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旧金山坐的是加航。加航的飞机大约是电子娱乐设备最先进的航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电视,可以自己选择愿意看的电影。选择很多,我挑了一部《Green Zone》看,没有到旧金山,就看完了。电影宣称肯定是超过两个钟头,但是,不用看片头广告,片尾长长的名单,一个多钟头就结束了。结束了,还没有到地方,我又挑了一部《Date Night》来看。电影很可乐,可是,正好在电影快到高潮的时候,机长宣布我们无法降落,我正好可以把电影看完,可是越看心里越悬乎,结果对电影也不是那么感兴趣。等到了转飞萨克门托加油时,电影的喜剧都成了讽刺和完全不对心情的画外音。
其实,两部电影都很一般。《约会之夜》(《Date Night》)是于今最红的好莱坞喜剧明星斯蒂夫·科维尔(Steve Carell)的夏日主打片,讲两位婚姻正常、儿女健康、家庭普通的成功人士的平庸生活中唯一亮点,就是每周一次固定的约会之夜,两人丢开孩子去吃一顿已经成了日程中固定的晚餐,回家继续面对人生的无聊日子。直到有一天,太太突然亮丽打扮一番,老公兴奋地带她去纽约吃饭的意外行动,结果因为误打误撞而一切都变成噩梦的喜剧故事。演员不错,故事也很有闪光点,不过,如此而已,不看没有损失。可以探讨的就是,平平常常日子里的你和我,大概只能在yy里看别人可能被黑帮混淆后,喜剧结束温馨一夜的设定。
《绿色地带》(《Green Zone》)的目标非常的远大,期望用戏剧的表现来表达美国入侵伊拉克是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的阴谋的电影。电影一开始很吸引人,几乎是电视新闻系列一样地表现美军攻进巴格达后的混乱,美军的交叉,和当地平民的油水不相容的互对,以及美军高层、中情局、新闻记者和美国邀请的所谓流浪政府人员的对立。故事从这里往下发展依然有一定吸引力,但不是故事的凝聚力来的。马特·戴蒙(Matt Damon)是我最欣赏的当代年轻演员之一,他扮演的军士长设计得就很一般,没有什么独特的特色,他和中情局的资深情报员的交往而引起故事发展的引线,实在很戏剧,太照顾电影模式的幼稚。
但是,电影里有好几处非常令人触动的细节,一个就是美军的囚禁伊拉克俘虏的监狱,无疑是以后阿布格拉比监狱的影子;一处是对被征服领地的混乱和不理解。美国人从来是整体性的旅游者,高级的走马观花的旅游者,哇啦哇啦保持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生活方式及处事原则的过客。两次大战的胜利,都是在军人换防的过程中结束的。对于这样一支军队,要以什么样的信念来表达侵略的正义,无论什么电影,似乎都很难逃避自我辩责的模式。从温哥华到上海的路上,正好看了今年奥斯卡影片《Hurt Locker》,两相比较,都有好莱坞右派们的思索,但是,一个停留在战争爆发的错误引子的表面虚构,一个根本回避战争和内里的根源,而将表现力集中在一个普通军人对战争古怪的需求,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中的个性人性冲突。
《绿色地带》的节奏紧凑,故事集中,人物也有表达,但是因为立意的限制,几乎没有到中间,就已经是要注定失败了的。不过,并不影响我在看到美军用高科技战争武器追踪在错综复杂的巴格达的街巷里冲撞的伊拉克人时的复杂心情。 电影里,都是后眼有知地通过中情局的情报员嘴里说出,不利用伊拉克军队,不出半年,伊拉克即成为民族战争的内战乱世。我倒很想知道,假如一切按照那位有远见的情报员的意图来实现,是不是美军的入侵就会有一个更令人-令美国人-更满意的结局?未见得吧!没有这样一种远见去分析真正的侵略占领和被侵略被占领的现实,令人怀疑编导者的理解力和实现目标的幼稚的不完整。
-------------------------------------------------------------------------------------
从旧金山到温哥华是第二天大早的事。因为是北美大陆的飞机路程,和头一日的电影设置一摸一样,于是,我就看起看过的儿童影片《驯龙记》。和小猪在电影院里看了三D版,非常欣赏,觉得可以称作本年看过最赏心悦目的电影之一,再看多几遍,只是看出许多的更可爱出来。先不去评它,可以另起炉灶慢慢聊的。
从温哥华到上海的路上换了大飞机,因为是超过十一个钟头的行程,电影选择多了更多。我一口气看完了《Hurt Locker》(《拆弹部队》),《Up In the Air》(《在云端》),《爱丽丝漫游奇境》,还在飞机快到之前,看了一部分的《铁人》(《Ironman》第一。好像一年的电影都在一天赶完,中间断断续续睡了不多会儿,就继续看电影了。一般这样到地方,狠狠睡一觉,比较容易倒时差。
我对Tim Burton一直不感冒。他的幽默和怪异的设计跟我的胃口很不对,偏偏强尼·德普很爱和他合作,拍了好些古怪的片子,这个爱丽丝又是两人的合作。我从头到尾就只能是皱着眉毛看,倒是很合我半梦半醒的迷糊,但是的的确确很难打动我。话说回来,《爱丽丝漫游奇境》从来就不是我喜欢的儿童读物,读的时候就觉得一个怪字,对刘易斯的想象力也是有一种对数学家不能理解的模糊。读这本书的很多时候,就仿佛是在一种奇怪的梦境里,双手插入一堆软绵绵没有形状的物体后的失重感。我看我是掉进兔子洞了,那么电影,也就忽大忽小地忽悠过去了。总之,这部电影似乎不是为孩子拍的,而是为大人的对孩子的想象而发展的。
《在云端》《Up in the Air》名义上是喜剧,但是,看了没有什么可笑的地方,连会心一笑的机会都不多,满篇的苦涩。乔治·克鲁尼这几年是红到巅峰,几乎拍什么片子都会有很多人捧场。这部电影不温不火,和乔治的本性很类似,而且他演这种温情脉脉但又不肯安定下来就有对家庭对人生的承诺的人物,比之休·格兰特的同样风格的自我贬抑各有高下。不过我内心更偏爱休的小人物情节,哪怕是大富大贵人家出生,休的人物都能有让人平视的真诚,而克鲁尼就是大众情人的滴水不漏。休对自己的不承诺,多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愧对社会愧对人生的不好意思,乔治就是风度翩翩的自我满意。克鲁尼的人物似乎没有太多合理的选择对象。他自己是空中飞人,培养的接班人是一个刚出校门野心勃勃雄心壮志满天飞的小美女,认为他是太老了的年轻人;而和他情投意合的飞人原来却是红杏出墙的女强人;他自己的姐妹,一个婚姻多年最终仍然是无家可归,和另一个有着面临婚姻却几乎临阵脱逃的妹夫。比较来看,似乎克鲁尼不去承诺反而是人类幸事一般。当然,人各有选择,但是一个大明星,要突破自我而不得,是不是应该检视一下在角色选择上的同一性了?很喜欢克鲁尼这个明星的一切,所以,多多少少觉得意犹未尽的意思,电影得了奥斯卡提名,自然有独到之处,不过空中飞来,云端里看看,似乎也是可以忽略的故事了。
《拆弹部队》干脆另外罗嗦,这里也够长的了。
从北京回旧金山是美国联航的飞机,很令人失望的是飞机是老式的波音747,还是那种一屋子人看三个四个屏幕的飞机机舱,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本来也不太想看电影了,好容易想的时候,发现电信故障,没有声音或者满是噪音。工作人员重新启动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只能广播道歉。临下飞机时还一人一张明信片,上面有电邮地址,让我们上网去选一个小礼物,以示联航的歉意。我满怀好奇,上网一查,网址根本就不存在!于是我来劲了,干脆就抱怨到客户服务。电子邮件回复是,因为高于平常的邮件,我们不能在正常的五天之内回复您,但一定会在十天内回复。昨天刚刚收到回复,还没有见到是什么礼物呢!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