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朋友去了,轻描淡写了一句,哦,比想象得好,然后就风风火火地和我忙着买票退票去了。到了家,听朋友讲去过的经验,都是哎呀人真多呀为开头的。我自己呢,无风无浪,就是大雨瓢泼,给淋了个当头。幽幽地回头了,片片上都是一个匆忙,没有正经的好好照一张,都是到此一游的过路。
我当日到了地铁的时候人就很多,大人孩子满站台,各地口音都有,倒是本地口音不多。 可是填充空间不需要口音,需要的是个体,所有的个体好像都来到上海集合,上海人一方面很骄傲一方面很难过。骄傲的是,满街的人都来上海参观,吃住在上海,虽然有这么多人,到了晚上好像海潮退去,静静的也无声息的被上海吸收,早上又来人潮滚滚。难过的是,这么多人来上海,他们看到的又有多少是上海,而不是和他们一样来看上海的人呢?
至少我们那些朋友,来到世博,都比我更有见识。我看的实在太少,比如看见的这张图,看了当时就让我乐坏了。“慎重排队”,怎么慎重法?排队还有慎重不慎重的说法的?这里真的是中国情世博情了,走遍全球大概都少见。当然,在国外第一要务是避免被告,这种地方肯定是张挂告示,警示游人有病者怀孕者等等不要排队,否则后果自负。这里还好,没有那么谨慎,反正中国人信奉的是自己负责,出了事,也不是别人请你来的,是不是?有事自己处理好了。这种景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错过了好可惜。就为这个理由,世博也是要看看的,绝对是风采独特,可爱之至。

世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无疑就是排队啰。排队可是大家亲密接触的最大机会,也是故事最多的地方。第一批去的人中,朋友就给排出了一肚子怒气。他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太长,见到这么许多人,第一时间是不习惯,然后就是对队伍中间的插队非常的怒火万丈,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难道还跟所有的前后左右的人吵架不成,于是一路气鼓鼓地回家。不过,他也是吃饱了撑的,明知道是人多,看见的牌子上的告示,还能说什么?还能生什么气?忍气吞声是正经,呵呵。他和太太回头去了九寨沟,回来大叫受骗上当,不是风光不好,是旅行公司骗人。他手舞足蹈地比划给我们看,一锅水加一袋紫菜就是一锅汤,给点榨菜就是一顿饭了,这叫什么?嘿嘿,看网上有人写的张家界游记里的一段抢饭的记录,和他这个异曲同工,大概各地运作是不谋而合的相同,他也用不着这么生气,不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只是,还是让他在讲起世博游的时候,坚决地推荐大家不要去。
嘿嘿,我们都去了,都在他之后去的。我没有排队,所以,没有任何见闻。另外一个朋友大概和我先后去的,只是我们到了夏天就没有联系,不知道谁都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回来说才知道当时相差不远。他们一家四口跟团去的世博,最大吸引是中国馆,因为是旅行团的保证,他们不需要预约和紧张,就是排队了一段时间,进去了,出来了。然后自己活动去排队,发现这个意识差还是很大。他们一家四口,松松散散的一起,不一会儿就发现老大被隔到十几二十几个人身后了。原因很简单,他们之间有一点距离空间,马上后面的人就不客气及站了跟前来,紧紧贴住,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分开。老大大了,没有关系,老二还小,本来就给热得有点难过,被队伍中前后左右的亲密接触弄得喘气不过来。爸爸妈妈于是决定手拉手,然后另外一手拉住两边的栏杆,走慢一步,给小东西一点空间。结果,这么一个空间惹得身后人巨大的不满,质问他们,既然有空间,为什么不往前走?朋友奇怪了,我在这里你在我后面,前面有没有空间有什么要紧?当然要紧,后面人紧紧地贴住,说,我们这里就是见缝插针,滴水不漏,你懂不懂规矩啊?你你你是什么地方来的人,啊?这个规矩都不懂?朋友针锋相对,你一言我一语地一路边排队边干仗。朋友太太息事宁人,说,你就别说了,好不好,大热的天,省点事吧。他不说,后面也不停嘴,一句一句接一句的,说得他火了,又继续斗嘴下去。好好的世博游,最高峰就是和人斗嘴,想想好笑,说起来更是哭笑不得。不过,这一点上,还真是,排队和挤车一样,空间狭小,但是,前面的人真的占据了空间,后面也应该尊重一下孩子父母的心愿,其实不难的,就是忍着,不要看见空间就觉得是浪费了的犯罪感,一定要把寸土必争的精神搬到任何地方,就平和多了不是?不过,这一件事,还是双方对生存空间理念误差引起的纠纷。
另外一个朋友是单身带着孩子去的世博。她寡言少语,不善说话,肯定是不会斗嘴的,可是不说话不是不会听,排几天队,听几天吵架,很多实在是很无聊。比如一个老太太要插队进来,因为她的女儿在前面等她,朋友让了道,但是前面一个当地年轻人拒绝,就是不让她过去,就是不让她过去,两人于是开始吵嘴,一路走一路拌嘴,最后老太太息了气不出声,大概累了,于是半蹲半坐地在队伍里歇下来,年轻人拿出相机,拍了一张相片,取乐说,看你这样子。老太太又被激怒了,上来就抢相机,两人开始肢体接触。一会儿也结束了,老太太自然没有抢到相机,可是把年轻人的脖子划出几道红印子。年轻人的同伴给他指出后,他怒火上升,说,我今天就是不看了,也要跟你评个理!拖出老太太到派出所去找人评理,两人拉拉扯扯地走了,不到半个钟头又一起回来,纠察(??)把他们送回来,大致让大家相安相让,维持河蟹嘛。年轻人回归原位,纠察顺便把老太太送到她女儿那里,大约在队伍前方一点的地方。朋友和孩子笑笑说,哎,也是增加精彩,不然等在队伍里还是很无聊的。
其实我觉得秩序还是不坏,这么多人啊。现在大家可能不觉得,过了十几二十年,也许就是回首当年的故事。提起来,就是那一年如何如何的,也是一个过去的回忆,比平平常常的平凡还是多一点清晰的记忆,共同的整体的回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