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个三部曲,主角是一个非传统打星型的演员出演的。马特·戴蒙Matt Damon,出生于麻省剑桥,父亲是投资银行家,母亲是儿童教育学教授,他从哈佛大学辍学,投身电影界,和好友本·阿弗莱克编剧并出演《骄阳似我》(Good Will Hunting)赢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主角提名。相信大家都看过《拯救大兵瑞恩》,马特就是里面的大兵瑞恩。他有很重的书生味道,不是阿诺和李维斯或威利斯同一类型的演员。成名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以他好莱坞一流明星的身份为第三世界的消除贫穷和艾滋病的组织出力。
在好莱坞也扮演了很多不同有深度的角色,而他出现在惊险电影《谍影重重》之前,没有太多人看好他,结果,他成为了最具投资效益的好莱坞明星,在他身上投资一元,可以回收二十九元,可谓好的投资,也可以看出他参与了很多商业电影的拍摄,而且相当成功。
波恩三部曲是根据罗伯特朗敦Robert Lundun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看过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那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里面的女主角是加拿大银行的高级职员,在日内瓦开会时撞上这么一件事,卷进间谍反间谍和黑帮暗杀组织的旋涡里的。新的三部曲就是借用了人名和大致的故事情节,其余都现代化地改编了很多桥段。
The Bourne Identity 故事最强的是逻辑性,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一个为什么,因为主角波恩选择性失忆。之所以说选择性失忆,是因为他的本能仍在,他会说好几种语言,打斗起来可以致 人死命,拿到手中的枪轻松地就能解体,可是他不记得他是谁,他为什么身带枪伤在暴风雨地中海中奄奄一息被渔民从海里捞出来,他的大腿里有一个很小的微片, 上面是一个瑞士银行的账户号码。等他到了日内瓦时,在银行顺利地取出保险箱里的各种货币和他的各国护照后,他选择了波恩这个美国人的名字和护照,从此开始 了他寻找自我的过程。
整个过程很不顺利。因为他是CIA的高级杀手,一方面他没有完成任务杀死某个在巴黎流亡的非洲前独裁者,CIA还得继续这一工程;另一方面CIA无法确定他的动机,是否被暴露,为求安全,必须消灭这个爆炸性的目标。但是波恩所参与的这一工程,以及他的存在,都是CIA内部的秘密。负责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还得向上隐瞒一切的前因后果和全部操作过程,在法国等外国领土上非法行动。
波恩第一集的故事结束时,他与玛丽,一个类似吉普赛到处流浪的女子,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摆脱的追踪,到了一个看似世外桃园的地方团聚。
-------------------------------------
一般续集很难拍。看过很多很出色的作品,到了第二部时,只能是自毁声誉(很不幸,小鬼当家就是其中之一的不能拍续集的例子)。但是波恩的故事仍然保持了那一种智慧的紧张,聪明的追踪。没有任何情节是为了追踪或创造大场面而人为强行编制的激动,有的只是逻辑上下一步生存的必须过程。
故事很残酷,但是并不血腥。故事中的很多多重的追踪都是非常巧妙地联系到人物性格的刻画。波恩表现出一个CIA培训出来的高级杀手的本能和机智,总能先他 的对手一步找到目标,找到他需要的信息,但是他还是找不到答案。直到最后,他的短暂的回闪的记忆片段吧他带回他第一次执行任务的地方,也是他几乎陷入险境 的地方。
我最欣赏着部影片的地方在于正反双方都在道德的边缘上挣扎。单层面的惊险电影很愿意简单解决问题,直接把人物分派到黑白对立面上,令观众一目了然却又不胜 厌烦这种低级的处理。故事在波恩的挣扎中使他不能轻易解释他为什么要挣扎,是为了他不能理解放弃的崇高理想,还是为了他不能明了越过的道德底线。他明白自 己是一个战士,但是为了什么他能够超越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为高层的理想夺走他人生命。也许他的失忆是他的潜意识掩盖他在道德和任务之间矛盾的直接选择?
但是惊险电影的快速简捷地从意大利到德国波恩到莫斯科的郊外,几乎是一气呵成。这一集里出现的CIA高层除了敌对方,也有同情和公正的帕梅拉,一个高效而 且有着理想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双方斗智中,有很多很明快的追击场景和在莫斯科的汽车冲撞,如同第一集里的巴黎追踪一样紧张精彩。故事结束时,波恩好像明白了很多,也好像还是模糊。这时,给观众的就是明显的还有续集的感觉了。
——————————————————————————
好莱坞喜欢程式化公式化。一个证明成功的故事,和出色的编剧、导演,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异国风情,加上一个框架和一个一流明星,那么拍第三集、第四集恐怕都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财政资助的了。马特·戴蒙从2002年的第一集波恩后,在很多电影中有出色表现。银幕上涉猎极广而私生活略无丑闻,工作认真并很有创意的马特是近年来好莱坞新型明星的代表。他不算极端英俊,但是非常有邻居男孩的温和略带腼腆的魅力,身手矫健,言行得体,选片有眼光,另外也经常自己出手参与非好莱坞大片的编导,前途光明一片。回到波恩系列是他的选择。
我们总感慨时间飞逝,其实看看好莱坞明星可能更惨,因为他们的每一条皱纹都在几百倍地放大在银幕上,任人品评。这部2007的电影距2002第一部波恩系列片不过五年时间,马特明显老了。对比五年前的清纯男孩,这里的马特/波恩有着无比的沧桑和沉着,看着现实和最后的答案的近前,他没有犹豫,但也更多地关心起那些关心他的人,比以前更加多一些信任那些值得他信任的人。好像我们这些步入中年的女人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对命运的接受后,更容易放松的感觉。
好莱坞解决世界危机的方式方法因每一个创作者的世界观的不同而不同,而每一部影片的世界观很多时候是一种综合的妥协。最简单的无疑是选定一个极端的敌对方,像所有的007和阿诺等人的电影,几乎是漫画似的直线和ABC的逻辑。看完了,很可以一把丢到脑后,不需要去做任何思维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我看上一部007的《皇家赌场》里茱蒂·邓奇发牢骚时乐不可支。她在007犯错后,边走边对着她的助手说,要在冷战期间,这种特工肯定要羞愧得叛逃东方了,卖糕的我很想念冷战和苏联!这无疑是好莱坞很多人的心声。有一个明显的对立方和敌对的要消灭你的敌人,不用去做逻辑分析为什么,他们一定是错,我们一定是对。而且敌人在最后关头之前,一定是顺风顺水,而我方一定是两头顶风逆行,哪个方向都是要死人,死好人的漫画逻辑。一样可以卖票房时,你选择简单还是复杂是三岁孩子也能做的数学题。
可是,在西方和好莱坞庆祝柏林墙轰然倒地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世界其实是公平的。好事一定会带来坏事,就像坏运走到头只能是好运一样。好莱坞并不是一个无头的庞然大物,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机制是靠一些运气,和更多的体系混合而成的。很多的偶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不成其为偶然,而是一种系统的思想火花的冲击的结晶。我偏向于相信,任何一个成功,都是很多偶然的因素的必然结合的产物。
不能说波恩系列是如何的高明的作品或引人深思的作品,但是在娱乐的角度上,能让观众明白创作者的世界观和对世界目前的混乱和秩序的矛盾统一的理解和表现。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要解决一个哲学的世界的问题,但是好的作品必须有让观众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每天见到同一个问题。第三集的开头是一个局外人,一个英国报社记者得到了关于CIA的杀手计划后在报纸上发表评论。于是,强大的情报监察机构马上进入超负荷运转找到情报源头,掐灭这一漏洞的源头的全套运营。在熙熙攘攘的伦敦地铁站里,期望和记者一晤的波恩发现两人的尴尬处境-他们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被暗杀的可能,和CIA进行了一场人流中的斗智斗勇的精彩过程为开头,故事跳到马德里,再到北非的丹吉尔Tangier,之后故事回到纽约CIA培训中心结局。每一地都有每一地的精彩,每一处都有人情和性格的展现。惊险片到这个地步,也算很养眼兼满足好几方面的需求了。
马特拒绝承认还有第四集出现。但是第三集是如此的成功,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评论上,好莱坞的解决方法是,总有一天,明天是另外一天。说不定,多少年后,马特需要一部电影来给自己的演艺事业起死回生的时候,他也许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坚决。这个也不是没有前例的,只是我希望他不要让我们失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