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09

这么多的火车

今天扳起手指算算,我还真坐过不少次火车……

我第一次坐火车是大概三四岁的时候,跟度假的叔叔去桂林。那应该是冬天,因为出了火车站,在出站的台阶上,我一骨碌滑了几个阶梯,地上是雨夹雪的滑溜,根本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走动了。我叔叔一手拎着我,另一只手大概是拎着行李,这时有一个军人走上来牵住我的手,带我下到台阶下面。实在印象太深刻,到此刻,我还能记得天空阴灰的颜色,天上不停的小雨,那个军人叔叔放开手就走了的片刻。车厢里的记忆就非常的片段,人很少,我在叔叔的大衣底下甜甜地睡了一觉,浑然不知身外之事,作孩子,真的是很幸福的日子。

记忆中清晰的再坐火车,还是去桂林。高考完了,我单身去桂林,这时候的火车就比较的紧,人人有座位,可没有空座。一路我不吃不喝,因为不想上厕所。哎,这么想想,我老大和我还真像,就是这德行,不过我父母可是不操心,我不一样好好的?扯远了。从桂林回来就不同,因为没有直达车,去时可以起点站,回来时柳州发车,到桂林多是夜半,也得上,反正不用我操心,有人买票,有人送车,有人接车,我真是被宠坏了的一个孩子。

我赶过春运。八十年代末的春运没有如今这么可怕,但是,在广州车站来去的停留实在不是我可以想象能够再忍受的,一广场的黑压压的人群,进入客运大厅就是一次艰难的跋涉,各种味道都有,进入大厅后又是拼命的挣扎,这还没到火车进站呢不是?那时深圳没有直达车,大概是因为通行证管制的问题,一定要到广州转车,所以不用出站,但是必须进到客运大厅去再检查行李,被人赶牛羊一般赶到相对应的座位等车。一空间的喧闹,拥挤和肮脏,喇叭里的广播声和人声混杂。到了车到站后放闸,哦嚯嚯,那才是精彩的大逃亡上演。所有的人,拎着行李,在狭窄的铁栏杆通道被气势汹汹的检票员扒拉着检票,然后沿着地下通道狂奔,这时根本就看不到是那个站台,反正跟着跑就是了。到了站台,人群哗啦分成两半,一边一半,好像无头的动物一样从这边到那边,从那边到这边。我的规律是,你选择的第一个方向一定是错误的,一定要跑了几个车厢后再回头狂奔。到了车厢,又是一堆人,吵得人头昏眼花地要往车上挤。等你狼狈不堪终于上了车,放好行李坐下来,一定是满头满身大汗了。然后就是忙着开窗子,拿出吃的和杯子等列车员开车后送热水。这时候,才能安定下来考虑任何该考虑的问题……

还是不要考虑上厕所,因为一路上挤上来的人,多数是回乡的农工,把洗手间附近所有能够站或坐的空间挤满了。也会有人在脚底下找地方睡觉,不是太多,行李架上是不可以睡人的,列车员都是武汉人,很能吵架,一定吵到你听他们的为止。一路上下,慢慢过了湖南几个大站,株洲湘潭就开始松动一些。我大学同学中有新疆内蒙和福建来的,一般听他们讲起他们每一年来回的过程,真真让人感觉我们那一刻还是很幸福的。新疆同学从武汉到北京后还要坐一周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下南疆就更是可怕了,所以他们春假有时反而不回家过年。和他们相比较,一夜半天的路程是很轻松的路程。

其实当时不是没有能力购买卧铺,不是工资如何高,是真正敢花钱,赚八百花一千,如果能买到卧铺或者飞机票,我们肯定做到。只是,到了广州,去白云机场是何其遥远,而买票到春节前,是深圳人人探讨的问题,我们没有熟人,很难,只能跟着这么挤火车。回去容易些,从家里始发站的车,总能找到熟人买卧铺。武汉四通八达,到哪儿都方便。去北京几次都是坐卧铺,所以只能在火车站上看另外铁轨上的慢车满满登登的人而毫无同情之心……

前几年回国,答应孩子们要坐火车,结果从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深圳,再从广州回武汉都是坐的软卧。给孩子们印象非常深刻,那些车辆傍晚上车,清晨即到,车厢是四个人一个包厢,和机票相比差不多,可是很舒服,很干净,每个人床头还有一个电视机屏幕,可以挑选着看电视剧。武汉到广州的车大概升级早了一点,已经有些残旧的感觉,但是整体不错。买票也很容易,只是从深圳到武汉直达票没有,有人送我们到广州火车站搭车。这时的车站很有次序的忙而不乱,因为是软卧票,还有很好的候车室等车。可是等车到了,我又经历了一次赶命。这车实际是从深圳发车的,因为两地来去人多,通常深圳到广州的票都会卖掉,。在广州站停靠十二分钟,在离候车室最远的一个站台。没有人提前通知,车到站才给我们放行,于是一家四口,又一次狂奔下台阶,冲过地下通道,三步并作两步跳上站台,冲进车厢,车就开动了。

在北京就遇到同样的问题,那么崭新的火车站站台,没有任何新的改进,依然是看你的本事上上下下地下通道,拉行李的斜道又窄又陡,根本不能轻松成行,身体不好的最好免谈,中国铁路系统好像还是丛林规则,适者生存,遇到我们年轻力壮的,没事,不就当作强迫锻炼么,身体不好的老弱病残,真是只能怪自己没本事。在中国出门还是相对对人的身体体能的考验。

从以人为本上,我在西欧的火车旅行要愉快得多。(哼哼,就是被意大利小偷人文关怀了一次!)北美的火车比较少,加拿大只有一条长途旅客线,非常昂贵的观光火车,坐的人极少。美国多些,可我们都没机会尝试。西欧和中国很像,火车交通发达,管理良好,在意大利的所有站台上,很清晰地用几种语言播放信息,大电子台随时传送信息,这个都让我感到中国式的亲切。但是,欧洲的站台设计就比中国的出色太多。所有的站台,都是正面延伸出去,火车而不是人绕道进站,人和行李都在同一地平线上行动,而且火车车厢入口上下很方便。我留心一路行程,在意大利的小站,还是中国式的地下通道上下火车。

和坐飞机相比,火车旅行实际上是很快乐很安全的选择,可以看一路的人文风光,以前每站停靠时还能领略一路的美食,也没有飞机起飞降落时的难受,只要是时间充裕,下回出门还是坐火车好了。

Sunday, August 30, 2009

Jasper贾斯帕山中行(四)


日落


从罗伯森山回来在湖边散步,顺手拍了几张相片,日落山中,湖水温暖。




早起要离开了,答应孩子们去荡舟湖上,于是租了一条小的电池引动的船在不大的湖中慢慢游荡。湖中据说有四种鱼类,我们一条也没用看见,但是有两只野鸭看见我们开来,匆匆潜水而去,我们只能扭转船头,打道回府。


湖色


湖上野鸭


金字塔湖湖光倒影

这里是这次离开贾斯帕国家公园最后一个景点。Mt. Edith Cavell。其实这还不能算是湖,只是一个小水塘(Pond),到这么近处看冰川化雪进入湖水的,还比较少见。远看可以明白这水为什么昏黄色,冰川就是暗蓝的白色,渐渐地一大块一大块地跌入湖中,慢慢化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在湖中浮着,不动,很怪异的感觉,仿佛泰坦尼克沉入大西洋时海面上的浮冰的缩小……

冰川化雪


岩洞


冰川岩洞


冰川岩洞


冰川化雪


八月冰川小湖化雪
这之后就是一路回家,直到快离开贾斯帕国家公园时,再次拐弯去看这个心爱的湖,蓝到令人心醉的湖光山色。

Peyto Lake(匹透湖)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Jasper贾斯帕山中行(三)






在网上看了许多发烧友和职业摄影师的日出作品,很多是在这个小湖-Patricia Lake帕特丽霞湖边拍的,所以头晚设好闹钟,五点起床。等五点到了,觉得有点冤,天还是黑的呢,又磨了一个钟头,跳起来冲杯热茶端在手中,开车两分钟到了这个靠近金字塔湖边的小湖边。

天地静寂,只有湖面静静的水汽慢慢升起,在没有风的清晨的寒气中飘柔而起,慢慢地消失在空中,让人觉得太阳升起前的平静比日出还要令人向往。冬天在巨冷的早晨就能看见河面像开锅一样的水汽,这里湖面的水汽因为湖水的温度比空气中的温度要高,当湖面接触到黎明的寒冷空气就会形成一层水汽,很缥缈很淡但是很持续地飘动,于是湖面上雾气蒸腾,天地之间没有任何动静,冷而且美丽的等待。不需要语言,大自然的美在无言中比任何语言都要丰富而感人。


日出

拍完了照回到金字塔湖边,这里景观又略有不同,但是太阳就没有很隆重正式升起,大致是出来了,可是云很重。回去房间两个儿子根本没有任何动静,我们也干脆睡了一个回笼觉,到半中午才起来进了小镇吃早午饭。坐在餐馆里,天越来越阴,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如前一天游船上的导游说的,这里的海拔较高,如果有雨,雨云就会好像在树顶上悬着,久久不散。我们回去旅馆取雨伞,又加衣服,因为温度大概只有十一二度了。湖边山上,可以看见云在半山中悬挂着……

我们还是照原定计划,开出贾斯帕国家公园,去邻省的罗伯森山省级公园(Mt. Robson Provincial Park)。路上在高速公路边,看见两只年轻的马鹿正在顶角,现在不是发情季节,我们猜测是两兄弟在顶角玩耍,因为它们仿佛并不认真地在打架,和我们两个儿子在车里斗来斗去淘气一样的。


开出阿尔伯塔省边界天就开始放晴,等开到驼鹿湖边的时候正好看见远处天边黑云压城的情形,下车舒展身体顺便拍拍相片。这一张是山雨欲来的紧急,再把镜头向左转一转,就是蓝天白云的晴朗了。


山雨欲来


我们向前开,就如路边的警告“山中气候变化无常,请小心”一样,风雨交加,狂风大作,雨点密密麻麻地打在车前窗上,可是开了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开出了雨云的范围,天气又再次晴朗,一直到罗伯森山公园景点介绍处。

拿到资料看,这座山是加拿大落基山脉最高峰,约3954米高。山上的爬山路线是最低级,沿着景点介绍附近走到一个Overlander瀑布,四十五分钟,中级,走到Kinney Lake(肯尼湖)来回两个钟头三十分钟,走到Berg Lake(博格湖)单程六至八个钟头,必须背上行李在山中过夜,第二天再下山。我们没有打算那么长途跋涉,装备不全不说,这会儿已过了中午,就算有心走远道,也是晚了一点。看以后什么时候再来尝试一下了。

爬山难度不高,森林有着卑诗省特有的树木,各种杉树,红杉和白杉。落基山脉里以松树为主,这里因为罗伯森山一方面山高,挡住很多寒流,一反面又是山高,留下很多雨云,雨水充足,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罗布森河,由罗伯森冰川化雪而成,在山中跟着较大的落差,水流湍急,匆匆而来,山中小路是沿着河水而上下的,一路就听见河水轰鸣的声音。

河流湍急


河边的小人形状

头一天导游介绍本地树林里地上生长着一种地衣(lichen),是各种鹿群的食物。一路看见介绍,这种地衣是一种藻类和真菌共生植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真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最奇特的是这一种地衣,是在空气中没有任何污染的情况下才能生存,如果看见这种地衣,一定要深深呼吸纯洁的干净的空气。

到达肯尼湖,又是一个冰川化雪湖。这个湖的形成是因为山上另外一条小溪带来的沙石泥土,阻挡了肯尼河河水的自由流动而阻塞形成的。落基山脉的高山顶上有很多冰川,冰川形成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忘了几万还是几十几百万年了……),大致一百米的积雪能压缩去除氧气之后一米左右的雪而成为冰川,里面含有各种矿物质而且都是被不可想象的压力磨成粉状,随着春天化雪而随溪流流入冰川湖泊和小河,这些粉尘是不透明的颜色,在水下随光线折射而成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独具特色。山中有很多美得令人不可质信的湖泊,很平静地自由自在的存在,不以来往行人而些许变幻。我们看的都是我们自己……



KinneyLake


肯尼湖 Kinney Lake
下山途中,天气再次转阴,然后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我们打开雨伞,悠然回到山下,回头看看半山间白云环绕的罗伯森山。

Friday, August 28, 2009

Jasper贾斯帕山中行(二)


Medicine Lake
第二天早晨,我们开车进了小镇,吃了饭以后就开去贾斯帕公园最出名的美琳湖(Maligne Lake)。这个湖是上个世纪初一位欧洲女性探险家玛丽·歇伏尔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向导的带领下,经过艰难的路途,在地图上记录下这个美丽的湖泊。小湖在一条公路的尽头,车到尽头时,正好在湖水进入河水的交接处。一路上,看见小河急忙地流向下游,中间途径这个神秘的湖泊,Medicine Lake(医药湖)。印第安语言中,medicine和魔术(magic)是一样的意思,即古代印第安人对这个湖的神秘不可理解。

Medicine Lake湖每年在春季蓄水,到了秋天,约八月下旬就开始水面急剧下降,到了九月中,湖水就完全消失无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科学家对湖水进行地质的勘探,发现了这个小湖的秘密。湖底有很多裂缝,每年春天化雪时,雪水流入小湖,裂缝排水的速度低于进水的速度,因而形成小湖,到了夏天之后化雪不再,小湖排水系统日复一日地排出湖水,逐渐使小湖干涸,等待第二年的春天再重复这一过程。

这是小河从湖水流入小河的地方,河水和湖水清澈见底。


湖心小岛
坐游船到湖上的旅行,因为我们的导游而非常愉快。这个年轻人,在给我们详尽的资料的同时,让我们非常愉快,一路欢声笑语。这个湖泊被发现后,玛丽·歇伏尔将她的印第安向导命名为湖边的两座山,她的向导马夫的名字也在周围的山上留名,在船上传看的她的探险纪行,有她的相片和探险队的相片和当时山水的留影。
湖水清澈而冰冷,一年只有六月到十月才是不冰封的湖面,在湖水里原来没有土生的鱼类,一九二八年开始向湖里引进鱼类,先是东部鳟鱼,后是彩虹鳟鱼,都能在冷水里生存而壮大。

湖心小岛
可是,大自然很是奇妙,自从湖里有了鱼类,湖边的高山山羊的数量开始下降。因为在这之前,秃头鹰和老鹰都会飞越湖面,不做停留,但是过了一两年后发现湖里有鱼后,老鹰们开始了抓鱼,也同时发现周围山上生长的山羊。它们或飞过山头,将山间攀岩的山羊用翅膀刮下山,或者用利爪抓起小羊飞走。大自然中任何一个小的变化,都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湖周围的树林郁郁葱葱,但是向导指出,这些松树林大约有两百年的生长历史,而大多数树林已经到达了尽头,很快会大批量死去,而换树林是一件很大的工程,非一两日可以完成。湖心有些石岛,很少泥土,一样也有树木生长,那是一种生命力很旺盛的松树,只需要一英寸的泥土,它的树根横向发展,不用向下生根。可是这种生命力旺盛的松树,因为树根横向发展,和地上的微生物物种抢夺土地和阳光,而它们的存在,使微生物退缩,而影响到靠微生物生存的小动物的生存……

这是最出名的湖心小岛,Spirit Island,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一定要拼命地咔嚓半日。游船在小岛处停留约十分钟,用导游的话说,当你听到汽笛声响,就赶紧回头,两响,就加快速度,三响,对不起,请向小船挥手再见。大家哄笑着,纷纷下船拍照。


湖心小岛上的唯一建筑

这是岛上的太阳能厕所。嗯,据说是加西最昂贵的厕所,导游建议大家去用一下。哈哈。


回程路上,看见这头马鹿悠然自得地在公路上行走,丝毫不在意被它挡住的两边的车辆。某人一路抱怨没有看到动物,因为上几次来,都看见马鹿、驯鹿甚至黑熊在公园里的踪迹。好容易看见这头鹿,它悠然自在,我们激动无比。晚上和早上一般能看到很多动物,我们出门没有规律,看到动物也是说不得的事,后来晚上还是又见到好几头马鹿,是我们这次唯一见过的动物了。



温泉
出了美琳湖,一路向东北,开去落基山中据说是温度最高的温泉,等出来,已经是天快黑下来了。

到了住处,看见山间黑洞洞的,唯有这片木屋和灯光,于是某人架起三脚架,又是一通咔嚓。这时傻瓜是完全什么也看不清了……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Jasper贾斯帕山中行(一)

秋天在即, 孩子们就要返校了。知道冬天就在拐弯处,越发要赶着享受夏天最美丽的时光。

周四晚上就半夜赶到Kananaski的Dealta酒店和某人会合,夜里的山路很平静,下了车仰头看漫天星辰,一时都有置身身外的感觉,非常的不真实,虽然只有一瞬间……


K country 3
在这里停留只是行程考虑,因为等某人开会完毕,回程,再出门从路程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所以干脆提前回合,等周五会议结束就向西直开。 坎纳纳斯基(Kananaski)是一个省级公园,在卡尔加里到班芙国家公园的路上,冬天滑雪夏天爬山,对我们是最近的户外活动好去处,不过,没有很多好的相片。这几张都是朋友五月时拍摄的,看看算数吧。

K country 2
哦,朋友还顺便把Kananaski改名叫作, Can-an-ass-kis。够淘气的。


K country 1
Delta酒店在山里算是数一数二的设置了。2002 的八国高峰会在这里开过,当时经常可以看到美国空军的飞机(战斗机)在天空呼啸而过,我们小地方,很少见到这样的阵仗,蓝天白云的空辽中,偶尔如此,倒也无妨。不过,还是蓝天白云比较养眼,听听老美抱怨一下加拿大依靠美国保护国防,反正事实如此,也无所谓吧。


城堡山 Castle Mountain

从班芙到路易斯湖之间,弓河沿着公路边急急地向东流过,河之外是松树林,树林沿着山势慢慢上升,到落基山脉的大大小小的山上,路边偶尔会有一两个停车处,允许车流暂停休息。我们这一次特意在城堡山前停下,某人拉开架势,摆好三脚架拍摄,我就用傻瓜咔嚓几张,最后被某人咔嚓了。



城堡山, Castle Mountain in winter

冬天风光和夏天不同,我们从来没有冬天停留过,这一站是去年在班芙附近滑雪后回家,某人不知怎么糊涂了,开错方向,往山里开去。倒是看见城堡山在冬天落日余晖下的灿烂雄伟,赶紧叫坐在前座的老大用Iphone拍了几张。相机效果一般,但是风光的确不同。某人看了说,下回一定停车好好拍。是啊,上回是走错路,拍了相片,大家才会过意来,走反了。

瀑布, Athabasca Fall

过了路易斯湖,就转上93号公路,这是去Jasper(贾斯帕)国家公园的唯一路径,一路风光无比的壮丽,山水奇美,而且人烟罕至,我们一路过去,大概没有见到超过一百辆车。不是周末,路上比较安静,只有在景点才有车有人。路上有很多景点可以一个一个细细地赏玩,我们去过很多,而且想着赶路,也就匆匆而过。只在几个瀑布停留一会。

瀑布入河口 Athabasca Fall

总觉得以前的瀑布水没有这么浑浊,一直是清澈见底的清冽,所以看到这里的水色,多少有些惊讶。要去找找以前的记录才敢比较。


阿萨巴斯卡冰川

大概走到一半路程时车开始一路上坡,空气中温度也开始下降,转过山口就是落基山脉最有名的哥伦比亚冰原。哥伦比亚冰原面积约三百二五平方公里,冰川深度在一百至三百六十米之间,脚下山峰多在三千至三千七百米高度。冰原每年有七米以上的落雪,夏日短暂,所有落雪不可能在夏日化尽,每一年都会有积雪慢慢在重压和寒冷中变成冰川。阿萨巴斯卡冰川是游人最容易靠近的冰川,因为其他冰川都在山顶,这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乘坐snowcoach 雪上游览车上冰川。


由于全球转暖,阿萨巴斯卡冰川以每年一点五米的速度减少,五十年前的冰川在如今停车场处,现在要在望远镜里观看。这里是北美的水文最高处continental divine,冰川化雪通过几条河流进入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世界上只有这里和西伯利亚的一座高峰可以化雪进入世界三大洋,浇灌沿途土地和滋润当地生物物种的生存。今天早上正好听见有学者在呼吁中印两国加入哥本哈根协议,放缓工业进度以缓慢全球转暖的步伐,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化雪和冰川消失也是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如果不加以警戒,会影响到亚洲大陆近二十亿人口的供水问题,没有水,生存危机很快就会引起其他可能的一切灾难。中国印度的大河流都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起源的,山高而雪深,千百年来滋润着这块土地上的文明的发展,直到今天才受到现代文明的剧烈冲击。中印多年对待世界协议的态度都是,发达国家在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尽力污染世界,现在他们已经达到了现代化,那么发展中国家就要承担不污染而不发展的后果,未免不尽公平,要停止发展必须由发达国家提供相应补助才可能达成协议。在北美大陆,尤其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还没有到紧张的地步,所以普通民众有很多极大的浪费,这一点上,西欧的认识和发展以及处理上比北美要超前,因为他们一直在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的环境下生活,不像北美的浪费。中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污染而不能自觉自愿地保护有限的资源,未来很令人担心。很多人已经预测到,这个世纪的后半部分和下个世纪,水将成为新的石油,所有国家地区的冲突是围绕着争夺水资源生存的冲突。水,实在是我们关注的未来。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魔戒》的江湖(三)

霍比特矮人离开家园后和黑魔王的手下交道后到了瑞文戴尔,埃尔隆德的领地。书中没有这么戏剧的精灵公主出现,虽然她的美丽一如屏幕上,而且更加诗意。她的名字是阿尔温, 她的部落的人称她“eveningstar”(暮星),即金星出现在西方时的称呼,明亮地照耀着夜晚的天空。

精灵们除了尖耳朵,容貌超群身材出众外,还有的有预测今生未来的能力,但他们最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长生不老,这个词实在是诱人。不仅古今中外的皇权贵族心心向往,其实也是宗教的一个终结问题。世上没有一个宗教不是以解决人死后的灵魂归属的问题为核心的。我的无边话题大概就是和这个长生不老有关联的。

JW和新教教义上的争执,以三位一体为最中心,他们认为上帝即耶和华是耶稣的父亲,不是一人,所以自称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 Witness,简称JW)。非常勤奋的一个分枝,周末上门来敲门的大多数是他们。而且真的是什么地方他们都去,所以住在学生公寓里的学生们,和他们的接触很多。他们的教堂极其俭朴,因为他们读圣经读到的,是不要偶像崇拜,所以他们没有十字架和圣像和华丽的教堂;他们的宣传机器非常有效,如果你有任何疑问,他们和你接触的人大多不能回答,那他们一定会找到小册子来解答疑问。最好的答疑是我的一位邻居发现的。这位大学物理老教授,到这儿来帮女儿带孩子,闲来有空就看看书籍。她的疑问是创世纪。答案小册子她后来给我看过,深入浅出,解释得很好,最有力的证据对抗大爆炸理论。可是JW的反证是,谁能把一个正常运行的闹钟砸得粉碎,然后期望它在爆炸后神奇地恢复原状?没有什么理论,可是提出了很多的疑问,置疑大爆炸理论的逻辑。物理教授最后的答案是,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老了,叫我改变信仰,摇摇头,太晚了!

我的疑问在永生上面。JW和普通新教的另一个最大区别是灵魂在死后的解释和处理。基督教的信徒相信的是死后上天堂,这条道路狭窄曲折,而且天堂之门很窄,只有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因为信仰,西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我们非常不同。有了信仰,死亡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走到了,就自动走到下一步。没有忧虑,没有担心,不必焦虑。甘道夫在明纳斯特里斯的围城战中,安慰皮平的话就可以作为明证。

实际上,《魔戒》的宗教劝导不明显,当我看到很多评论说托尔金和《纳尼亚传奇》作者刘易斯的宗教交流和作品表现比较中,总多多少少有些惊讶,因为托尔金很虔诚,但是并没有在《魔戒》中循循善诱,只是写这么一个远古的故事,每一个人或角色的故事,固然每一步都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的艰难,可是,没有什么地方是给人以永生的希望。反而,在精灵的历史和未来故事里,让人疑惑永生的意义。

JW(呵呵)于我来看,最大的与新教的不同,是在死后信徒去哪里。JW的信徒相信的是死后复活,最后审判日到来的那一天,所有的人都会复活,在主前受审判,诚信的信徒会被判决得以永生,而异教徒如你我,就会再回去死亡。我的疑问是,那,永生以后怎么样?给我传教的人很真心地回答我,那所有的人就会快乐地生活下去了。嗯,这时我怀疑论就上来了,那么,快乐怎么样生活呢?你也不需要工作,不需要操心,你和别人也没有争执,在乌托邦里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是,你做什么呢?我们不需要做什么呀。可是,可是,我不知道如何说得清,渐渐也就不去说清楚,慢慢也就不再和他们交流。另外,JW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严格,不赞成太多的享乐。不享受还可以接受,不享乐,连滑旱冰一类都是皱眉以待,我不能接受。还有,他们不允许接受输血,因为圣经上写的不可以。你可以去死,既然死亡不过是提前去等待审判,他们家庭亲人都很冷静很冷酷地支持他们血癌的孩子不接受输血而死亡。可怕。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为宗教而献身的盲目而尊从,对抗现代科学证明的有效医疗,是无知但又执着。

当说起精灵们的永生,我无意识地联想到,他们都在做什么。与JW的含糊其词不同,托尔金非常详细地描写了精灵们的生活。他们可以永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放弃永生(我马上想到了异教徒的背叛)。可是,很不幸,永生的日子似乎并不如何快乐无忧。

试着想象一下,你有未来所有的时间,无穷无尽的时间,来做任何一件事,你会着急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是人类,而且是不太长寿的人类的哀叹,当时间不再是奢侈品,生命不再是那么紧张而匆忙,你的生活的意义是要重新改写的。有什么可以激动你一天的东西,任何东西,能激动你一年?能激动你一千年?一万年?所以,当阿拉贡唱着萝瑞安的情歌,对着阿尔温表达衷情时,阿尔温生命中过去两千年的平静也应该到了一个尽头,她和阿拉贡的爱情,是她心甘情愿的放弃。因为她和父亲家人离开中土,到达远方的岛屿上,也许她能永生,但是她不能有这一份沉重的爱和尘世的情怀。当阿拉贡的祖先,埃尔隆德的孪生兄弟放弃他的永生,在游行诗人的长诗里留下生命的痕迹,他得到的,和他的孪生兄弟的长生不老又如何相比较?阿尔温的爱情又该是如何地为她族类感叹,或者为后人,她生命的延续者赞美?

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的对于生命、灵魂的思考和需要,似乎是真正的千人千样的不同。可是,永生是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值得心无二用地盲从实在是个人的选择。托尔金这样的教徒,也没有信服地说服我永生的的高尚。信仰,或者宗教,其实都不是理性的逻辑的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选择,没有道理可言。如果试图从读圣经,或者逻辑思维上达到信仰的目的,恐怕是得不到结果的。我们都是在无神论的环境中教育成长的,没有形成信仰最良好的婴儿做起的教育环境,对于不怀疑而天然的信仰,多少有些艳羡,因为复杂不好,怀疑不愉快。可是放下一切,没有怀疑地相信,似乎也不是简单可以做到的一件事。

回到魔戒的江湖中,精灵们在索伦的黑暗势力侵扰中,选择的是逃避,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无法生存,人间仙境的存在似乎不合时宜。而阿尔温放弃她的永远存在,选择与阿拉贡共度短暂的人生,把她的生命融入人间的生老病死的周期里,成为后代人思念中的一个美丽的标志,而不再是遥远不可企及的仙姑,她得到和失去的,如果不是更多的收获的话,也应该是成对应的。那么有意义地生存和永生相比,在托尔金的江湖里,应该是更高的境界。

《魔戒》的江湖 (二)

开始《魔戒》电影宣传的同时,小说也开始重版,我在沃尔玛圣诞购物时排队,看看价格合适,就买了一本回家。价钱合适的书,看来还是应该在书店里买,因为这本书是三部曲合装本,一千多页,字体很小,读起来很费劲,加上托尔金的写作方法,我一开始简直看不下去。

三部曲其实是一部巨作,中间分成六篇,两篇成为一部书名,《魔戒使者》(《Followship of the Ring》 中有两篇,第一篇《黑影重重》 (《 Return of The Shadow》)中有十二章,直到第七章,四个霍比特人到达旅店见到阿拉贡之前,大部分都在讲霍比特人的乡村风俗,家长里短和流言蜚语,以及围绕着比尔博 的一百一十一岁生日的派对,和戒指传给佛尔多以及灰巫师甘道夫发现魔戒的前因后果。不是特别吸引人,很像一部英国乡村的田园故事,饶有趣味不特别拖拉,但是没有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我和佛尔多及山姆一样,对出门送走这一个魔戒的概念,和迈步出门的兴奋紧张哪一个更明显还分不清。

电影不一样。电影一开头,就把故事中两千多年前发生的第一纪元结束时,精灵君王吉尔加拉德联合埃尔隆德和人类国王伊兰迪尔和他儿子埃西铎,对立黑魔王索伦的战争,及黑魔王的崩而不溃,和魔戒的来龙去脉,在精灵女王凯兰崔尔的声音中,娓娓叙来,令人在电影开始就没有了霍比特人还拥有的盛世太平的心境。

霍比特是一个平静的小乡村。矮人们在这里似乎已经生活了千百年,平缓的小山丘,山包下的沿山势而修造的屋子,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山丘里悠闲的牛羊和满山 玩耍的孩子们,清新的空气里漂浮着新鲜烤出来的面包甜香,令人无由地向往着这一种田园生活,悠然南山下的世外桃源。

可是在酒吧里的啤酒杯后的故事加流言后,有着大家都无从了解的危机。危机是乡村里最富有的比尔博带来的,他也是乡村里很多故事的中心,在茶余饭后的长长的 歌谣的主角,那些故事鼓励着聪明而不安分的年轻的心。佛尔多并不具有太多不安分的成分,他向往着探险,但是堂伯是他最关心的一切。而他的花匠山姆,佛尔多就是他最关心的一切了。

《魔戒》中,霍比特人的生活是唯一真正有着平静盛世风光的社会。 其他的精灵、矮人、人类及巫师们,都被战争风云席卷进巨大的绞肉机里,无从逃生。当山姆随从佛尔多爬上岩浆滚滚的Mount Doom时 ,他想象的都是他要种的麦子,小河里流水,园子里鲜花在晚风里的清香,和他倾心的平凡的村姑,从感官嗅觉视觉和触觉上向往他那个平凡的家和平静的生活,和他质朴的直观的美好。对于他,这些都是世界上值得去斗值得去献身的一切,当然,在这一切之上,是他的朋友,佛尔多,他为了减轻朋友的重负而心甘情愿,简单平常地经过艰难险阻,面对着他无从预测的魔怪,和朋友一起的忠诚和信任,使他说出“There is something good in this world worth fighting for"是那么的真诚和发自内心地感染人。

佛尔多要复杂得多。尤其在被黑巫师刺伤之后,他的命运和魔戒紧紧的连在一起,世界上最邪恶而不可预测的恶魔,需要一个手无寸铁的小矮人来毁灭,非常的曲折也非常的出人意料。当他越来越珍爱魔戒时,他面前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典型来提醒他,保留魔戒,倾向暴力,最好的结局是如何。哈利的第七里面,也有描写荣恩在魂器的压力下屈服的故事,和这里佛尔多的在魔戒引诱下的扭曲有相似的地方。

哈利和魔戒是不同的江湖。

哈利是一个现代快速社会的折射,你在现代社会能见到的一切,在哈利的世界里都有对应,唯一戏剧的预设是一个魔幻的背景。而在《魔戒》里,是托尔金精心设计的仿佛真正存在过的远古的历史,血统、家传、神话和历史,纷繁错杂,又有条不紊,只是历史慢慢成为传说,传说渐渐演变成神话,在一个语言历史家的笔下,层层剥开,丝丝入扣,就是需要历史学家和家族史研究者的耐心,去翻看每一个盾牌前面后面的印记,去研究谁和谁的结合成为谁和谁祖先及后代,再在慢慢悠长的诗歌里听他们用许多形容词来讲一个屠龙勇士的生平的终生工作。那是在古代,生活中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和神灵的主宰的年代,简陋的晚饭后听唱诗的人唱歌来消磨没有灯光没有任何现代舒适的夜晚的唯一消遣。唱诗也让勇者的故事,让爱情故事,让家族的故事在篝火边回旋流传下去。那是一种人类向往以前悠然节奏缓慢的时代,没有什么在催你……而哈利,哈利是急着去完成所有的任务,匆匆奔向下一个目标的现代。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傻瓜相机照松鼠


这只松鼠实在太可爱了,看见有人在自拍,它就探头探脑地过来看看,听听是什么声音,傻瓜相机自动聚焦,给它拍了一个完美的造型!

在班芙度假的美国夫妇,在照片里笑得前仰后合,回家后把相片上传到网上,一时四处流传……

转贴: 亚伯拉罕杀子

=================================================================
高峰枫 《读书》2003.3
……
不知为什么,每当我读亚伯拉罕这段放事,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水浒》,特别是被金圣叹批过的那部《水浒》。我总觉得用批《水浒》的方式来注解亚伯拉罕杀子故事,于义理和文章都可以兼顾。克尔凯郭尔曾说:“亚伯拉罕故事之奇绝处在于,不管人们对它的理解有多么充分,它永远是一段光辉的故事。”读到这样的话,我也就不用在乎自己的理解有多么的浅陋了。下面我将以评点的形式来批注《创世记》第二十二章前十六节。《圣经》中译文是通行的“和合本”,个别字句根据 Robert Alter 的最新英文译注本(诺顿,一九九五年)稍加改动。批语融合上述各家意见,也参照一些《旧约》学者的注释(人名和书目此处不一一列出),笔法则着意模仿金圣叹。

采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来剖析希伯来经典,除了向金圣叹这位文学怪才致意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夹杂着吵闹声源源不断输入我国,这些舶来品当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现在应该看得稍稍清楚一些了。至于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对我国学术本身是否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前景似乎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学批评除了专业学者之外,似乎无人问津。而下面的评点就是想来印证传统小说批评威力巨大。我们就是要拿西方第一经典《圣经》“动刀”,而且还是希伯来圣经的首卷,希望能有一些象征意义。以批《水浒》的鬼才来注《创世记》,我们可以看到小说评点不仅不输于其他光怪陆离的文论,而且完全可以吸收、消化、甚至改造西方的经书。
=====================================================================

这些事以后,(将上文一笔代过。)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劈手写来。无半点征兆。没头没脑。妙。)就呼叫他说:(鹘突。不写何时何地,完全跳脱于时空之外。确是真神。)“亚伯拉罕!” 他说:(神从无何有之乡呼叫。亚伯拉罕亦是在无何有之乡应答。)“我在这里。”(此句全文凡三现。亚伯拉罕对神。以撒。天使无不应以此句。读者需留意。)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哪个儿子。)就是你独生的、(独子。)你所爱的(爱子。)以撒(东说西说。最后方点出名姓。)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骇人。)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神妙之笔。神不说破原因。亚伯拉罕亦不追问。一句清早起来。何等悠闲。又是何等动人心魄。)备上驴,(细。)带着两个小厮(细。)和他儿子以撒,(儿子字样反复出现。需留意。)也劈好了燔祭的柴,(点出有刀。)就起身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了。(看他慢慢写来。全似无事人一个。)到了第三日,(于路程只字不提。真吓煞人也。)亚伯拉罕举目远远看见那地方。亚伯拉罕对他的小厮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支开旁人。) 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自己拿着危险物事。借此可略窥亚伯拉罕心事。)于是二人同行。(一老一少。一个手持利刃。一背负柴薪。一个满腹心事。一个浑然不觉。父只要杀子。子只要听从。)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看他句句不离儿子。父亲。)“父亲哪!”(叫得亲切。)亚伯拉罕说:“我儿,(答得也亲切。)我在这里。”(又是这句。)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小孩子家恁地精细。莫非已生疑。)亚伯拉罕说:“我儿,(又是一句我儿。令人泪下。)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语带玄机。)于是二人同行。(又一句二人同行。父要送子上黄泉路。)

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字字紧扣神。)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筑坛。摆柴。捆子。有条不紊。笔法狠辣之极。)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一切收拾停当。霍地抽出刀来。令人心惊肉跳。)要杀他的儿子。(局面至此。真真是回天乏术。野猪林中胖大和尚安在。)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又是一声呼叫。)“亚伯拉罕!亚伯拉罕!”(连声呼叫。足见情势危急。)他说:“我在这里。”(不管天塌地陷。只是这句。)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两番制止。以见危急。)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回应最初的试探。)留下不给我。”亚伯拉罕举目观看,(前番举目观看。看到以撒的刑场。此番举目观看。看到替罪羊。两番举目观看。读者于此等处断不可轻轻放过。)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以儿子结此一段奇文。)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魔戒》的江湖 (一)

上回聊哈利·波特就聊到《魔戒》,心思大动,恨不能把电影再搬出来再看一遍。 正好孩子们放假,夜来有空,就搬出三部录像,开始了又一轮的神秘行程。

《魔戒》的作者是牛津大学的古语言教授J.R.R.托尔金,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写成出版,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直到本世纪才被第一次如史诗一般地被搬上电影屏幕。电影如同小说,有那么多可以令人感叹的话题,每一个都让人辗转反侧,回肠荡气地旋转,仿佛中世纪的唱诗,在古老的高远的厅堂里回荡,久久不散。《指环王》是远古的唱诗一样的遥远,人的选择有的是古代人对于生命朴实的尊重,对于生死单纯的接受,对于荣誉真诚的付出,对于自然无私的容纳,没有现代的家庭的纷繁,没有现代的人物的纠葛,因为在神怪控制更多的世界里,能有的只有对宗教的完全的信服和正义邪恶之间毫无选择的贡献。

故事里的风光背景,在电影中尤为重要,新西兰没有被现代文明感染过的自然,白雪皑皑的山顶,广饶的高原,平静的湖水,高山峡谷间的清澈河流,为《魔戒》的人物提供了更真实可信的背景,像宗教一样地传播着诗画般的意境。我这一次看电影时,心里正在不停回转着最近和人讨论的山峰、宗教给人的影响。

宗教或高原,会激起人心中最神圣最虔诚的思想和感受。如同远古的人对自然对所有美好一切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动,或现在看到的一个简朴的人的质朴的宗教信念。人之所以被感动,不是因为信教者的口若悬河,用振奋人心的言辞来激动你,而是用他们真心朴拙的思想和行为来做自己坚信的一切。看见他们或它们给我带来的震惊,如同任何宗教任何高原任何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美,给我的震撼。因为信仰,是这样一种力量,当一个人的理想和身心全部浸润在里面而散发出来的光辉,光彩照人而不自知,对于我这个无神论的理想主义者怀疑的一切,有着怀疑对立面的感动。不需要语言,只是被一种行为思想和理念征服的感动。

《魔戒》里有太多的感动。虽然作者有宗教的潜意识的表达,可是是那么的自然和融合在故事里的统一,没有刺激观众任何对说教的反感。

匆匆而过,这一次最受感动的是故事的女人观。里面最主要的爱情主线是阿拉贡和阿尔温公主的爱情。阿拉贡和阿尔温实际上是远亲,阿尔温的父亲艾尔隆德的孪生兄弟艾尔洛是阿拉贡的祖先。艾尔洛的后代即在电影里开始时以断剑斩断魔王索伦手指,夺取魔戒的埃西铎。他的第三十九代孙是阿拉贡,所以计算辈数的话,阿尔温是阿拉贡第四十几辈之上的姑母。可是他们一个是人类,一个是半精灵,人类在自我选择的流亡中思索自己的命运传统和怀疑自己对待诱惑的的抗拒能力,以及自身的责任及未来,精灵选择在爱情中放弃永生,和爱人同享人类命运,接受人的礼物-死亡,给与女人的礼物-爱情。阿拉贡是由艾尔隆德(阿尔温父亲)抚养长大的,阿尔温从母亲/外祖母的领地回来的一天,两人在林中相遇,之后在她外祖母的领地三十年后再见,从此她选择了接受阿拉贡的爱情,放弃生命,和阿拉贡在魔戒的冲突之后结合。她父亲在书中并没有反对过他们的婚姻,但是预见了她的痛苦,因为她的所爱会在击败魔王重得王位后,在时间的消逝中消失,留下她独自忍受孤独和思念。她在阿拉贡死去后一年,选择死亡,生年约两千六百岁。女人在《魔戒》的世界里,是男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半。希望和未来是在人类的血统传统的传承中得以发挥传扬,不是男人征战邪魔才能完全的终结。女人不是英雄徽章上的装饰的珍宝,胜利归来的战利品,或者放弃自身的附庸品。

如果在阿尔温身上,还有着太多女性的文弱温柔,她外祖母凯兰崔尔身上,又有太多的神灵的魔力,那么另外一位女主角伊欧温,若汗公主身上就是典型的独立自强坚定而美丽的形象了。她的面容如那位邪恶的格力玛赞叹道,你是这么的白皙,又是这么的冰冷,好像春天的清晨,还含着冬天残余的寒霜。在她身上,表现了我欣赏的女性的坚强的一切,勇于追求自己心爱的人,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理念,为了所爱不惜牺牲自身,但是在所爱拒绝她的追求后,历经心潮起伏,发现自己真正的爱人,忠诚勇敢地面对生命的高潮和低谷。

附上恩雅的主题歌词,可惜无法上传……
May It Be
Music: Eithne N¨ª Bhraon¨¢in
May it be an evening star
Shines down upon you
May it be when darkness falls
Your heart will be true
You walk a lonely road
Oh! How far you are from home

Morni? ut¨²li? (Quenya: Darkness has come)
Believe and you will find your way
Morni? alanti? (Quenya: Darkness has fallen)
A promise lives within you now

May it be the shadows call
Will fly away
May it be you journey on
To light the day
When the night is overcome
You may rise to find the sun

Morni? ut¨²li? (Quenya: Darkness has come)
Believe and you will find your way
Morni? alanti? (Quenya: Darkness has fallen)
A promise lives within you now

Thursday, August 6, 2009

路易斯湖露营小记 - 路易斯湖畔 Lake Louise

第一天的行程非常的轻松愉快,虽然开车到了三个景点,但是除了最后在绿宝石湖滨绕湖一周五公里平路散步外,瀑布爬山的挑战度很低,看螺线隧道更是轻松,五公里也是很容易的路,所以,回到营地,大家饱食一顿后,又沿着营地的周围来一个饭后散步。营地是在林间建立的,周围是黑熊的领地,所以营地周围用高压电网围住,出去建议六人以上同行。我们走了一圈,在雷鸣电闪细雨中回到营地,在小桥中间看见两条小溪,一清一浊,在河中浅滩合并为一,过了桥,慢慢在河边看浊流渐渐更多更强,清清的小溪很快就同流合污,不再清冽了。



晚上继续牌局开场,没有商量,夜半三更的也能很远地听到哄然开心的笑声和长长的叹气声。早上很早大家就起来开始新一天的美食,早餐持续了将近三个钟头,等几乎所有的人都起来,吃过,收拾了,来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易斯湖边。



当年第一次看见路易丝斯湖的湖水和雪山冰川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总能够回忆那一天到了停车场后出了车门迎面而来的寒气,湖边在盛夏旅行季节的周末也是稀稀朗朗。如今,到了地方,来了很多年的老朋友的第一句话就是,唉,冰川越来越小,越来越薄了。我听了,忍不住开玩笑,你是老了,说这话想当年的人,多数是九斤老太的思想,什么都不如当年了。大家都笑,可是,不得不承认,冰川在全球转暖中,是在慢慢地消逝殆尽。

湖边人很多,游人满满的,有本地的,因为我们在这儿见到很多各人的朋友,有外地的,因为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国际游客,根据官方信息,因为猪流感和金融危机而大大下降。可是一样的人多,十点多到达停车场,被第一次查门票。加拿大国家公园的门票有一天几天的,也有年票,如果过路,从门票口直接飞驰而过不需门票,但是在任何地方停留,尤其旅游景点,就是应该购票的了。这么多年,靠的是自觉自律,第一次看见在停车场有人检查门票和指挥停车。

这一天的行程比较挑战,沿着湖边二点四公里平路到湖的后方,然后爬山约四点五公里到小茶屋(Tea House),之后还有约一点六公里到冰川跟前的Lookout,来回十五公里左右。在Cheatue Lake Louise路易斯湖大酒店看湖看山是层次分明,秀丽无比,等走到跟前把一层一层的山走过时什么样的感觉,那是晚上回营地后的说法了。上面这张相片,大约是有一年冬天我们在冰冻的湖面走到的地方,地下雪深,小猪一个不小心坐了个屁股墩,爬起来瘪了半天嘴巴的地方,现在的小猪,健步如飞,早就把我和某人甩到后头不见了。老大和他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自去爬山,我们在后面收尾,走走停停看看,悠然自得。

走到湖的尽头,路边的山岩上是好些攀岩的人。走到这里,有小孩子的就打了退堂鼓,在湖边喂喂小松鼠,看看攀岩的帅哥。看不到正面,我想是帅的吧,那谁不说了吗,认真工作的人嘛是有魅力的人。只是这个攀岩算工作还是消遣还是娱乐还是健身,我还一时不好定论……

到了半山腰,几层山走过,气喘吁吁地回头叉着腰,看看山下,不见大酒店,但见蓝色的湖水和松树林。我们十点半开始的行程,到这里已经快正午了。太阳一般是下午一两点最正,这时还能忍受,拿出饮水,大家歇会儿,继续赶路,前面的孩子们和先头人,肯定已经在小茶屋等着了。

总算是到了地方,小茶屋附近有半现代的设备,但可以解决问题,点一杯柠檬茶,拿出背上山的午饭,无非是零食点心种种,大人孩子一起补充能量,休息欣赏山脚下远远看到的如画冰川和雪山。没有蓝色的湖水,冰川另具风采,有着健康的韵味,可能能走到这么近来观赏的人们,多是身心健康精神高昂的人。


到这里,上了山的孩子们都不愿再往上走,大人们有已经继续前行的,有就地休息的。旁边有年轻的洋人孩子在高兴地啃西瓜,然后就有人说,这帮人有背着西瓜上山培训的习惯,不用大,小的就行,上山就开了吃了。真是佩服,我是不可能的了,走到这里,已经是很考验人的过程了,一个傻瓜相机是为了要拍照,单反我都不肯背,被某人拿着健步如飞地跑了。西瓜?我不馋,我就喝水好了。


往上不远,就过了树木生长线,连生命力旺盛的杂草也看不见了。满山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被多年雪山冰川变化挤压垮下来的山石,道路越走越险,山路越走越高,到最后,就是这么一条羊肠小道,上来下去的一条道,左边是石头和灰尘碎石下的万年冰川,右边是星星点点的小溪水,由高处冰川化雪而来。地下的冰川细看才能看出深深的沟壑,和沟壑里暗蓝色的冰层,那可能是亿万年前冰川世纪的遗留。山上山石断面上,是层层积雪冰川,和融雪后挂在冰川上的瀑布。



越近冰川,温度越低,但是不是太冷,山风而来,很适意的感觉。到了这儿,就是到了这条爬山路的尽头了。路易斯湖附近有很多不同的爬山路线,各有不同的风格和难度,我们的组织者每一回总希望在来了无数遍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光,这一条道,是很多住了很多年的人没有来过的路线。




下山很容易,到了大酒店前集合点,已经快到五点了,酒店前繁花点点,人影憧憧,离太阳下山还有四个钟头,忙碌得不得了。先行下山的孩子们在草地上躺着,等着父母们出现,就打道回营地了。

晚上我们又是美餐一顿后提前回家,告别还在营地的朋友们,对了,又拐弯到莫琳湖拍太阳落山时的山顶和湖水在落日中的变幻,九点多才正式离开。一路飞车,夜半前回家。到了回家后三天的今天,还隐隐觉得爬山留下的肌肉的酸痛……今年的露营,算是完满告一段落,所有的露营用品收的收,洗的洗,进到储藏室,明年夏天再见了。

特意找出一张1991年第一次进山到路易斯湖的相片,看看有没有区别……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