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美国东部行-纽约



从多伦多到纽约,我们开了大半天。中间在尼亚加拉瀑布停留了很一会儿,等到了新泽西朋友家已是夜里很晚了。

在尼亚加拉瀑布过了友谊桥就进了美国。一般还有另外一个入关口,但是美加之间有很多大卡车运货走那个关卡,所以我们宁愿在这个小桥上过关。过关后的小镇,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弄明白就直过了,然后就开始了美东的驱车旅行。

美东和美西的道路就能看出财富在哪儿。美国东部很明显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而显老态,一路行来,道路上关卡重重,各种各样的停车收费点一个接一个。我随身带了很多零碎的美金,一路交费过来,从纽约州到新泽西,再下宾夕法尼亚到华盛顿特别行政区。

以前开过东南角,从奥兰多到佛拉维拉尔角看肯尼迪航天中心,再到Key West之后回到迈阿密,除了快到和经过迈阿密时有收费高速公路的选择外,一路平稳。美国西部是没有收费公路这一说的,从北到南。而东北角,美国的老牌文化经济中心,几乎是没有一个地方不收路费的了。只有一个解释,道路太老,需要维修而财政预算不足,需要养很多收费人员来管理收费事宜。我听过有研究全球定位系统仪器的朋友说,以后就用卫星定位来收费,现在还没有,于是就一路开开停停,开开停停。

但是美国比加拿大明显地景气和人气。在多伦多附近工业区就比北部和西部多了很多,而过了边界,就更能看到区别,车水马龙,很少有空地,非常的兴旺,沿路上住宅区和城镇和工厂比比皆是,道路四通八达,比加拿大一条两条大公路的形势差很远,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大。

实际上美国的石油进口最大最多是从加拿大输入的,但是普通老百姓并不知情,以为还主要是靠的敌对或非友好国家如中东和南美入口的。事实是加拿大石油储藏量是名列在沙特阿拉伯之后的第二位,但是了解这一点的美国人并不多。加拿大的石油是非传统性的油沙,开采难度大,工程巨大而且费用极高,在美国入侵伊拉克之 前很少有人问津,虽然各国从加拿大进口很多的沥青,也知道这沥青是可以采出石油的。但是油沙或者石油开采都有危害环境的问题,当然远远不如使用汽油车行万里的环境问题大。

我们度假尽量避免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车,但是去年在西雅图不幸被卡在下班的车流中了。北美的城市出城下班时,多有一条快行线,给巴士或车上超过一个乘客和司机的车过。我们人多,插进了快行线,但看周围一人一车的在高速公路上被堵得死死的,一 眼看不到边。确实,北美比欧洲要富有很多,车多,房大,很容易让人一 眼看到富足的人们,但是浪费也是惊人的。

每一年的美国感恩节后是叫做“黑色星期五”,和股票市场无关,和零售业的利润相关。就是说,很多零售店一年中,到了这一天才开始赢利,在这之前都是红字亏损的。就是靠的消费者的带动,一年又一年地推动经济发展。据专家研究,美国经济的百分之七十二是靠消费者的经济推动的,所以一个衡量消费者信心的指数可以探测出美国经济阴晴雨雪。很多人习惯于消费,买很多西并没有太多的节俭积蓄的概念,这一次风雨交加,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长久变化。关于消费和贷款,是非常独特的北美文化,等有空可以看看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别。


美国的大城市和中国的不同。一般中产阶级不住在市中心,而在城市边缘的卫星城市,每天开车进出城。听起在美国的朋友说起来都是开车一个两个钟头单程上下班,节假日聚会都是飞车几百里去朋友家,吃了饭当晚回头飞车回家,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我们这小地方,饭种子撒得近,开车半个钟头就算远了。我们在华盛顿的时候找了一家中国小吃店,开了大约四十几分钟才到地方,正感慨这个花时间呢,朋友耸耸肩,很正常啊。

而在纽约上班的人有好些住在新泽西,每天开车或坐船进纽约。我们也是这样进的城,把车开到斯坦顿岛,停在停车场里,坐免费渡船过河到纽约。

渡船在曼哈顿靠岸。在很多电影电视里看过这样的场景,都是伴着激动人心的音乐的,船上没有提供,连笛声都欠奉,静悄悄地靠岸。中间看见自由女神像,远远地以为背景照了些相片,看这个曼哈顿的高楼林立,还是非常的激动人心的。

上了岸,顺着路线找这个华尔街和铜牛,好容易才找到路口的路标,铜牛也摸着照了相,过后几年的股运好像是有所转变,可是到今年又不顶事,连华尔街都顶不住 了,铜牛不知还有没有那么些人看?街口倒是面对着一尊华盛顿的雕像,据说他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纽约股票市场没有看到实物,看到墙上巨幅国旗,和美国的各地一样,哪儿都是国旗飘扬。

在帝国大厦上排了好久的队上去参观,双塔在日这里冷清了好多,于今恢复了第一的名头,又开始兴旺了,我们看到的双塔只是遗址,还是非常震撼的一种感觉,在电视上无法感受到的一种震惊,实地由一片空寂和周围的繁华反衬得无比沉重。

联合国大厦去的时候好像是周末,没有什么动静,逗留了一会儿,就走了,赶到中央公园时已经晚了点,不能进去细细地赏玩了。第二次去纽约时,花了很多时间在第五大道和时代广场陪孩子们四处乱逛,第五大道的确是非常的繁华,和百老汇及唐人街差很远,不在一个城市似的感觉。是,唐人街肮脏无比,街头满是墨西哥人 和黑人兜售各式各样的仿照伪劣的假名牌,街边下水道黑水乌乌的一股恶臭,也许我们去的那一段不好?不太知道实情,我们匆匆地离开了。在时代广场的玩具店 里,待了最长的时间,几层楼的店,一个一个部门细细地看过来,好些在本地没有的玩具更是看来看去不肯走。

回家两次都是看红云满天,然后批星戴月地回到新泽西朋友家。











东部行-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是北美最具欧洲风采的城市。我们乘机到达多伦多是正午,开车到蒙特利尔时已是夜色初上,找到住所,安定下来,我们出去吃晚饭,之后就开车向市中心走,华灯四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蒙特利尔的确更有都市风情,夜夜笙歌,仿佛永远不会入睡。

第一夜,我们在市政厅前的港湾周围散步,在市中心广场上逗留,看艺术家们支起画板画画,吃吃冰淇淋,看看夜景。第二天是参观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 馆址和植物园。之后是在城里走,看了一家又一家美丽的教堂。北美以新教为主,但是魁北克省是法语省,受法国影响大过美国文化的影响,仍是天主教为主。这点 在魁北克城更为明显。

加拿大的双语在这里是英文退居二线,路牌路标都以法文,颇有欧洲风情,风光在北美独具一格。但是对于旅游者,就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开了几天的车,才意识到东南西北方向的法文,之前就看着打印出来的路线图四处横行。看不了路标就会走错路,耽误不少功夫,不过度假,也罢了。

蒙特利尔已经过了它的高峰了。这个城市以前是加拿大的财政金融中心,所有的大银行的总部都在这儿。多年来,魁北克党人一直以分裂为威胁,在加拿大联邦中争取更多的财政分配,好多年加元受魁北克分裂威胁而无法攀升到应有的价值,直到1995年的魁北克公民投票公决是否脱离加拿大而独立立国。

这是加拿大历史上很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1995年10月30日,面对投票票证上的律师文字“魁北克是否脱离加拿大而成为独立国家”,五百多万登记选民,94%投票,非常接近的数字,50.58% “不No”"对比 49.42%“是Yes”。

如果数字是反过来的,会是怎么样一个非常微妙情形?当时的首相让·克里蒂安是魁北克选区的国会 议员,如果魁北克不再是加拿大的一部分,他还能是加拿大的法定首相吗?所有靠近大蒙特利尔的和蒙特利尔选区是超于半数的“不”,愿意留在加拿大联邦,还有占据 85-90%以上领土面积的原住民也是一声气的不愿分裂,如果什么区投票超过半数的“是”才能独立,那么魁北克是不是自己也要分崩离析?

历史不容猜测。

当时加拿大和法国关系非常紧张,因为法国是肯定会第一个承认独立的魁北克国,而平常两国关系相当友好。加拿大文化中有很重的美国文化影响,也有很强的法国欧洲文化的潜流。当让·克里蒂安在国会大厦里宣称,我们不能和美国一起入侵伊拉克时,你不能不意识到这是另一种文化影响下的对强势美国的分歧,尤其对比东尼·布莱尔的亦步亦趋。

·克里蒂安和布什关系很不好。他手下的助手被记者录音到背后骂布什是个蠢货,他为他的助手辩解,“布什总统怎么会是蠢货呢?他肯定不是蠢货!”弄得布什政府上上下下一片忿言,那是在布什在民意投票上受欢迎度很高的时候,那是在美国趾高气扬地宣称 入侵伊拉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的存在在历史上有殖民地的成因,现代有文化分歧的冲突,但是冲突带给当地人的结果是所有以蒙特利尔为总部的公司们,在 1980年第一次公投后有一批撤离蒙特利尔,第二次公投后,除了几间法文文化和当地人为首的公司,大多数公司的总部都离开了蒙特利尔。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是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因为它一举就迁移了整个公司到了西部。而其他的金融银行保险公司却是静悄悄地将总部移到多伦多,只有一些部门在蒙特利尔镇守,慢 慢地从蒙特利尔的公司地形图上消失。

所以,蒙特利尔有一种残旧的贵族气味。有名贵的豪华住宅区,和传统的教堂,和古老的大学,和精制的植物园,和繁华的消费区,和市中心的艺术家的聚集,和路 边一个接一个的咖啡馆,和来来往往夜半也不停歇的人群,和总在狂欢似的人们,和到这看欧美文化交接而独特的游人,可是有着最糟糕的路面。无论什么时候回到 蒙特利尔,我们的车子第一个的反应是颠簸不堪,然后外面可以看到四面环水的古老又现代的城市。

我们很喜欢蒙特利尔。住在一间公寓里,我们周围全是和欧洲更接近的公寓和城市屋,而少独立屋。三五步就是小商店和酒馆咖啡店,和有特色的店铺,唐人街一样的狭小古旧,满街香味扑鼻,略行多几步就是古老的天主教堂和市政府欧洲形式的建筑。可以夜间停车在皇家山半腰,沿土路散步到山顶,看灯火辉煌的蒙特利尔; 可以黄昏时开车经过圣约瑟夫大教堂,看半山中的宏伟建筑称着渐落的太阳;可以在市中心,看一条又一条的小街,听酒店里传出欢快的各民族的歌声;可以在植物 园远看奥林匹克馆址那奇特的建筑。(蒙特利尔在举办1976年奥运会30年后,终于付清了当年建筑场馆的借款。)













Tofino的假日


去年又到温哥华岛上去了一趟。温哥华在北美大陆上,面对温哥华岛,而卑诗省省府维多利亚是在温哥华岛上。

卑诗省很美。西部是与阿尔伯塔省交界的落基山脉的白雪皑皑,中间降到欧克纳根山谷的富饶果园,到西部的海边胜景,再到温哥华岛上的度假天堂,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美。夏天,开过落基山的雄伟山峦,到欧克纳根Okenagen山谷去采樱桃、摘桃子杏子李子草莓,到温哥华去享受世界各地的美味食品,观赏斯坦利公园的千年古松,到维多利亚看欧洲风情的港湾,看郊区布查花园的姹紫嫣红,看托非诺Tofino的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实在是度假的最大享受。

度假和旅游是两码事。旅游是定好行程,拼命赶路,到了一个地方再去另一个地方,看看风景照照相,回来可以到此一游,今年的欧洲行就属于旅游。度假是找到一个地方,住下来,一家人在外为家,没有功课,没有工作,没有忧愁顾虑,天天就是放松和玩乐,这个托非诺Tofino就是度假。

我们一行三家人,一路狂开,第一天开了十个钟头到温哥华的卑诗省大学停留一晚,因为同行中有一位孩子第二年要上大学,想跑几家不同的学校看看。UBC(卑诗省大学)风光非常好,高层学生宿舍在一个小港湾里,推窗出去就可以看到海景,教学楼间各种鲜花绽放,紫色的薰衣草一片一片地芬芳。早起,我带孩子们到海边天体海滩去散步,(一个裸奔的人都没有,大概有暴露欲的人都喜欢夜里行动?)上上下下的木台阶在参天大树的阴影里,非常的独特,到了沙滩上,很多枯死的大树干枝枝干干零星摊在海边,海风习习,孩子们开心追来追去了一阵,我们就开车上马蹄湾坐轮渡过海去温哥华岛。

到了温哥华岛上岸是在岛西部的纳耐莫市Nanamo,要横穿小岛由西向东,开过很多千年古松和原始森林,和间中大大小小的湖。加拿大有三条很出名风景如画的公路,一条在魁北克蒙特利尔附近,一条是在阿尔伯塔落基山中的加斯泊国家公园,另一条就是这一条了。公路一直到海边的太平洋圈国家公园终止,一路高低起伏,左弯右绕。几年前走过这条路时,后面跟的车停下来都问我某人为什么拐弯不减速的,话说某人很骄傲他的驾车技术,开车在一马平川的高速上他平平稳稳,到了这种挑战性的路上就浑身是劲,左右弯曲非常开心。这次恐怕又是一样,最后弄得小猪吐了才放慢速度。

等到了地方,租屋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关门了。提前就打了招呼,如果下班前没有赶到,直接在门口的信箱里找钥匙。我们本想在小镇上进餐,上一顿还是在轮渡船上吃的,可是小镇旅游正是兴旺,几家店问过来都是要等上一到两个钟头,于是我们干脆回到住所自己开火。

我们租了一间很大的独立屋。外表是瑞士小木屋的形式,里面也是一根大梁从前到后,房间上下两层都是用原色的原木建成,四面四窗,光线明亮。楼下两个卧室,开放式厨房和客厅,楼上一间开放式卧室。另外两家住在不远,于是天天在这里聚集了乐个没完。

风光如画,我们从卧室的窗户看出去,就能看见海湾里潮涨潮落,到的当晚是潮落时,落了潮水的沙滩湿湿的,一汪一汪的水,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小鸟在沙滩上找食。潮退了的沙滩里一定有很多被潮水卷来的小鱼小虾或其他食物,鸟们忙得不亦乐乎。在后面的平台上,大家吃过坐下,享受夕阳西下的晚间,大人们喝着啤酒,孩子们又开始追逐。

除了第一天第二天外,我们整个停留雨落个不停。但是雨不大,只是夜里就寒气很重。我们出去买了钓鱼执照,就开始了预定的钓螃蟹的日子。蒙蒙小雨中,在渔人码头,先看打鱼船回港,渔夫拎出一条又一条巨大的鱼,在码头上飞快地去皮去骨,留下两大块中间鱼肉,然后熟练地将余下的鱼头加鱼骨顺手飞出码头的水里。我看了半日,鼓足勇气问他可不可以把鱼头卖给我,他看看我,拿出一个塑料口袋,给了我一个巨大的鱼头,不要钱,我谢过他,回去看我们的钓蟹的同行们。

我们几年前的海岛行时,就买了一两个螃蟹网。后来有一位朋友,从他越南同事那里学了做越式螃蟹网,借了两个给我们,果然好用很多。把买来的鸡肉放进去,丢下网子进水里,不一会儿,拉上来就抓到螃蟹了。母螃蟹不能吃,抓到螃蟹后,看到母的要丢回去,太小的不够标尺的,也要放走,只有余下的,才能扛回来,洗洗刷刷,吃了。

我们总共钓了五十多只螃蟹,没有带够作料,我们几乎以清蒸,热炒为主,加上鱼头汤,包包饺子包子,面条米饭,我们每一天都是固定了的散步,钓蟹,吃饭,打牌(没有意义啊),散步消耗了每天的美食,日子过得跟神仙似的开心。

托非诺附近的国家公园,风景极好,长滩是长沙漫漫,潮水奔腾,从这里直到日本,中间没有任何阻隔,一派太平洋。我们住的地方不在太平洋岸边,要过马路才到海滩。但是,这里风光是波涛不惊,潮涨潮落,仿佛画面一样的沉静,给人可以终老于此的气氛。

我们还去划过皮划艇,两人一组,划过对面的小山,近看原始森林。和各地旅游胜地一样,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以世界各国为主,他们边旅行边工作,过几年换一个地方。他介绍这里为了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有一批环境保护者到这里和政府对抗,最后以政府放弃开发森林为结果。划船过海湾的感觉和在岸边看海湾的感觉的确不同,这里是内海湾,风平浪静,但是略有风浪,就很难控制小船,我们夫妻和四个孩子,两个别人的孩子一条船,我和老大,某人和小猪,教练一人一条船,一枝浆划得那个自如,我们几条船都是经常力不从心地乱转。划到湾中心,可以看到很多鱼在浅水里游动,海带一条条地随浪舞动,海星海葵和各种不知名的海底植物动物在清清的水里一眼可以看到底,实在是另一种感受。

在周围散步时,不能不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去泡海滩,天很凉,用脚去试水都是寒意深重。但是孩子们仍然兴致勃勃地在水里跑来跑去,跑来跑去,总算停下来赶紧拿大毛巾包住了回家洗热水澡。

上一次来时,还出海看了一次鲸鱼。这地方是鲸鱼出没的地界,每年鲸鱼会在海上来回唱歌巡游,很多游人会坐船出海观鲸。我们租了条小船,三家十一口跟着导游开了出去。在海湾内的小岛的树上可以看到很多白头鹰的鹰巢,一出外海,就有一位同伴爸爸怯怯地说,我们回去吧。大家以为他开玩笑,不去理他,结果他就靠着栏杆大吐特吐,站在他边上的另一个爸爸先还拍拍他的背,紧跟着就加入他的队伍和他一起吐。弄得一时间大大小小左左右右,都深深浅浅地吐,就我们一家人抵制住了诱惑,连作呕的感觉都没有。到了鲸鱼出没的地方,已经有了好几条略大的游船,满载游客,然后就看到鲸鱼喷射出来的水柱,隐约有好几条大小鲸鱼巡游其间,但是海上颠簸,风浪不大也无法抵挡,几个轮回下来我们就打道回府。回程上大家都无精打采的,到了岸上,还有一位妈妈又吐了一遍才结束。这次一听可能有观鲸的安排,好几个脑袋就左右摇摆,小的们有四个是上过贼船的,坚决地否定了我们可能的出海计划,连到另一个岛上泡温泉都一并否决了。

上次主要停留在岛东部的海滩,那里的海水温暖,风浪不起,孩子们在水里待的时间很长。我们在不同的海滩上捡过蚌,撬开来鲜美无比,还捡过海贝,还有朋友抓过象拔蚌,我们没有找对地方,但是只在托非诺停留一天,非常向往。这次,在西岸住足了七天,很安心地度了一个安逸的假日。转道维多利亚,过海下西雅图,再返身北上回到温哥华,结束了快乐的假期。

Friday, October 24, 2008

落叶松



落基山的秋天很短,夏天结束时就会凉意重重,到了秋天更是不可预料。这一次去的时候,都已经下过了第一场雪,山中地上有雪,但是不用穿冬装。
落叶松山谷在莫琳湖边,爬山的难度是中度,约二点八公里单程,四百六十五米海拔升高,来回约三个钟头。

落基山海拔很高,又地处寒带,树木多属针叶林,尤其在山中。爬山爬到一定高度,就会看到树木生长线,中学在地理里学过,但到了山中才能眼见书中的解释,在此线之上,树木不生。但是在生长线上,是密密的针叶林。

落叶松顾名思义,冬天会落叶。我们一般印象中的松树,多是四季长青,但是还真不知道大自然这么奇妙,就有这个品种,冬天落叶,春天重生。因为叶落,它们可以比四季长青的松树更能抵抗严冬。在秋天叶落之前,绿色的松针,变成黄色,颜色渐深,然后落下,落入泥土中。

冬天,爬山的山中小道,甚至很多公路,都会封掉,这时进山,也必须六个人以上一组活动,因为棕熊黑熊都有可能趁着严冬来临之前寻找食物,进入冬眠。如果人多,熊侵袭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组织这种活动,是以人多热闹为主。越走队伍就越拉得长,健步如飞的人物已经在山顶观风景了,拖尾的还在气喘吁吁地半山中呢。如果没有伴,回头比往上爬的动力那是大得太多了。

开车到地方需要两个钟头,停车场里停好车,大家得献宝一样的拿出各种吃食野餐,每回都是太多好吃的,大家饱食之后,一齐向山上出发。山道是在林中开出来的土路,之字形向上延展,一路都是在松树林中,回头总能从树缝中看见山下美丽的蓝色的莫琳湖。直到快到山顶。

这时能看到落叶松和青松交错的小平谷,和远山的树木渐渐随山高而减稀减少,再往上走,就是寒意盛盛的山峰,和山间的积雪,凉风寒意,令人无法驻足欣赏山中绮丽的风光,转身下山。



Saturday, October 18, 2008

告别巴黎

在巴黎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是把几个大的景点赶着看过来,巴黎圣母院,巴黎法国荣军院,再进一次卢浮宫,上凡尔赛宫,看奥赛博物馆,坐赛纳河游船,埃菲尔铁塔,排得满满登登的。

可还是漏掉好些。

比如在荣军院门前的亚历山大二世大桥上,只是从桥这边看看大宫小宫,没时间去看;经过凯旋门几次,白天晚上都有,就是没有时间上去。有一个晚上紧赶慢赶, 还是误了上凯旋门的最后时间。在埃菲尔铁塔下来来去去几次,都没有过河看看夏宫。更没有抽出时间去看达利博物馆,雨果故居,等等等等。没有时间去租用自行 车在巴黎街头骑过,也没有满足小猪的愿望再去卢森堡公园漂小船......

巴黎有太多地方去。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城市,充满了魅力的城市,白日里生机勃勃,夜色里流光溢彩。

在外旅游,很有心地观察一下,觉得巴黎的旅游管理很值得借鉴。出门在外,语言不通,信息不灵,需要靠当地旅行管理机构的资料和介绍。巴黎的景点不用说,我 们专门去了旅游信息中心,感觉非常出色。我特意留意他们的中文资料,很齐全,城市详图,地铁时间图表,景点介绍,旅行路线推荐,样样俱全,而且文字相当有水准。其他英法德意西应有尽有,工作人员的语言能力也让人印象深刻。巴黎让游客觉得值得去,值得游,值得回顾。

我们一路行来,浮光略影,对当地人情世故社会背景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是一个典型的旅行者,得到了旅行者应得的尊重,哼,连贼们都给了我们真切的人文关怀。在巴黎路口,时有停留,为找路而游移不定,。几次看路口图标想找到要去的地方时,都有人主动上来试图帮助我们。一次在夜里坐区间铁路,坐错了方向而不自知,一位当地人,英文都说不利落,主动上来指点我们,下一站下车后引我们到正确的地铁路线。我们一家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同在这里的街头,陌生人随时会上来帮助你一样的温馨。


地铁,我们天天坐,觉得比纽约的地铁印象好太多。纽约人对你的询问多是冷冷的漠然,地铁工作人员也是极尽搪塞之功。而巴黎人和地铁工作人员总是用他们或好或不好的英文,尽力帮我们解决疑问。纽约的地铁系统也是我们去过的最管理不善的系统之一,不能接受外国信用卡,没有小额面值找赎,用现金还要一张一张票买,没有一次买几张票的选择,让人万分沮丧。巴黎地铁的管理,有周卡,旅游卡,自动售票机可以免去你语言不通的沮丧。

纽约地铁有几处非常腌脏,夏日里闷热不堪,异味扑鼻,相比较巴黎的几处简陋但还干净整洁的小站没有可比性。而几个大站和几条新干线的各站,更是热闹非凡而 设备现代。我们的一两次夜半之后的经验,也是井然有序。隧道上方的报时器仍如平常一样,准确地报道下一班车和下下一班车的到站时间,和不同线路途径哪一站略过什么站也准确报出。而巴黎地铁最新的十四线,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地铁线。站台上是有机玻璃封闭的设计,车到站后,车门正对玻璃门的开口处,上下有序。而巴黎各地铁站,出入口会有明确表明方向,大站换站处,每一个岔路口都有认真的标记,只要留心,略通英文就完全不可能迷路。

在我们去的几个城市是无法开车的。有朋友开过车,总结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人多开车比坐火车合适。但是到了城市就只能停车城外,利用公交进城旅行 观光。我们出门前,还特意办了一个国际驾驶执照,没有使用的机会。而某人是非常想一享在欧洲无限速的高速公路上飞驰而去的感觉的。听开过的朋友说,在无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小车有一种飘起来的感觉,我想我会胆战心惊。于我来说,开车是一种生活的必要,而不是追求刺激的玩具。我喜欢走路,喜欢坐公车。我一路很开心。

某人也很开心。他在钱被盗后,继续把钱包放在臀后口袋里,,从头到尾,偏偏没有贼来光顾,倒把我弄的心惊无比了一阵,在意大利炎热中把钱贴身放着,相片里照出来都是鼓鼓一片。某人没有这个顾虑,抱着他的相机,高高兴兴地一路慢慢拍过来。

朋友说那些相片角度和光线安排得不错,当然错不了,每一张都是左右慢慢拍几张,不喜欢删掉重来的。数码相机好啊,就是没人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个警告:会多花时间!结果我们每一次出门,无论在哪儿,某人一定是最后一个到达。

本身就不是急性子的人,如今有了这么好的借口,慢慢地行来,其乐无穷啊!把我急得是双脚跳。我已经是改了很多的了。以前我出门会有旅行焦虑症,生怕漏掉要去的地方,于是催着全家人拼命往前赶,怨声载道,焦头烂额是最常见的结局。吵嘴也是免不了的。

这次,我就慢慢等,有两个儿子作伴,我们每一个地方都当作小休来等待爸爸的踪影,实在等得急了,小猪就自告奋勇地去找慢乌龟爸爸。比我有用,我肯定是不耐烦得很的态度,哪里有小猪那种兴致勃勃的高兴?没人会对他生气。还有就是,我从来相机是来照人的,到此一游的痕迹很重,某人才不呢,一定是景观最多,偶而给我来张大头相什么的真是难得又难得,再就是给儿子们照各种怪样,或者照街头稀奇古怪的英文翻译,和少见多怪的不同景象。在我开始空间前,我真不知道拿那些相片做什么用,朋友看过了,也就过了。真是埋没人才。

告别巴黎,孩子们很留恋。很难得。他们是最喜欢电视机电脑的一代,这么天天健身漫步,经常排队观景,上埃菲尔铁塔前后是四个钟头,从夜幕低垂到华灯初上,倒是景色移人,不过非常考验性格,大人好办,孩子没有怨言,还是非常高兴,我简直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看看赛纳河两岸风光,在埃菲尔铁塔上远观巴黎夜景,作为告别,离开这光的城市,结束我们的欧洲之行。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