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有人推荐我看《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一直机缘不凑巧,总也没有去看。不过,心下多多少少有一点不以为然,这种电影会好看吗?
我去年突发奇想,加入了Facebook。原因很简单,儿子们都在上面,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他们在上面已经很久了,尤其是老大,几乎是挂在网上的。我可不记得他什么时候加入的,但是似乎所有我们认识的所有朋友的孩子们,都有facebook户头,他们互相联络,还通过Facebook联系到已经搬走的同学朋友。我走过他们的电脑时,都会看到他们在Facebook上和朋友聊天,交换相片,我很不以为然。但是,自从自己开始在博客里和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对网络上的东西,开始有了渐渐亲近的感受。于是终于把自己加进了Facebook,并把两个孩子都加为朋友,天天上网看看他们和朋友之间都在做些什么事情。不过,Facebook也不过和Google和Baidu和其他网站一样,是一个让我徜徉其间的我不明白代码的虚拟空间。这种空间之后的故事,能有空间之上的人生那么平凡丰富和多姿多彩吗?出乎我的想象,影片一开头,就吸引我看到结尾,一气呵成,顺理成章,毫无不合理的纠葛和冲突。
电影是根据非杜撰(nonfiction)的非官方传记改编的。看完电影,忍不住去网上Google一下Mark Zurkerberg马克·扎克伯格的信息。对比电影里的绝对不通人情的技术呆子,生活中的马克显示出一个犹太家庭成功教育的结果。他父亲是牙医,母亲是心理病专家,儿童时代父亲即教他编程,然后请专人家教他编程。马克会读写法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古希腊语,现在还每天学习中文。他爱好古典文学,尤其古希腊文学。进入哈佛之前,因为成功编写一个音乐程序,微软和雅虎试图招收他为员工。他在哈佛读书期间,和同学创办了世界上最成功社交网络Facebook。因为Facebook是私有的公司,无法估计市值,但是2007年根据微软以两亿四千万购买了1.6%的Facebook股票,可以估算在微软眼中, Facebook价值超过一百五十亿美金。拥有24%的股权,他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今年才二十六岁。知道要拍这部电影时,他唯一评论是,我希望他们等我死了再拍我的传记吧!
电影无疑是有虚构的成分以及戏剧人生的冲突总结。可是,我看了,心里觉得,其实人生比电影从来都要复杂和头绪烦乱得多,哪里有那么多机会给你在法庭上或者律师办公室里对着朋友大叫“我是你唯一的朋友!”的戏剧。不过,谁又愿意到电影院花两个钟头看一个毫无吸引力的编程员一天到晚面对电脑的故事?故事的戏剧,其实,最大的吸引是围绕在社交网络的成功,和成功的社交网络之后人的社交的探讨。
电影里的马克,是一个出色的编程员。故事在哈佛里,开始在马克和同学的交往中,和另外几个划艇俱乐部里的出色男生的交流中,就开始非常吸引我。我爱看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故事,更喜欢看这些孩子们在名校里的生活。学校生活无疑压力很大,孩子们正好又在青春发育期,对待男女关系,对待社会,对待未来,都有一种活力和压抑不住的冲动。在大学里,大家是来寻找自己,寻找朋友,寻找未来,可是每一个人都要找到一个发泄或者交流的渠道。不成熟和青春是年轻的两面,冲动来到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马克的天份,将冲动和欲望用电脑的语言向世界清晰地表达出来的。
可是,他似乎不太有能力表达他内心的绝对的天才。当他在哈佛校园的冬天里,受到灵感的冲击,狂奔穿过校园,穿着一条半短的短裤,让人不觉联想到好莱坞的另一个犹太数学天才-纳什。对比纳什的精神扭曲的痛苦,马克的痛苦很单层面,只是偶尔浮现在他一帆风顺的表层。哪怕他在律师环绕之下,面对大学时代的纠葛,决定谁是真正的社交网络的拥有者的时候,他更注重的,是他的电脑上的一切和他的自信。看了电影,对他的思维敏锐思路清晰反应飞快,无疑会深有印象。他不是扭曲的天才,所以《美丽的心灵》不会在本世纪的哈佛及阳光灿烂的加州再现,有的,是《偶然的亿万富翁》-《建造Facebook脸书,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故事和电影,都没有绝对宣称自己是事实,但是都用的全部是真名真姓和真实人物。
马克·扎克伯格,同学以及共同创造脸书的几个同学,在影片中都是真实姓名,他和其中之一,埃多瓦多·萨维林,也确实如电影之中的发展,互相告进公堂;他和其他的哈佛的真正“纯正血统”的富有子弟-Winklevoss双胞胎,的确也有故事中的戏剧和喜剧,最后的结局,都是一个金钱平定了各自的底线。谁也不是那么满意,但是,金钱能解决的问题,都在影片中解决了。在生活中,大概也解决着。无关生死,甚至没有绝对的黑白,让我看了,非常的奇怪自己会被故事吸引。
有一个方面无疑是对社交网络的深深迷惑。我们这个社会,比从前,比我们的前辈要更多地依赖网络来交流来联系。我很感激这一个空间,虚拟,但是,联系着网络另一端也许以前完全无知对方存在的真实朋友。没有网络,这些朋友和我无疑没有能力了解和认知。但是,真正到了网上,一个人似乎还是不能摆脱自己的真实存在,假装的脸谱,片言只语也许还能牢牢把住,多了,真正的个性,还是从言语之间,点点滴滴地渗透出来。能吸引朋友的,还是一个价值观和性格和整体。电影中的马克和他的朋友们,不过是碰上时机的弄潮儿,在金钱的面前,流露出的 人的本性。电影的出色,就在于试图穿越纷繁复杂的人际发展,找到一个明显的主线-社交网络的创始者,是如何一个社交上的弱者。年龄和经历,都在年轻之上,金钱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成年人的指引。穿插其间的成年人,多是衣冠楚楚,用尖利文字攻击对方的律师。他们构成的,是一个虚伪的互相不信任的敌意的世界,与社交网络的虚拟构成,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社交网络上,这种人物,大家都不会露出獠牙和狰狞,为了金钱和底线而咄咄逼人。可是,画面一转,马上就让观众明白,社交网络之后的这些热血天才、哈佛出身的美国精英,在金钱和诱惑面前,又是如何地与他们创造的世界是如何地格格不入。唯一在影片中出现的成年人,除了出现不到十秒钟的PeterThiel俗称硅谷PayPal之父的人物,他轻易地将五十万美金注入这家没有赚任何钱的创意公司,就是哈佛当年的校长。他和双胞胎的对话,实在是电影里除了律师们互相对阵时,马克和原告之间的交换之外最精彩的片段。一个意义是成年人是多么不理解这个世界,他坚持自己有能力有权力判定这个纠纷是学校权限之外的事端,另一个是他多么自以为是,轻松地将这件事评为“不可能是百万的事情”。他真的错了。在科技泡沫破灭之后,远离硅谷的学术神殿-哈佛,固然如他和学校鼓励的,让孩子们继续去创造,去做另一个项目,去突破,但是也是很片面地不能接受一个崭新创意的未来泡沫价值的学术殿堂,在创意和实现之间,缺乏远见。
相比较之下,Napster的创始者年轻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是如何地潇洒年轻,又是如何地有远见。他风度翩翩地出现在马克的视线里,酒饱饭足之后,潇洒地挥手,哦,顺便提一句,最好不要在 Facebook之前加那个“the”,把那个去掉。再见面,就是在哄闹的酒吧里,告知马克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创始者的悲情故事,轻而易举地说服马克,别让那些成年人对你说,孩子,你做到够好的啦,让我们接手吧,你应该把这个做到底。这个肖恩,才是真正的美国的精英,敢于冒险,敢于走极端,敢于刺激,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以得到年轻的乐趣和在这个过程中,顺便赚个几千万!马克,到底还是一个实干家,可是他也是最大的目标,当他的同学感觉自己被背叛后(虚拟的和真实的),他们寻求的是对簿公堂,有理无理,在律师环绕之中,大家似乎更能把伤害对方进行得更彻底更顺利。顺便,也将美国典型制造的财富,抹回美国独特的法律机构,让律师们和律师行们在成堆的纸张上,进行着维护这一行当的勾当。所有的人,没有什么最深处的感受,只有一个人,马克,绕了一个大圈,回到最初的起点……
年轻人,无疑会喜欢这个故事。没有成年人的循循教诲,没有绝对的黑白对错,有的是他们每一天面对虚拟世界后面的年轻人,和他们一样犯错误,不酷不出色,对比他们可能有的天赋,他们有着更大的不足,连哈佛那种长过美国历史的历史的深厚也不可以轻易补救他们的轻浮。没有意识形态的经验过来人的对照,他们自己的闯荡,确实是一个很幸运走到今天的超乎寻常的美国故事。可以看两个钟头,而不觉得无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