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电影看得异常平静。
不是不好看,不是不精彩。连某人出了电影院都说,这一部好看。很简单,大结局,从头到尾,一路的故事都很紧凑,节奏很快,没看过书的,不熟悉剧情发展人物变化的观众,都可以跟着电影的变化到最后。尤其是哈利和伏地魔的对阵,很精彩,很激动人心。故事的画面虽然是非常的阴郁幽暗,到了结束时的天亮时分,饱含着无比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待,但是,整个故事非常的忧郁,因为主题的变化和主人公的成熟,在飞快的节奏变化中,还是能够感受到主题的阴沉。连十九年后的后续,都是很低调的成着,没有终于战胜黑暗后的狂欢,而更多为了这一天而付出代价的反思。比小说还要更低调,没有那么多的小说里的电影剪影一样的决斗的光环,只有终于结束了的解脱,但是,解脱得很痛苦,代价高昂的痛苦。
因为有过去七部电影,电视机上,经常会重播一部旧的电影。对于我们这些老的哈利粉,故事情节和人物都熟悉得不得了,对话都能够马上知道下面要说什么了,偶尔还是会有一个两个不同的想法突然出现,让自己重新从新的角度和眼光来看这些熟悉到已经成为生命一部分的这些人,虚构的人,生存在虚构的世界里。
这个充满了各种奇怪动物,怪异规矩的幻影世界,和我们有着平行世界的相似。尤其看到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得不感叹,任何有生命的作品,不可能没有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探索。昨晚上看的是第六部《哈利·波特和凤凰社》,中间有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回校,坐上夜骐拉的车,哈利很吃惊地看着夜骐这奇异的动物,和赫敏荣恩完全不理解他的眼光。这时在车上坐着的卢娜,幽幽地说,你没有毛病,我也能看到夜骐。
看到这里,不由想起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成熟需要的一个重大转变:学会从别人眼里看见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孩子的眼光,既单纯又单一,看不见的夜骐,就怀疑能看见的人的眼睛,还不是考虑夜骐是否真的存在。至于没有去进一步怀疑哈利,是因为朋友的关系,如果只是卢娜一人可以看见,可能所有的孩子们都会很轻易地将夜骐的存在,划为卢娜的疯狂吧。这些,都是非常正义非常单纯非常可爱非常有真心爱心的孩子,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偏见狭隘的人物。
不由得不信服罗琳的对孩子的理解,和生活的观察。因为卢娜和哈利,分享一样两人都不愿意经历的人生经历-死亡。罗琳在很多次表达过她母亲去世对她的影响,在她笔下,人物生死非常常见,但是,很少有很轻飘飘的描写,无论正反面人物的死亡,都在故事里很沉重地表现出来。说服孩子夜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他们自己经历过亲朋好友的死亡,他们才会有这样惨痛的过来人的眼睛,才会意识到自己过去曾经的无意的傲慢。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让自己不停地经历不停地接受,不停地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实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哈利成长的记录,所以,哈利的故事,哈利的电影,让我能够百看不厌,很多次看到不同的意图,很多地方看出不同的感受。
第七第八部电影,以及第七部小说围绕着死亡的主题,一直到最后的决战。在伏地魔终于被击败的时候,哈利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的死亡,从第六部结束时邓布尔多的死亡,到魔眼穆迪,到小矮人多比,到目击斯内普教授的被杀,到哈利自己的死亡。中间哈利终于来到父母死亡,他得到闪电型伤疤的故地,见证邓布尔多的一生的谣言和真实,以及传说中的圣器的诱惑……
可是这么多的死亡,没有一个地方让罗琳搬出圣经,用宗教和上帝来解释生命和死亡和轮回和救赎。这个,大概是哈利最最能够超越宗教文化和国界,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孩子们的原因之一吧?有宗教学区以哈利·波特宣扬巫术而禁止这本书,但是,不多。我朋友中有一家虔信的教徒,禁止孩子看哈利,但是到最后也放松了。因为孩子们在学校就看了电影,回家跟父母宣传了之后,父母也就让步了。这就是书的魅力,没有宗教,可是罗琳并不反宗教,所以,真正的狂热分子,顶多能指着罗琳的鼻子,说她想当然地宣扬巫术和巫师世界,可是,并没有其他的偏执的把柄给他们控制。
怎么用非宗教的尘世观念对待死亡呢?
爱,还有友情。
每一部小说和电影,都有一个高潮为结尾,每一个结尾都会有人死亡。第一部第二部是伏地魔的的替身化身的横行和消失,第三没有死亡,倒有解脱,第四哈利面临着死亡并目击死亡,第五是义父死亡,第六是邓布尔多死亡,第七……没有一次在最危急的时候,任何人有祈祷万能救主的念头,敌对双方都是用世俗心态的物质主义精神对待生死,魔法也不过是一种工具手段,一种武器一种武功。有时这样读着,我会忍不住好笑,这都跟读共产党人的对敌斗争一样的精神了: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
当然,赫敏和荣恩和哈利,都没有共产党人的精神救主的意味,他们做到的,是探索他们自己成长的过程。第七部在这种探索中对友情的考验,对年轻人形成自己世界观,观察理解了解并接受成人世界的过程中,描写得尤其出色。最最出色的,是他们探索邓布尔多生命中的考验,对生死的认知,对自己的长处短处的考量,对魔法的钻研,对人生对友情对亲情的理解的过程。邓布尔多年轻时的幼稚自私和家庭的愧疚,对家人对友情的误解,哈利通过罗生门一样的叙述从不同的人,爱戴他的痛恨他的为了赚钱散播谣言与真实混淆的人的叙述中,慢慢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图形。等到哈利在森林里被伏地魔杀死的时候再见到邓布尔多时,他头脑里对邓布尔多的疑惑怀疑犹豫徘徊,在死亡的净化之后,真的是一如在这个宁静洁白的世界里的感受。经历了死亡,所有的不纯洁亵渎的思维和可能的怀疑,都在人类最后的奉献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哈利到了这一刻,所有关于邓布尔多的挣扎,都消亡殆尽,不需要邓布尔多的解释,他迈过了这一道门槛,所有邓布尔多曾经经过的一切,他都能够理解,也能面对。看到这里,真的相信宗教也许能够解决的,或者人类内心深处代代相传的美好的原则,也就在于死亡面前的良知,大概不需要救世主的帮助和推动,内心有的衡量和杠杆,会让人做出明智的抉择。
邓布尔多的明智和睿智也是实践出真知来的。他的年龄大概有一百多了吧,作为一个魔法学校的校长,手下管理着每一个都极其怪异的老师(你能举一个例子他们不怪异的吗?)和各种背景各种来源各种价值观的学生,年复一年地教导训导指导,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童心,坚韧的毅力,无比的信心,和宽容的胸怀,他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扭曲,而他的管理从来没有受到各式各样的压力的影响,无论他自己价值观如何,他都能够坚持着以正义和公正的指导,来对待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来结交那些成年但仍然有缺陷的教师们。他有很多的秘密,但是他的秘密绝对没有自私的动机,他有很多缺点,但是他的缺点没有谋利的根源,因为他对待朋友对待任何人物的尊重,所以他到死后,仍然能保持绝对的尊严。死亡来到的时候,他有遗憾,但是没有愧疚。
这样的人,作为哈利的导师,哈利是如何的幸运是可想而知的了。
但是,就是这样的幸运,邓布尔多也并没有以长者的高度出发,理所当然地认为哈利就应该全盘接纳他的教导,他仍然在冥冥之中,以他对哈利和孩子们的爱,将他们作为同龄人的友情一般考虑,安排着侧面引导哈利和朋友自己迈出每一个艰难的步伐,去寻找他们自己的答案,按照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找到他们应该走的路。这样,才是真正的导师-教师-人生指路人的最高典范了吧。
对比邓布尔多的睿智敏慧和理解,是斯内普生命的扭曲。确实,斯内普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用生命证明他对丽丽的浓厚的不可改变的爱情,但是,他没有能力突破自己,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爱,没有能力去发展友情,他的生存和死亡,没有愧疚,但是充满了遗憾,以及观众读者的遗憾和对他的同情。他作为一个老师,实际上非常失败,他对自己的行业了如指掌,非常的有能力,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教师,可是他用的,就是一个纪律和高压和强迫,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内心深处,或许可以解释他那没有完美的爱情,但是无法解释他日复一日的阴沉和抑郁。他在自己奉献给他那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同时,把自己的一切存在,都埋进了报复和复仇的扭曲里面。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脱,是完成使命后终于的解脱。他付出的代价,和他扭曲了的爱,在哈利最后的理解中,所有的仇恨或不解,都用死亡来化解了。这,大概也是“十九年后”,哈利对着他的儿子要重复那一句话,你是以两个勇敢的校长的名字命名的真正动机。大概也是画蛇添足的“十九年后”唯一最让人宽慰的一句话吧?哈利不能爱他,但是哈利能尊重他,哈利以及哈利代表的一切,对斯内普的盖棺定论的感激。斯内普很明白,但是他不在意这个感激,他在意的,是他十六岁时遭遇到的爱情的深深的伤痕,和他多少年用一层又一层阴郁掩盖的扭曲。
一本魔法世界的书,到最后还是在爱和友情的尾音上结局。我的感叹,也就此画一个句号。或许,哪一天我还会看出或想到其他的感想,但是今天,也够了。我已经罗嗦了很久,哈利大概都会不耐烦了。虽然他已经成年,但是他还是一个孩子,还有很多很多年,才会理解父母的罗嗦。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