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透过纸面的过去

回家是做宅女,天天有人做饭洗衣打扫清洁,我自然甩手玩,也不出门,就是抱一本书,像做闺女时,就是看书玩。妈妈做完饭,就搬个凳子过来,我一边看电脑一边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话说我一心二用的本事不小,看书聊天加上网,把小猪撂在一边看喜羊羊暖羊羊暖羊羊喜羊羊,其乐无穷……

看的书多,因为家里到处都是书,随手就能找到,几乎是到了令人心满意足的地步。虽然很满意自己看英文书的水准,但是到底是看中文有那种一目十行的傲然态度,让人开心得不得了。最大感受就是“里面每一个字都是那个年代的心跳和呼吸”的书,看得不多。很多的都是后人的新书。我不反对新书,也不迷信旧书,好书就是好书,拿到手上,一口气看到半夜三更的,看了还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的,就是好书。

因为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自然看得最多的是这类书。最值得推荐的一个是完全不是我意料得到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写日军历史上一批狂妄自大以下犯上将亚洲人带入战争灾难中的战争狂人,深入浅出,极其引人入胜,让我对这一段几乎毫不知情的历史有了一种新的视角,感觉很好,书嘛,自然也是跟着飞跃太平洋了。另一个,又是潭伯牛的《湘军崛起》。其实整体上是《战天京》的通俗版,没有了文言,有的是评书版的话语。但是书中重点是在一个“高干”子弟高官-胡林翼上。通常史称同光中兴,多数将眼光放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身上,但对于胡林翼的了解和介绍极其浅薄。潭伯牛又是一个功底深厚的文字解剖,读了非常满意。

但是潭伯牛对自己在书页扉页上的介绍,就是“历史爱好者”,看了很是感慨。因为在书城出入,也看了很多被如何名人推荐的书皮上,如何如何地诚荐,看了却很多有意犹未尽的感知,不由不对推介人的诚意大打折扣。比如,一套三本的《晚清有个袁世凯》《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曾国藩》,不能说资料不全,很多信息,从历史的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三个人物的起伏生平。因为对于袁世凯了解略浅过其他两位晚清名臣,所以看得更仔细一些,尤其对于民国革命前后的孙文及国民党以及政局动荡一段。作者还是一个认真的学问人,功底深厚,但是,欠缺的,就是一点高屋建瓴的品评,几乎都在关键的时刻,排列了很好的章节标题,但是却步不前,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解剖,令人看了,就是缺一口气的精彩,到不了画龙点睛的高潮。我不记得作者是什么人,大概是著名作家,忘了如何的自我介绍,只能归类于“历史爱好者”吧?至于书底封皮为卖书写的“揭开”袁世凯之谜的话语,好像就是卖书者的喧哗了,作者本身还是很有内敛的。

然后把《英国通史》拿来慢慢啃了一点,我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所以很有耐心地看了过半,再快快地翻到书尾,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心里忍不住感叹,这种认真治学的书,大概就是只有规定强迫学这门课的学生好好看,才能买的书吧?全篇没有废话,认真地诠释历史发展,但是,历史假如真的就是时间人物地点和为什么及如何怎样,怎么可能令人感兴趣呢?看不下去的结果,很可能是将读者拒之门外。不放下身段,去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那,真的历史学就是死胡同一条。

不过,历史学家也不必担心,网上坊间的历史爱好者还真是各式各类花样百出。我又买了一本《世界历史有一套——老大的英帝国》,作者号称,此书一出,五十年内没人敢开讲英国历史。看了实在是忍俊不禁,书尾有学生说,老师这么讲,原来历史真好玩真好看,那我信。但是,他就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字实在不过如此,大概只能是卖书人的招牌,不口出狂言,恐怕无人能买书吧?这也算用其极了,和上面那个正经的历史教科书,在大小书店里大概就是占了两个绝对对立的极端,我也只能在中间寻找可能的出色作品了。

我自己认为,历史学家,是那种真正拿着考古锤,到周口店那种地方寻找远古人类史迹的人,或者,在图书馆里资料室里,翻动我们常人不能或者没有时间精力去找的原始资料,再从那第一手资料里,为常人指出为历史和人情所混绕的史实,解析历史的成因和后果,而让人从中得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诚“历史爱好者”也,多数是第二手资料的运用者,看书看资料多数是从历史学家的一手资料之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没有第一文件的真实资料的研究,充其量,就只能达到发烧友“爱好者”,精彩也是能够精彩,但是,严肃的学者光环,还是不要去冒领,更不要轻易开口推销“解谜”如何了吧。在图书馆里看书看前人资料,也一样可以有真正的学者的作品,比如马克思的研究,就是把脚下蹬出印子,墨水瓶用破的记录得来的一本书,无论后世如何品评这一部书,做学问的精要,也不过如此。

思维及此,忍不住想询问这个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留下脚印的记录是如何真实的历史记录。我们从小长大,不太会质疑这类轶事的出处,仿佛如此就会质疑历史名人的真实本意似的。既然研究和学习历史人物,自然要对这些史实轶事的出处,找到精确的发源地和流传的痕迹。可是中国“文学”“历史”中,有太多真假不分的文字,我看过的海外版的中文书,(忘了几年级了,)中间有一个关于贝多芬“月光曲”的小故事,是通过一个瞎女和她哥哥对话而表现出贝多芬的天才。文字虚假无比,毫无一份真诚,不知道编辑海外版中文的老师专家们,是不是编书时保持着给《知音》杂志社写稿一样的故事会态度?海外版中文书,实在是败笔满篇,不能够吸引孩子们对不熟悉文化了解的真诚意愿。其实,任何书都一样,没有真诚,无论有什么样的专家推荐,或者什么样的骇人听闻的叫卖推销,都很难比较那些用真实理解和功力写出来的作品。

另一类书,多数不是解谜,而是斗气,你有了一面之词,我来给你历史的另一面。一个是洪君彦的书。洪君彦和章含之的故事,多有了解,不愿知情,那种事情,知不知道其实关系不大。有一段时间对洪晃的博客还跟踪过,之后就没有兴趣了。这次看洪君彦的书,真的是飞快看完的。一句话,没有意思。我有朋友是洪君彦的学生,他们自己评论,就是洪老师是会教书不太会写的人。看了,果然是的评。洪老师在章含之的一段感情纠葛中,念念不忘,可见还是当初爱之切吧。可是,除了给自己发泄一口气,又是什么呢?这个还算是当事人的心头之怒,而《细说李鸿章家族》就是让人心里对作者出发点多少有点好奇了。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纠结在张爱玲如何用家族人中的影子写《金锁记》里猥琐卑鄙人的对比,总之是贬抑张爱玲的心理。小说和历史应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被人写了小说,自己就不要去对号入座了,再写“其实人家很光荣”只有这么几个败家子,让读者看了,反而有欲盖弥彰的味道在里面。是不是李鸿章后人,都不是那么重要,是不是因为是李鸿章后人,就值得这么特书大书,见仁见智,只是,既然以此为研究对象,就不要那么地偏向。我知道,我明白,人都应该有立场,但是这个并非大是大非的问题,有偏向可以理解,但是可以站得更高更远一点,不要让读者那么轻松地看到你的不公平,也是一个水平吧。那个,就不是我能够讨论的问题了。

还看了一本,应该说翻看了两本通俗书,据说是最最畅销的书之一,《民主的细节》。真真是细节,浅浅地说两句话,就过了的书,不知道这样是可以流行的标本,看了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更不会去评论了。还翻看了一本妈妈和同学们一起积攒资料,自己编辑的书,纯粹是回忆。就是历史的痕迹,有着心跳和真人印迹的书。但是,这种书,在历史资料收集和未来了解这一段历史或许很有重要性,最重要的,还是给自己一个留念,比较自己的路程,给历史做一个平凡的注脚。还有很多书,到现在还没有开始看,太多书了,有时不是好事。

No comments: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