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6, 2010

秋游落叶松山谷-Larch Valley

一年又是秋天。

我们的春天来得晚,夏天过得短,秋天来得快走得更快。一夏几乎没有断过阴雨绵绵,创了多少年的记录,到了夏末秋初,还是这么雨绵绵的,不知道何时收尾。突然在中秋节前一天,天就放晴了,晴了马上天高气爽,蓝天白云,变色的树叶夹杂着常青的松针树,层次分明,份外好看。周末正好没有中文学校,我约了好几家憋了好久的朋友,一起去山里看落叶松。

早上八点和朋友约好了出发,我们家老大和某人都不在,就我带着小猪,带上一个摄影发烧友,驱车向山里开去,一路上风光如画,层层黄叶称着远处的雪山,在宽阔的平野上蓝天白云下,仿佛画面一样的优雅。大约两个半钟头后,开到目的地,莫琳湖(Moraine Lake)。山里到底还是凉,早晨的风吹过来,透骨的寒气,停车场已经是几乎满了,到处都是装束整齐的登山者,一看就是装备齐全的发烧人士,我们这一批人陆陆续续到达,大约在他们的专业之下,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有备而来,从头到脚很齐备。

这是山脚的莫琳湖,有一个山峰可以看到黄了的落叶松



登山的小路今天人特别多。天气不好,很多人都等不及地出来赏秋,时间地点都是最佳组合,有经验的人,哪怕平时不太出门,今天也来凑热闹。几个之字形的拐弯向上之后,就能在茂密的针叶林里,看见稀疏的针叶变黄了的落叶松。


我们进山看落叶松,这是第三次。第一第二次的时间都比今年晚将近半个月到一个月,可今年冷得早了,凄风冷雨之下,落叶松已经开始松针枯死而黄,等待下一场雪落下,肯定是所有的松针都会落下了。常青的针叶林还是四季常青,沉默地等待一年四季的变化。


用手轻轻抚摸一下,松针柔软,看去像毛刷一样的针叶杆,其实和动物身上皮毛一般温和。


这里是植被线了,黄绿交界。





远处是冰川,这里是十姐妹山峰中的冰川,十姐妹峰谷(Ten Sister Peak Valley)面对着落叶松山谷(Larch Valley),白雪为顶,山石险峻,植被线下的落叶松映衬着长年积雪的山峰。


到了十姐妹峰谷,这里就是更勇敢的登山者愿意的挑战了。看那个之字形的标志,那是一条羊肠小道,可以爬上去看远处的山峰和绿树山谷及湖泊。



小湖边静静的落叶。



在山谷里,风光如画的地方,众人拿出背包里的午餐,吃过了,在阳光下坐着欣赏美景,聊天,拍照,一阵一阵的山风呼啸而过,让人渐渐有了寒意,把在太阳下爬山累积的热量消耗殆尽,起身慢慢地回到湖边,开车到班芙小镇的温泉享受一番,回家再去应付忙碌人生。

Thursday, September 23, 2010

你被服务了吗——售后调查

今天到沃尔玛去给儿子的电子表买一根表带。表戴了好几年,还是好好的,但是表带是合成材料的布料制成,戴久了自然粘合部位的胶着性减低。这些都是我的事,我于是在买菜的路上,回来再沃尔玛挑了一只表带回家。现在店里买东西,只要有可能,我都是经过自动销售机,我就一样东西,一闪商标就可以交款,连购物袋都不用,顺手揣进手袋里,一手撕下收据,匆匆忙忙我就往外走。边走边觉得,这张收据比平常要长很多,只有一样物品的购物单据,比两本书还要长。

回家细细看看,不由感慨,又是这个!售后调查。

服务行业这几年特别爱这口,每一个商店每一个系统,几乎不分上下左右的,都来这个调查。调查形式大同小异。有打电话来的,有发问卷的,有在收据上告知客户,有机会中奖的,有当场就给问卷填表的。我在国内经过两个,一个是鼎泰丰,吃完饭买单,小姐送来账单,然后恭恭敬敬地问一声,小姐介不介意给我们填一个问卷?当然可以,我拿起问卷就知道这么回事,抬头看看那几个服务的小姐,都有些期待地看着我,我顺手就给问卷上填了最满意最好的最高评语。小姐非常高兴,连声谢谢,鞠躬而退。在台湾的鼎泰丰,也不过如此的鞠躬,和认真地说,“欢迎光临”。看了,不由得心里说不出的感受。还有一次是在武汉的照相馆,拍照完了,也是这般地期待地看着我,从头到尾一切过程,都有评论,从低到高的评语,我于是又是给了最高分。小姐们由衷地开心,问我还能不能帮技术部的填问卷,当然可以。

看来世界大同啊,没有哪里有太多太大的区别,因为,我们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压力。前面我说没有在服务行业做过的,没有切身体会,这个,也是其中之一。公司越大规矩越多,规范越上正规,一切评估都在点点滴滴上把每一个从业人员的行为往一个特定的模式上套。

比如我有一个买车的经纪人客户,有一回坐下来,大谈起他们的评估系统,听了觉得,差别不大,只是以前以为他们这种销售人员,不比我们那薪水的工作人员,应该活动范围更大更自由,只要能卖车不就行了?也不行。他们的客户被抽查,抽查到后,如果评语不好,那他们当季度的奖金会受影响。这么说吧,他卖一辆车有一定比例的抽成,然后根据当月当季度或当年的累积销售业绩,还有可能加奖金,可是这个奖金额度不完全受销售影响,而是还要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售后调查报告的评分。

有人肯定会说,那不是好事吗?是好事,这是保护客户的一种手段,对于客户来说,销售过程中的不如意不满意,还有机会反馈,那是很好的好事。可是,有两件事一直令我困惑不解。

第一,就是,看了售后报告分析,总部,那些在象牙塔里拍脑袋的人,都会得出什么结论呢?目前来看,最大的结论是,奖金和业绩。确实,我能够理解奖金销售比较好计算,每一天每一步每一个客户进出,计算机就能根据数据的变化,来调整每一个单位的人员雇佣情况,销售对口与否,什么时候需要更多人,甚至那一个时段需要更多现金流量,都可以细致到位。可是,销售态度,是一个软性指标,怎么去衡量,一直是服务公司试图寻找的标尺。那么,有了这个标尺,就可以限制某些只要销售,不管人的态度恶劣的销售明星的直接的攻击性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多多少少有一个背后的警戒线。但是,如何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这个调查报告,就是我不仅困惑,而且很不理解的第二了。

第二,你知道,当你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拿满分的可能性有多大?多少分数算是好学生?大概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九十分那就是很好的学生,九十分给一个人的服务,那就是说,很不错,很满意,当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谁是十全十美的呢?错了,如果你们对着问卷回答“从一到十,一代表最低,十代表最高”的问卷里,回答一个九,给你服务的那位同学就要被叫进经理办公室,和经理一起讨论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你的服务态度和方法了。对了,从一到九不及格,十这个完美数字,才是他们要的答案。

于是,整个办公室都要调动起来为这个十努力。因为你没有十,你的奖金问题不大,你们整个办公室的奖金都在这里,你的业绩都在这里,你这一年,你都在干什么?评估一年销售结果的模式里,这个“十”占了一席之地,也不是不能做到的,假如今年是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份,你能在“十”上面下点功夫,完全可以平衡萧条带来的业绩下降。所做的不多,就是告诉客户,你知不知道?可是你又不能被看做是教唆客户,玩假的不公平手段。但是,你有没有权力去质问上级,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没有可能。

过几年,很可能公司自己也不再使用这个方式方法来衡量员工业绩,可是在用的时候,那就是最好的。听着上下的反馈,你就知道,真正的反馈,都是消极的回馈,那是我们听不到的声音。我们的商业文化,已经到了一个极端的偏激的改变销售人员从业人员的行为思维方式方法的地步,没有人,在这个环境里能免疫。

公司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提高销售额度,增加市场占有率,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竞争中,比上一年,比上一季度增长更多的利润。削减成本,在北美已经是做到砍到骨头上那么薄了。每一年还会有新的方针出来,我有时私下里会暗笑,总有一天会让我们自己上班带厕所纸来吧。还没有到,但是为了削减成本,每一间分行以前有的销售服务人员都从几个减到一个,最后裁到一个没有,所有的文件和服务,都集中到全国几个大型中心,那些人,大概就坐在一个巨型的办公空间,一人一个小格子,面对着电脑,回答全国各地的热线问题。就这个,还有被外包给印度的可能的竞争。而办公室里,留下的是面对客户不得不留下的人员,能够创造价值的直接的工作影响到销售的人员。

我不觉得航空公司有什么不同,只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因为销售渠道方法不同而不同。本城有一家和JetBlue一样的廉价航空公司,我认识很多在那里工作的人员,其实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他们给每个员工股票,让每一个人都用拥有者的态度来工作。我们也一样,如果股票上升,我们的部分回报也跟着上升。不过,我们最高的头的回报上升幅度,就不是我们可以比较的。当然,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也不致于那么cynical了吧。

你被服务了吗 (续)

生存就不容易。一开头的术语就可以弄你个人仰马翻,而规矩多如牛毛,步步走来就怕行差踏错,要知道的事太多了。很不幸,很多时候,都是在犯错的时候学习,很多刻骨铭心的教训。我奇怪的是,我在这家公司十几年,真的见识的大多数人是非常容易相处的同事,尤其华人们,知道被招进来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人招的,可是,同事们的很多相同性,不得不让人相信,他们的雇人哲学里和雇人实践中,还是有很强劲的连续性。而之后的培训和培养,以及强化的思维改造,对人性的变化很有影响,压力也因之非常之重。

并不是解雇你不容易,公司就解雇不了你,一样有办法让你难受到自己请辞,然后大家两相无事。几年前,多伦多大学有一个很极端事例。一位在国际地震处理学业的华人专家,不是斯坦福就是伯克利名牌出身的讲师,在地质系多年不得晋升教授职位的案例。国外大学讲师也需要博士学位,可是讲师和教授的待遇之间,相差就不是一星半点的,教授和讲师属于不同的工会,教授做了终身教职,不仅工资有保障,退休金也有极好的保障。在各大学的退休金计划中,都可以保障一个终身教授的退休生活和没有退休后的经济忧虑,否则,很难吸引人才留在大学任教,毕业生到工业界赚钱是正经。可是,大学(对美国大学了解较少,可能只是加拿大特例)对讲师的待遇可就是非常的不理想。讲师不需要做研究,自然无处去申请研究基金,只能是讲课,按讲课课时计算工资酬报,课时多会赚多,但可能会很累。而且他们属于非教职的工会,或者没有任何工会,因为他们不是工人,打扫清洁的工人都有工会保障最低薪酬和福利,讲师没有(插一句,博士后也没有,他们属于大学里最低层的受剥削者)。那么,你在一个系里长久停留下去,自然是期望尽快得到正式教授职位,保证未来的退休生活。可是这位学术界相当出色的讲师,在多大多年,每一次系里出现教职空缺,他都被白人候选者给竞争下去。几次之后,可以理解他的沮丧,于是和系里负责人有了冲突。我从来相信冲突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单纯,另一方狡猾的黑白分明世界,一般有了冲突,一定是双方各有过失,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交流渠道和方法出了问题。可是到了冲突之后,很外交地解决问题,从来不是学者们的专长,他们是学业专家,不是人际交流高手,很可能到这时,多年积压的其他的问题都爆发出来,据说,讲师开始威胁并对系里负责人恶言相向,而系里就更进一步在下一个空缺出现后,从外面招来一个学历背景都很不如他的候选人。在双方再次冲突后,将他解雇了。这个,就是一直能够操纵事态的负责人的失误。因为,这样一来,把讲师逼到极端之后,他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以种族歧视为由,把多大的地质系上下和校方告上法庭,最后胜诉。这是一个极端实例,假如系里不是解雇他,很可能就是熬住他,直到他没有任何办法,自己辞职解脱而已的可能,不是没有,生活中有很多。他停留在多大,有很多考虑,最大的是离婚后孩子在多伦多,他不愿离开去其他学校就职,不然,他的学历教研很可能让他在其他学校找到相应教职。

看他的实例,实在是特别,因为不是这么大的影响的大学和种族不同的案例,很可能就默默无闻地过去了。那么,在普通平凡的岗位如你我的,会是这么结局吗?好像可能性不大。不过,相比较国内同等行业,应该还是很规范化的,由于社会成熟和经济发达,对人性基本保障有了很中肯的肯定,不需要正经工会,大多数福利已经是有了保障的。可是,西方社会到今天,对人性的尊重,是有一点偏颇的,那就是培养了一个有高度权利意识sense of entitlement的工作从业者和消费者。因为这一种意识的根深蒂固,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有人滥用自己的权利,侵占他人的空间,很容易就造成冲突而引起不适当的后果。但是,用职权欺压部下而且还不让你能理直气壮地告状的,也是比比皆是。

你被服务了吗

啤酒空哥闹了那么一场,让网上也热闹了好一阵,各执一词,都有道理。但是我心里自然觉得自己在服务行业多年,在柜台的这一边和那一边都有了长足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多少有些相当个人的看法,对与不对都是见仁见智。

不过,服务行业真的是一个看似容易做事难的行当,入门很简单,深入很难,想要做好更是难上加难。就像学英文一样,ABC很容易认,认识以后呢,走到哪儿就是就看各人缘分了。而不是学电脑编程,进门就是一个高门槛,让人望而却步,在里面大家看了都是隔了一个山门,不是本行搞不清楚。但是服务业不一样,就像某人以前常说的,你们那行业,谁都可以做!言下之意,不无轻蔑。我已经入行有些年头了,自然对这种看法耸肩一笑,是,那是。

我没有经历过太多行业,在服务业风风雨雨地见识了好些年,卖过不少不同的东西,服务行业其实,还是一个销售行当,虽然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间接的是为直接的服务的。曾经有一个分行经理和我聊天时笑着说,和顾客越近的职位越不容易被裁。也就是说,经理们好裁,不高不低的经理们更好裁,行业一个大变化一个小变动,不大不小的改组一下,就有经理变成supernumerary额外超编人物,短时间内无法被组织内消化,就是被排除到组织外部。他在公司生存历史比我长,从地区人事部门左右过来做分行经理,也就打算就此退休的,自然他的话非常的有道理,我到今天也还记得他的语重心长的随意交谈的经理方法,很是喜欢他。不过,他还是在下一轮的公司沉浮中,被中间接手本地区的高层给挤了出去,还好,做了一段编外的销售分析,又找到北部的一家分行去当经理去了。

他说得很对,销售行业,最重要的就是面对顾客的雇员。无论是纯粹服务的,还是销售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推销产品,公司不会雇佣任何人来装门面。而且上上下下的工资薪酬都是靠推销出产品才能实现资本价值的,所以对直接影响顾客的销售人员服务人员的雇佣、培训和运用,是一个公司正常运作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经理的职责,多数是做一个好的教练和出色的管理者,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能动性,在年终季终月终每周的总结中得到好的结果,而得到相应的回报。

总之,经理们的故事很多很精彩,可是最精彩的其实还是基层的最基本的服务人员。一般来说,加拿大公司不容易解雇人,特别是效益好的大型上市公司。不是你炒公司鱿鱼,就是揩公司油水被抓个正经,其他嘛公司可一般没有太多权力炒你。试用期除外,那个时候没有法律保护效应,双方都可以考验对方一段,不高兴一拍两散鸡蛋黄,谁也没有多话说,以后公司想炒人鱿鱼,还真的有雄厚的理由,否则,公司越大越怕名声不好,不太敢轻易动手。几年前,大银行下属一间投资公司的高级股票证券经纪人,夜里无事跑去公司办公室招妓,完了不知怎么和对方有争执,闹到警方。这里招妓违法,于是被扣留,之后,证券商被他分行的经理解职,他立刻找到另外一家投资公司,反身还上法庭告银行无故解雇他。是啊,他是招妓,但是银行无权用工作时间之外的行为来评定他的品行,因而用道德规范作为解雇理由。最后结局是不了了之吧,肯定是庭外达成协议,因为控告有被解雇之前的薪酬不能实现的问题。我有一个客户,她的先生是这位经纪人的客户,她很惊讶地发现,她老公并不认为这位经纪人有任何不妥,等他搬去新公司之后,跟着就把自己的投资户头也搬过去跟他了。我和他太太非常不理解,但是,嘿,没有多久,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这位先生,香港人,自己就在大陆出差的时候有了小三,太太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知进行多久……既然婚外情不算违法违律,那么工作之外招妓自然是可以接受的了。反过来,公司解雇这位经纪人,也只能在庭外解决该解决的财经问题。

既然解雇人不容易,动不动会有人找律师法庭相见威胁,那,公司雇人的时候,实实在在是费了一通功夫找人的。这里公司很强调一个团队意识,看你能不能和人合作。尤其我们是服务为主的行业,第一就要看你能不能表达清晰,能不能对付刁难客户。面试的时候,这一个问题从来不会漏的,你在以前的经历中,有没有任何和刁难的客户打交道的实例?请举例,然后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你要是回答你没有类似经历,那,面试官一定会耐心启发你,那你有和父母家人同学老师任何人打交道时候的经历,一定有不如意的时候,你举个例好不好?除非你是不与外界接触的怪人——那你就不要来工作了——或者外星来的人物,那你做我们这行做啥?你一定一定有经验,没有也要编出来给他们听。面试很少会问你很理想的宏伟的问题,除了琐碎,就是平凡,因为你和你的客户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世界一员。没有人期望你改变世界,可是,你需要改变你自己。否则,你无法生存。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世博杂闻

夏天在山里漂流的时候,在野外聚餐。大家互相一问,嘿,去世博的人还不少呢。几乎所有回国的人,都经过上海了,经过上海了,都去了世博。既然去了,当然就是故事多多。

上海的朋友去了,轻描淡写了一句,哦,比想象得好,然后就风风火火地和我忙着买票退票去了。到了家,听朋友讲去过的经验,都是哎呀人真多呀为开头的。我自己呢,无风无浪,就是大雨瓢泼,给淋了个当头。幽幽地回头了,片片上都是一个匆忙,没有正经的好好照一张,都是到此一游的过路。

我当日到了地铁的时候人就很多,大人孩子满站台,各地口音都有,倒是本地口音不多。 可是填充空间不需要口音,需要的是个体,所有的个体好像都来到上海集合,上海人一方面很骄傲一方面很难过。骄傲的是,满街的人都来上海参观,吃住在上海,虽然有这么多人,到了晚上好像海潮退去,静静的也无声息的被上海吸收,早上又来人潮滚滚。难过的是,这么多人来上海,他们看到的又有多少是上海,而不是和他们一样来看上海的人呢?

至少我们那些朋友,来到世博,都比我更有见识。我看的实在太少,比如看见的这张图,看了当时就让我乐坏了。“慎重排队”,怎么慎重法?排队还有慎重不慎重的说法的?这里真的是中国情世博情了,走遍全球大概都少见。当然,在国外第一要务是避免被告,这种地方肯定是张挂告示,警示游人有病者怀孕者等等不要排队,否则后果自负。这里还好,没有那么谨慎,反正中国人信奉的是自己负责,出了事,也不是别人请你来的,是不是?有事自己处理好了。这种景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错过了好可惜。就为这个理由,世博也是要看看的,绝对是风采独特,可爱之至。


世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无疑就是排队啰。排队可是大家亲密接触的最大机会,也是故事最多的地方。第一批去的人中,朋友就给排出了一肚子怒气。他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太长,见到这么许多人,第一时间是不习惯,然后就是对队伍中间的插队非常的怒火万丈,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难道还跟所有的前后左右的人吵架不成,于是一路气鼓鼓地回家。不过,他也是吃饱了撑的,明知道是人多,看见的牌子上的告示,还能说什么?还能生什么气?忍气吞声是正经,呵呵。他和太太回头去了九寨沟,回来大叫受骗上当,不是风光不好,是旅行公司骗人。他手舞足蹈地比划给我们看,一锅水加一袋紫菜就是一锅汤,给点榨菜就是一顿饭了,这叫什么?嘿嘿,看网上有人写的张家界游记里的一段抢饭的记录,和他这个异曲同工,大概各地运作是不谋而合的相同,他也用不着这么生气,不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只是,还是让他在讲起世博游的时候,坚决地推荐大家不要去。

嘿嘿,我们都去了,都在他之后去的。我没有排队,所以,没有任何见闻。另外一个朋友大概和我先后去的,只是我们到了夏天就没有联系,不知道谁都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回来说才知道当时相差不远。他们一家四口跟团去的世博,最大吸引是中国馆,因为是旅行团的保证,他们不需要预约和紧张,就是排队了一段时间,进去了,出来了。然后自己活动去排队,发现这个意识差还是很大。他们一家四口,松松散散的一起,不一会儿就发现老大被隔到十几二十几个人身后了。原因很简单,他们之间有一点距离空间,马上后面的人就不客气及站了跟前来,紧紧贴住,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分开。老大大了,没有关系,老二还小,本来就给热得有点难过,被队伍中前后左右的亲密接触弄得喘气不过来。爸爸妈妈于是决定手拉手,然后另外一手拉住两边的栏杆,走慢一步,给小东西一点空间。结果,这么一个空间惹得身后人巨大的不满,质问他们,既然有空间,为什么不往前走?朋友奇怪了,我在这里你在我后面,前面有没有空间有什么要紧?当然要紧,后面人紧紧地贴住,说,我们这里就是见缝插针,滴水不漏,你懂不懂规矩啊?你你你是什么地方来的人,啊?这个规矩都不懂?朋友针锋相对,你一言我一语地一路边排队边干仗。朋友太太息事宁人,说,你就别说了,好不好,大热的天,省点事吧。他不说,后面也不停嘴,一句一句接一句的,说得他火了,又继续斗嘴下去。好好的世博游,最高峰就是和人斗嘴,想想好笑,说起来更是哭笑不得。不过,这一点上,还真是,排队和挤车一样,空间狭小,但是,前面的人真的占据了空间,后面也应该尊重一下孩子父母的心愿,其实不难的,就是忍着,不要看见空间就觉得是浪费了的犯罪感,一定要把寸土必争的精神搬到任何地方,就平和多了不是?不过,这一件事,还是双方对生存空间理念误差引起的纠纷。

另外一个朋友是单身带着孩子去的世博。她寡言少语,不善说话,肯定是不会斗嘴的,可是不说话不是不会听,排几天队,听几天吵架,很多实在是很无聊。比如一个老太太要插队进来,因为她的女儿在前面等她,朋友让了道,但是前面一个当地年轻人拒绝,就是不让她过去,就是不让她过去,两人于是开始吵嘴,一路走一路拌嘴,最后老太太息了气不出声,大概累了,于是半蹲半坐地在队伍里歇下来,年轻人拿出相机,拍了一张相片,取乐说,看你这样子。老太太又被激怒了,上来就抢相机,两人开始肢体接触。一会儿也结束了,老太太自然没有抢到相机,可是把年轻人的脖子划出几道红印子。年轻人的同伴给他指出后,他怒火上升,说,我今天就是不看了,也要跟你评个理!拖出老太太到派出所去找人评理,两人拉拉扯扯地走了,不到半个钟头又一起回来,纠察(??)把他们送回来,大致让大家相安相让,维持河蟹嘛。年轻人回归原位,纠察顺便把老太太送到她女儿那里,大约在队伍前方一点的地方。朋友和孩子笑笑说,哎,也是增加精彩,不然等在队伍里还是很无聊的。

其实我觉得秩序还是不坏,这么多人啊。现在大家可能不觉得,过了十几二十年,也许就是回首当年的故事。提起来,就是那一年如何如何的,也是一个过去的回忆,比平平常常的平凡还是多一点清晰的记忆,共同的整体的回忆。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路过上海

第一次到上海是很多年前的事,之后就很久很久没有经过。网上看过很多相片,听过很多故事,也有很多上海朋友。最最要紧的,是上海和北京一样,是回家必经之地,不是从北京走,就是到上海,除非坐国泰到香港,但是,那要多出将近两个钟头的飞行,一般没有安排,就不打算那么麻烦了。我这是从中国的二线城市,到国外的二线城市,一般都要转机,换机,不可能一口气从这里上飞机,就到了家的。每一回出门,都要考虑从哪儿走。

出门在中国,还不是那么容易。飞机已经改进多了,可以遥控购票,输入姓名和证件号码,到地方,拿出证件即可登机。但是火车票,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一定要当 时当地买票,拿着票上车。往年可能也还行,今年不行,上海进出的火车都是一票难求,尤其我们这么大夏天,跟着放假的学生和旅客拼抢空间的,真是涨见识了。

我在旧金山误了班机,到上海,上海提前回家探亲的朋友好心把我的第二天回家的票给换后了一天,我是归心似箭,看不看世博都是第二选择,于是,到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赶到上海南站去换票。买票可以在各处的小卖部代购,可是退票,就只能在南站了。我和朋友打的到了南站,远看很现代的建筑,很多门,我们俩到了跟前,一拉锁着的,一拉锁着的,直到最远处,才有两个门是开着的,进进出出的人流都在这里汇总,不知道是什么讲究,大概是管理方便,但是给顾客就没有这么一回事了。进了门,再向进门后最远的地点赶,因为售票厅是在离门最远的地方。就是说,我在门外看见的售票厅,我要绕远走到大厅最远处,进门,再往回走,才进到我在门外看见我要去的地方。上海还没有出梅,天气阴沉,空气中很重的潮气,这么走了两遍,我就是一身的汗了。

还好,售票厅里有冷气,虽然抵不上人声鼎沸的热气蒸腾,人多,自然热,但是比门外的潮热好多了。厅里已经是蜿蜿蜒蜒的八九条排队线,我和朋友一人一条站定,鼓励对方看谁最快。队伍里年轻人为主,售票窗口也有几个没有开,开的也挪动得异常缓慢。售票口上方有流动电子告示,随时可以看到各线车票的情况。我留心看我要的票,第二天的票已经没有了,但是,我还抱着一线希望,因为有时有人退票,也许就能给我等到呢?一时也有人在身边晃动,问有明天今天到某某地方的票有人要么,都没有我要的。我一边等,一边打电话。和家人联系上,告诉他们可不可以买第二天的机票。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不在上海买机票,是啊,要是没有选择,等退了票,就去买机票。朋友的老爸爸恳切的告知,一定要把票子买好了,再退票啊。我们点头答应才出门的。那么在武汉买机票和在上海买,差别不大。一会儿就订好了,这边我也排到了,没有第二天到武汉的动车。于是和朋友退票,出来和家人确定机票。

马上就有细节的喜剧,我得给他们我的证件细节,我手里捏着朋友老爸爸的手机,两个人对着琢磨了半天,相比我的朋友,我还算是高级技术人员了,总算是把资料输进去,可是,这该死的手机,拼命地把我的英文转换成中文不着边的字,我急得又是一身汗出来了。最后只好求路边一个正在按手机发短信的年轻姑娘帮我把信息发了出去,马上就有短信确证我的机票已经办好了。这下,我们俩放心地出门回去看我们两个小朋友。出了门看见有的士车下客,我们疾步上去,司机面色惊惶,不行不行,这里不能接客人的,你要到楼下去。哦,我们两个大头港督,又朦朦地下楼。出了楼下的门一看,哦呀, 排那么长的队!干脆,我们坐地铁回去好了。

这时是下班时间,还好,我们两个都是光头小子的妈,平常都是风风火火的人物,挤车难不住我们两个人。嘿,有了两三个儿子后,好像天下好多事容易很多。不方便是不方便,但是,我们都很轻松地对付了。还有,我们平常都是忙到稀里糊涂,连互相请客也少有机会坐下来清清静静地聊天,这下可有机会了。两人都忍不住笑,天天住在差十分钟路程的家里没有办法聊天,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上海,倒找着机会开聊了!

因为约了朋友在城隍庙见面,我们赶到家,收拾好两个小东西,又急火火地赶出门。老爸爸把我们送到空调大巴站,千叮咛万嘱咐地看我们一行人上车,告诫我们在什么地方下车才回家,我们就一路叮叮咣叮叮咣地开去城隍庙。路上是满眼风情的上海,乘客上上下下,路边一时是高楼大厦,一时是老旧的城区,混杂着现代味道的是上海很多年的老风光,很上海,很现代,也很温情,比人民广场和黄浦江要更上海,比浦东崭新的大厦更市民,比电视上的灯红酒绿更真实。渐渐的夜色也略略上来,孩子们在摇来晃去的车上,都给摇出睡意来了。总算到了地方,下了车,我马上兴奋了,去年来玩时正好住在这附近,于是打个的,告诉司机往城隍庙里面开,司机说,进不去了,就这里了,我坚持让他往前开,到了城隍庙附近才下车。下车到了,就到了鼎泰丰。

回家吃香的喝辣的还是要有一点条件的,那就是肚子要有如钢铁一般坚强。我一上路就肚子不来劲,上飞机闻到烤出来的飞机食品就觉得奇奇古怪的不舒服,吃的时候还好,就是闻着难受,很饿也吃不下,这回出门背了一大块美味的巧克力,和小猪一点一点地分享,到了上海倒也不饿,可是完全不敢就吃餐馆酒店,一准闹肚子。但是鼎泰丰的食品,无论怎么吃,都不会有问题,价格不菲,但是物有所值,不然到家就是一个难过,那就是花钱买罪受了。吃着小吃,行前准备的上海吃食准备功课一时都在天外了。上海,到底是大都市,什么档次的消费都有,各人自取所需,丰俭由人,城市的中产阶级的水准在城市的地位上升的同时,有了稳阵的进步。而且上海这个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做事的人还是相当有水准,做事很有标准相当精致,假以时日,的确前途不可限量。

第二天一早是定了去世博,但是出门前,还是大早起床(倒时差),于是到街头去买早点,山东煎饼,上海生煎包子,油条豆浆面条一大包好吃的拎回去饱餐一顿, 到银行去买一张票,加上朋友家给了两张票,再由老爸爸送我们一路坐大巴到地铁站去世博。路上我指给孩子们看上海的老酒店,旁边的老人指点说,不对的,老酒店不在这里,在另外什么地方,我似是而非地点头,正好看见宋庆龄旧居一闪而过,意识到这里大概是过去的好地段了,门庭幽深,在喧闹的市区里是铁门后面的一片净土。车上的电视热热闹闹地广播今天世博预计有多少人进场,今天可能有雨,今天这时几号门几号门是多少人排队,还夹杂着几个老外唱会歌的镜头,看他们那么热闹,我是益发地担心。本来就不敢来的,给这个闹腾的,没进门就心慌慌的了。

果然到了地铁站(不记得什么站了),给老爸爸叮咛一遍到哪里下车,之后拉着两个孩子,下到站台,人群就开始多了起来,上车的那一份拥挤,幸好有空调的 量,否则真是没有信心往前走了。我担心孩子们,他们好像还好,当然不是太习惯,但是两个人有伴,一路不停地讲话,于是也还能过得去。快到了的几站就有人下车,车厢内空洞了许多,到了正门站,下车的人更多了,出来倒不用认道,顺着人流走就行了。

到世博的朋友不少,听到的看到的故事很多,每个人的版本都不一样,干脆另起文章慢慢聊好了。匆匆路过上海,真的是不错的地方,但对旅行者不是没有问题。大概需要时间,就可以再上一层楼,比如火车票也可以在网上订购,到时在火车站的中央电脑上就可以凭证件取票上车。订旅馆的电脑可以中英文都可以订购,差价和优惠价都可以清晰明了。地图和图标都可以更清楚,让旅客和过客能够清晰了解所有的选择和设备。可是,上海这么大,这么多人的国际都市, 可能还要时间才能够慢慢地有长进吧。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动画片的主题创意

动画片主题很重要。

我品来评去,觉得最能评上第一的好莱坞动画片,可能还是首推史瑞克《Shrek》,好就好在意境,老少咸宜,但是做孩子看过了,大了来回味,又能品出不同的感受,一层一层的,层次分明,却又毫不含糊。相比较之下,其他的动画片,多多少少会落入陈词滥调的俗套。

很多很出色的影片,到结尾时,常有令人不满的缺陷。比如《瓦力》(Wall-E》,就在最后,偏要创造出一个人为的戏剧冲突,把电脑终端变成对立面,来给瓦力一个拯救世界的机会感动观众,结果产生了让人颇为矫情的难受感觉,要不然,真是一个完美的电影。不过,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喜欢非戏剧冲突的结尾吧?

对《超人总动员》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为我对几乎所有的超人英雄们,都有着自然的亲近。所以,我看到的是对超级英雄玩具拯救世界情结的善意嘲弄,以及真实世界对可能发生的超级英雄世界不合理的幕后的逻辑解释,感觉是份外可爱。

可对《玩具总动员》等儿童剧作,我却有着一点推拒的心理。《玩具总动员》第一部还可以看看,尤其是对玩具的发展和编辑演绎技术的创新。可是,故事并不创意,陈腔滥调很多,还没有《老鼠厨师》更多一点新意。可是,孩子们很喜欢看,于是有第二,于是有第三。第三倒是令我吃惊地可以接受,看完了,转念想了一想, 觉得主要是期望值相当低,而且故事里对玩具出路的表现,还算合理。可是玩具充斥泛滥的儿童世界,其实不需要这种怀旧,最好是去了旧的再来新的。《玩具总动 员》的编导们,其实都是很矛盾的,影片中也不无表现。里面的人物(玩具)多是市场上的销售的玩具,在电脑电视冲击下,把电影变成了一个用新的媒介来卖旧玩具的工具。第三好就好在没有介绍新的玩具,而是把旧玩具的对立面们拉出来调侃一番。老实说,看到里面将玩具们性格用脸谱化的出发点来限定,已经是停留在专门给孩子看的影片里面了。但那也无不可,有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将各种神话故事改编过来,很迪斯尼地撒一点神奇的金粉强行地把乐观一面推销给孩子们,也是可以的,不过,就没有可能做到把动画片拍得和故事片一样精彩了。

对《Up》(《天外奇迹》,我的不满情绪就更重了。故事中最感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开篇的一部分。等小女孩长成大人,结婚成熟老去,离去,故事其实就失去了那一种平静的幽幽的感伤,而必定靠戏剧,靠不可能的事态发生才能把故事讲完。我明白动画片有着超越天外的神游的能力,但是Up不是这样一个背景,所以看着他的小房子被建筑商包围,他的门前出现可爱的童子军的现实,到天边的神奇怪鸟,会说话的大狗,心态变态的探险家,故事的出奇,很难在情感的层面上,感动我内心。无论是《史瑞克》、《瓦力》,还是《超人总动员》,都在不切实际的故事里,有着人间情怀和人际关系和社会变化的深刻烙印,反而这部跟现实最近的片子,最不靠谱,让我非常失望。

可是超越天外的创作中,还是要和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真实地接轨。最近看的《卑鄙的我》,是描写一个出奇卑鄙,而且以此为荣的一个卑鄙人物。可他不是一个小人,他的卑鄙都摆在外面好像招牌一样地贴在后背,招摇过市。当我看到他开着巨大到无可形容的冒着黑烟的无比丑陋的车将其他车辆挤到一边,将其他人都冻结了去买一杯咖啡,忍不住心里对好莱坞的人物面具化有点孩子气的乐不可支。当然,他会是好人,心底里一直在追求不理会他的母亲的接受,结果,他那毫无同情心的母亲,真正是把孩子逼到一个角落后,才出来说,瞧瞧,我就喜欢这样嘛。什么父母这是?所以,卑鄙的主人公只能在卑鄙的世界里用着绝顶的聪明干着满天下的蠢事,直到无意坐在等待三个小姑娘的芭蕾舞排练的凳子上,仿佛才开始不自觉地明白,天下,其实不必要那么卑鄙,就可以得到很多。这个,就是出色的不说教的故事了。

好莱坞的各类动画片里,永远都少不了超群出众的配角。细细数数,假如没有那头啰嗦到头似聪明还糊涂的驴子,靠史瑞克的单口相声,好像一定会少一层笑意。而 《驯龙记》里的师傅,是比父亲更出色的维京人,可以面对巨龙不动声色,可以跟孩子在谈笑中把自己缺手少腿的残酷轻松地传递到位,还可以将不能轻易归类的主人公的行为举止了解而且理解地对待,一样不失维京勇士的风格。相比较下,父亲的勇武都是一种单层面人生,是一个单层次塑造的卡通人物。《卑鄙的我》里面,那个稀里糊涂的小丫头的没心没肺的可爱,实在是一种单纯纯洁而可以溶化冰雪的造化,可是,没有强迫的意味,她存在的简单而自然,不像那位敌手的假惺惺的好莱坞的堆砌。而卑鄙主人公的一大群小匪兵甲们,是那么的可爱,你都不忍心去分析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看着他们的可爱不停地开心。瓦力里面那一个焊工小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寥寥几个镜头,该表达的意境都轻松地表现出来,轻重缓急,拿捏到位,真不由得不对编导的水准大为叹服。《Up》里的小孩,圆滚滚的没有心眼,是那么真实,实在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

而且,还缺不了最先进的动画技术。这些年电脑特技有了如此长足的进步,连人物都可以特技出超人世界,何况这些动画片?可是这一切,都要为一个创意服务,没有这一个创意,所有的特技,都是空洞洞的摆设,仿佛从最高峰把一件珍宝丢尽深渊里,连回声可能都听不到。

所以,不得不佩服《史瑞克》的编导。在欧美神话中翻出这么一个被人曲解的绿色巨人,正好符合现代社会反英雄的心态。那些漂亮的王子们,没有多少人可以产生共鸣。因为,和我们同一个世界存在的那些王公贵族们,剥开金光闪闪笔挺的装饰之后,原来是比常人还要虚弱的人性,很难让人将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在神话传说中的故事联系起来。公主们,或者美人们,被王子救出来的可能性实在是让人觉得很不靠谱,还不如一个会功夫的混血公主的自救来得更有趣。巨人救美其实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后院的问题,而不是无私地没事干的骑士那么满世界去做伟大事业。呀,那个在堂吉诃德时代,就已经被伟大事业给解决了,不用史瑞克去劳动他的啤酒肚子。所以,那些神话故事,在电影里真的是只够绿巨人搽PG的卫生纸水平。

最初我不太明白小孩子怎么看这部电影的。比方那些单纯的孩子,刚刚从迪斯尼的城堡里兴高采烈地跑出来,一跤就跌进史瑞克的大泥坑里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这当乐趣吧?我大概低估了孩子们的柔韧性。因为我还真没有见过几个不喜欢史瑞克的孩子呢。孩子的逻辑很简单,好玩。匹诺曹、姜饼人、魔镜、白雪公主和喷火 龙及瞎老鼠、吹笛人、小猪们、大灰狼,都在电影里很现代地与时共进,非常符合现代生活的生存逻辑,那,孩子们看到的玩笑,都是表面价值的可笑。

成人看到的,其实并不是那么愤世嫉俗的愤青版本,而是更多的对神话故事的深层社会共鸣。这个就是这几年很多对希腊神话再创作绝对缺乏的现代意识,而在评论和票房双重失败的主要原因。对过去的故事理解得越深,才越能联系到现实和周围的凡人小事,让人看到远在天边的故事,也有感同身受的接受,这个,就不是随便玩笑就能成就得了的结果了。

相信大多数人到电影院看超人和动画片,不是抱着看现实的心态进去的,平常人生,天天都是人情世故,不需要讲解,有时人需要一个距离,一种发泄,一种理解和宽怀,才能有着足够的头脑清醒继续过着人情世故不变的日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性地分析自己喜爱一部电影的缘由,也不是所有的分析都是合情合理的解释,可是,能够让人看了满足的电影,一定在创意上找到观众的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温情,使人离开电影院时,真的能为一个巨人和一个丑陋的公主的人间故事深深的满意。人们喜欢公主王子的故事,但公主王子不必那么超群绝俗的美丽或魅力无边,甚至不必武功超人,做到真正的自己,就会有人间真情。这样一个主题,无论在如何的喜剧背后,都是千百年不变的吸引人。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