一次呗。
懒得包那么多包子,擀了一大块,两边一叠,中间搁肉馅,一合,放在我的洋饼铛里烤了快馅饼。这个效果就比门钉肉饼要好一点。某人听见是牛肉馅的,马上皱眉毛,细细地品尝一回,点头,过关。难得啊!
那一天,最成功的,是自制披萨!擀了个圆饼,放上自制的番茄酱,放点奶酪和肉条。很棒。(自制的番茄酱也容易,就是把小的樱桃番茄放在最小火的烤炉里,用烤盘烤,放一点点油一点点盐,等烤上两个三个钟头,看番茄都皱皮了,就开大火烤成略干的番茄,取出来,摊凉,用搅拌器打碎即成。装瓶等待以后做意面酱或,披萨用。)最近真的是好的老妈子,还自制了米酒。放在冰箱里,一打开瓶子,米酒在里面噗噗地海冒泡呢!
最后一步是做棕米饭。
哎呀额滴妈呀,某人从饭上桌就开始批评。我为什么要吃棕米,白米怎么不好啦,这个究竟是什么讲究,哇啦哇啦没完没了。假如前两年还是转型进入中年的唠叨,现在就是全面的中年综合症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地啰嗦,我翻出网上资料,告诉他如何如何好,然后指出现在少吃饭不涨肚是如何如何重要,顺便点一下他那日渐突起的中部,总之他还是不满意。不满意我就得改进,第一是炒饭,发现用棕米炒饭非常硬实,一粒一粒地很有嚼劲,这就勉强安顿了一下他。然后尝试着做棕米鳄梨饭,简单来说,就是番茄鳄梨洋葱加盐和油拌饭。大家也都还满意……
最令某人满意的,是山寨绿豆糕
这个是网上来的手工绿豆糕。简单食谱如下,转自皮皮美食:
材料: 16块 (8-10人份)去皮绿豆 一袋 300g,红豆馅 一袋 500g,白糖 1cup ,玉米油 2 table spoon
做法:
1,绿豆泡2个小时,盖上锡箔纸,大火蒸3小时;
2,用勺子慢慢的将其碾碎,(慢工出细活,我家小子催的厉害,我的就不是很细,如果有blender 最好打一下)
3,锅里放1 table spoon 玉米油,白糖 1 cup中火3-4,放入豆泥,缓慢的翻炒,一直到水分干,手捏可以成型,翻炒时候,基本没有水气起来,为准。(这个步骤,实在是太累了,手都炒酸了),取出,备用;
4,锅里放1 table spoon 玉米油,中火2-3,放入红豆馅,已经很甜,不要在加糖。一样的方法,把里面的水气炒干,备用。
5,压模,我因为没找到月饼模子,所以,请儿子找了LEGO的东西,做了一个模子(烫洗消毒之后,儿子帮我做成模子);
6,先放一层绿豆,压紧,一层红豆,压紧,再来一层绿豆,压紧。
7,切片,用线把绿豆糕切开。因为我放的油少,所以,刀切会很难看,本来的做法,压模之前,还要混糖,炒制要加猪油;但是我的这个方子相对不腻
我呢,继续山寨之:
我在大统华买的去皮绿豆,红豆沙也是在大统华买的。去皮绿豆是泰国产品,红豆沙是奇华牌玫瑰豆沙,我觉得不是太甜,比较适合。
至于做的过程呢,我是没有那么认真的,什么又累又长的过程,都很不对我的脾气,所以我就一步一步地山寨了。泡绿豆,大约两三个钟头吧,蒸绿豆,我用的电子高压锅,放在“蹄筋/豆类”档上,我就干别的去了。然后,我用搅拌器把绿豆细细地打碎了,炒绿豆红豆,就是大致看着糖化了,捏一下感觉不错就行了。放在容器里按实,倒出来是用薄刃的刀切的 ,效果还好。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也是还行就好了,所谓化神奇为腐朽,就是这么来的……
晚饭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告诉某人,这么这么和谁谁谁聊着,说应该给孩子的饮食中加粗粮,比如意面,加一半全麦意面,做包子饺子,白面里掺全麦面,吃白米饭,加上糙米……话还没有说完,某人很传统地回答,也就你迟钝,这么着说了几百年的东西,你今天才想明白?
鉴于对某人顽固不化的消极精神的理解,我对之不予理会,下次购物,先买了全麦意面和棕米(brown rice),再跑去另一家店里把全麦粉给买回来了。顺便让自己心情好,感觉好,觉得没有做不到的,于是又买了糯米饭、粘米粉、澄面粉,去皮绿豆和红豆沙,回来满坑满谷地收好,兴致勃勃地就开始了实验。
第一开始的是煮意面。我不是最近开始山寨热干面吗?一大半意面,一小半全麦意面放进水里煮。要说以前吃过全麦意面,粗,口感不好,没有普通意面好味道。不过掺在一起吃,搅拌上面酱,尤其是芝麻酱,油盐酱醋葱姜蒜一把下去,谁也没有二话,稀里哗啦就解决了。
我心花怒放。到了四十几了,吃饭不像年轻的时候,肚皮有弹性的,多多吃点,少少吃点,都没有大碍。现在?吃多一点就肚子涨,半天消化不了,这下好,可以少吃点,顶饿还健康,多好多好多好啊!
下面我就来测试面食。
正好朋友的山寨门钉肉饼摆了上来,我兴冲冲地开始继续山寨!
一大早和面,六杯白面,两杯全麦面。嗯,看去就有点脏兮兮的,不那么雪白雪白的可爱哈。等面发起来之后,乖乖,怎么看怎么像再白面里搁了点灰……
做出来得看相也是灰灰的,马上就遭到某人的批评,这像什么?啊?但是,吃了一口,不说话了。点头回去看他的高尔夫转播了。新买的铸铁锅实在是太沉太重,我又没有经验,听见水不响就关火,等着打开一看,还没有焦香呢。算了,这次是第一次呗。
懒得包那么多包子,擀了一大块,两边一叠,中间搁肉馅,一合,放在我的洋饼铛里烤了快馅饼。这个效果就比门钉肉饼要好一点。某人听见是牛肉馅的,马上皱眉毛,细细地品尝一回,点头,过关。难得啊!
那一天,最成功的,是自制披萨!擀了个圆饼,放上自制的番茄酱,放点奶酪和肉条。很棒。(自制的番茄酱也容易,就是把小的樱桃番茄放在最小火的烤炉里,用烤盘烤,放一点点油一点点盐,等烤上两个三个钟头,看番茄都皱皮了,就开大火烤成略干的番茄,取出来,摊凉,用搅拌器打碎即成。装瓶等待以后做意面酱或,披萨用。)最近真的是好的老妈子,还自制了米酒。放在冰箱里,一打开瓶子,米酒在里面噗噗地海冒泡呢!
最后一步是做棕米饭。
哎呀额滴妈呀,某人从饭上桌就开始批评。我为什么要吃棕米,白米怎么不好啦,这个究竟是什么讲究,哇啦哇啦没完没了。假如前两年还是转型进入中年的唠叨,现在就是全面的中年综合症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地啰嗦,我翻出网上资料,告诉他如何如何好,然后指出现在少吃饭不涨肚是如何如何重要,顺便点一下他那日渐突起的中部,总之他还是不满意。不满意我就得改进,第一是炒饭,发现用棕米炒饭非常硬实,一粒一粒地很有嚼劲,这就勉强安顿了一下他。然后尝试着做棕米鳄梨饭,简单来说,就是番茄鳄梨洋葱加盐和油拌饭。大家也都还满意……
最令某人满意的,是山寨绿豆糕
这个是网上来的手工绿豆糕。简单食谱如下,转自皮皮美食:
材料: 16块 (8-10人份)去皮绿豆 一袋 300g,红豆馅 一袋 500g,白糖 1cup ,玉米油 2 table spoon
做法:
1,绿豆泡2个小时,盖上锡箔纸,大火蒸3小时;
2,用勺子慢慢的将其碾碎,(慢工出细活,我家小子催的厉害,我的就不是很细,如果有blender 最好打一下)
3,锅里放1 table spoon 玉米油,白糖 1 cup中火3-4,放入豆泥,缓慢的翻炒,一直到水分干,手捏可以成型,翻炒时候,基本没有水气起来,为准。(这个步骤,实在是太累了,手都炒酸了),取出,备用;
4,锅里放1 table spoon 玉米油,中火2-3,放入红豆馅,已经很甜,不要在加糖。一样的方法,把里面的水气炒干,备用。
5,压模,我因为没找到月饼模子,所以,请儿子找了LEGO的东西,做了一个模子(烫洗消毒之后,儿子帮我做成模子);
6,先放一层绿豆,压紧,一层红豆,压紧,再来一层绿豆,压紧。
7,切片,用线把绿豆糕切开。因为我放的油少,所以,刀切会很难看,本来的做法,压模之前,还要混糖,炒制要加猪油;但是我的这个方子相对不腻
我呢,继续山寨之:
我在大统华买的去皮绿豆,红豆沙也是在大统华买的。去皮绿豆是泰国产品,红豆沙是奇华牌玫瑰豆沙,我觉得不是太甜,比较适合。
至于做的过程呢,我是没有那么认真的,什么又累又长的过程,都很不对我的脾气,所以我就一步一步地山寨了。泡绿豆,大约两三个钟头吧,蒸绿豆,我用的电子高压锅,放在“蹄筋/豆类”档上,我就干别的去了。然后,我用搅拌器把绿豆细细地打碎了,炒绿豆红豆,就是大致看着糖化了,捏一下感觉不错就行了。放在容器里按实,倒出来是用薄刃的刀切的 ,效果还好。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也是还行就好了,所谓化神奇为腐朽,就是这么来的……
Thursday, October 6, 2011
竞选规则决定结果?Campaign ‘wizard’ Stephen Carter helps decide Tory leadership
Campaign ‘wizard’ Stephen Carter helps decide Tory leadership
上周六,忙了整整一天。
周五晚上去瞻仰遗容,一夜辗转。早起是轮到我上周六班,因为葬礼宣布的时间太短,来不及请假或和同事换班,只能午饭赶去赶来。一日心情阴郁,面色难看。还好周六没有什么客流,勉强混过去。下班,去投票,晚上,和几个热心的朋友去看竞选结果。到了半夜,等了一夜的人灰心地离开,以为是绝对赢定了的选举,败在第二名手下。
规则。竞选的规则。
进入第二轮投票之前,大家也都多多少少有点对上次竞选的忐忑。五年前的竞选,就是第一轮没有人得到超过百分之五十加一票的结果,进入第二轮选举时,第三名突然加多很多选票,一举跳过前两名成为第一。可是,没有人得到百分之五十的选票,于是,第三名退出,他的选票上的第二选择加到第一第二名的选票上,创造了一时奇迹-偶然省长。这一次,又是几乎同样的事情发生。只是,第一名被第二名击败,因为第三名的第二选择。
够糊涂了吧?
我们也这么认为。第二轮投票后的结果,是第一名高过第二名四千五千票,可是,第三名的第二选择是给了第二名,那么第二名靠了自己的选票,和第三名的第二选择,超过第一,有一次偶然的成功。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就是必然,在这种竞选中,已经是第三次出现意外。规则,就是按住第一名的手,让后来的两名选手联合上来击败第一名。如此运动,在体育界大概很快被淘汰,但是,在决定一省之长的大事上,就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让人沮丧。
当然啦,不是靠规则取胜的胜利者失望,是领先的人的失望。
另外,让我们失望。是因为这一次一路领先的第一名,是一个华裔,第三代后裔。
华人从政不多,能够进入主流参选,得到多数派洋人支持的更少。周六让大家都很沮丧。在一起,大家共同去拉了不少成员投票。但是,也有一定不要选他,要选其他人的华人。本来么,民主世界,各有选择,但是,为了投机,为了自身利益投反对票的不少,实在令人不得不长吁一口气,为什么就是华人是散沙,老印就绝对不做这档子事呢?
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这个竞选班子大概也很重要。一时头绪万千,发泄一把,继续忙去了
上周六,忙了整整一天。
周五晚上去瞻仰遗容,一夜辗转。早起是轮到我上周六班,因为葬礼宣布的时间太短,来不及请假或和同事换班,只能午饭赶去赶来。一日心情阴郁,面色难看。还好周六没有什么客流,勉强混过去。下班,去投票,晚上,和几个热心的朋友去看竞选结果。到了半夜,等了一夜的人灰心地离开,以为是绝对赢定了的选举,败在第二名手下。
规则。竞选的规则。
进入第二轮投票之前,大家也都多多少少有点对上次竞选的忐忑。五年前的竞选,就是第一轮没有人得到超过百分之五十加一票的结果,进入第二轮选举时,第三名突然加多很多选票,一举跳过前两名成为第一。可是,没有人得到百分之五十的选票,于是,第三名退出,他的选票上的第二选择加到第一第二名的选票上,创造了一时奇迹-偶然省长。这一次,又是几乎同样的事情发生。只是,第一名被第二名击败,因为第三名的第二选择。
够糊涂了吧?
我们也这么认为。第二轮投票后的结果,是第一名高过第二名四千五千票,可是,第三名的第二选择是给了第二名,那么第二名靠了自己的选票,和第三名的第二选择,超过第一,有一次偶然的成功。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就是必然,在这种竞选中,已经是第三次出现意外。规则,就是按住第一名的手,让后来的两名选手联合上来击败第一名。如此运动,在体育界大概很快被淘汰,但是,在决定一省之长的大事上,就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让人沮丧。
当然啦,不是靠规则取胜的胜利者失望,是领先的人的失望。
另外,让我们失望。是因为这一次一路领先的第一名,是一个华裔,第三代后裔。
华人从政不多,能够进入主流参选,得到多数派洋人支持的更少。周六让大家都很沮丧。在一起,大家共同去拉了不少成员投票。但是,也有一定不要选他,要选其他人的华人。本来么,民主世界,各有选择,但是,为了投机,为了自身利益投反对票的不少,实在令人不得不长吁一口气,为什么就是华人是散沙,老印就绝对不做这档子事呢?
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这个竞选班子大概也很重要。一时头绪万千,发泄一把,继续忙去了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由《斗士》看下去……
夏天电影看得有点收不了尾,中间看着看着非常兴奋,于是在图书馆又订了好几部想看没有看的电影。开学了才通知到了一部《斗士》(《The Fighter》)。到底开学了,事儿多,放在门口,进门看见出门看见,就是没有时间看。周末还要忙,星期四咬咬牙,不健身,看电影!
很不错的电影。没有等到《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不知道如何比较,但是这是2010年大片中,最喜欢的电影。《城中大盗》与之相比较,就流于更多的刺激和动作行动片上去了。演员,两个电影里的配角都得到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赢得大奖的,也值得赢得大奖的,无疑是《斗士》里的迪克·艾克朗德(Dicky Eklund)的扮演者,Christian Bale克里斯提安·贝尔。而主角马克·威尔伯格(Mark Wahllburg)和本·阿弗莱克相比,也更真实地表现出蓝领工人在生活中向上的挣扎的突破。故事上,《斗士》更具有生活化,影片中的主角生活的背景,也是在麻省的小镇,但是,是那种规规矩矩但没有什么出路,蓝领及后代都是淹没在平平淡淡的一代又一代的没有出头的平静中的家庭生活的矛盾中。《城中大盗》里,就更富戏剧化的枪战,抢劫和血腥和联邦调查局和警察局的刺激的故事。两相比较,个人感觉《斗士》里的矛盾更为真实,因而人物的表演表达,就更为出色,加上一批出色的配角对人物的理解和演绎,使故事的向上的结局来得是非常的激动人心,但是又很实在朴实。
我不喜欢拳击。其实我是相当有承受力的女性,和儿子家人一起看动作片科幻片和很多体育运动,都能非常投入享受,但是我不太能接受拳击,太过血腥和暴力,看那一拳下去,肌肉暴起,被击中的对手受击后的冲击,几乎让我不可忍受。可是,《斗士》很直接地让我明白拳击是一个平民可以接受,可以参与,不需要巨额投资,不需要超常智慧,甚至不需要极端体育天赋的运动,和平民蓝领的工人阶层接近,深入人心。这也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在一个工业革命中重要的如今已衰败了的小镇里,拳击运动员迪克的成功,是如何让他成为小镇的英雄,但这成功的之后,又是如何看着他颓废下去,沉浸于毒品中幻想自己能够重新回到当年的辉煌的残酷却平凡的日子。这个日子充满了家庭的矛盾,一个混杂的家庭,母亲和前夫和现在伴侣的一大堆不成器的成年的孩子们,有着传统的家庭价值,但又有着对各种他们认为威胁他们的拥有的偏见的庸俗的成见。里面牵涉到女性角色争夺主角注意力的几场戏,都演得极端生活化,很真实的残酷。
最核心的故事,是迪克的异父弟弟,米奇·沃德的非同寻常的成功。米奇也许还没有他哥哥的灵动聪明和天赋的眼光,但他比哥哥拥有的,是失败后的不肯放弃,是不肯重复哥哥的最大的错误,吸毒而越界而入狱。他的故事,真实的和电影上的,都比较单一化,没有哥哥的戏剧,当然他的出人意料的比赛成绩确实是事实,这个电影整个就是在真实的故事上发生的。而我的深入一点的阅读,更发现主角的扮演者,马克·威尔伯格本身,年轻的时候和犯罪生涯擦边,以企图谋杀罪的少年入狱,到幡然悔悟,投身演艺界一举成名的曲折故事。他为米奇的生涯着迷,因而执着地坚持着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背景故事。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奥斯卡,更是对他到此为止演技生涯的一个精彩小结。
夏天之前看的电影,有《到犹马310火车》。我是罗素·克劳的影迷,他的电影我几乎都有看过,在这之后又看了罗素·克劳的《三天之后》,我另外看了一部他近年拍的《State of Play》。都可以一看,但都略有不那么激动人心的偏差。三部影片中,最好的,应该还是《犹马火车》,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出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是一个很少见的年少成名,但一直没有被限定角色范围的演员。凭借天赋实力,他游刃有余地在好莱坞大片(《蝙蝠侠》和《终结者》)里的科幻动漫人物,到冷酷瘆人的系列杀人犯(《美国杀人狂》),到平凡的小人物(《犹马火车》和(《斗士》)里自由出入。几乎所有参加的影片,他都能充分展现演技,不被人物和角色限定,这次获得奥斯卡,更是确定他是好莱坞的一流演员之一。
罗素·克劳无疑是另外一个出色的一流演员。只是这几年的影片,都没有任何突破,没有重复他在《角斗士》、《美丽心灵》和《怒海争锋:极地远征》里的角色与演员和故事背景交相辉映的光辉。《犹马火车》他演得并不错,但是,故事和人物的设计一直都有不那么确定,不知道究竟想把他的角色变成一个彻底的坏蛋,还是确定为忍不住偶尔一现人性的普通人物,故事因而受到影响。人物的似乎超越史实的摆酷,令故事有点脱节,因而不能感染人。尤其对照克里斯蒂安形象的逐渐的展示人物内心,在想做儿子眼中自己认定的英雄,还是羸弱地退后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被欺压的老百姓的挣扎中的突破,表现出了很让人信服的层次和深度。对比之下,克劳的人物塑造就略显单薄了。在《三日之后》(还是很不喜欢这部片子),他的角色有很多很有力的故事的铺垫,但是还是一个很单薄的故事,尤其配角单层次的描写和表演,令一部本来在故事上就有所缺陷的影片,进一步失去吸引力。
《The State of Play》(《绝对阴谋》)是克劳的三部电影中,在故事发展上最吸引人的影片。(当然不能算很不成功的《罗宾汉》,我数了数,近几年罗素·克劳的片子我好像都算看过了。)这里面的几个主角我都交叉看过。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和海伦·米伦都是时下当红演员。本不是我欣赏的演员,但是,在《绝对阴谋》里表现比较中规中矩,让我感觉也许一个矛盾的无法逃脱世俗诱惑的中年男人,自我感觉极好,才干思维都是中上的人,就是可以给他的一个很好的标签。瑞秋·麦克亚当斯,是《时空穿越者的妻子》的女主角,在新版《福尔摩斯》都是熠熠闪光的明星,还出现在一部我近来看过也很喜欢的《晨间新闻》(《Morning Glory》),那是和我最欣赏的好莱坞演员哈里森·福特合作的电影。在这里面对罗素·克劳,和海伦·米伦都毫不逊色。海伦·米伦是英国老牌演技派演员,几乎可以和朱迪·邓奇(Judy Dench)相媲美的女演员,她们两人反其道而行,在追求美貌青春的好莱坞大行其事,年年都在艺术追求和刺激动作大片中游刃自如,光彩夺目。
《绝对阴谋》是一个阴谋片,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紧凑丰满,看过很有兴味。对罗素来说,取代中途退出的布莱特·彼特,是轻而易举的选择,故事人物和结构,都是这几年他比较好的影片之一。
夏天还看了另一部阴谋片,叫作《捉刀手》(《Ghost Writer》)。这部片子故事色彩阴沉非常,故事也很低沉,但是是一部很完整的推理片。不过,值得一看都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这部影片整个都是影射东尼·布莱尔的,另一个就是皮埃尔·布鲁斯南和伊万·迈克艾格的演技。很好玩的是,和《绝对阴谋》一样,这个也是英国人的创造。《绝对阴谋》是把故事完全搬到了美国的背景中,而《捉刀手》就是极端讽刺东尼·布莱尔和美国政府-尤其是布什政府的超越平常的关系,最后更是不客气地影射指责布莱尔在大学期间通过他太太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收买成为特工,在CIA的名单上,所以紧跟美国亦步亦趋地打伊拉克和反恐战争。看了,就想这英国人对布什真的是恨之入骨,连带对布莱尔的不满都要推到美国人身上……
《绝对阴谋》最初是布拉德·彼特准备出演的片子,个人偏见地认为,他比罗素·克劳的分量还是要轻太多。我看过这几年他演出的电影,严肃的认真的,如《通天塔》,《本杰明·巴顿的奇怪生涯》,以及大片性质的《特洛伊》,《斯密斯夫妇》 《十一罗汉》系列,《阅后即焚》《恶棍杀手》(妈呀,我看了这么多电影?),除了Benjiemin Button,我都多多少少地不喜欢。只有在《阅后即焚》里面,他扮演一个金发碧眼,外表吸引人的体面傻瓜,我才觉得很贴切,其他,多少靠他的美貌青春吧,不算低档,容貌和演技都可以一提,但是不到一流水准。至少不稳定,和本·阿弗莱克同样,是略高一个档次的明星。
在《阅后即焚》里面,是他和另一个好莱坞鼎鼎有名的大明星乔治·科鲁尼多次合作之一,影片是科恩兄弟的制作。很典型的科恩,和他们的另外作品《Fargo》及《黑金事业》一摸一样的怪异,有着独特的幽默和黑色的暴力的表达,电影会很正常地跟踪一些平常的人物,小人物,突然故事和人物都会做出极端无法理解的行为变化,让故事完全岔到完全不可预料的方向上去。大概他们的表现手法是故意逆反大家通俗猜测故事结局,表现出人物世事变幻莫测的本意,但是,个个都让人,让我看了很不舒服。我对他们整个制作都要画上句号,打叉了事,偏偏《黑金事业》又因为有个极端出色的演员,把怪异的故事和怪异的人物表现得可以理喻的怪异。而乔治·科鲁尼,和彼特一样,都是我认为被估计评价过高的好莱坞明星,不坏,但也就是明星。比如他的严肃片子,《Syriana》(《叙利亚纳》)《美国人》,都是得到极端好评,我看了万分郁闷的电影。《叙利亚纳》的发展和《通天塔》一样,也是很严肃很认真很是企图用影片表达现实的复杂和世界的错谬,可是故事发展如同蜗牛一般地停滞不动,突然一下跳跃,然后又回到不对等故事等待中,最后是一个很出乎意料的结局,郁闷非常地结束了。大片中间,我最喜欢的是不太出名的《迈克·克雷顿》)(再次感慨我看电影的速度和数量),而不是那么喜欢通俗卖座的《Up in the Air 》,《Leatherhead》因为女主角是我欣赏的蕾妮·齐薇格,加上故事的轻度喜剧,所以还能看个轻松。《迈克·克雷顿》比较好的,一个还是好的演员,女主角是极其丑陋但又极有才华的蒂达·史云顿,故事也紧凑很吸引人,一直到故事终结,完整地讲了一个很出色的故事,和故事中人的发展。我很奇怪他为什么不去多拍好的故事,而是一心拍那些奇怪的实验性质的影片,或者干脆懒洋洋地在电影里表演他吸引人的自己,比如在《十一罗汉》系列里一样。这个,大概是比彼特更高一点点的好莱坞明星。明星而已,不是演员。和克劳与贝尔比,都缺乏演技上的压倒一切的重量和认真。
有些演员,天生就是比别人美貌,如彼特和科鲁尼,咳,也算上本·阿弗莱克吧,你不可能要求他不漂亮,但是,在漂亮的外貌下的实力,才是实实在在在影坛长久立足的根本,和女明星一样,等老了,就不能靠外貌吃饭了。这几个,比完全没有实力没有思想的演员们,还是高超许多,只是,在我心目中,离演技派演员,还差了几个档次,看他们的电影,多数是看着玩,不那么能当真。有好的故事,好的片子,也能打动我,而真正令我喜爱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题材故事里,都能直接跳出来,让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演技,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出来的本事。比如,《斗士》里的吸毒的过气蓝领拳击手,所以,看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故事里的沉浸,是一种享受。
很不错的电影。没有等到《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不知道如何比较,但是这是2010年大片中,最喜欢的电影。《城中大盗》与之相比较,就流于更多的刺激和动作行动片上去了。演员,两个电影里的配角都得到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赢得大奖的,也值得赢得大奖的,无疑是《斗士》里的迪克·艾克朗德(Dicky Eklund)的扮演者,Christian Bale克里斯提安·贝尔。而主角马克·威尔伯格(Mark Wahllburg)和本·阿弗莱克相比,也更真实地表现出蓝领工人在生活中向上的挣扎的突破。故事上,《斗士》更具有生活化,影片中的主角生活的背景,也是在麻省的小镇,但是,是那种规规矩矩但没有什么出路,蓝领及后代都是淹没在平平淡淡的一代又一代的没有出头的平静中的家庭生活的矛盾中。《城中大盗》里,就更富戏剧化的枪战,抢劫和血腥和联邦调查局和警察局的刺激的故事。两相比较,个人感觉《斗士》里的矛盾更为真实,因而人物的表演表达,就更为出色,加上一批出色的配角对人物的理解和演绎,使故事的向上的结局来得是非常的激动人心,但是又很实在朴实。
我不喜欢拳击。其实我是相当有承受力的女性,和儿子家人一起看动作片科幻片和很多体育运动,都能非常投入享受,但是我不太能接受拳击,太过血腥和暴力,看那一拳下去,肌肉暴起,被击中的对手受击后的冲击,几乎让我不可忍受。可是,《斗士》很直接地让我明白拳击是一个平民可以接受,可以参与,不需要巨额投资,不需要超常智慧,甚至不需要极端体育天赋的运动,和平民蓝领的工人阶层接近,深入人心。这也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在一个工业革命中重要的如今已衰败了的小镇里,拳击运动员迪克的成功,是如何让他成为小镇的英雄,但这成功的之后,又是如何看着他颓废下去,沉浸于毒品中幻想自己能够重新回到当年的辉煌的残酷却平凡的日子。这个日子充满了家庭的矛盾,一个混杂的家庭,母亲和前夫和现在伴侣的一大堆不成器的成年的孩子们,有着传统的家庭价值,但又有着对各种他们认为威胁他们的拥有的偏见的庸俗的成见。里面牵涉到女性角色争夺主角注意力的几场戏,都演得极端生活化,很真实的残酷。
最核心的故事,是迪克的异父弟弟,米奇·沃德的非同寻常的成功。米奇也许还没有他哥哥的灵动聪明和天赋的眼光,但他比哥哥拥有的,是失败后的不肯放弃,是不肯重复哥哥的最大的错误,吸毒而越界而入狱。他的故事,真实的和电影上的,都比较单一化,没有哥哥的戏剧,当然他的出人意料的比赛成绩确实是事实,这个电影整个就是在真实的故事上发生的。而我的深入一点的阅读,更发现主角的扮演者,马克·威尔伯格本身,年轻的时候和犯罪生涯擦边,以企图谋杀罪的少年入狱,到幡然悔悟,投身演艺界一举成名的曲折故事。他为米奇的生涯着迷,因而执着地坚持着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背景故事。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奥斯卡,更是对他到此为止演技生涯的一个精彩小结。
夏天之前看的电影,有《到犹马310火车》。我是罗素·克劳的影迷,他的电影我几乎都有看过,在这之后又看了罗素·克劳的《三天之后》,我另外看了一部他近年拍的《State of Play》。都可以一看,但都略有不那么激动人心的偏差。三部影片中,最好的,应该还是《犹马火车》,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出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是一个很少见的年少成名,但一直没有被限定角色范围的演员。凭借天赋实力,他游刃有余地在好莱坞大片(《蝙蝠侠》和《终结者》)里的科幻动漫人物,到冷酷瘆人的系列杀人犯(《美国杀人狂》),到平凡的小人物(《犹马火车》和(《斗士》)里自由出入。几乎所有参加的影片,他都能充分展现演技,不被人物和角色限定,这次获得奥斯卡,更是确定他是好莱坞的一流演员之一。
罗素·克劳无疑是另外一个出色的一流演员。只是这几年的影片,都没有任何突破,没有重复他在《角斗士》、《美丽心灵》和《怒海争锋:极地远征》里的角色与演员和故事背景交相辉映的光辉。《犹马火车》他演得并不错,但是,故事和人物的设计一直都有不那么确定,不知道究竟想把他的角色变成一个彻底的坏蛋,还是确定为忍不住偶尔一现人性的普通人物,故事因而受到影响。人物的似乎超越史实的摆酷,令故事有点脱节,因而不能感染人。尤其对照克里斯蒂安形象的逐渐的展示人物内心,在想做儿子眼中自己认定的英雄,还是羸弱地退后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被欺压的老百姓的挣扎中的突破,表现出了很让人信服的层次和深度。对比之下,克劳的人物塑造就略显单薄了。在《三日之后》(还是很不喜欢这部片子),他的角色有很多很有力的故事的铺垫,但是还是一个很单薄的故事,尤其配角单层次的描写和表演,令一部本来在故事上就有所缺陷的影片,进一步失去吸引力。
《The State of Play》(《绝对阴谋》)是克劳的三部电影中,在故事发展上最吸引人的影片。(当然不能算很不成功的《罗宾汉》,我数了数,近几年罗素·克劳的片子我好像都算看过了。)这里面的几个主角我都交叉看过。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和海伦·米伦都是时下当红演员。本不是我欣赏的演员,但是,在《绝对阴谋》里表现比较中规中矩,让我感觉也许一个矛盾的无法逃脱世俗诱惑的中年男人,自我感觉极好,才干思维都是中上的人,就是可以给他的一个很好的标签。瑞秋·麦克亚当斯,是《时空穿越者的妻子》的女主角,在新版《福尔摩斯》都是熠熠闪光的明星,还出现在一部我近来看过也很喜欢的《晨间新闻》(《Morning Glory》),那是和我最欣赏的好莱坞演员哈里森·福特合作的电影。在这里面对罗素·克劳,和海伦·米伦都毫不逊色。海伦·米伦是英国老牌演技派演员,几乎可以和朱迪·邓奇(Judy Dench)相媲美的女演员,她们两人反其道而行,在追求美貌青春的好莱坞大行其事,年年都在艺术追求和刺激动作大片中游刃自如,光彩夺目。
《绝对阴谋》是一个阴谋片,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紧凑丰满,看过很有兴味。对罗素来说,取代中途退出的布莱特·彼特,是轻而易举的选择,故事人物和结构,都是这几年他比较好的影片之一。
夏天还看了另一部阴谋片,叫作《捉刀手》(《Ghost Writer》)。这部片子故事色彩阴沉非常,故事也很低沉,但是是一部很完整的推理片。不过,值得一看都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这部影片整个都是影射东尼·布莱尔的,另一个就是皮埃尔·布鲁斯南和伊万·迈克艾格的演技。很好玩的是,和《绝对阴谋》一样,这个也是英国人的创造。《绝对阴谋》是把故事完全搬到了美国的背景中,而《捉刀手》就是极端讽刺东尼·布莱尔和美国政府-尤其是布什政府的超越平常的关系,最后更是不客气地影射指责布莱尔在大学期间通过他太太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收买成为特工,在CIA的名单上,所以紧跟美国亦步亦趋地打伊拉克和反恐战争。看了,就想这英国人对布什真的是恨之入骨,连带对布莱尔的不满都要推到美国人身上……
《绝对阴谋》最初是布拉德·彼特准备出演的片子,个人偏见地认为,他比罗素·克劳的分量还是要轻太多。我看过这几年他演出的电影,严肃的认真的,如《通天塔》,《本杰明·巴顿的奇怪生涯》,以及大片性质的《特洛伊》,《斯密斯夫妇》 《十一罗汉》系列,《阅后即焚》《恶棍杀手》(妈呀,我看了这么多电影?),除了Benjiemin Button,我都多多少少地不喜欢。只有在《阅后即焚》里面,他扮演一个金发碧眼,外表吸引人的体面傻瓜,我才觉得很贴切,其他,多少靠他的美貌青春吧,不算低档,容貌和演技都可以一提,但是不到一流水准。至少不稳定,和本·阿弗莱克同样,是略高一个档次的明星。
在《阅后即焚》里面,是他和另一个好莱坞鼎鼎有名的大明星乔治·科鲁尼多次合作之一,影片是科恩兄弟的制作。很典型的科恩,和他们的另外作品《Fargo》及《黑金事业》一摸一样的怪异,有着独特的幽默和黑色的暴力的表达,电影会很正常地跟踪一些平常的人物,小人物,突然故事和人物都会做出极端无法理解的行为变化,让故事完全岔到完全不可预料的方向上去。大概他们的表现手法是故意逆反大家通俗猜测故事结局,表现出人物世事变幻莫测的本意,但是,个个都让人,让我看了很不舒服。我对他们整个制作都要画上句号,打叉了事,偏偏《黑金事业》又因为有个极端出色的演员,把怪异的故事和怪异的人物表现得可以理喻的怪异。而乔治·科鲁尼,和彼特一样,都是我认为被估计评价过高的好莱坞明星,不坏,但也就是明星。比如他的严肃片子,《Syriana》(《叙利亚纳》)《美国人》,都是得到极端好评,我看了万分郁闷的电影。《叙利亚纳》的发展和《通天塔》一样,也是很严肃很认真很是企图用影片表达现实的复杂和世界的错谬,可是故事发展如同蜗牛一般地停滞不动,突然一下跳跃,然后又回到不对等故事等待中,最后是一个很出乎意料的结局,郁闷非常地结束了。大片中间,我最喜欢的是不太出名的《迈克·克雷顿》)(再次感慨我看电影的速度和数量),而不是那么喜欢通俗卖座的《Up in the Air 》,《Leatherhead》因为女主角是我欣赏的蕾妮·齐薇格,加上故事的轻度喜剧,所以还能看个轻松。《迈克·克雷顿》比较好的,一个还是好的演员,女主角是极其丑陋但又极有才华的蒂达·史云顿,故事也紧凑很吸引人,一直到故事终结,完整地讲了一个很出色的故事,和故事中人的发展。我很奇怪他为什么不去多拍好的故事,而是一心拍那些奇怪的实验性质的影片,或者干脆懒洋洋地在电影里表演他吸引人的自己,比如在《十一罗汉》系列里一样。这个,大概是比彼特更高一点点的好莱坞明星。明星而已,不是演员。和克劳与贝尔比,都缺乏演技上的压倒一切的重量和认真。
有些演员,天生就是比别人美貌,如彼特和科鲁尼,咳,也算上本·阿弗莱克吧,你不可能要求他不漂亮,但是,在漂亮的外貌下的实力,才是实实在在在影坛长久立足的根本,和女明星一样,等老了,就不能靠外貌吃饭了。这几个,比完全没有实力没有思想的演员们,还是高超许多,只是,在我心目中,离演技派演员,还差了几个档次,看他们的电影,多数是看着玩,不那么能当真。有好的故事,好的片子,也能打动我,而真正令我喜爱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题材故事里,都能直接跳出来,让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演技,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出来的本事。比如,《斗士》里的吸毒的过气蓝领拳击手,所以,看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故事里的沉浸,是一种享受。
Monday, October 3, 2011
沉沉寒意
今年秋天持续了很长。
昨天预报是要变天,到了下午又热了起来。阳光下的阳台上的花朵仍然在盛放,从屋里抬头不经意地一看,还仿佛觉得是夏天的景象。只是背景的沙果树果子颗颗红透,树叶绿色也是间隔着黄色,色泽鲜明却又非常的成熟。清晨离开家的时候,寒意就分外的重,在路口停在红绿灯前,看着路边挺拔的树干上的树叶,完美地坚持着秋天的延续,美丽异常。
一个朋友,虽然不是走得那么近,但也是非常熟悉的朋友,轻轻离开了。和她淡淡的从容的温和的性格一般,轻轻地走了。她才四十九,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正如名誉金钱和权位阻挡不住死亡一般,亲人的爱和对亲人的牵挂,也挡不住生死的变化。
坐在灵堂里,脑海里翻翻复复地重复:生死契阔,生死契阔,生死契阔。几位朋友来,去,坐下,静静地沉思,过来附耳轻轻说,你看她多平静,她走得安详。另一边的朋友轻轻说,她脸上还有痛苦的停留呢。我看不出来痛苦,我也看不出来平静,死亡改变了她,在富丽堂皇的棺木里的女子,不是我认识的那一个人。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牵挂,一个人就没有了。我试图想,可我什么也想不出来。灵堂空气里没有死亡,只有轻微的仿佛不可觉察的花香,生死契阔,随着尘土而去的,是肉体的泯灭,是物质的缥缈,是一个生命的轻轻的预告。
我感觉自己非常迟钝。
忙的时候感觉很好。和朋友在电话上通知葬礼的时间,电邮里互相通知约定去灵堂的交流,在电话上订购花束,匆匆逆着下班高峰的车流,穿过马路进到花店店堂去看花,都是那么精神抖擞地去,虽然也流泪,但是是那种充实的眼泪,有伤感,但是没有伤痛。面对着她,我却无言,内心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抑郁,好像一个人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对外界的勇敢的无畏的精神焕发的朝气蓬勃的不肯认输的人,一个是面对自己有些犹豫有些无奈却有更多茫然的不可置信的混沌的我。生命的重量把任何语言都变成了无病呻吟,我能讲的话能想的思绪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
她那仍然异常年轻的先生,是她事业的伙伴,她两个儿子的父亲,她的家人和他的家人,在她两个儿子和他的身旁。唯一没有出现的,是她的父母。她曾经答应五年后就退休去陪伴旅行世界的老人。外面的天开始下起小雨,灵车没有出来,殡仪馆的身着黑色服装的工作人员,把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花环搬上车。门前的大树慢慢地落着叶子,身后颜色暗淡的人群红着眼睛慢慢地上车,穿过马路去坟场看她入土。从此,生死契阔。车流在门前的路上来往,没有关系的人,轻轻地滑过。天,阴阴的,凉飕飕的风,跟着人群到马路对面,等待安葬仪式。和几个朋友静静地拥抱,我默默地离开,混入无关的车流一起,离开这一块繁忙城市中心的静谧的绿地。
天,又转晴了,一日就这一刻那么阴冷,过了那一刻,人间继续,万事恢复正常。人来,人走,人来,人走……无言。
之后几天,耳边不时响起她几乎童稚的声音唱出的歌: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昨天预报是要变天,到了下午又热了起来。阳光下的阳台上的花朵仍然在盛放,从屋里抬头不经意地一看,还仿佛觉得是夏天的景象。只是背景的沙果树果子颗颗红透,树叶绿色也是间隔着黄色,色泽鲜明却又非常的成熟。清晨离开家的时候,寒意就分外的重,在路口停在红绿灯前,看着路边挺拔的树干上的树叶,完美地坚持着秋天的延续,美丽异常。
一个朋友,虽然不是走得那么近,但也是非常熟悉的朋友,轻轻离开了。和她淡淡的从容的温和的性格一般,轻轻地走了。她才四十九,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正如名誉金钱和权位阻挡不住死亡一般,亲人的爱和对亲人的牵挂,也挡不住生死的变化。
坐在灵堂里,脑海里翻翻复复地重复:生死契阔,生死契阔,生死契阔。几位朋友来,去,坐下,静静地沉思,过来附耳轻轻说,你看她多平静,她走得安详。另一边的朋友轻轻说,她脸上还有痛苦的停留呢。我看不出来痛苦,我也看不出来平静,死亡改变了她,在富丽堂皇的棺木里的女子,不是我认识的那一个人。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牵挂,一个人就没有了。我试图想,可我什么也想不出来。灵堂空气里没有死亡,只有轻微的仿佛不可觉察的花香,生死契阔,随着尘土而去的,是肉体的泯灭,是物质的缥缈,是一个生命的轻轻的预告。
我感觉自己非常迟钝。
忙的时候感觉很好。和朋友在电话上通知葬礼的时间,电邮里互相通知约定去灵堂的交流,在电话上订购花束,匆匆逆着下班高峰的车流,穿过马路进到花店店堂去看花,都是那么精神抖擞地去,虽然也流泪,但是是那种充实的眼泪,有伤感,但是没有伤痛。面对着她,我却无言,内心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抑郁,好像一个人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对外界的勇敢的无畏的精神焕发的朝气蓬勃的不肯认输的人,一个是面对自己有些犹豫有些无奈却有更多茫然的不可置信的混沌的我。生命的重量把任何语言都变成了无病呻吟,我能讲的话能想的思绪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
她那仍然异常年轻的先生,是她事业的伙伴,她两个儿子的父亲,她的家人和他的家人,在她两个儿子和他的身旁。唯一没有出现的,是她的父母。她曾经答应五年后就退休去陪伴旅行世界的老人。外面的天开始下起小雨,灵车没有出来,殡仪馆的身着黑色服装的工作人员,把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花环搬上车。门前的大树慢慢地落着叶子,身后颜色暗淡的人群红着眼睛慢慢地上车,穿过马路去坟场看她入土。从此,生死契阔。车流在门前的路上来往,没有关系的人,轻轻地滑过。天,阴阴的,凉飕飕的风,跟着人群到马路对面,等待安葬仪式。和几个朋友静静地拥抱,我默默地离开,混入无关的车流一起,离开这一块繁忙城市中心的静谧的绿地。
天,又转晴了,一日就这一刻那么阴冷,过了那一刻,人间继续,万事恢复正常。人来,人走,人来,人走……无言。
之后几天,耳边不时响起她几乎童稚的声音唱出的歌: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