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是北美最具欧洲风采的城市。我们乘机到达多伦多是正午,开车到蒙特利尔时已是夜色初上,找到住所,安定下来,我们出去吃晚饭,之后就开车向市中心走,华灯四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蒙特利尔的确更有都市风情,夜夜笙歌,仿佛永远不会入睡。
第一夜,我们在市政厅前的港湾周围散步,在市中心广场上逗留,看艺术家们支起画板画画,吃吃冰淇淋,看看夜景。第二天是参观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 馆址和植物园。之后是在城里走,看了一家又一家美丽的教堂。北美以新教为主,但是魁北克省是法语省,受法国影响大过美国文化的影响,仍是天主教为主。这点 在魁北克城更为明显。
蒙特利尔已经过了它的高峰了。这个城市以前是加拿大的财政金融中心,所有的大银行的总部都在这儿。多年来,魁北克党人一直以分裂为威胁,在加拿大联邦中争取更多的财政分配,好多年加元受魁北克分裂威胁而无法攀升到应有的价值,直到1995年的魁北克公民投票公决是否脱离加拿大而独立立国。
这是加拿大历史上很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1995年10月30日,面对投票票证上的律师文字“魁北克是否脱离加拿大而成为独立国家”,五百多万登记选民,94%投票,非常接近的数字,50.58% “不No”"对比 49.42%“是Yes”。
如果数字是反过来的,会是怎么样一个非常微妙情形?当时的首相让·克里蒂安是魁北克选区的国会 议员,如果魁北克不再是加拿大的一部分,他还能是加拿大的法定首相吗?所有靠近大蒙特利尔的和蒙特利尔选区是超于半数的“不”,愿意留在加拿大联邦,还有占据 85-90%以上领土面积的原住民也是一声气的不愿分裂,如果什么区投票超过半数的“是”才能独立,那么魁北克是不是自己也要分崩离析?
历史不容猜测。
当时加拿大和法国关系非常紧张,因为法国是肯定会第一个承认独立的魁北克国,而平常两国关系相当友好。加拿大文化中有很重的美国文化影响,也有很强的法国欧洲文化的潜流。当让·克里蒂安在国会大厦里宣称,我们不能和美国一起入侵伊拉克时,你不能不意识到这是另一种文化影响下的对强势美国的分歧,尤其对比东尼·布莱尔的亦步亦趋。
让·克里蒂安和布什关系很不好。他手下的助手被记者录音到背后骂布什是个蠢货,他为他的助手辩解,“布什总统怎么会是蠢货呢?他肯定不是蠢货!”弄得布什政府上上下下一片忿言,那是在布什在民意投票上受欢迎度很高的时候,那是在美国趾高气扬地宣称 入侵伊拉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的存在在历史上有殖民地的成因,现代有文化分歧的冲突,但是冲突带给当地人的结果是所有以蒙特利尔为总部的公司们,在 1980年第一次公投后有一批撤离蒙特利尔,第二次公投后,除了几间法文文化和当地人为首的公司,大多数公司的总部都离开了蒙特利尔。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是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因为它一举就迁移了整个公司到了西部。而其他的金融银行保险公司却是静悄悄地将总部移到多伦多,只有一些部门在蒙特利尔镇守,慢 慢地从蒙特利尔的公司地形图上消失。
我们很喜欢蒙特利尔。住在一间公寓里,我们周围全是和欧洲更接近的公寓和城市屋,而少独立屋。三五步就是小商店和酒馆咖啡店,和有特色的店铺,唐人街一样的狭小古旧,满街香味扑鼻,略行多几步就是古老的天主教堂和市政府欧洲形式的建筑。可以夜间停车在皇家山半腰,沿土路散步到山顶,看灯火辉煌的蒙特利尔; 可以黄昏时开车经过圣约瑟夫大教堂,看半山中的宏伟建筑称着渐落的太阳;可以在市中心,看一条又一条的小街,听酒店里传出欢快的各民族的歌声;可以在植物 园远看奥林匹克馆址那奇特的建筑。(蒙特利尔在举办1976年奥运会30年后,终于付清了当年建筑场馆的借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