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哈利·波特是跟老大开始看的。当时老大三年级,学校里推销各种书籍,他拿回来跟我说要买,我帮他买过很多书,既然平常说买书我不反对,买玩具我不开心,只能接受了。不过这次的条件是,一定要读完。
书到时,果不其然,他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了。我马上开始实行诺言,和他一起读。是我念,他听。念到第二章时,我来了兴趣,放开他,自己一口气把书看完了,然后跑到书店把第二、第三都买了回来看了。出了第四,新鲜出炉买来看,老大也感兴趣了,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每一年,电影一出来看电影,光碟出来买光碟,小说出来第一时间半夜去买小说,允许儿子一天内把书看完。一直到前年夏天,我们出门旅游,出行前就和老大商量好路上在哪儿买最后的《哈利·波特》书。那一日,我们离开温哥华岛托芬诺到维多利亚,进城前到一家大店买书。一路上,老大嘀嘀咕咕他们要卖完了怎么办,伴着小猪的我们什么时候到的哼唧,把我们烦了个半死。书拿到手,老大二话没说,一夜不睡,把书看完了。我跟着在他们在娱乐场玩水时,坐在草地上,把后背和半边胳膊晒得通红脱皮看完了。
哈利·波特,据老师们和教育学家们说,是引导孩子们重新开始看书的一本书,尤其是男孩子。在感观刺激流行,光碟电视电脑电子游戏充斥的儿童世界里,看电影电视比自己沉浸在一本书里来得快来得容易。可是,什么能代替沉浸在书中世界,任由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带领着,飞翔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飞跃到时间上任何一个临界点,为书中人物喜而喜,悲而悲呢?读书,是无法取代的,无论电子游戏多么地逼真,无论电影电视多么地动人,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人生,理解世界,去探索未知,天下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替代书本。在孩子教育上,能够让孩子读书,读进去,那么父母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当然,光读书不够,可是不读书的后果,是塑造一个不完满的人生。(嘻嘻!)
神聊什么呢?哈利·波特这个话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想说的不少,但一时也不能有个什么总结。故事很长,最突出也最能得到男孩子共鸣的,无疑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的对抗和寻求被接受的过程。
###魔法世界和外界的冲突###
最好看的,还是第一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罗林后来说她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打算写七部那么长,我相信。因为很多故事情节是很连贯的,回头去第一部里寻找蛛丝马迹,几乎很少有前言不搭后语的错落。一开始的故事,要吸引人很不容易,因为写一个怪异的故事很多,写一个孤儿的悲惨故事更多。哈利在姨妈家的最初的童年生涯写得很快,只有几个要点值得看过书又感兴趣的人回头看了恍然大悟。有多少人的童年不幸,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有这样神奇的背景,在姨父姨母的不算虐待但绝对不快乐的环境中长大中,突然意外从天降,告诉哈利,他,其实是一个英雄的后代,他的命运在他不知情不了解的世界里被多少人念念不忘,而他从麻瓜世界回到魔幻世界的过程是那么给人以满足感,让人不得不在哈利身上投入感情,去用他即是外人又是局内人的眼光看待魔法的一切。非常好玩的第一部书。
从哈利的眼睛里看到的和魔法世界里理所当然的区别,无疑在哈利姨父姨母眼中反应得最明显,当姨父拼命企图阻止哈利去上魔法学校时,读者的好奇心就忍无可忍地随着他的压制而和哈利一样的兴趣百倍。而他们第一次和魔法世界面对面接触时,是巨人一般的一掌推开大门,满面毛发的巨人高高兴兴地当着浑身发抖地哈利的亲戚告诉哈利,你是一个魔法师。哈利和你我一样的惊奇。
除了哈利和姨父母及表兄的交道,麻瓜世界和魔法王国的接触不多,很有意义的交往更少,多是在麻瓜世界不知情的环境中发生的。但是哈利必须在麻瓜世界度过长长的夏日假期,每年哈利放假回家和离家返校之间的假期,都是在他悲惨的童年故居晃悠。他在姨父母家的待遇,每一年都略有不同,但都是非常的戏剧化结束。《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他去学校是最不够刺激的一次,却是我最喜欢的一次。因为一个孩子,到一个新的学校,去见完全不认识的人,那一种兴奋莫名又惶惑不安的感觉,被哈利表现得极好。他在伦敦站台上试图寻找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惊恐和害怕不能及时找对地方上车入学的心理过程,真的是很可爱的一场。电影太过拘泥于一字不差地说台词,而没有很好地表达这种情感变化,好可惜。
《哈利·波特和秘室》的返校是最具动作剧的一段,先是荣恩和双胞胎哥哥驾车来解救他,后来是驾驶有魔法的车跟着火车回学校,全是飞天行动,可惜不是那么有人物和麻瓜世界的冲突的戏剧性,看了很不过瘾。哈利·波特的系列中,《密室》是我倒数第二喜欢的书,从头到尾都很少有让我满意的地方。而《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囚犯》就是我比较满意的冲突的故事。魔法世界的囚犯,逃到麻瓜世界后,因为和哈利的前缘后果,把哈利逼到出走前后的戏剧通过姨父姐妹的到来达到高峰,这一部分的故事很有趣,哈利离家出走的部分很符合青少年的一时冲动不顾后果的行为,我相信我那青少年反抗期的老大看了很多感受吧。《哈利·波特和火焰杯》是因为观看世界杯魁地奇球赛,提前被荣恩父亲接走,荣恩父母是我最喜爱的角色之一,他在哈利姨父家的壁炉另一头出现时时那么的喜剧,令人真心地捧腹。《哈利·波特和凤凰社》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哈利离开家也是那么的古怪,伴着哈利荷尔蒙高潮的动不动大发雷霆,整部书给人的印象是,罗琳真的是按字数收钱的吧?这么个乱加文字的。电影反而不错,因为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而不痛恨书中剧中的主角哈利,还真不容易,这时的哈利真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主。《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就开始要赶紧把故事展开的线条慢慢收拢的过程了,虽然也有新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是来给故事以前的暗示做明证的,所以,哈利得以和老校长一起旅行而离开姨父母家。《哈利·波特和死亡圣器》?好莱坞的方式离开麻瓜世界,这时的罗琳已经看了很多部根据她故事拍的电影,故事都有很多分镜头的感受,远没有第一部里一个小男孩离开家去远方读书时的惴惴不安的人物描画来的亲切感人。
故事里非魔法人物出现最多的都在哈利的姨父母的闪闪发光的小客厅里。在Hogwarts学校里的孩子们,双方父母都是麻瓜的最鼎鼎有名的是我们的女主角赫敏(Hermine Granger)。这是个闪闪发光的人物,聪敏颖慧坚强守信忠于朋友坚持原则,自律律人,样样优秀,把这个人物写得这么好而不让人觉得要拒之千里,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她有着太多的原型。是,我们周围看过太多这样的女孩子,相比较同龄的男生们,她们是这么的优秀出众,积极进取又洁身自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但是随时明白去和现实妥协,给她们附近的男生们一些脸面以生存,而且认为这些女孩子们离开他们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因为拯救整个世界,魔法的和麻瓜的重任,是在预言里就定下的宿命,你,哈利,不是赫敏,才是救世主。当你被打败的时候,我们来救你,当你们爬起来以后,我们来膜拜你,当你自信心爆棚时,我们敬仰你,当你消沉的时刻,我们抚慰你。可是当你不开心时,对了,尽管来吧,我们这么坚强,绝对不会被你的消极的批评打垮!而当你后悔你的发泄后,我们当然会原谅你,摸着你的头说,哦,可怜的宝贝!
我突然想起赵传的一首歌:当所有的人,离开我的时候,你劝我耐心等候,知道我有一颗浮动的心..... 真真是哈利的心声。可是罗林在第一本书就通过赫敏的口,说出这样的话:“不,哈利,我只是小聪明和书本,你才是真英雄。”于是哈利就当着真英雄,享受着赫敏的友情。对他实在幸运的是,赫敏并不垂青于他,而在情感上牢牢把握着荣恩,令他一举一动都在她允许的范围内,她的一颦一笑,都是他的雷达信号。看几个孩子成长,实在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管你有没有魔法,你都要有爱情。哪怕是在最最欣赏感情内敛的大英民族,感情还是文化的最底蕴。赫敏和荣恩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波三折都是非常合理,哈利的感情风波,就处理得很不令人满意。
哈利第一个恋人是一个华裔,张秋。我自己想了想,觉得可以翻成常秋。固然,张姓多是的Chang英文拼音,可我见过的马来西亚的、新加坡的、越南的、世界各地的翻译,可是五花八门,连台湾香港都没有一定定规,看见一定要问,才能知道真的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用Zhang,那几乎一定是最初大陆来的了。张秋的名字太过平庸,毫无想象力,常秋可能还可以给这位没有被描写出什么个性的女孩子一点丰富的背景。她只是一个背景,为哈利的情感变化作休止符来使用的。之后哈利的感情故事,远不及哈利和荣恩和赫敏的友情写得动容。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