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鹅敢死队》是很多年前的故事了,里面最后死于自己兄弟手中的军人,是在邓布尔多的前世多少年的世界,在整个故事里也是我最能接受的人物。他在《角斗士》里是那位被儿子谋杀的老凯撒,《哈利·波特》里的老校长,他在老校长被斯内普杀死之前就去世了,银幕上那个悲惨告别的是另一个长头发白胡子的老头,没有理查德·哈里斯的魅力无比。以前第一次是看《野鹅》,是看外国电影的精彩,老演员的幽默风趣和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罗杰·摩尔不是最出色的007 ,但他是最风流而又幽默的詹姆斯·邦德,只是他戏路不宽,在这里和他的007划的界限不甚分明,理查德·伯顿老了,我没有机会看见他年轻的潇洒,所以遗憾不深。
故事是虚构的,可是和现实有着很讽刺的平行,所以,很多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由人不想起非洲混乱的世道。电影中的小国在虚构的布隆迪、卢旺达和赞比亚之间,这里也的确是战乱纷纷,遍地血腥的地方,虽然有着粗犷的民风,荒野的平原和原始的动物,太阳落山时的一望无际的燃烧的天空这一切令人震撼的土地,可是黑非洲只能是很多人猎奇的梦幻之地,这里有的更多的还是荒野,战争,饥荒,屠杀,种族灭绝,儿童战士,群奸和艾滋,所能看到的想到的好像都是阴暗的残酷。和非洲相关的电影也没有很多是和平为主题的,从《走出非洲》,《黑鹰坠落》,《血钻石》到《卢旺达旅馆》,《和魔鬼握手》,没有一个是安宁的非洲为背景的。
《野鹅敢死队》是走的轻松的路线,故事紧张在于被追踪的雇佣军的被迫的改变,他们的目标从头到尾都没有大的改变,除了为自己,还是为自己。可是,如果故事在中间,在一切搞笑的培训,紧张的紧迫的一环套一环的突破之后,如果没有因为银行家的利益变化而抛弃雇佣军的转折,故事实在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价值。
银行家当初雇佣雇佣军是为了采矿权,抛弃他们也是为了采矿权,救助被独裁者推翻的前总统,不过是给他们谈判增加砝码。故事很离奇,更离奇的是非洲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真实比所有的故事还要离奇曲折,所有的史实都看了让人毛骨悚然。可是西方(《野鹅敢死队》是英国拍的)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非洲,其实是非常讽刺的真实。
真正能够得到最大利益的无疑是那些跨国公司及某些不怀好心的国家政权,它们对非洲的看法,一个是争夺它所拥有的矿产和稀有物质,一个是占据战略要道。真正中非的国度,不对外国有任何吸引的,多数是任由它自生自灭。那些不幸或有幸拥有矿产的国家,就是真正的怀璧其罪了。《野鹅敢死队》在两方面讲述了西方在非洲的行径,一个是利用腐败的当地政权,收买一方打另一方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个,就是进出战乱地带的雇佣军们。
二次大战之后,各国都多多少少开始日益重视特种部队的培训。很多在战后招募而培训的军人,进而成为职业雇佣军,为战乱而生存。故事里的几个军官,最让人可疑的是主角,基本没有太分析他出山的原因,飞行员摩尔很简单,他就是寻找刺激地生活着,在非洲还是在南极洲,与他关系不大,哈里斯的角色多一些悲剧色彩,他是为了兄弟情义,因为雇佣军在以前的征战中,建立起超于常人的军人间的坚定不移的信任,他们都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士,拿到任务,就正常地开始培训计划和出征。军人们,多是以前的军人,不满于现实生活而重操旧业,虽然故事用了很多喜剧情节,可是,他们来而且自动主动地来应征,多少和雇佣军的报酬由极大的关系。究竟报酬有多好,我们无从计较,但是,目前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很多军队不能不愿不肯做的事情,都是用合约形式包办给了各种私人保安公司,可以看出有利可图,不然谁去卖命?这些保安公司从上到下,都是前特种部队的军官军人。据不完全统计,911之后的反恐事业,给这些公司创造了超于一百亿以上的生意。《野鹅》里的案例,只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一个案例而已。很多特种军人退役后无法安于室,为了生活,或者为了刺激,或很多原因,找到《野鹅》这样的工作,或生活死,大家各安天命。
非洲人就没有选择,他们在整个故事或者整个历史进程变化中,很少有发言权,不是被利益集团的操纵下在外来冲突中无以容身,就是被自己民族内部矛盾而死无葬身之地。所有这些故事都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所有被牵涉的国家都离不开正常的几个主角,索马里,塞拉利昂,卢旺达,乌干达,刚果、布隆迪等东非中非国家,至于南非,那是另外的故事。乌干达在阿明政权剥夺所有外国人财产的时候,印度人华人被强行驱逐出境。可这个故事和其他的历史相比较,还是非常非常人道的事实。
其实西方在非洲大陆,还有另外一个很具代表的存在,那就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NGO(非政府机构的组织)慈善机构。他们的命运和雇佣军们是有很大的差别,可他们能给当地人有多大的援助又是可以探讨的怀疑了。十年前卢旺达大屠杀是非常具代表意义的一次事件。当时在联合国的多方努力下,胡图族为主导的卢旺达政府与图西族为主的叛军达成停战协议,联合国UNAMIR派驻约以加拿大中将罗密欧·德莱尔为首的多国维和部队监督停战协议的落实。
卢旺达是一个中非小国,没有任何地理战略意义,没有任何贵重金属或战略矿藏。在非洲错综复杂的殖民史上,它是较少的比利时殖民地之一,所以比利时一直对卢旺达有着特出的联络。卢旺达历史一直是胡图族裔人多(80%),但是少数图西族(18%)是殖民政府扶植的精英统治阶层,在殖民地统治结束后,比利时又将政权交给多数派的胡图族。胡图和图西族一直在此后多年的种族仇恨中互相残杀,直到1994年的大屠杀。大屠杀开始时,胡图族的极端分子残暴地杀害了当时的总统夫人一家人及保护他们的比利时维和部队的十名军人,之后维和部队里装备精良的比利时部队撤出卢旺达,德莱尔手下只余下包括加拿大、加纳、突尼斯和孟加拉等国不到三百人的维和军人,在拒绝联合国的撤退命令之后,他们在联合国不允许参与冲突,不能和双方武力接触的命令下,用他们不多的人,在首都和附近地区巡游,救护并保护了近两万难民。同时,图西族的叛军进攻首都基加利,最终结束了这场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一百多天时间内,人口不到九百万的卢旺达有八十到一百二十万的图西族及温和派的胡图族人遭杀害。据德莱尔观察,极端的民兵武器落后,只需要大约四千武装精良的部队,就能控制局势,制止屠杀。
比利时在最关键的时候,放弃维和使命,而整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表现,还是克林顿政府。根据联合国宪章,如果是种族灭绝(genocide),那么联合国必须出兵,作为常任理事国的美国,每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都是否决卢旺达大屠杀是种族灭绝。在定义上的纠缠,使得许多无辜的生命牺牲在无谓的耽误上。对于克林顿,很多人还有很多的高期待值和评论,但是,他的外交军事决定,从在《黑鹰坠落》之后从索马里撤兵,到卢旺达之间不肯施以援手,为着布什及拉姆斯菲尔德、切尼、沃夫维茨之流的军中指导思想变化,以致错误出兵伊拉克奠下坚实的基础。说到底,克林顿的表现,也是和卢旺达不具任何矿藏,没有军事战略要地所决定的。如果有矿藏,那么卢旺达的命运会不会和电影里一样,被跨国公司们和雇佣军们进出入平地一样的频繁。不过,那也不可能是《野鹅》这样的嬉笑文章,而是《与魔鬼握手》《卢旺达饭店》那样毛骨悚然的的深刻检讨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