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 2009

神吹哈利·波特 (三)

####电影和书的差别####

第一部电影是在小说第三第四部之间出来的。当年,和孩子们看电影之前,收音机电视里就有教育专家讨论改编电影的是非。有一批人,坚决反对拍电影。当年能有这本书吸引孩子们读书读到天昏地暗,拍了电影了,他们怀疑会不会就此破坏了孩子们的兴趣,等着懒洋洋地不动脑筋地接受其他人对小说世界的理解和翻译,放弃自身的对文学的空间想象力的锻炼。

我可以说的是,不见得但是有可能。我们家老大,从头到尾爱看书,也爱看电影,完全不是专家预测的那样。而我家小猪就是看电影超过看小说了。当然他们本身的喜好不同,年龄差也在,也许小猪再大些,也会像哥哥那样翻来覆去地读?

前面出的几本,我买的是简装版。海外出书,最先都是精装硬皮版,一本书二十多,等到第一批热卖过后,就开始出简装版,八九元一本,有时还能几年后,跟学校那里的推销,来个三本二十的。可是简装版的书,看多了,书页就从书脊梁上脱落,有时整章整章往下掉。精装版就不会,顶多是书脊梁皱巴巴的无甚看相。好在两个儿子都像我,看书绝不做记号,读完了,还是崭新一本书,卷角缺页那是不可能的(我痛恨那些折磨我书的人!)。所以后来赶在出书当晚十二点零一分,嗯,第二天临晨零一分买的书,都是二十多的书,再转回头,我在每年的CBC(加拿大广播公司)本地慈善捐书义卖活动中,两元一本买全了以前的书,放在书柜里,让孩子们看。我自己?我看过两到三遍吧。每一次新的电影出来前后,我和老大都会对对人物台词和故事发展,不清晰的再打个赌,回头找到出处,要对方认输,乐在其中。

因为哈利·波特故事发展和我老大的成长过程很接近,所以他比较认同跟踪。在第一部电影开始签约拍摄时,罗琳非常地琼瑶,拒绝让任何人不按她的人物设计来读台词和编辑故事发展,所以,与大多数小说改编电影不同,哈利·波特的电影是第一部最难看,到第五出来时,罗琳再婚生子买城堡,生命中大概没有如此多的时间来监控电影,所以电影得以和小说不同的表达出编剧导演的理解意图。这,大概就是有很多人反对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原因吧。因为这些电影导演编剧改编的拍摄的是他们理解的不同的版本,我们在想象中存在的是完全不同的哈利·波特。有的你可以认同,有的你不可以接受,不过,哈利·波特还不值得大家为人物塑造故事分歧闹到头破血流,但是其他著名文学作品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了。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在共同的认知上接受编导的版本,也就是公认的改编好电影了。

电影给于观众的是直观的视觉的接受,想象的空间是随着编导的视角来表达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如读书的漫无边际的漫游和主动的互动的思维创作的刺激,但是《哈利·波特》这类电影,视觉效果很能超越你对魔法施展的想象,能够在魔幻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e)特技之外把一个故事讲完,把人物变化解释清楚,观众一般要求不高。我对故事在电影中的黑暗的背景安排比较满意,很有魔法的味道。另外,到底是外国人,对有些东西的理解,就像跟一个老外解释这个龙舟粽子和屈原的关联一样的不容易,他们印在文化和生活中的烙印,在细节中很轻易地表达出来,而我要经常看到直观表现才会有,嗯,原来如此的解释。

这类魔幻小说电影,最近几年还很有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魔戒》(Lord of Ring)和《纳尼亚传奇》 (Chronicles of Nania),以及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除去哈利·波特特具时代的反叛,另外的都是有着基督教传统、文学、神话的交织的巨著。最难搬上荧幕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魔戒》。哈利·波特和另外的故事分享着同样的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推翻黑暗的主线,但是却是最不拥有基督教支持以及没有基督教宗旨的一部作品。其他的现代奇幻(玄幻)小说我跟着孩子们追踪过一些,但是感觉比哈利·波特要更不注重刻画人物成长,而偏向于魔化世界的变化,因而不是太能看得下去。黑暗元素的《黄金罗盘》就是一个代表,特技出色故事人物都不够丰满而吸引人。

哈利·波特最吸引我的,是哈利·波特的青少年反叛。

####你为什么要反叛####

哈利不是一个英雄,至少他自己有着自知之明。哈利·波特故事里的英雄应该是老校长邓布利多和斯内普教授,我更倾向于阴暗的斯内普教授是第一英雄,因为他忍受正反双方的排斥,不屑于人们对他的曲解,保护他痛恨的男人的孩子,为了一份真诚的爱情,没有对应回报的爱情而献出一生和生命。得到的,只是身后的感叹,可是他内心所有只有一个想法,我对得起我的真爱。这个人物写得好,演得更好。

可是哈利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无情由的反叛和发泄。我家有个青少年在成长时期的反叛,逼得我四处求医,见人就寻找偏方秘法,急得跳脚的时候还去看过心理医生,被人一把踢出来,你们的要求应该调整一下。我?我很想不通。我们家两人都是乖孩子长大的,父母说什么没有说反抗,连顶嘴都没有想过。怎么回事呢?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究竟什么地方不对,或者我们什么地方不对?

我不爱看干巴巴的书,也没有办法,借了买了很多书来参考。有几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本书是医学家心理学家的专著,用了很多图形模型解释,青少年的脑电波和一个精神病人的脑电图有着非常近似的模式和规律,或者应该说没有规律。我看了当然相信他们,而那小子有时候说的话做的事跟精神有毛病的人的确一样的没有逻辑,我信了,我宁愿信。还有就是说今天孩子的反叛的历史文化背景。文章作者指出,上一代人中,没有或者很少有孩子反叛。多数人会听从父母教诲,接受长辈的经验教训。家里经常是父亲在外,母亲持家,家庭温馨而不是特别注重物质的享受。战后,物质享受越来越占据家庭的主导,而经济压力使大多数家庭不能允许母亲在家,孩子们从小是跟着他们的同伴们(peers)一起长大的。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给于儿女的,而同伴的爱是自私是有代价和交换条件的,于是这帮新一代成长,就不明白什么对他们是最重要的,于是和父母的冲突因之而起而激烈,因为他们不重视父母的经验和成败的教训,而把同学朋友放在父母家人之前,更注重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整个理论非常有逻辑和道理,让读者看了不寒而栗,为这个社会发展和变化感到胆战心惊。但是,好消息是,历史一代一代人证明,孩子们的灵魂脑海深处的烙印还是父母留下的,父母所能做的是和同伴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言传身教,用爱去感化去拉住孩子。而爱是需要理解和关怀的。而且新一代人,无论如何,都会更慢慢地向人类光辉而深沉的传统的美德上靠拢,而保持人类的良好的延续。

哈利的出现,让我有了一个很理想的参照物。孩子们很认同他。一方面,孩子们成熟到一定的地步,理解这个魔幻世界在书中电影里的存在,可以用来做短期的解脱而不是长期的护法。另一方面,他们感到同样的不被权威者的理解接纳和包容。在哈利·波特第五凤凰社里,哈利的表现简直是无可容忍的暴躁无理,周围人因为他是英雄是孤儿是被曲解的人物而对他的不容忍或容忍或不肯接受,我都能感同身受,虽然很讨厌这一部书,但是相信对哈利反叛的描写,很可以让青少年读者和哈利找 到共同点而接受这部书的出发点。

我很满意故事的结局。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反抗,孩子们还是要回到正轨上来,接替他们的父母在平淡的生活中兢兢业业地过日子。人生的高潮即使是在魔法世界里,也是只有少数人可能经过的巅峰,大多数人,是读书,找工作,结婚生子过日子的平淡。虽然纯粹从文学作品角度来说,啰里啰唆地讲哈利的十九年后会如何,实在是败笔,没有必要的累赘,但是从一个父母的角度来看,很好很不错,让孩子们看看,这个世界的魔法到了我们这样的太平世界里,也就是周而复始的重复。你以为你比你父母知道更多?哼哼,我们走着瞧!

No comments: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