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8, 2011

纳帕酒谷

旧金山南北延伸出去,南边是硅谷Silicon Valley,北边是纳帕酒谷Napa Valley。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加州,实在是人间福地。十二月二十九日,冬日年终,这,就是加州北部的一片绿地一派绿意。

蓝天、白云、绿树覆盖的小山包、平展的土地、灿烂的十二月的阳光,和一排一排整齐的葡萄架。曾经和一个在沙特生活的朋友聊天,和一个在非洲义工的客户交流,明白在那种热带或沙漠地带生存的植物,一般在冬季的雨季积攒雨水在清凉的季节开花结果,只有那时的大地才有一时的绿意葱葱。在夏季,就是烈日之下四望无际的干裂的土地和荒芜的植被。我见过加州的夏日,那是生机勃勃的万物生长的胜地。而加州的冬日,仍然是这么样的令人向往。

纳帕酒谷,和法国波尔多、香槟,意大利托斯卡纳一样,都是世界著名的葡萄种植地,也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和中国一样,任何酒乡,代表的都是一种文化,欧美的葡萄酒乡,都是融合着旅行、美食和美景这么招摇游客的。我不善酒,滴酒不沾倒不至于,但是,多过酒杯底的酒一定让我醺醺然,再加多一点,我就只能去会周公了。饮酒,尤其和喝啤酒是一种文化,一种北美很特定的文化。进入大学的老大,回家来已经是过了十八岁的正式饮酒年龄,对酒文化颇有一些近距离的接触。酒嘛,就是这些年轻人交往的润滑剂,一杯啤酒在手,什么羞涩什么陌生,都尽然抛过脑后,勾肩搭背几杯下肚,正好到健身房里去试几勾拳,哄笑声中,文化和地域的鸿沟都消失无踪。我的同事们,看见杯中物也是欣欣然话题众多,而近几年的好些时事喜剧电影,都是跟酒有关。如《宿醉》(《Hangover》),如《Knocked Up》),等等,都是和酗酒相关的逗乐影片,看了,听了同事的评论,真的是觉得这一种文化,是我很难理解的文化。可是,葡萄酒的文化,仿佛又不同。

至少,没有这种宿酒未醒的未成年人的不成熟的昏闹。有的,是这一种成熟的不张扬,阳光下很沉静,很内敛,毫不轻浮,每一个装饰都很符合风格,可以看出被设计过的但又很微妙的自然,大概和葡萄酒文化相关。

葡萄酒,顾名思义,和葡萄有关。白葡萄黑葡萄红葡萄,不同产地,不同阳光雨水,不同土壤,不同年份,会产出不同的葡萄,混合着不同的酿酒方法,产出令我眼花缭乱的不同葡萄酒。我是门外汉,只能感叹,在幽静的大堂里,品味那些品酒人的欣赏之情,欣赏户外的山水。


离开第一家酒庄,来到另外一间酒庄。纳帕酒谷里,三步一点五步一处的,全部是各种不同的酒庄。间隔着是一个个小镇,和零零星星的游客/酒客。这一家酒庄,不同于前一家的现代风格,非常的乡村,爬满墙头壁上的常青藤,枝桠伸展向天的大树,别有风味。

推开大门,里面是温馨的小店铺,买些奶酪冷肉,看着满坑满谷的不同葡萄酒,和兴奋地品酒的热闹人群,混着柱子上的圣诞灯饰,还真有些节日的氛围。服务员给你介绍酒品,你可以点一杯或者几种各式一点,慢慢品,再决定买还是不买。嗯,我们还有一半行程,到时回家还要过海关,这么多酒往哪里放?饶是如此,出门来,还是多了好几瓶酒。

到了纳帕,就不可能不去罗伯特·蒙达维酒庄。大门左右,一边一棵橘子树,满树的果实,沉甸甸的。路上开一路,看了一路的橘子树,让我惊奇不已,也让某人后悔不已,跟着说,你也算见过世面了,怎么就这么眼浅?看见棵橘子树也这么激动?我毫不在意,就是眼浅,没有看见过嘛,家家户户一颗一颗的满树果实的橘子树,据说天暖了,桃子李子枣子树更是满目琳琅,那就会更让我惊奇了吧!

蒙达维是纳帕酒谷首屈一指的知名人物,纳帕的名声可以说和他的努力和付出息息相关。战后他离开家族酒庄,自己开业,开始了以不同葡萄种类详尽分类的酿酒事业,终于将新世界的酿酒业在历史悠久的欧洲酿酒传统世界里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蒙达维六十年代开始渐渐成名,到他2008年94岁高龄去世时,几乎将一生投入这一片土地。想来他也曾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回看落日余晖笼罩着富饶的土地和一行行一列列的葡萄树。在冬日将近时,这里还是与他建立这个酒庄时,一样的阳光,一样的开阔,和一样的空气中淡淡的韵味。没有酒味,这一点上,葡萄酒和其他酿酒业不同,不打开瓶子,将酒倾倒倒入杯子内,不细细品味,是不太有酒味的。所有的酒味,也是很微妙很沉着,让人不容易就倾倒,而是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如同一位真正的美女,有的都是内里的品味和韵味。


一路驾车,看见路边的富裕,和一间间美食美酒之家,可惜,我们只有一天,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和早上相反,从纳帕向南,穿过伯克利,经过奥克兰,隔着内海湾看见远处灯火辉煌的旧金山,不在风雨中的熠熠闪光的旧金山,回去圣荷西附近的山景市,最后一日在旧金山的停留,还是那么诗意。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滑雪小记

出门前一周定了旅馆,然后就在犹豫,因为预报天气很冷。滑雪的温度不能高,高了会化雪,没法滑。但是,太冷就很不舒服。早上,我们开车离开城里到山里滑雪的时候,气温表是零下二十一度。两个半钟头开到路易斯湖的滑雪场时,是令人失望的零下二十度,于是把我准备的所有衣物给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地穿上,可是等扛着滑雪板走到滑雪道,却已经热得让人要往下脱衣服了。

这一天阳关灿烂,而且没有一丝风,暖得让人非常舒服,就是有偏头痛的人,马上可以感受到气压变化而开始头疼。滑雪场因为是家庭日长周末,热闹非常。今年特别冷。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在说这个同一话题,除了中东的热烈,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在超常的寒冷中。我们呢,也不例外,热过了,就继续冷。上周四起来的时候,是加风冷速零下四十一。真的很冷,还好,我们的车都很不错,不用夜里插电,早起一点就着,让人长吁一口气。周末升温到零下三度,阳光下,车压过的雪都化了,满路的脏雪,车子马上就给溅得到处污点。然后就是矛盾,去洗车呢,马上就又要下雪,雪过雪化,又是这么污浊。但是不洗呢,路上都撒过盐的,积在车上,对车身的油漆不好,久而久之,一定会把车身弄坏的。等一等吧,今天预报,明天又是零下二十,后天零下二十五。


天冷,雪下得多,山里的雪一层一层的。把滑雪场的lodge森林小屋的屋顶压得实实的,而远山白雪皑皑,风光如画。上下几个回合,到收山四点钟时,真的很累,中午吃饭时,碰见很多熟人,都是趁家庭日长周末赶到山里来滑雪的。但是,他们大多数当天赶回家,因为有的公司并不放假。我们在班芙定了酒店,开去住下,到温泉去泡一泡,去除一日的疲惫。出来饱食一顿,疲惫不堪地睡下,第二天再去滑雪。


第二天人少了很多,但天气却没有前一日那么温和,空气中略有些风,不大,但是也不那么舒服了。中午吃过,上下一个回合,就收兵回城。开到坎磨(Canmore)的时候,如同最近几年的规矩一样,我和某人换位开车。开到Canmore的Tim Horton, 我要喝咖啡提神,老大老二顺便一人买了一杯饮料,几个甜面包圈,上车了,大家一阵吃喝。

某人坐在后座,看着小猪喝得开心,问他喝的是什么。他点的是摩卡,一半咖啡一半热巧克力的混合。爸爸引诱他,那你给我喝一口好不好?小猪在吃的上面很小气,不给!我边开车边边说,不行!小猪改口,那,你给我什么作交换?然后加一句,不要你吃的青豆。爸爸又好气又好笑,我给你一巴掌!

小猪很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

我大吃一惊,原来我的中文教育有这么大一个漏洞,小猪居然不知道什么是“给你一巴掌”!他转身问哥哥,你知道什么是“巴掌”?老大很实在地回答,不知道。我更吃一惊,赶紧试图弥补,就是给你一耳光。两人继续摇头,然后小猪恍然大悟,是不是揪你的耳垂?
________________
很不幸,小猪学会了这句话,随时随地用“我给你一巴掌!”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传统冰球赛 Heritage Classic 2011续

冰球季节一年从九月的表演赛开始,十月正式开赛,正式赛季四月中旬结束,八个月,每个队需要比赛八十二场,四十一场主场,四十一场客场。北美冰球联盟三十个队,分成东西两个联盟,每个联盟有三个分区,一个分区五个球队,打入季后赛有八支球队,每个分区的第一名,不管他们在联盟中的比分,一定进入季后赛,其他五名在余下的球队之中产生。赛季很长,竞争很激烈,除了最出色的一两支球队,NHL北美冰球联盟大多数球队差别不是特别大。

之所以差别不大,是北美冰球联盟规则的结果。第一是资金封顶。有的球队原本有很强大的本地市场,比如各大加拿大城市,为冰球疯狂,传统的美国冰球市场,如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正式比赛就是一票难求,球衣销售额度高,业主投资回报率高。手中有钱,就可以花大价钱买好球员,好球员多了,赢面自然增高。但是,没有钱的市场和业主,永远没有机会赢球,自然会淘汰,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自从资金封顶,即每个球队都有资金上限后,经理们只能在被限定的队员工资总金额之内操作,建立一支可能赢球的球队。这样,理论上,每一个球队都有最终赢得斯坦利杯的机会。第二是挑选新球员的机会。每一年根据球队的表现,倒数计算赢得(输得)挑选第一热门球员的机会。比如匹兹堡企鹅队,连续多年倒数,结果连续几年得到最佳年轻球员,从守门员(加拿大冬奥会第三守门员),俄国国家冬奥会队第二攻球手,到西德尼·考斯比(Sidney Crosby),结果就是斯坦利杯。

因为球队差别不大,赛季超长,各种各样的比分和情况都会出现,到了二月中旬,传统室外冰球赛开赛时,各队争取进入季后赛的冲刺,就快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了。NHL的每一场比赛计分规则是赢,积两分,输球,零分,平局,各得一分,但是,平局后要加时赛五分钟,四打四,突然死亡sudden death,一方进球即结束,如果加时赛还是平局,就是射点球,直到一方胜出,胜出方再得一分。赢球时两分不变,输球是正常比赛输不得分,打入加时赛后得一分。计算一个球队积分时,将赢球场数乘二,加时赛后输球乘一,累积积分计算各队进入季后赛的排名。比如今年到今天为止,大多数球队已经比赛了六十场到六十二场,积分牌上的比分,非常的接近。西部联盟的比分是,第一名温哥华加人队85分,第二名底特律红翼队80分,圣荷西第三76分,凤凰城野狼队第四75 分,之后从第五到第十名,暂时都是70分,唯一分隔他们的是打了多少场比赛,之后的第十一名十二名积分差也只有两三分,任何队连续输或者连续赢,相互输赢,都会瞬息影响各自的季后赛机会。

季后赛和正常赛季不同,东西联盟八个队,第一对阵第八,第二和第七对决,第三和第六名比赛,第四和第五成对,每一对都是七场四胜决出结果,然后继续正常赛季中名次高的,对决最低的,之后余下的两个队比出东西部各自的冠军,然后对阵以争夺斯坦利杯。从四月开始,如果每一组比赛一直要打七场,可能到最后决出胜负的那一天,是六月了。一般冰球世界杯比赛是在五月左右进行,参赛的,多是自己效力的北美冰球联盟赛被淘汰出局的球队队员。

我比较关心本地的主队,火焰队。2004年进入斯坦利杯决赛,第七场输掉,之后几年中,再也没有重现当年的辉煌,而唯一一次赢得冠军的是1989年,那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2003年起,火焰队的教练经理一直是萨特(Daryl Sutter),在他手下的辉煌不再之后,他将手下的队员交换过几轮,除了不多的主要核心队员,大多数都进进出出了一遍。可是,一直不显绝对效果,很愧对本地球迷的高昂热情,今年的球队在十二月之前,是让坚定的球迷都很失望,输球的时候超于往年,几乎到了和整个联盟最差的爱德蒙顿石油人队争争夺倒数第一名的地步了。好像从经理到教练到球员,无论他们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改变战术,赢得球赛,而进入季后赛的希望日益减少。球队陷入2004年来最糟糕的境地。

一青觉得我不过是三流球迷,但不好意思说,我替他说吧。我只是一个三流球迷。还是球迷,是因为我有心去关心结果,关心球员,关心球队,对球赛的规则来龙去脉多少有了解,对各队出色的球员不能说如数家珍,但是很可以侃侃而谈,也可以有意见。但是,真正还是一个三流球迷就是因为我害怕输球。看见输球,一输再输,我就真的无法忍受,看见喜爱的球队低迷,喜爱的球员沉默,就只能是佯装不知情,偷偷地不看了事。可是不看又受不了,于是,三流球迷只能放弃看球,很难受地放弃了。

不过,一月份以来,这支球队好像起死回生,开始了从最底层的向上拼搏的上进。查一查积分,到了和其他几个球队并列,成了争夺季后赛的有力竞争对手,球员开始有信心,球队也开始有起色。也有输球,但是不是遇强即败,一碰即溃的残破景象,让人看了非常开心。三流球迷,又开始了看球的日子。

但在开始看球的同时,也多多少少有一点点困惑,球员没有变化,战术没有变化,教练和手法也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几乎在球队开始起死回生的同时,球队的业主把经理给炒了鱿鱼。

在职业体育联盟中,炒经理教练鱿鱼,封冻球员的事是非常常见的。当一支球队怎么也不能正常发挥,或者年复一年地不能进步,经理和教练的位置就坐它不稳。没有人,经理也好教练也罢球员也行,希望自己表现不好。但是,经理比教练更能影响球队的士气,火焰队的变化,很对不起他们的前经理,所有的成员都已到位,可是就是表现不好,可能只能从他身上找原因了。

职业球队有一种很顾自己人的风格,萨特离职后,没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可是,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环球邮报》资深冰球记者、评论员的文章,看了颇有启发。

萨特是前冰球运动员,一家兄弟七个,有六个是职业冰球运动员,一时创造北美冰球联盟的记录。现在他的一个弟弟,还在火焰队做主教练。他以运动员,晋升为教练,之后成为经理,素以严格要求的严厉手段著称。他的后任,杰·费斯特(Jay Feaster)是一个律师出身的经理,从来未打过职业冰球。但是,两人的差别不仅仅是过去和学历,而且在于管理风格。费斯特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非常强调球队打球和队员的乐趣,上任后即时要求球员们打球时和平常要有乐趣。在萨特的紧皱双眉的管理模式之后,快乐的费斯特模型似乎很快就让球队,萨特组成的球队进入了正轨。在收音机电视机理听他接受记者采访,他很平静地评论他的球队,只要大家有着良好的工作责任感和认真地去做事/打球,而不是盯着积分牌,好好打球,结果自然会如意。

据《环球时报》记者的了解,这种管理方式方法,很符合心理学家的研究。据卡尔加里大学教授的十年跟踪二十万人的研究表明,快乐的心态和工作成果有着绝对的正面效应。而管理者的乐观主动的态度,正面的积极批评和鼓励,对员工的表现有着积极的绝对的影响。严酷的老板很可能在短期内将一支球队改变过来,但是这种效果不会长久。真正长久的工作关系,是管理者用正面的表扬和积极有意义的奖励,能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系。一个经理的对待自己部门、球队、分支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手下人的工作成效。费斯特的管理方式,是让每一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事,业主出钱,总裁总管,经理经理,教练教练,球员打球,每一个人都不去干涉他人的专业,而是在一起创造一种凝合力,将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优势组合,而创造成果。说起来,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到了具体处理的时候,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很多管理者,很喜欢手把手地教导人,微观管理,很多时候是直接间接地消极对待他人的自尊,因而不能达到成效。

冰球正常赛季还有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在约八个月三十个队,二千四百多场正式赛季比赛中,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戏剧,使得职业球赛更加吸引人。做三流球迷也能欣赏到这样的满意的故事,不论最终结局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态度,结果都会比消极地在季后赛消失要更能让球迷们接受。还有一个多月,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传统冰球赛 Heritage Classic 2011

冰球起源实不可考。

最早在可考证文字中提起冰球hockey一词,是1799年一封英国绅士信里出现的。很多爱尔兰苏格兰和英格兰都有用棍子和球比赛的记录,也有声称殖民者到北美后,在加拿大诺瓦斯科舍的达特茅斯和哈利法克斯最早有打冰球的记录。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代冰球大约在十九世纪下半期开始在北美流行,取代了其他运动,在加拿大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族运动。

最初的记录,都是在野外,冰天雪地中,封冻的湖塘上,呼啸北风里,穿上冰鞋的运动。渐渐地,冰球成为了室内运动,直到近年来,北美冰球联盟为了推广冰球的吸引力,开始了一系列的传统冰球户外赛。今年,到了卡尔加里,由两支加拿大冰球队比赛,卡尔加里火焰队Calgary Flames对阵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Montreal Canadien。

十天前,就开始了将城市里的户外北美足球赛赛场McMahon Stadium改变成冰球场的过程。冰球场比足球场小很多,观众席也少很多。这么改变之后,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表明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活动。不过,对造冰场的人要求就相当高。卡尔加里最特别的,就是它的一年阳光普照的时间很长,虽然很冷,但是阳光仍然灿烂,冰雪之中,反射极其厉害,还好冰球开赛不是一日正当午,而是太阳西斜的四点钟,等三局下来,肯定是华灯高照的时候了。于是,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太阳落山前后,温差差别很大,白天最高温是零下二度,最低大约零下十四度,对冰球运动员,可是一个考验。不过,他们一般可以多穿几层,加上如今科学发达,可以有很多防寒防汗的服装;可是温度不稳定,对造冰的专家,就是呼天喊地的忙活了。

在草地上,先要铺上一层材料,一块一块地铺平,然后再一层一层地细细喷水造冰,再仔细地保养。可是,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太热就化了,临时要补救,太冷,冻得太狠,也很难补救被滑冰滑出的印子。而且,还不能有雪,前天下了场小雪,于是又手忙脚乱地请人来铲雪。哦,这些都没有提观众呢。观众嘛,多穿衣服,几层几层地穿,帽子手套羽绒被热可可,尽量多来,最好是主队多多进球,大家可以上下跳跃,兴奋一番,可以忘却寒冷。

好像是全球转暖了,但是,现代人似乎不比以前的人更经冻。网上有一张1922年英国牛津大学在瑞士户外比赛的相片,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相片本身,还有就是右前方的运动员,是当时在牛津读书后来成为加拿大总理的莱斯特·皮尔逊。这位在历史很出名的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总理,是一位运动健将,他在中国人眼中,远远不如继任的特鲁多名声显赫。我现在还记得特鲁多访华的黑白纪录片,那时在一部又一部的西哈努克亲王的访问片中,出现这么一个人物,很是不同,因而印象深刻,至今难忘。可是,我随时向西部的加拿大人一说起这个,大家都纷纷表示不解。特鲁多因为他的能源国有化计划,几乎得罪了所有的西部人,八十年代的不景气,让卡尔加里人提起他,还是忍不住愤愤。

冰场造好了,天气也在卡尔加里特有的奇诺克暖流中,来了个很常见的高低起伏。星期三还是阳光灿烂的零上七度,星期四让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地直降到零下二十五度,周末的预报也是忽高忽低,但是今天星期六,温度从清晨的零下十九,到下午的零下十二,看来,等传统户外冰球赛开场时,可能真的能达到预报的零下二度。

下午四时开赛,开赛前,在四万一千人把橄榄球场塞得满满的之后,天色仍然大亮,加拿大国家飞行表扬特技组队方阵,“雪鸟”呼啸着冲过天空。焰火在蓝天下直升向上。

早上,我们开车离开城里到山里滑雪的时候,气温表是零下二十一度。呼出空气来,就是腾云驾雾的气氛,到了下午四点,预计气温是零下七度没有达到,但也到了约零下八点六度。这个就是奇诺克暖流的作用了,我们在山里同样感到温度变化,到的时候是零下二十度,等穿上几层衣衫,扛着滑雪板走到滑雪道,已经热得让人要往下脱衣服了。阳关灿烂,而且没有一丝风,暖得让人非常舒服,就是有偏头痛的人,马上可以感受到气压变化而开始头疼。滑雪场因为是家庭日长周末,热闹非常。可是更热闹的,是橄榄球场改变的冰球场。

冬天天短,到第三节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一节一节之间,主办方在中场搭台子演出摇滚音乐,让观众上下跳跃,保持温度。但是,令观众,尤其主场观众兴奋的,是主队抵抗住客队的进攻,攻进了四个球,而让对方没有进一个球。比分,四比零。

和室内比赛不一样,不能用大型的造冰护冰机器开上冰场,只能用传统的铁锹、水桶和水喉,来维护冰面。每一次停赛,维护人员就赶快跑上来维护冰面,直到终场。场上运动员争球时,因为冰面没有室内冰场那么光滑,速度没有平常那么快,但是,仍然争夺是相当的激烈,因为冰球赛季快要结束了,双方都需要这一场比赛的两分以争取季后赛的机会。但是,如同所有比赛一样,有输有赢,不可能大家都开心。第三节开始时,天已黑了下来。但是,大局几乎已定,主队胜出。结束时,队员向满场忍受严寒观看比赛的观众致敬。然后是焰火满天,北美冰球联盟又一次的推广活动,圆满结束。

Wednesday, February 9, 2011

如果你去圣弗朗西斯科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For those who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In 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
Gentle people with flowers in their hair

All across the nation such a strange vibration
People in motion
There's a whole generation with a new explanation
People in motion people in motion

For those who come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If you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如果你去圣弗朗西斯科》是六十年代流行的歌曲,如今听来,还是那么悠然自在非常地圣弗朗西斯科。三藩和旧金山的名字,都不对这个民俗的清新味道,只是城市中间那么一部分的浓郁的华人色彩。

夏天途径旧金山回上海,被旧金山的大雾阻碍,不得及时登机,结果在旧金山停留一日。加航支付了我们的旅馆和晚餐,没有按照计划回家心情一般般。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到了,就出门去享受一下圣弗朗西斯科吧。一夜之后,当然是心心向往着再来看看这一个海边的美丽城市。圣诞节夜里到达旧金山上空时,往下看去,湾区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在璀璨的灯光限定下,在深层无边的大海和大地之间,显得那么的宁静而又充满活力。海湾、海岸线、城市、港口、公路、桥梁最后是海湾中两岸城市环绕着的城市国际机场,飞机在海岸慢慢降落,滑向岸边的机场。出得机舱来,是扑面而来的潮湿温暖的加州夜里空气……


第三天的清晨,空气没有那么温暖,但是一样的潮湿。从旅馆到山景市市中心的CalTrian站,我们一行人开始了到旧金山市的行程。山景市是在硅谷(Silicon Valley)大约在图中的Palo Alto 和Sunnyvale之间。从这里到市中心,可以开车进城,但是旧金山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而北美城市和中国欧洲或世界任何大城市一样,停车都不是那么容易。而大城市,都有很发达的城市交通工具,从旧金山以南硅谷南端的圣荷西,到旧金山过湾区大桥的奥克兰、伯克利都是高速轻铁CalTrian,进了城后,有地铁有地上的公共汽车和老式的有轨缆车(cable car)。我们很幸运,正好是圣诞假日,所有的公交都很空。

出了Caltrian进BART(湾区地铁)。出来地铁就买了一张一日通票包括坐有轨缆车,开始了旧金山一日游。市中心是我眼熟的地方,和夏天差别不那么大。这回大家决定顺着大路往前走,街上就是有轨缆车的街景,有轨缆车是旧金山的一景,非常独特。更独特的,是旧金山高低起伏的地形,几乎整个市中心,都是在坡度上建立的一个紧接一个建筑。走不多远,就到了市中心的广场,放眼一望,各类名牌大店都绕着中心广场有了根据地。我们都没有兴趣看店,看看这个高耸的圣诞树,旁边的广告牌说这是一棵真树,我们看了忍不住笑,四周都是绿树成荫,鲜花似锦,弄出个圣诞树和溜冰场,一会儿不给化了才是真事。不过,我们也不在意,又不是来看圣诞树的,也不是来购物的,略看一看,就往前走了。

路上多是种有坡度的的街道,大家走得很带劲,唯一不开心的,是小猪,对他来说,到一个大城市来,是吃是玩是享受,可不是爬山一样的锻炼。可惜,没有人同情他,他也只好噘着嘴跟着,没有多久就是下坡了……

靠海,自然有渔人码头,渔人码头人头涌涌,早上就不那么晴朗的天,开始有一点零星小雨,大家都一样地优哉游哉地慢慢逛,在渔人码头看看海边的海狮,看看海湾中的Alcatraz(阿尔卡特拉斯岛,一个被废弃的军事监狱,有一个电影《The Rock》就是在这里拍的),看看面包屋,吃了一点午餐-实在是本次出行最糟糕的饮食-然后,前去下一个景点。

旧金山满城都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街道,坡度很大,开车要求高停车更是要求高。当初到西雅图觉得够厉害,这里就更胜一筹了。而这一条街隆巴德街(Lombard Street)就更是出名,在坡上弯弯曲曲地走单行线,夏天鲜花盛开时,更是别出一格。在坡下往上看,左弯右拐地一辆接一辆车子往下开,沿着街边的台阶爬上去,往下看是街边树木花草,街中车辆缓缓前行,远眺是海港,实在是别有风味,独出一格。

街边的小门户,任然在冬日细雨中份外妩媚

下午的天空就开始细雨蒙蒙,不停不歇,风也慢慢大了一点。下一步行程是去旧金山金门大桥从隆巴德街往坡下走,小猪内急,可一路都是居民区,只能匆匆赶着,到了路口舒了一口气,看到一家酒吧,一头撞进去,酒吧服务生很和气地让他用洗手间。后面一个接一个地用,他就看着某人,你想喝点什么?某人笑着点了一杯啤酒,坐下来喝。我把小猪送进酒吧,就很自觉地站在门外,隔着玻璃看某人享用。一会儿出来,正在门口坐公车。旧金山人很轻松愉快,在车上很容易和你搭腔,热心地告诉你应该在哪里下车,司机也很负责地通知从哪儿下车,到哪里转车,到哪里下车。车外风雨渐浓,车里倒还真是风情别致。

这就没有什么好介绍的了。雨中大家做旅游者,到此一游。

离开金门大桥,下一站是去唐人街。但是,我一心想看看这个艺术博物中心,到了地方,离关门不到半个钟头,于是门口看看,顺着小池塘转一圈,真是美丽至极的地方。鸳鸯成双作对地在池塘中悠游,雨点打在塘面上,落尽了树叶的大树称着仿希腊式的建筑地上路边稀稀落落的花枝花朵,背景之后的一间一间的民居,仿佛诗词中搬出来的意境,简直有江南风情的异域重复。

雨随着夜色越来越紧,公车在唐人街停下时,很有点回到广州的秋冬日的味道。街边的店铺上上下下的中文字的广告和菜牌,摆满了雨遮下面的映在灯光下的一排排的水果蔬菜,耳边是含糊的中文加英文的混杂,街中来来去去的雨中的车辆,走到路口就更狠一些的风声。我喜欢近夜色的温暖,在旧金山街头因为雨水的掺杂,使这海外的城市竟然有了世界大同的风采,我又好像回到年轻时代自顾自往前在雨中匆匆急行的不管不顾,不由有一种肆无忌惮的放肆的欣喜。等走到那家推荐的餐馆,门口小姐问我们有没有预约,而给了没有预约台子的时候,才好像舒了一口气地检查被雨打湿的鞋子和裤子。

老大是大了很多的孩子。这一次出行,和以前每一次都不同,是小猪成了问题中心,而老大毫无怨言地全心投入,并且配合着哄着弟弟,对待弟弟颇有大哥味道地亲切,结果,小猪的贪吃躲懒和哥哥的开心积极,成了一个对比。我们都被雨水淋湿,吃过晚饭,往前几个街口,就到了地铁站,从地铁站坐到Caltrian总站,风雨此时更大了。我们一时也不必操心,坐上远郊铁路线,一时半会就回到了山景市。

Tuesday, February 1, 2011

硅谷一日

到旧金山之前定好旅馆,到了之后是打的到旅馆的。出租司机打电话到旅馆询问从哪个路口出来-美加高速出口编号,查好出口出来会事半功倍。在旁边听到的,就是这个“El Camino Real”,皇家之路。加州是西班牙殖民很久,名字中还是留存着很多西班牙的影子。从三藩到洛杉矶到圣荷西,圣塔芭芭拉,圣塔克拉拉等等,无一不是西班牙世界的通行名字。El Camino Real念着也是西班牙味道的,我们拿着全球定位仪开车,每天都要听它念上几十遍。

从这条非主流干道可以慢慢向北直上旧金山,三十几公里,向南就是圣荷西,也是三十公里左右。山景市,Mountain View, 如果查一下谷歌的简介就知道,这里是谷歌总部所在地。上上下下,惠普,思科,Facebook,苹果,雅虎等耳熟能详的高科技公司总部,都在 Silicon Valley硅谷。而正中心,也是和这一切大公司的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就是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所在地,是加利福尼亚斯坦福。斯坦福正规名称是利兰·斯坦福二世大学(Leland Stanford Jr. University)。创办者是加州巨富,加州州长,美国国会议员利兰·斯坦福。他的独生子利兰二世1881年伤寒死亡,为纪念利兰二世,斯坦福夫妇创立斯坦福大学。大学1891年开学招生。第一届毕业生里有未来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关于这位对中国人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美国总统,有几件事非常有趣,其中一件就是他拿到地质学位后,和同班同学结婚,派驻到中国天津作为一家采矿公司中国代表。他和太太在中国期间,学会了说中文,后来在白宫时,有时为了不让人偷听他们对话,两人仍然继续用中文对话。另外就是他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矿产公司Rio Tinto的创始者之一。他进入斯坦福时,是属于免费入读的学生,也因为他是第一个住进学生宿舍的学生,他一直自称是斯坦福第一位学生。



斯坦福的非官方座右铭是“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是德语,英文为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即“让自由之风劲吹。” 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德语的不受欢迎,斯坦福校方不肯正式承认这一座右铭,传承至今,仍然是非官方座右铭。另外非常好奇的是,这一边所有的记载都是斯坦福建校1887年,但是另一边所有的官方记载又是另外的1891年。而且是斯坦福官方记载如此。何以有这样的差别,大概还需要专家鉴别?

比较第一天的阳关灿烂,第二天开始的比较含糊。早起即有雾,开到斯坦福校园时,远处的景物都是模模糊糊之中,这里远处即是校园的中心-方院Main Quad,和远处的胡佛塔。这个方院是十九世纪建校时,利兰·斯坦福请人设计的。主要设计风格与加州的西班牙风格相近,主要使用大块的砂岩建成。土黄色的砂岩,宽广的院落,配合着长久的阳光灿烂的蓝天,非常的大气。原建筑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中几乎被摧毁,现在的建筑是重建的。1986年旧金山再次大地震后,院方开始了很多努力加固复修了很多历史性的建筑。近看这些建筑,一定会透过它的独特设计及精致雕塑感受到它的历史,以及浓厚的学院气息。



方院中是罗丹的雕塑-加莱的市民。在略阴暗的天空下非常沉郁,很配合罗丹作品的沉重。

学校据说是世界上连续校园第二大的校园(嘿嘿,我猜一定有很多不服气的人,在介绍里有很长篇幅解释其他院校的情况),原来是建立在利兰·斯坦福的马场上,所以斯坦福人至今仍称校园为“农场”farm。斯坦福一直是对应于聚集在东部的常青藤学院的唯一在西部的私立大学,排名也一直在前十名,和世界最前列。 2010 -2011年的学费是五万四千九,学生中白人居第一,36%,第二是华裔,23%鉴于华裔在美国人口中比例为4.3% (在加州为12.3%)华裔是超于比例的高。到了研究生院,降到13%,第一位仍是白人35%,第二位是国际学生33%,我强烈怀疑里面还有大量的华人。

我们到的这一日,是圣诞假日,所有停车场不用付费,学生也很少,但是很快就见到了很多在加州很常见的讲国语的游客。斯坦福每年招待大约十五万左右的游客。慢慢从方院逛出去,看到的,是各色花朵绽放,绿树成荫,唯一落叶的,是这一棵银杏。校园的风格,和最早的建筑保持统一,都是黄色的砂岩类似建筑。没有任何高层建筑,道路平宽,幽静无比。唯一可以进入校园的机动车,都必须有密码,将路中的电动柱子降低,才可以进出。我特别喜欢各种树木,到图书馆逗留时,找到一本斯坦福植物的书籍,翻了几遍,终于放弃了,一是太重,一是文字多而图片不够,想了想,没有掏出银包。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程系主任弗雷德里克·特曼,鼓励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创业,配合学校为加州地区服务的主旨,激励了大批创业者,被称为硅谷之父。斯坦福向南而下,沿着皇家之路,紧连着几个小城Palo Alto, Sunnyville, Mountain View和Cupertino,直到圣荷西,一路紧紧相连,都是这些创业的小公司,和渐渐发展的大公司。

出来斯坦福,往南进到Palo Alto,我们一头钻进居民区和商业区的交接,Facebook的总部就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小区之内。他们员工都在工作,不过,今天不属于公众参观日,不给进入。我们在停车场转转,看到的是一辆接一辆的日本车为主的小车,树木高而绿,绿草地上又是一片片很灿烂娇艳的落叶,在阳光下很兴奋,丝毫没有冬季的意味。

往南就到了山景的市中心,到了市区停下,找到一间中餐馆,一人一碗面条,吃了,继续向南。到了就知道到了谷歌的地盘,连路牌都是谷歌的名字。


又是放假,不予参观。但是,路边摊着很多颜色亮丽的小自行车,孩子们就一人一辆在办公室之间穿行着追逐,高兴无比。不一会儿,马路对面走来一位保安,对孩子们说,这是员工骑的车,不给参观者骑的,我耸耸肩,骑都骑了。可是孩子们都很守规矩,乖乖地把车放好。我们继续乱转,这时又来了一批国语游客,孩子们又骑上车了。嘿嘿。

走到谷歌大地盘的中间,看见一座小桥,桥下细细的小溪,近前一看,有一对鸳鸯在浅浅的水里浮着……

最后一站是苹果。这一座建筑是圆环形的,毫无间断,转了一圈,还是一个放假,不开门。拍了几张相片,打道回府!早起的雾,正午时分散开,略有几滴小雨,到了下午,就是灿烂艳阳天。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