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了三亚,还是和三亚没有啥关系,对三亚真的还是很不公平。三亚实实在在是我在中国旅游过的以旅游为中心事业的唯一城市。我相信有其他的城市,但是我没有去过,不能也不敢比较。
妈妈六十年前去过,所以这次到海南岛(不是三亚),是妈妈的一个夙愿。当然六十年前的路程,肯定不是我们这样的从武汉飞到三亚,住进大酒店的日子。一天坐的士的时候,妈妈说起某某小岛,司机甩一甩头,那不是?面对三亚湾的小岛,妈妈以前坐小船去过。我听了笑笑,那是我不了解的过去,妈妈讲过,但是没有这么实在地看着对岸的小岛的真实。
海岛树木郁郁葱葱,海滩弯弯曲曲,海岸线的确是美丽的天然的存在,等待游人的探索。这一带海湾人不多,从酒店可以通过地下通道过来。晚上晚饭之后,可以走来海边慢慢转转,上午早餐之后,也会来这里看看海看看天看看夜景。
海居铂尔曼是一个很不错的酒店。白天有班车去市中心,第二天我们就坐上班车,和酒店里住的宾客一起到市区。我其实很好说话,但是有的时候就不肯开口。比如坐班车出去的时候,我就默默地坐着不出声,在出租里我会更积极些,可以和司机天南海北地说话。还好,同行的还有两个女子,其中一个就不停地询问,把我要问的问题大多都问了。下了车,正好在下雨,我们都在路边商店里等雨,我就开口问她们出来打算去哪里,她们也没有打算,于是我说我们想去找三亚出名的抱罗粉,于是一起问了店家,一起向第一市场方向走去。三亚能有多大,慢慢走,总能走到吧?
三亚真的不大。这一天时晴时雨的,但是气候还是很温暖,不是南方的冬天的阴寒,而是海岛冬日的暂时的凉意。半长裤短袖,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悠悠地慢慢走慢慢看。果然东北人很多,路边的行人被我们停下问路的,都是东北口音,而且异口同声地怀疑道,那个抱罗粉,不好吃啊!我们慢慢走到,一间大排档的店面,店家麻利地招呼着,几个人,吃几碗,吃什么,交钱,哗啦啦地就上了来。圆滚滚的米粉,加上鲜汤,上面浇上肉类口条或者肚丝花生米,很爽口。不过,我们早上在酒店吃的自助餐,丰盛无比,到这时走了半日,也还没有完全消化了,略尝一下就好了。想想东北人可能真的不喜欢这玩意,淡淡的口味,可能不够他们顶饱的吧?
之后无事,和一路同行的女子道别,在路边慢慢走慢慢看。这里是市区的第一市场附近,面对着三亚市的三亚河,行人并不多,本地人多在大型的麻将店里快乐,看见有女子扶着一个大的扁箩,进进出出地卖些物品,不是太近,但是猜测她们卖的是槟榔,地下会有一滩一滩的暗红色的污迹,不明就里的人大概会以为这里人的民风彪悍如是,到处都是格斗的痕迹吧?和大多数中型城市差不多,只是因为旅游,来了许许多多的的外人,说着北方的话。我坐过的出租的司机,如果是本地的,多数普通话都是够用而已,很多词语不明白,颇为有趣。而其他地方的司机,真的是天南海北。第二天,又是这么出门,问了很多人,看了网上介绍,就到友谊街吃海鲜,以后就知道,实实在在是上当的举动,先按下不表,反正我是放着被宰的天真心态来的,三百块吃了一条鱼一盘虾一只蟹,味道不错,过后也没有闹肚子,我就很满意了。晚上不想动静,在酒店装修精致的中餐店吃饭,价格不便宜,但是,做得很漂亮,也很到位。席间还有一位古装女子婷婷嫋嫋地弹奏古琴,人客不多,气氛很是享受。
住在铂尔曼的客人,无疑还是以开会的为主。我们头一天一起出门的女子,是从广州来开会的,早上在自助餐席上看见点点头笑笑。门口挂着各式的标语,欢迎各式会议的人员,在高高的大堂外面被海风鼓着很是独特,这个,绝对是非常的中国。其他地方见过开会的标示,多数是很简单很朴素的牌子而已,没有这么红色的横幅。吃饭的客人除了开会的,也有一家人出行的,年轻的打扮得体,老年人好几个是很明显的乡土气息的老人家,跟着家人出来度假的感觉。而街上聚集了唱歌跳舞聊天的老人们,很多是租住公寓的东北老人家。冬天不用缴纳暖气费,干脆就把钱花在海南三亚过冬,有伴有乐趣也有好天气,自己做饭在市场里购物,也并不是特别昂贵,我很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只是在三亚湾大道边走的第二天,就是满目晴天,一时间有夏日的热度,这时看见路边有人派广告扇子,就很欣然地接过来摇着走路了。
过了几天,我带着父母搬离海居铂尔曼到小东海的半山半岛酒店。打的过去还很有一点距离,经过市区一样是熙熙攘攘的繁闹,但司机说今年不算旺,前几年旺的时候很多有钱人来买公寓,那才叫旺呢。我看看市区的人群,可以想象和南京路的人流的差别。还好啦,就这样,比较好。路上也有高级酒店,但是很明显,三亚湾一带的大酒店,到了市中心没有海景的地方,就不是那么密集。可是拐上小路,到了鹿回头之后的路线上,人车就明显减低,外来车人都少,一条不宽的路,两旁是设计过了的公寓式小区,几座高高的居民公寓和酒楼,还有洲际酒店,一栋一栋的别墅式的酒店,路旁棕榈树层层密密,疏密有间,间中穿插着各式花卉,形成相当的吸引人的住宅地带。
到了酒店住下,一间两居室的酒店客房,一间客房环山,一间客房面海,下面就是这样的景象。非常喜欢,到了下午,坐了大堂前面的小车,到了海边,看了海景,然后沿着海边,慢慢地走了回来。真的很开心。
其实最高兴的,是闺蜜的到来。
我四年级的时候,离开和祖母居住的民居,回到父母身边,第一次转学。当天到的时候,我穿着一身绿军装(那时的时髦服装),爸爸(不记得了)把我交给校方,就走了,老师说,正在课间操呢,你就到班上去吧。我沿着男生一条女生一条的队伍,从头走到尾,我那时很高了,一米六二的样子,一直走到快到队尾才停下来,站进队伍里去。很记得两边孩子伸出身子来看我的样子,那些孩子中就有闺蜜。
我们当天就分为同座,以后在中学也前前后后地同座过,一直同班,直到大学。我们还是经常周末坐在街边的水泥路边,聊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在一个城市里还是经常通信。她常嘲笑我,说她还保留着我一切信件,哪一天不高兴了,一定翻出来揭我的老底。每次回家,不是我去,就是她来,我们一定要见面的。这次,她帮我打点的酒店,然后请一天假期,下了班,就飞了过来。
半山半岛,是送了一餐海鲜餐的。意思是两人浪漫晚餐,我去给爸爸妈妈当电灯泡,顺便帮他们吃大餐,吃不完就大包小盒地背到楼上电冰箱里存着,等大家都到了,翻出来热热闹闹地吃,聊,到阳台上看看海景和游泳池。
Saturday, January 21, 2012
Friday, January 20, 2012
关于华人参选的一点杂想 4
(六)聊天气还是聊政治
英国人的至理名言是:最安全的话题,是天气。他老人家一定没有来过卡城。来了,就知道,天气有什么好聊的,是零下二十九呢,还是零下三十九?还是说,哇,今天真好,零下十四最高气温。耶!
最好聊的,就是政治。呵呵!
我就是这么相信的。什么时候我都跟人聊政治,客户,朋友,孩子,同事,反正我话多,什么时候也不缺话题,什么时候也没有聊不过去的时候。
我很久以前和一对夫妇聊起加拿大高税率的问题。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不是我这种选择搬来的半路出家的加拿大人。我那是对美国还颇有幻想,于是和他们聊起加拿大的高税率,提起这个美国买房利息可以抵税,等等。他很正色地说,你知道那时有条件的,必须你以后买房子大过现在居住的房子,否则,你还是要交税的,IRS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税务局,你不要希望你能逃脱得过他们的手掌。另外,我不反对加拿大的高税率。因为这个社会是有很底层的人,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而且我们的福利和医疗,都需要税收来维持。你想一想,最低层的人如果没有任何生活保障,他们就是社会不稳定的最大的要素,作为有责任的政府,就应该主动地去帮助他们。
我听了,很认真地谢谢他,因为从这以后,我很能接受这些加拿大的基本思想,就是真诚地相信,作为有能力的人,应该付税,维持社会的公正,才能真正地维持自己的生活的质量。人不能够只看自己,要多想一下自己的行为的社会责任。
他没有任何教训我的意思,我也没有任何被教育的感觉,这,就是很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有很多东西,很多事,我不明白,我没有想通,我不介意听比我有想法的人谈他们的看法想法是思考,保持着这种心态,大概,谈政治,也可以不必要到最后不欢而散吧?
他大概代表了很多基本加拿大人的思想,我这么多年看见加拿大人真心地参与,义务服务,看见加拿大争取自己的权力,但是尊重他人,接受法律的规范。当然,我从来不认为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社会,加拿大社会有很多的短处,我可以坐在这里说上两天两夜,相信大家还有更多的可以补充,但是,我就会陷入这一种负面思维,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生活出生命中我认为的精彩。
这些,其实是大多数加拿大人接受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相差并不远,至少,我没有看出本质性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华人能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基准。
有趣的是,我和很多人很闲聊很认真地讨论过自由党为什么不能在阿尔伯塔生存的问题,非常一致地,他们都会提起特鲁多。
和我印象中八个样板戏电影之前的新闻简报里的那个风度翩翩的特鲁多不一样,阿尔伯塔人对特鲁多的印象是,傲慢,自以为是,追逐女人,爱好杯中物,而且随时随地挑战西部的利益,把东部/魁北克人的利益放在西部利益之上,而没有任何尊重和商讨。这里面,有好几个是很坚定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党支持者,所以,我经常只能把保守党在阿尔伯塔的成功,归功于地缘政治的惯性。因为我在这里认识的接触的了解的,除开一部分思想狭隘的好人外,真的有很多有着自由思维的阿尔伯塔人,而不是被人限定的“阿尔伯塔”型思维,只看见自己利益的的“农夫”。要不然,我们这个城市,还真不能选出第一个穆斯林的市长,和一个女省长吧?
一个国内的朋友送给我一个短信-不是那么短的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个人到牛肉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吃完了也没有看见一块牛肉,把老板叫过来,说,你这开牛肉面馆的,牛肉面里都看不到牛肉,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老板振振有词地回答,人民法院就有人民啦,人民大会堂你看见有人民啦?国家政权这样的里面机构,都没有名至实归的实在,你怎么能期望牛肉面馆里有牛肉呢?
这个短信我看了,一点也不喜欢。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被抓住做错事了,不是承认错误坚决改正,而是指着另外的人,那你为什么不去抓他?他比我做得还过分呢。这种事,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从小就没有诚信,到大了,也难得相信天下有诚信的人。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到了mall的门口,还总要思想斗争一下下,问自己究竟是入乡随俗呢,还是随心所欲。但是回头看那些本地人,根本就没有意会到我的思想里的狠批私心一闪念,从那以后,我走了很远,知道现在活在世上,要有真心珍惜自己天真的一面,实在保持自己理想的思维,不用去在意他人觉得我在大庭广众之下热烈鼓掌的矫情。因为我自己明白我是真心的,就够了。我朋友知道我是实在的,就行了。我不可能让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意我的看法和选择,我也不可能让我最知心的朋友,能够在所有的事情上和我一样的同声同气。我做我应该做的,就好了。
比如,这次竞选,我是华人,生而华人。我很自豪我的文化和我的世界观,那是我的背景塑造的,看见华人,我会亲而易举地产生亲近感。我不会害怕人的变化,或者伤害,或者欺骗,只要我抱着真心,一定有真的回报。如果有人欺骗了我,我也不会去哭天喊地地悲愤自己的命运,只会学多一样,从头再来。
所以,当朋友的朋友跟我说,你愿意帮助栾晋生吗?我毫不犹豫。很简单,他和我想做的,相差不远。
到了加拿大,选择了加拿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去做义工,帮助一个愿意参与社会的华人参政。参政是他的努力,助选也是我选择的责任,因为作为一个公民,我愿意去学习民主的过程,去理解政治运作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透明的。
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是需要有正当的法制法律的手段和规范来界定的。在加拿大,有这种系统,我们不需要去重新发明新的车轮(reinvet the wheel),就要学会去维护就好了。而且,我不相信,华人,就比印度人,比洋人,就更有被权力腐蚀的可能。在同等机制里,在同等竞争中,我会更偏向华人一些。对不起,我不是那么大公无私,世界主义,对于同文同种的人,我自然会更多一点点关心,但这种关心,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判断和我的基本价值观,更不会去违背我的原则。
我来这里这么多年,早就听说过栾晋生。但是,大家不是一个朋友圈子里的,我认识他朋友的朋友。我可以说说我的个人感受。首先,我从来不相信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相信只有十全十美的人才能去做事,任何人,有思想,有见识,有能力,有原则,我都会支持他们的奋斗的目标。第二,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才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标本。我是一个普通人,更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和成果。我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第三,大家都有到加拿大落地生根的经验,应该知道这里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出口而来。大家都要靠自己的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学理工科的同学特别多,很多是绝好的工程人才,但是语言上很多很吃亏,能从理工科改行做社会科学,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大概是需要很多付出努力的吧?
大家都是成熟的独立的人,不需要我来说服你们。能说服你们的,只能是你们自己。我能说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和投入。那,我也就达到了这么罗嗦的目的了。
英国人的至理名言是:最安全的话题,是天气。他老人家一定没有来过卡城。来了,就知道,天气有什么好聊的,是零下二十九呢,还是零下三十九?还是说,哇,今天真好,零下十四最高气温。耶!
最好聊的,就是政治。呵呵!
我就是这么相信的。什么时候我都跟人聊政治,客户,朋友,孩子,同事,反正我话多,什么时候也不缺话题,什么时候也没有聊不过去的时候。
我很久以前和一对夫妇聊起加拿大高税率的问题。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不是我这种选择搬来的半路出家的加拿大人。我那是对美国还颇有幻想,于是和他们聊起加拿大的高税率,提起这个美国买房利息可以抵税,等等。他很正色地说,你知道那时有条件的,必须你以后买房子大过现在居住的房子,否则,你还是要交税的,IRS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税务局,你不要希望你能逃脱得过他们的手掌。另外,我不反对加拿大的高税率。因为这个社会是有很底层的人,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而且我们的福利和医疗,都需要税收来维持。你想一想,最低层的人如果没有任何生活保障,他们就是社会不稳定的最大的要素,作为有责任的政府,就应该主动地去帮助他们。
我听了,很认真地谢谢他,因为从这以后,我很能接受这些加拿大的基本思想,就是真诚地相信,作为有能力的人,应该付税,维持社会的公正,才能真正地维持自己的生活的质量。人不能够只看自己,要多想一下自己的行为的社会责任。
他没有任何教训我的意思,我也没有任何被教育的感觉,这,就是很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有很多东西,很多事,我不明白,我没有想通,我不介意听比我有想法的人谈他们的看法想法是思考,保持着这种心态,大概,谈政治,也可以不必要到最后不欢而散吧?
他大概代表了很多基本加拿大人的思想,我这么多年看见加拿大人真心地参与,义务服务,看见加拿大争取自己的权力,但是尊重他人,接受法律的规范。当然,我从来不认为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社会,加拿大社会有很多的短处,我可以坐在这里说上两天两夜,相信大家还有更多的可以补充,但是,我就会陷入这一种负面思维,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生活出生命中我认为的精彩。
这些,其实是大多数加拿大人接受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相差并不远,至少,我没有看出本质性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华人能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基准。
有趣的是,我和很多人很闲聊很认真地讨论过自由党为什么不能在阿尔伯塔生存的问题,非常一致地,他们都会提起特鲁多。
和我印象中八个样板戏电影之前的新闻简报里的那个风度翩翩的特鲁多不一样,阿尔伯塔人对特鲁多的印象是,傲慢,自以为是,追逐女人,爱好杯中物,而且随时随地挑战西部的利益,把东部/魁北克人的利益放在西部利益之上,而没有任何尊重和商讨。这里面,有好几个是很坚定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党支持者,所以,我经常只能把保守党在阿尔伯塔的成功,归功于地缘政治的惯性。因为我在这里认识的接触的了解的,除开一部分思想狭隘的好人外,真的有很多有着自由思维的阿尔伯塔人,而不是被人限定的“阿尔伯塔”型思维,只看见自己利益的的“农夫”。要不然,我们这个城市,还真不能选出第一个穆斯林的市长,和一个女省长吧?
一个国内的朋友送给我一个短信-不是那么短的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个人到牛肉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吃完了也没有看见一块牛肉,把老板叫过来,说,你这开牛肉面馆的,牛肉面里都看不到牛肉,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老板振振有词地回答,人民法院就有人民啦,人民大会堂你看见有人民啦?国家政权这样的里面机构,都没有名至实归的实在,你怎么能期望牛肉面馆里有牛肉呢?
这个短信我看了,一点也不喜欢。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被抓住做错事了,不是承认错误坚决改正,而是指着另外的人,那你为什么不去抓他?他比我做得还过分呢。这种事,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从小就没有诚信,到大了,也难得相信天下有诚信的人。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到了mall的门口,还总要思想斗争一下下,问自己究竟是入乡随俗呢,还是随心所欲。但是回头看那些本地人,根本就没有意会到我的思想里的狠批私心一闪念,从那以后,我走了很远,知道现在活在世上,要有真心珍惜自己天真的一面,实在保持自己理想的思维,不用去在意他人觉得我在大庭广众之下热烈鼓掌的矫情。因为我自己明白我是真心的,就够了。我朋友知道我是实在的,就行了。我不可能让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意我的看法和选择,我也不可能让我最知心的朋友,能够在所有的事情上和我一样的同声同气。我做我应该做的,就好了。
比如,这次竞选,我是华人,生而华人。我很自豪我的文化和我的世界观,那是我的背景塑造的,看见华人,我会亲而易举地产生亲近感。我不会害怕人的变化,或者伤害,或者欺骗,只要我抱着真心,一定有真的回报。如果有人欺骗了我,我也不会去哭天喊地地悲愤自己的命运,只会学多一样,从头再来。
所以,当朋友的朋友跟我说,你愿意帮助栾晋生吗?我毫不犹豫。很简单,他和我想做的,相差不远。
到了加拿大,选择了加拿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去做义工,帮助一个愿意参与社会的华人参政。参政是他的努力,助选也是我选择的责任,因为作为一个公民,我愿意去学习民主的过程,去理解政治运作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透明的。
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是需要有正当的法制法律的手段和规范来界定的。在加拿大,有这种系统,我们不需要去重新发明新的车轮(reinvet the wheel),就要学会去维护就好了。而且,我不相信,华人,就比印度人,比洋人,就更有被权力腐蚀的可能。在同等机制里,在同等竞争中,我会更偏向华人一些。对不起,我不是那么大公无私,世界主义,对于同文同种的人,我自然会更多一点点关心,但这种关心,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判断和我的基本价值观,更不会去违背我的原则。
我来这里这么多年,早就听说过栾晋生。但是,大家不是一个朋友圈子里的,我认识他朋友的朋友。我可以说说我的个人感受。首先,我从来不相信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相信只有十全十美的人才能去做事,任何人,有思想,有见识,有能力,有原则,我都会支持他们的奋斗的目标。第二,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才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标本。我是一个普通人,更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和成果。我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第三,大家都有到加拿大落地生根的经验,应该知道这里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出口而来。大家都要靠自己的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学理工科的同学特别多,很多是绝好的工程人才,但是语言上很多很吃亏,能从理工科改行做社会科学,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大概是需要很多付出努力的吧?
大家都是成熟的独立的人,不需要我来说服你们。能说服你们的,只能是你们自己。我能说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和投入。那,我也就达到了这么罗嗦的目的了。
关于华人参选的一点杂想 3
(五)这个党和那个党
有人说过,大多数新移民比较偏向于自由党。我同意。我的选区以前一直是Diane Albnozy,可那时我对美国政治更加感兴趣,去投票也是投给当时NDP的候选人John Chan。之后选区似乎换了边界,这之后我开始比较关心加拿大政治。
很具讽刺意味的,就是我这时对保守党极端不满,可是我投票给了Jim Apprentice。除了省选,我喜欢的自由党,还真没有怎么得到我的选票。我很喜欢Elizabeth May,不过,从来没有投过绿党的票。
究竟自由党和保守党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加拿大的几大政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我是个所谓的political junkie,看来看去,还真的没有看出太大的区别来。 话说我对加拿大政治那么有兴趣,也是从关心美国政治开始的。对布什的国际政策的不满,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于我是一个真正的焦虑忿闷的极端。天天跟踪赖斯钱尼拉姆斯费尔德以及鲍威尔的行动言行,看到我还比较接受的赖斯和鲍威尔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真的很失望。失望可能还是一个很轻的形容词。而这时,surprise surprise,克里田在国会宣布,加拿大不去伊拉克!我当时的心情可以用欢呼来形容!
我很不喜欢克里田这老狐狸,狡猾的政治动物。但是,那一天很理想地限定了一个加拿大人应该的态度,我百分之百地接受,作为一个正义和公正的有良知的选择的国民,国际国民,你的选择和你的理想和相关。我我接受加拿大的价值观。
如果在这之前,还有对自己选择的一些犹疑,到这时,就是坚定地相信,我选择对了。
可是,之后对加拿大政治越多了解,越觉得有意思。
比如说,我是见过保守党的壮观垮台的。当年从Kim Campbell手中接过火炬当上党魁的Jean Charest,在大选后接受CBC 《Royal Canadian Air Farce》访问时,很配合地回答问题:保守党和丰田Corolla有什么共同点?他微笑:都只有四个位子!哈哈哈哈哈哈!不久,他被自由党招安,当了自由党魁北克省长。反正保守党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面折腾呢,还是现实一点好。他这一现实,大概才给了当时还在卡大经济系学生的哈珀机会,否则,曼宁下台后,谁知道哈珀同学啥命运呢!
不过,这一个保守党,和二十年前马尔罗尼那个保守党,不是一个政治动物。加拿大的政治,在这个变化中,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了。就是说,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和重心,从接近欧洲的大西洋沿岸的过去,到了以太平洋沿岸为主动力的经济的现在。
有趣的是,这几天惨败于联邦大选的自由党正在经历二十年前的保守党的同样的痛定思痛,而临时党魁,是以前从NDP新民主党变色过来的瑞(Bob Rea)同学。
瑞以前的经历简单如此:
新民主党的国会议员,1978-1982,
安省新民主党党魁,1982-1996,
安省新民主党政府省长,1990-1995。之后退出新民主党,
2006年,竞选自由党党魁,
2008年,重新选为自由党国会议员,
2011年,自由党临时党魁。
真够让人眼花缭乱的。
不过,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那就是,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中立。在最右的保守党,到最左的新民主党中间,都有各种颜色的交叉。试想一下美国,布什成为民主党人,或者奥巴马当选为共和党的总统,可能吗?为了一个全民医疗案,双方为了究竟这是privilege还是right,就差上法庭对证公堂了,一党党魁,随时改换门庭的事,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在美国对立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党政关系中存在的!
省里的党派,和联邦的党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以前简欣就是和保守党中心夹不来,才不理你什么同声同气的话说呢。
加拿大政坛上,最最不同的,还应该是极端理想主义的新民主党。而在萨斯卡彻温,汤米·道格拉斯的新民主党,是历史承认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党政权。他也是一般认为的加拿大全民医疗之父。
前几年CBC投票,汤米·道格拉斯还是高居榜首,被评为最伟大的加拿大人。因为这个原因,当年亚省在简欣政府时尝试过嚷嚷第三条路改革医疗制度的Bill 11,亚省的护士协会就邀请了他的外孙,好莱坞明星Kiefer Sutherland来演讲,利用他外祖父的名声,和他是电影明星的身份,增强反对任何人对这个医改打主意的效应。
那时Kiefer还没有靠《反恐24》咸鱼翻身,但是,他2000年在卡城和爱城的演讲,还是以他外祖父和母亲对新民主党的影响,相当吸引眼球。和前些日子在美国抗议Keystone管道的环保分子,受到好莱坞明星支持的效果相同。
插话一句,Kiefer Sutherland的父亲,是《白求恩》的主角,也是《大腕》里那位的老外,Donald Sutherland唐纳德·萨瑟兰。
我看过的比较系统性加拿大政治书籍很少,唯一大概能够看完的也觉得(哈哈)最有力的是Naomi Klein的《The Shock Doctrine》。
查一查就知道,Naomi是新民主党的人士。她先生的祖父是加拿大新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她自己的观念也极左。但是,很有见识,就很可以看,也很喜欢看。这里面最主要的观念,也是Naomi最坚持的话题,就是分析产业国际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负面影响。她的矛头直指另一个加拿大人,在美国颇有成就的诺贝尔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一点也不奇怪,她也是在华盛顿被捕的反Keystone管道工程的活跃分子之一。
其实,看看《资本论》就好了,比这个还高屋建瓴,一句话概括出来:资本主义的最高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话说我们那时候是学过《资本论》的,但是没有什么人真的读过。我也没读过,有老师讲解就够考试用了。所以看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里的右派吃不饱饭还认真研读《资本论》,我真是惶惑不已,惭愧非常。
与理想主义的新民主党的不同,保守党和自由党,没有这样的风头人物,连理论方面的书籍我觉得都没有什么,非常的沉闷,没有什么新闻,也没有什么有魅力的政治家。看看,连自由党有点风味的领袖,也还是新民主党跳槽过去的人物。保守党的哈珀,更是闷到极点的代表了吧?
对了,还有谁记得哈珀以反对党领袖身份在华尔街时报上面买广告,向美国人道歉”我们“加拿大人没有去伊拉克的事情?从那时,从他进入政界的《Alberta Manifesto》,到今天巴巴地赶去中国访问,探讨贸易问题,可是长远之路。可见,政治,和个人理想不同,还是要遵循老丘吉尔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是,很残酷,但是,大国建交,与理想不同。
这个新民主党,是我坚定相信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适合作理论家评论家,实际做事的时候,很多就会是空谈多过实用。所以去年联邦大选过后,我很满意国家政权的权力分配,对魁北克党人的崩溃,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满意。靠地方主义,靠分裂为借口为自己争取更多资助的loser心态,我比较偏见地鄙视。同理,我对哈珀及他在卡大经济系的几个教授的《阿尔伯塔宣言》很不感冒。我选择阿尔伯塔居住,是因为它是加拿大的一部分,而不是短视地只看一方利益这一点。加拿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包容不同的思维,允许自由地思考,各方各面不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地排斥异己,而是接受不同的想法,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的总和。
有人说过,大多数新移民比较偏向于自由党。我同意。我的选区以前一直是Diane Albnozy,可那时我对美国政治更加感兴趣,去投票也是投给当时NDP的候选人John Chan。之后选区似乎换了边界,这之后我开始比较关心加拿大政治。
很具讽刺意味的,就是我这时对保守党极端不满,可是我投票给了Jim Apprentice。除了省选,我喜欢的自由党,还真没有怎么得到我的选票。我很喜欢Elizabeth May,不过,从来没有投过绿党的票。
究竟自由党和保守党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加拿大的几大政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我是个所谓的political junkie,看来看去,还真的没有看出太大的区别来。 话说我对加拿大政治那么有兴趣,也是从关心美国政治开始的。对布什的国际政策的不满,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于我是一个真正的焦虑忿闷的极端。天天跟踪赖斯钱尼拉姆斯费尔德以及鲍威尔的行动言行,看到我还比较接受的赖斯和鲍威尔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真的很失望。失望可能还是一个很轻的形容词。而这时,surprise surprise,克里田在国会宣布,加拿大不去伊拉克!我当时的心情可以用欢呼来形容!
我很不喜欢克里田这老狐狸,狡猾的政治动物。但是,那一天很理想地限定了一个加拿大人应该的态度,我百分之百地接受,作为一个正义和公正的有良知的选择的国民,国际国民,你的选择和你的理想和相关。我我接受加拿大的价值观。
如果在这之前,还有对自己选择的一些犹疑,到这时,就是坚定地相信,我选择对了。
可是,之后对加拿大政治越多了解,越觉得有意思。
比如说,我是见过保守党的壮观垮台的。当年从Kim Campbell手中接过火炬当上党魁的Jean Charest,在大选后接受CBC 《Royal Canadian Air Farce》访问时,很配合地回答问题:保守党和丰田Corolla有什么共同点?他微笑:都只有四个位子!哈哈哈哈哈哈!不久,他被自由党招安,当了自由党魁北克省长。反正保守党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面折腾呢,还是现实一点好。他这一现实,大概才给了当时还在卡大经济系学生的哈珀机会,否则,曼宁下台后,谁知道哈珀同学啥命运呢!
不过,这一个保守党,和二十年前马尔罗尼那个保守党,不是一个政治动物。加拿大的政治,在这个变化中,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了。就是说,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和重心,从接近欧洲的大西洋沿岸的过去,到了以太平洋沿岸为主动力的经济的现在。
有趣的是,这几天惨败于联邦大选的自由党正在经历二十年前的保守党的同样的痛定思痛,而临时党魁,是以前从NDP新民主党变色过来的瑞(Bob Rea)同学。
瑞以前的经历简单如此:
新民主党的国会议员,1978-1982,
安省新民主党党魁,1982-1996,
安省新民主党政府省长,1990-1995。之后退出新民主党,
2006年,竞选自由党党魁,
2008年,重新选为自由党国会议员,
2011年,自由党临时党魁。
真够让人眼花缭乱的。
不过,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那就是,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中立。在最右的保守党,到最左的新民主党中间,都有各种颜色的交叉。试想一下美国,布什成为民主党人,或者奥巴马当选为共和党的总统,可能吗?为了一个全民医疗案,双方为了究竟这是privilege还是right,就差上法庭对证公堂了,一党党魁,随时改换门庭的事,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在美国对立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党政关系中存在的!
省里的党派,和联邦的党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以前简欣就是和保守党中心夹不来,才不理你什么同声同气的话说呢。
加拿大政坛上,最最不同的,还应该是极端理想主义的新民主党。而在萨斯卡彻温,汤米·道格拉斯的新民主党,是历史承认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党政权。他也是一般认为的加拿大全民医疗之父。
前几年CBC投票,汤米·道格拉斯还是高居榜首,被评为最伟大的加拿大人。因为这个原因,当年亚省在简欣政府时尝试过嚷嚷第三条路改革医疗制度的Bill 11,亚省的护士协会就邀请了他的外孙,好莱坞明星Kiefer Sutherland来演讲,利用他外祖父的名声,和他是电影明星的身份,增强反对任何人对这个医改打主意的效应。
那时Kiefer还没有靠《反恐24》咸鱼翻身,但是,他2000年在卡城和爱城的演讲,还是以他外祖父和母亲对新民主党的影响,相当吸引眼球。和前些日子在美国抗议Keystone管道的环保分子,受到好莱坞明星支持的效果相同。
插话一句,Kiefer Sutherland的父亲,是《白求恩》的主角,也是《大腕》里那位的老外,Donald Sutherland唐纳德·萨瑟兰。
我看过的比较系统性加拿大政治书籍很少,唯一大概能够看完的也觉得(哈哈)最有力的是Naomi Klein的《The Shock Doctrine》。
查一查就知道,Naomi是新民主党的人士。她先生的祖父是加拿大新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她自己的观念也极左。但是,很有见识,就很可以看,也很喜欢看。这里面最主要的观念,也是Naomi最坚持的话题,就是分析产业国际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负面影响。她的矛头直指另一个加拿大人,在美国颇有成就的诺贝尔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一点也不奇怪,她也是在华盛顿被捕的反Keystone管道工程的活跃分子之一。
其实,看看《资本论》就好了,比这个还高屋建瓴,一句话概括出来:资本主义的最高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话说我们那时候是学过《资本论》的,但是没有什么人真的读过。我也没读过,有老师讲解就够考试用了。所以看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里的右派吃不饱饭还认真研读《资本论》,我真是惶惑不已,惭愧非常。
与理想主义的新民主党的不同,保守党和自由党,没有这样的风头人物,连理论方面的书籍我觉得都没有什么,非常的沉闷,没有什么新闻,也没有什么有魅力的政治家。看看,连自由党有点风味的领袖,也还是新民主党跳槽过去的人物。保守党的哈珀,更是闷到极点的代表了吧?
对了,还有谁记得哈珀以反对党领袖身份在华尔街时报上面买广告,向美国人道歉”我们“加拿大人没有去伊拉克的事情?从那时,从他进入政界的《Alberta Manifesto》,到今天巴巴地赶去中国访问,探讨贸易问题,可是长远之路。可见,政治,和个人理想不同,还是要遵循老丘吉尔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是,很残酷,但是,大国建交,与理想不同。
这个新民主党,是我坚定相信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适合作理论家评论家,实际做事的时候,很多就会是空谈多过实用。所以去年联邦大选过后,我很满意国家政权的权力分配,对魁北克党人的崩溃,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满意。靠地方主义,靠分裂为借口为自己争取更多资助的loser心态,我比较偏见地鄙视。同理,我对哈珀及他在卡大经济系的几个教授的《阿尔伯塔宣言》很不感冒。我选择阿尔伯塔居住,是因为它是加拿大的一部分,而不是短视地只看一方利益这一点。加拿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包容不同的思维,允许自由地思考,各方各面不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地排斥异己,而是接受不同的想法,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的总和。
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关于华人参选的一点杂想 2
(三)周瑜和黄盖
前几天天早上听广播,都是旧新闻地说道,到二零二零年,加拿大的人口中超过六十五岁的人口总数,超过低于四十岁的人口总数。这个现象九十年代之前,西方社会就明白了。
战后西方的一个重要社会学现象,“Baby boomer”(婴儿出生高潮),时间划分是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六四年。二零一一年,即去年,是第一批Baby Boomer进入法定退休年龄的第一年。
和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做过的试验相同,每一次大的战乱毁灭之后,人类和老鼠一样,进入生育高峰。等到威胁过去,生活安定,这种高峰就进入低谷。高峰进入低谷是正常的,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却是非常的深远。因为战后欧美各国的福利政策,几乎是以baby boomer人口增长为基础建立的。
欧美以baby boomer人口增长为基础建立的福利社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财政漏洞。
我们在加拿大很多时候讨论的主题,很多都是围绕着一个很重要的词-退休来进行的。退休这个词在战前是不太存在的,战后存在也是有条件的,现在西方危机,和各国的福利政策的运行有很大关系。
没事看看加拿大退休计划(CPP)的历史,就能知道1966年政府正式设定退休金计划,工作的人投入CPP,到了65岁退休的时候,就能享受退休金。不过,以加拿大人口年龄历史为背景,1966年加拿大人口的寿命是72岁。按照这种计算,一般人退休,能享受七年退休金,政府支付七年的养老金。
高福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养老金,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科学发达,社会稳定,人口寿命步步上升。1980年加拿大人口寿命增加到75岁,到1990年77岁,2004年人口寿命突破80岁。
那么,按这个人口寿命来计算,退休后一个人应该从退休金中提取十五年的退休金。要维持这个退休金的存在和继续,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巨额增加投入,一个就是维持高度的人口出生率,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保证。
巨额投入在存款巨低的西方社会里,几乎是不可能。
摆在社会学家和政治家面前的选择,要么是增加人口数量,要么是降低人口寿命。这两个条件都不是那么现实,既不能用强迫的方式方法要求大家多生孩子,又不能要求所有国民在钱花完了之前就安排后事,跟大家宣布这个政府没钱发了,最好各自自选出路。
嘿嘿,我觉得政府宁愿破产,也不能丢面子,所以我看不出来有这一天到来。而维持现状,2025年,CPP就要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与加拿大面临同样挑战的欧美各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中最有效的无疑是吸引移民。
欧洲因为移民产生了大量的种族宗教冲突,而且他们不是传统的移民国家。我认识好些从挪威过来的移民。挪威和阿尔伯塔一样,产石油,北欧国家高福利社会,比加拿大福利据说还好。但是,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挽留,有机会,还是离开了。
日本政府有有限的移民政策,但是他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西方政府中最严重,所以他们的解决问题方法也比较独特,就是惩罚不生孩子的夫妇。在同样资格和年龄的领取养老金的人口中,因为养老金是要靠下一代的投入才能有上一代人的收益的,所以没有子女的人要比有子女的人领取更少的养老金。我这个信息没有查证到出处,有了解的专家高人给指点一下吧?
美国和加拿大都属于幸运的国家。
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有条件弥补人口生长的不足,因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富饶的资源和宽厚的居民,所以加拿大需要吸引大量的移民 加拿大需要年轻有活力的人口,加拿大也得到了年轻和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口。我们来到加拿大,有意无意配合了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需求。其实身处历史变化之中,很难看清世事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过后的明了。
这里要讨论的东西,超越了我能够讨论的能力。我只能勉强提供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大家来到这里,各有原因,但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看没有几个人是抱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来到加拿大的吧?
但是来了,留下了,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个人选择的问题。我不代表任何人,只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所谓杂想,也就是杂七杂八地乱想了。
(四)一点点历史
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加拿大是不算数的。谁没事去研究加拿大干嘛?那么一点历史,多大的事需要知道嘛。
几年前和帮孩子学校做义工,到了Fort Calgary,看了看,就出来了。没有什么。也有收获,知道苏格兰也有Calgary,这里并非原创。后来看英国海军文献中,发现有一个舰长是苏格兰班芙人,这才知道,原来班芙在苏格兰也有原版。所以说加拿大是苏格兰人的天下,果然是。
以前CBC收集笑话,卡城和爱城互相攻击。
卡城版本是这样的:Why all the trees tilted to north?
Because Edmonton sucks.
而爱城也不示弱:What do Calgary and yoghurt have in common?
They both have 2% culture.
其实,两个彼此彼此,都没有什么好谦虚的。都没有什么文化。文化,是一个很概括的概念,有历史的沉淀,有思想的反射,有哲学的思考。卡城有的,很多都是实用主义。新兴城市就是这样,干净整洁,没有历史。
加拿大也没有什么历史。
今年是1812年战争的两百周年纪念。哈珀政府决定要大事纪念一番。
说起来比较有趣,1812年战争是加拿大作为一个可能的英联邦国家的实体成型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嬴了,加拿大联邦嬴了,偏偏给美国人宣传得好像是他们嬴了。可见美国人的宣传机构,不是到了好莱坞时代才是那么有效和有鼓吹功能,欺负加拿大那时候不是一个国家,而英国根本不在乎被他们打败了的美国有什么背后的举动。
到了今天,加拿大和美国还在暗暗私下纠结两百年前的官司。所以,以后有人再说什么历史是胜利者的玩物云云,这个就可以算作标准的谬论了。哈珀的梦想是利用美国今年没有钱没有精力做宣传,赶紧宣传一番,把历史的记录给公正地拨乱反正加拿大人这边。说不定正是两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呢!
美国的历史倒是实实在在和加拿大历史相关。
七年战争中,北美大多数印第安部落和法国联手,和英国抗争。最后的结果是英国凭借海上实力和陆上进攻,得到了法国在北美的大部分领地。其中对加拿大历史最重要的,是1759年的魁北克城争夺战。等到蒙特利尔1760年投降之后,英国就完成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可是控制领地,就需要军队,维持军队,就需要税收。1765年的北美殖民地印花税,就是直接以北美税收供养北美英国驻军的。可是北美殖民地-或者说北美十三州,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他们是英国国王的子民,但是,在英国国会里没有代表,那么英国征收税额,就是违法。为了一个“fair representation”,双方不肯妥协,结果是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的独立。
这一段历史很让我感慨。
就我这么些年的理解,英美人对自己的权益特别的在意。保护维护自己的权益,合法合理地保护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人权是民主的基础,是孩子时刻就特意去培养出来的意识。我们这些华人中产阶级,似乎非常情愿地交税纳税,但是,对有没有fair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合理合法公正代表,就不是那么在意。
阿尔伯塔省目前有83个MLA省议员,大概就是肖辉、Teresa Woo-Paw两个华裔。华人占阿尔伯塔人口总数按2006年的人口统计,是百分之四点二。从那时到现在,这个数字的变化可能还会有所变化,但是不会很大,总之,从数据上来看,华裔在阿尔伯塔的政治领域里,是低于比例的代表。
我希望有人数数印度人后裔在政治层面的代表,他们占阿尔伯塔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也是2006年人口普查数字)。
我知道肯定有人不介意,可是我多少有些介意。因为我们周围印度人太热心政治,热心搞上层建筑了。和他们相比,华人中间的热闹,实在是小意思了。
这不,这次省议员竞选,目前知道的对提名表示有兴趣的人士中,印度人后裔不少。而从这个网站的信息上来看,也有很多疑似印度名字。而华人姓名,真的好像没有几个。
http://daveberta.ca/alberta-election/
加拿大可以说没有什么历史,但并不代表没有故事。在魁北克城的战役中,双方将领阵亡,但是英军的Wolfe将军成为民族英雄,而丢失新法兰西的上上下下官员,多少都堙灭于书籍之中。2009年阿尔伯罕高原之战250周年时,政府原定于要延续每一年的传统,戏剧表演一遍战争过程。结果,被魁北克敏感人士给抗议掉了。丢失魁北克城堡(现在是Fairmont Frontenac),失去对圣圣劳伦斯河入海口的控制,法国势力从此不再,虽然英国一直保证法语区和宗教自由。可是诸多原因,使魁北克法语后裔对这一段历史至今愤愤不平,直到Referendum的时候,差点把加拿大分裂了。不过,他们闹一次,以魁北克为总部的大公司搬走一批。以前加拿大所有的大银行的总部都在蒙特利尔,现在?都在多伦多。卡城得益不少,CP就是那之后搬过来的。
这一段与主题无关,没有兴趣的,跳过去算数吧。
魁北克城外争夺战时,英国想赶在河口冰封之前解决问题,这时英军Wolfe将军军营是靠英国海军支持的。海军舰队中发现了一个奇才,就是詹姆士·库克。库克这时表现出他出色的绘图和测量天才,将圣劳伦斯河口的地形测绘出来,保证英军的进攻。战后,他的天份更是得到海军和英国皇家协会的重用,被提升到舰长职位,开始了为英国发现新领地的生涯,直到在夏威夷大岛与当地土著因为纠纷而丧命。
看过《加勒比海盗》的人对里面一个搞笑的镜头应该有印象,就是土著试图将Sparrow舰长烤熟了当晚餐。这个是有历史出处的。因为我看到的信息就是库克的最终结局大致如此。他是一代航海专家,第一次接触夏威夷,新西兰,而且很准确地判断出南太平洋里波利尼西亚人,是从南亚来的人种,他亲手测量并绘制的加拿大东部海域航海图一直用到上个世纪中。而且在他死去的第二次航海远行中,第一次详细地勘探西雅图附近海域,以及后世推测和温哥华岛上的印第安部落交往,他在温哥华岛上见到的,应该是当地著名的印第安首领Wickaninnish。现在Tofino最好的大酒店,就是用的这个名字。
他在夏威夷死亡的时候,舰上有两名下级军官,一个叫乔治·温哥华,另一个,叫威廉·布莱。
温哥华的名字就不用说了。威廉·布莱实际上应该可以说是英国皇家海军最臭名昭著或者最有名的舰长,因为他一生中两次卷入叛变,最有名的就是电影《叛舰喋血》(Mutiny On Bounty)邦迪号叛乱。好莱坞根据同样题材前后拍过三次电影,后两次的叛乱军官克里斯蒂安的扮演者,一个是马龙·白兰度,一个是梅尔·吉布森。电影的演绎是根据以前的三部曲而来,与历史相差甚远,所以在近代又有人提出新的研究资料,反驳电影里的不实之处。
前几天天早上听广播,都是旧新闻地说道,到二零二零年,加拿大的人口中超过六十五岁的人口总数,超过低于四十岁的人口总数。这个现象九十年代之前,西方社会就明白了。
战后西方的一个重要社会学现象,“Baby boomer”(婴儿出生高潮),时间划分是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六四年。二零一一年,即去年,是第一批Baby Boomer进入法定退休年龄的第一年。
和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做过的试验相同,每一次大的战乱毁灭之后,人类和老鼠一样,进入生育高峰。等到威胁过去,生活安定,这种高峰就进入低谷。高峰进入低谷是正常的,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却是非常的深远。因为战后欧美各国的福利政策,几乎是以baby boomer人口增长为基础建立的。
欧美以baby boomer人口增长为基础建立的福利社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财政漏洞。
我们在加拿大很多时候讨论的主题,很多都是围绕着一个很重要的词-退休来进行的。退休这个词在战前是不太存在的,战后存在也是有条件的,现在西方危机,和各国的福利政策的运行有很大关系。
没事看看加拿大退休计划(CPP)的历史,就能知道1966年政府正式设定退休金计划,工作的人投入CPP,到了65岁退休的时候,就能享受退休金。不过,以加拿大人口年龄历史为背景,1966年加拿大人口的寿命是72岁。按照这种计算,一般人退休,能享受七年退休金,政府支付七年的养老金。
高福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养老金,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科学发达,社会稳定,人口寿命步步上升。1980年加拿大人口寿命增加到75岁,到1990年77岁,2004年人口寿命突破80岁。
那么,按这个人口寿命来计算,退休后一个人应该从退休金中提取十五年的退休金。要维持这个退休金的存在和继续,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巨额增加投入,一个就是维持高度的人口出生率,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保证。
巨额投入在存款巨低的西方社会里,几乎是不可能。
摆在社会学家和政治家面前的选择,要么是增加人口数量,要么是降低人口寿命。这两个条件都不是那么现实,既不能用强迫的方式方法要求大家多生孩子,又不能要求所有国民在钱花完了之前就安排后事,跟大家宣布这个政府没钱发了,最好各自自选出路。
嘿嘿,我觉得政府宁愿破产,也不能丢面子,所以我看不出来有这一天到来。而维持现状,2025年,CPP就要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与加拿大面临同样挑战的欧美各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中最有效的无疑是吸引移民。
欧洲因为移民产生了大量的种族宗教冲突,而且他们不是传统的移民国家。我认识好些从挪威过来的移民。挪威和阿尔伯塔一样,产石油,北欧国家高福利社会,比加拿大福利据说还好。但是,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挽留,有机会,还是离开了。
日本政府有有限的移民政策,但是他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西方政府中最严重,所以他们的解决问题方法也比较独特,就是惩罚不生孩子的夫妇。在同样资格和年龄的领取养老金的人口中,因为养老金是要靠下一代的投入才能有上一代人的收益的,所以没有子女的人要比有子女的人领取更少的养老金。我这个信息没有查证到出处,有了解的专家高人给指点一下吧?
美国和加拿大都属于幸运的国家。
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有条件弥补人口生长的不足,因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富饶的资源和宽厚的居民,所以加拿大需要吸引大量的移民 加拿大需要年轻有活力的人口,加拿大也得到了年轻和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口。我们来到加拿大,有意无意配合了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需求。其实身处历史变化之中,很难看清世事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过后的明了。
这里要讨论的东西,超越了我能够讨论的能力。我只能勉强提供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大家来到这里,各有原因,但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看没有几个人是抱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来到加拿大的吧?
但是来了,留下了,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个人选择的问题。我不代表任何人,只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所谓杂想,也就是杂七杂八地乱想了。
(四)一点点历史
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加拿大是不算数的。谁没事去研究加拿大干嘛?那么一点历史,多大的事需要知道嘛。
几年前和帮孩子学校做义工,到了Fort Calgary,看了看,就出来了。没有什么。也有收获,知道苏格兰也有Calgary,这里并非原创。后来看英国海军文献中,发现有一个舰长是苏格兰班芙人,这才知道,原来班芙在苏格兰也有原版。所以说加拿大是苏格兰人的天下,果然是。
以前CBC收集笑话,卡城和爱城互相攻击。
卡城版本是这样的:Why all the trees tilted to north?
Because Edmonton sucks.
而爱城也不示弱:What do Calgary and yoghurt have in common?
They both have 2% culture.
其实,两个彼此彼此,都没有什么好谦虚的。都没有什么文化。文化,是一个很概括的概念,有历史的沉淀,有思想的反射,有哲学的思考。卡城有的,很多都是实用主义。新兴城市就是这样,干净整洁,没有历史。
加拿大也没有什么历史。
今年是1812年战争的两百周年纪念。哈珀政府决定要大事纪念一番。
说起来比较有趣,1812年战争是加拿大作为一个可能的英联邦国家的实体成型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嬴了,加拿大联邦嬴了,偏偏给美国人宣传得好像是他们嬴了。可见美国人的宣传机构,不是到了好莱坞时代才是那么有效和有鼓吹功能,欺负加拿大那时候不是一个国家,而英国根本不在乎被他们打败了的美国有什么背后的举动。
到了今天,加拿大和美国还在暗暗私下纠结两百年前的官司。所以,以后有人再说什么历史是胜利者的玩物云云,这个就可以算作标准的谬论了。哈珀的梦想是利用美国今年没有钱没有精力做宣传,赶紧宣传一番,把历史的记录给公正地拨乱反正加拿大人这边。说不定正是两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呢!
美国的历史倒是实实在在和加拿大历史相关。
七年战争中,北美大多数印第安部落和法国联手,和英国抗争。最后的结果是英国凭借海上实力和陆上进攻,得到了法国在北美的大部分领地。其中对加拿大历史最重要的,是1759年的魁北克城争夺战。等到蒙特利尔1760年投降之后,英国就完成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可是控制领地,就需要军队,维持军队,就需要税收。1765年的北美殖民地印花税,就是直接以北美税收供养北美英国驻军的。可是北美殖民地-或者说北美十三州,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他们是英国国王的子民,但是,在英国国会里没有代表,那么英国征收税额,就是违法。为了一个“fair representation”,双方不肯妥协,结果是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的独立。
这一段历史很让我感慨。
就我这么些年的理解,英美人对自己的权益特别的在意。保护维护自己的权益,合法合理地保护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人权是民主的基础,是孩子时刻就特意去培养出来的意识。我们这些华人中产阶级,似乎非常情愿地交税纳税,但是,对有没有fair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合理合法公正代表,就不是那么在意。
阿尔伯塔省目前有83个MLA省议员,大概就是肖辉、Teresa Woo-Paw两个华裔。华人占阿尔伯塔人口总数按2006年的人口统计,是百分之四点二。从那时到现在,这个数字的变化可能还会有所变化,但是不会很大,总之,从数据上来看,华裔在阿尔伯塔的政治领域里,是低于比例的代表。
我希望有人数数印度人后裔在政治层面的代表,他们占阿尔伯塔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也是2006年人口普查数字)。
我知道肯定有人不介意,可是我多少有些介意。因为我们周围印度人太热心政治,热心搞上层建筑了。和他们相比,华人中间的热闹,实在是小意思了。
这不,这次省议员竞选,目前知道的对提名表示有兴趣的人士中,印度人后裔不少。而从这个网站的信息上来看,也有很多疑似印度名字。而华人姓名,真的好像没有几个。
http://daveberta.ca/alberta-election/
加拿大可以说没有什么历史,但并不代表没有故事。在魁北克城的战役中,双方将领阵亡,但是英军的Wolfe将军成为民族英雄,而丢失新法兰西的上上下下官员,多少都堙灭于书籍之中。2009年阿尔伯罕高原之战250周年时,政府原定于要延续每一年的传统,戏剧表演一遍战争过程。结果,被魁北克敏感人士给抗议掉了。丢失魁北克城堡(现在是Fairmont Frontenac),失去对圣圣劳伦斯河入海口的控制,法国势力从此不再,虽然英国一直保证法语区和宗教自由。可是诸多原因,使魁北克法语后裔对这一段历史至今愤愤不平,直到Referendum的时候,差点把加拿大分裂了。不过,他们闹一次,以魁北克为总部的大公司搬走一批。以前加拿大所有的大银行的总部都在蒙特利尔,现在?都在多伦多。卡城得益不少,CP就是那之后搬过来的。
这一段与主题无关,没有兴趣的,跳过去算数吧。
魁北克城外争夺战时,英国想赶在河口冰封之前解决问题,这时英军Wolfe将军军营是靠英国海军支持的。海军舰队中发现了一个奇才,就是詹姆士·库克。库克这时表现出他出色的绘图和测量天才,将圣劳伦斯河口的地形测绘出来,保证英军的进攻。战后,他的天份更是得到海军和英国皇家协会的重用,被提升到舰长职位,开始了为英国发现新领地的生涯,直到在夏威夷大岛与当地土著因为纠纷而丧命。
看过《加勒比海盗》的人对里面一个搞笑的镜头应该有印象,就是土著试图将Sparrow舰长烤熟了当晚餐。这个是有历史出处的。因为我看到的信息就是库克的最终结局大致如此。他是一代航海专家,第一次接触夏威夷,新西兰,而且很准确地判断出南太平洋里波利尼西亚人,是从南亚来的人种,他亲手测量并绘制的加拿大东部海域航海图一直用到上个世纪中。而且在他死去的第二次航海远行中,第一次详细地勘探西雅图附近海域,以及后世推测和温哥华岛上的印第安部落交往,他在温哥华岛上见到的,应该是当地著名的印第安首领Wickaninnish。现在Tofino最好的大酒店,就是用的这个名字。
他在夏威夷死亡的时候,舰上有两名下级军官,一个叫乔治·温哥华,另一个,叫威廉·布莱。
温哥华的名字就不用说了。威廉·布莱实际上应该可以说是英国皇家海军最臭名昭著或者最有名的舰长,因为他一生中两次卷入叛变,最有名的就是电影《叛舰喋血》(Mutiny On Bounty)邦迪号叛乱。好莱坞根据同样题材前后拍过三次电影,后两次的叛乱军官克里斯蒂安的扮演者,一个是马龙·白兰度,一个是梅尔·吉布森。电影的演绎是根据以前的三部曲而来,与历史相差甚远,所以在近代又有人提出新的研究资料,反驳电影里的不实之处。
Tuesday, January 17, 2012
关于华人参选的一点杂想 1
(一)中国人和中国话
要说来到这比夹皮沟还北的地方,还真是遇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虽然人人说的都是Chinese,但这Chinese的区别可大了。
比如台山人见着了,一定问你:识呒识讲唐话?识!不就是提高了嗓门,多重复几遍吗?对着喊的功夫我有!
而香港人一般会问:识呒识讲中文?当然识!中文嘛,咦,中文不是学的吗?算了,反正讲不清,乱讲吧。
到了台湾人,他们会很温和地问:会不会讲国语?我也会呀,春风化雨一般的情怀,这个时候,最好参照利欣老板Richard的态度,坐着也要来一个四十五度的微躬,那个温暖呀,电话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咱们大陆同胞呢?干脆利落:你会说中国话不会?我会,哎,这话怎么说的这是,学雷锋是你这么学的吗?我好歹不是你敌人,犯得着这么秋风扫落叶的劲么!
还说呢,有一回我在电话上表错情,对一个中国人说,你需要说Chinese吗?对方警惕地回答:怎么,我英文不好?What's wrong with my English?我要讲英文!好好好,讲英文讲英文,不就是讲英文吗,您老讲法语我还得另请高明。真碰上法语人士,我得按下mute,拉了声音喊,讲法语的谁在线?
我们都那么会说中国话,肯定一条,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是英文定义的Chinese。是不是中国公民那是个人隐私,你不说也没人逼你。但不是加拿大公民,就不能竞选,也不能参选。其实就这么简单,是加拿大公民,就不是中国公民,因为不让双重国籍,选一就不能选二,鱼与熊掌。
卡城说是号称有一百万人口,十万华裔。没有什么正式的统计数字,只是一个大致。和多伦多温哥华相比那是没有得比较,不过,和十几二十年前相比,那是多了去了。十几年前,不会说中文不会说唐话,打工工作你都不好找。我有一个朋友那时在餐馆里做企台,大声向厨房报:一个四人餐!后面一阵静默,出来一个探头探脑看看,回去说,没事没事,不是死人餐!前面后面都笑得打跌。现在?不说说中国话,你请谁干活呢?
既然林子大了,关心什么的人都有。关心政治的,也有。看来看去,好像还真是就这里最热闹。不是关心政治的人,都搬到卡城来了吧?不过,我个人对工程师的看法是,他们都特别认真,一认真就较真,一较真,就……卡城的工程师好像是比其他城市里的多点儿吧,上网的人里面,认真的人也多点儿吧,较真的人可能也多点儿吧?不是我说工程师,幽默感不多,反正面试的时候谁也不管你会不会讲笑话,会不会听笑话,干活就行,一来二去的,就把这点地方打点得热闹非凡。
(二)老华侨和新华侨
除开极少数外,到这里的大陆华人,多数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之后来的。在这之前,基本是老华侨和香港人(台湾人陆陆续续而来,没有特别的规律和潮流)。
香港人在“九七”风潮前后移民,是在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无意识地跪了一跪的后果。当时铁娘子挟福克兰群岛胜利的威风,以为还能够用一块钱续九十九年契约,不料碰壁而归。
其时中外都有大量报道,我对其中一篇印象深刻,以致于今。是一个香港女记者写的评论,用的就是老辛的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来评论当时和英方谈判的中方官员。击掌而叹。光读诗书有什么用?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这个典故用得真好。我查了一下,是个广东出生的女子,移居香港后学习培训后的派驻回北京的(这么多年,我可不记得这是谁了)。香港本土教育出来的孩子们,能这么熟悉和精确运用中文典故的真不多。(哇呀,这句话说了肯定得罪人,我也顾不了啦!)
在他们之前,是老华侨。
我认识一个没有移民高潮就来到加拿大的香港移民跟我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来的时候,这里的“国语”是什么?不知道。是台山话。是四邑话(即台山、开平、新会和恩平四县)。即他们自己说的是“唐话”。
四邑做华工卖猪仔,下南洋出金山于晚清即已成风。虽然国家政策是“私自出洋,罪在不赦”,但他们一般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靠苦力吃饭,没有触动过什么大的政治神经,是一种小气候,所以在四九年后,仍然在很多时候被容忍(文革时候被管制,之后就更多了),我就见过这时候被乡镇批准到香港团聚之后来到加拿大的四邑人。
有一次和人聊天,知道她父亲是交人头税来的,二战前回乡娶了她母亲,之后回去过一次探亲。母亲是五十年代带着她哥哥姐姐来加团聚的,而她是父母团聚后于五十年代中在加拿大出世的。她大姐比她大二十岁。
另一个人的几乎类似的故事可能更有趣。她父亲回乡的时候,给他订亲的那一家姑娘反悔,结果,只能临时拉了她母亲顶替。她母亲因此只能改名换姓,因为她父亲申请的文件上一切都是办好了的,改换是不可能的了。还好她母亲是农民,没有任何证件,家乡的人开证明就这么让她走了。有时候真让人好奇另一个在中国四邑停留的那一个女子的一生,名字和生日都被一个加拿大华人女子用了。恍惚之中,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镜像之说?我知道她们大概都不在人世了,就算在,也不会像我们这样去想这些事吧?
他们父母辈都可以被算做老华侨。
出来的那一辈多没有什么文化,靠的是乡亲,拼的是体力,干的是重活。有一回在Superstore购物,遇见一个认识的老太太,我赶紧背过身去装作没有看见她。她在那个快要过期的食品架上翻找香蕉,一袋一袋地看过来,认真地挑选。如果不是知道她底细,真的以为她是要领救济过生活的老人。我知道她老公是十几岁就来到卡尔加里的老华侨。他和他父亲的第一个杂货店,开在如今Downtown的The Bay的地方。许多年的辛劳,他们拥有很多房产存款。看他们外表,你一定不会知道他们坐拥百万。但是,他们已经不懂得该怎么享受他们的财富,穿得衣衫褴褛可能有点夸张,但是破旧不堪是肯定的了。他们不会花钱,不会去买新衣服不会买新车不会买新房,年老体弱,也不能去旅行。
他们是第一代老华侨的典型代表。
他们这一代的艰辛,得到了很卑微的生存空间,可是他们秉承华人的教诲,自己辛苦,但孩子得以高等教育,他们的后代,因为得到高等教育,孩子们中间,有律师有工程师有会计师有进入政坛的,马建威就是这样一个老华侨的第三代。他的败阵,因素很多,不能责怪华人的不和,但是,华人的不和,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竞选到马建威那个地步,有很多主流社会的支持,最后的结果实在还是很憋屈的。所以上个月回来见记者,还是会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人生打击,非常个人,我个人不认为可以完全提升到对华人的歧视上来。但是华人自己可以警视这一过程中的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啊哈,大陆同胞们,我们的到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屈指一算,不过二十多年。
我个人见过出来读书留下的,最早的应该是八四八五年,有没有更早的我不是太清楚。第一个在卡尔加里毕业的(对不起,不记得名字了!),回国了。为他欢庆毕业的有同学,有这时候从国内团聚来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小群体。很少。
之后,开始了比较多的留学生交流项目。那个时候出来公费留学的,有一笔治装费,公费机票,还有每个月的补助。一般得到教授的补助之后,就可能断掉这笔费用。还有自费公派的一批人,即没有政府补助的学生。大家没有人想到过不回去,直到一九八九年。
加拿大政府给予当时在加拿大的中国人“部长特许”(Minister Permit),时间限制是一九九零年九月三十日前入境的人。很多人很挣扎,但是,大多留下来了。
我个人也知道国内单位有借此卡家属的,也有单位要求支付赔偿,我认识一个“高价”太太,就是先生支付了赔偿费用,单位才允许他太太办理手续离开的。这些都是本地新闻,往远了说,加拿大的名校里和美国欧洲名校里如哈佛牛津名校的出来的大陆教授学者们,都有很多故事,不过与我们的话题无关了。
一九九零年九月三十日之后来的,就都是自费留学的了。
没有身份,必须每一年拿研究生院和系里开的证明,到政府去延签证,没有身份,工作很难找。哪怕一个打工的工作,都需要到政府去申请工作许可,而学生除了在导师手下做TA(助教)RA(研究助手),可以在校园里打工,比如food court里打杂,出校园不允许打工。而学生家属允许,就是换一个工,就申请一个许可。
这种现象,在一九九三年开始改变。加拿大政府改变了移民政策。
我也懒得查是哪年真正改变的移民政策的。就知道卡城这地方太小离一切的中心太远,等到这里有点消息从东部透过来的时候,东部都已经沸沸扬扬的热火朝天了!
移民公司和各大律师行干脆就到校园里开讲座拉生意,申请是必须到境外去的,东部是从Buffalo到纽约到南边的加拿大领事馆,西边就开始了向西雅图向洛杉矶甚至向达拉斯的领事馆申请的途径。
没有多久,大家大多数人就都有了PR身份,渐渐地,就看见了从欧洲大陆来的学生学者。那时美国是好地方,到加拿大是一种屈就,来的不多,去的倒是很多。
卡城这地方,来的人,大多和石油行业相关的人。
几大油田的几大石油学院的做勘测做地质做地球物理行当的人,来的比较多。其他,都是同学的朋友和朋友的同学这么来的,听说过卡城的人,国内是凤毛麟角。这个移居一个地方,需要一个效应,来的人多了,就来的人更多了。不过,要不是本世纪的石油再次高峰,来加拿大的同胞去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的,才是正经首选。
认识一个从温哥华来的教授说,温哥华的人多数两极分化得厉害,特别穷特别富的人都多,而卡城的中产阶级阶层就比较集中,两口子上班有个中产阶级的生活的华人占多数,和温哥华很不同。我没住过温哥华,对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也只是走马观花,只能听他们住过的人这么说。代表个人的看法,大概也有些正确度吧。
整体上就是说,咱们卡城,相对来说,很多中产阶级,很多打工阶层,最多的可能是高级打工族。非常符合加拿大政府移民对象之一。
要说来到这比夹皮沟还北的地方,还真是遇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虽然人人说的都是Chinese,但这Chinese的区别可大了。
比如台山人见着了,一定问你:识呒识讲唐话?识!不就是提高了嗓门,多重复几遍吗?对着喊的功夫我有!
而香港人一般会问:识呒识讲中文?当然识!中文嘛,咦,中文不是学的吗?算了,反正讲不清,乱讲吧。
到了台湾人,他们会很温和地问:会不会讲国语?我也会呀,春风化雨一般的情怀,这个时候,最好参照利欣老板Richard的态度,坐着也要来一个四十五度的微躬,那个温暖呀,电话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咱们大陆同胞呢?干脆利落:你会说中国话不会?我会,哎,这话怎么说的这是,学雷锋是你这么学的吗?我好歹不是你敌人,犯得着这么秋风扫落叶的劲么!
还说呢,有一回我在电话上表错情,对一个中国人说,你需要说Chinese吗?对方警惕地回答:怎么,我英文不好?What's wrong with my English?我要讲英文!好好好,讲英文讲英文,不就是讲英文吗,您老讲法语我还得另请高明。真碰上法语人士,我得按下mute,拉了声音喊,讲法语的谁在线?
我们都那么会说中国话,肯定一条,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是英文定义的Chinese。是不是中国公民那是个人隐私,你不说也没人逼你。但不是加拿大公民,就不能竞选,也不能参选。其实就这么简单,是加拿大公民,就不是中国公民,因为不让双重国籍,选一就不能选二,鱼与熊掌。
卡城说是号称有一百万人口,十万华裔。没有什么正式的统计数字,只是一个大致。和多伦多温哥华相比那是没有得比较,不过,和十几二十年前相比,那是多了去了。十几年前,不会说中文不会说唐话,打工工作你都不好找。我有一个朋友那时在餐馆里做企台,大声向厨房报:一个四人餐!后面一阵静默,出来一个探头探脑看看,回去说,没事没事,不是死人餐!前面后面都笑得打跌。现在?不说说中国话,你请谁干活呢?
既然林子大了,关心什么的人都有。关心政治的,也有。看来看去,好像还真是就这里最热闹。不是关心政治的人,都搬到卡城来了吧?不过,我个人对工程师的看法是,他们都特别认真,一认真就较真,一较真,就……卡城的工程师好像是比其他城市里的多点儿吧,上网的人里面,认真的人也多点儿吧,较真的人可能也多点儿吧?不是我说工程师,幽默感不多,反正面试的时候谁也不管你会不会讲笑话,会不会听笑话,干活就行,一来二去的,就把这点地方打点得热闹非凡。
(二)老华侨和新华侨
除开极少数外,到这里的大陆华人,多数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之后来的。在这之前,基本是老华侨和香港人(台湾人陆陆续续而来,没有特别的规律和潮流)。
香港人在“九七”风潮前后移民,是在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无意识地跪了一跪的后果。当时铁娘子挟福克兰群岛胜利的威风,以为还能够用一块钱续九十九年契约,不料碰壁而归。
其时中外都有大量报道,我对其中一篇印象深刻,以致于今。是一个香港女记者写的评论,用的就是老辛的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来评论当时和英方谈判的中方官员。击掌而叹。光读诗书有什么用?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这个典故用得真好。我查了一下,是个广东出生的女子,移居香港后学习培训后的派驻回北京的(这么多年,我可不记得这是谁了)。香港本土教育出来的孩子们,能这么熟悉和精确运用中文典故的真不多。(哇呀,这句话说了肯定得罪人,我也顾不了啦!)
在他们之前,是老华侨。
我认识一个没有移民高潮就来到加拿大的香港移民跟我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来的时候,这里的“国语”是什么?不知道。是台山话。是四邑话(即台山、开平、新会和恩平四县)。即他们自己说的是“唐话”。
四邑做华工卖猪仔,下南洋出金山于晚清即已成风。虽然国家政策是“私自出洋,罪在不赦”,但他们一般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靠苦力吃饭,没有触动过什么大的政治神经,是一种小气候,所以在四九年后,仍然在很多时候被容忍(文革时候被管制,之后就更多了),我就见过这时候被乡镇批准到香港团聚之后来到加拿大的四邑人。
有一次和人聊天,知道她父亲是交人头税来的,二战前回乡娶了她母亲,之后回去过一次探亲。母亲是五十年代带着她哥哥姐姐来加团聚的,而她是父母团聚后于五十年代中在加拿大出世的。她大姐比她大二十岁。
另一个人的几乎类似的故事可能更有趣。她父亲回乡的时候,给他订亲的那一家姑娘反悔,结果,只能临时拉了她母亲顶替。她母亲因此只能改名换姓,因为她父亲申请的文件上一切都是办好了的,改换是不可能的了。还好她母亲是农民,没有任何证件,家乡的人开证明就这么让她走了。有时候真让人好奇另一个在中国四邑停留的那一个女子的一生,名字和生日都被一个加拿大华人女子用了。恍惚之中,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镜像之说?我知道她们大概都不在人世了,就算在,也不会像我们这样去想这些事吧?
他们父母辈都可以被算做老华侨。
出来的那一辈多没有什么文化,靠的是乡亲,拼的是体力,干的是重活。有一回在Superstore购物,遇见一个认识的老太太,我赶紧背过身去装作没有看见她。她在那个快要过期的食品架上翻找香蕉,一袋一袋地看过来,认真地挑选。如果不是知道她底细,真的以为她是要领救济过生活的老人。我知道她老公是十几岁就来到卡尔加里的老华侨。他和他父亲的第一个杂货店,开在如今Downtown的The Bay的地方。许多年的辛劳,他们拥有很多房产存款。看他们外表,你一定不会知道他们坐拥百万。但是,他们已经不懂得该怎么享受他们的财富,穿得衣衫褴褛可能有点夸张,但是破旧不堪是肯定的了。他们不会花钱,不会去买新衣服不会买新车不会买新房,年老体弱,也不能去旅行。
他们是第一代老华侨的典型代表。
他们这一代的艰辛,得到了很卑微的生存空间,可是他们秉承华人的教诲,自己辛苦,但孩子得以高等教育,他们的后代,因为得到高等教育,孩子们中间,有律师有工程师有会计师有进入政坛的,马建威就是这样一个老华侨的第三代。他的败阵,因素很多,不能责怪华人的不和,但是,华人的不和,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竞选到马建威那个地步,有很多主流社会的支持,最后的结果实在还是很憋屈的。所以上个月回来见记者,还是会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人生打击,非常个人,我个人不认为可以完全提升到对华人的歧视上来。但是华人自己可以警视这一过程中的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啊哈,大陆同胞们,我们的到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屈指一算,不过二十多年。
我个人见过出来读书留下的,最早的应该是八四八五年,有没有更早的我不是太清楚。第一个在卡尔加里毕业的(对不起,不记得名字了!),回国了。为他欢庆毕业的有同学,有这时候从国内团聚来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小群体。很少。
之后,开始了比较多的留学生交流项目。那个时候出来公费留学的,有一笔治装费,公费机票,还有每个月的补助。一般得到教授的补助之后,就可能断掉这笔费用。还有自费公派的一批人,即没有政府补助的学生。大家没有人想到过不回去,直到一九八九年。
加拿大政府给予当时在加拿大的中国人“部长特许”(Minister Permit),时间限制是一九九零年九月三十日前入境的人。很多人很挣扎,但是,大多留下来了。
我个人也知道国内单位有借此卡家属的,也有单位要求支付赔偿,我认识一个“高价”太太,就是先生支付了赔偿费用,单位才允许他太太办理手续离开的。这些都是本地新闻,往远了说,加拿大的名校里和美国欧洲名校里如哈佛牛津名校的出来的大陆教授学者们,都有很多故事,不过与我们的话题无关了。
一九九零年九月三十日之后来的,就都是自费留学的了。
没有身份,必须每一年拿研究生院和系里开的证明,到政府去延签证,没有身份,工作很难找。哪怕一个打工的工作,都需要到政府去申请工作许可,而学生除了在导师手下做TA(助教)RA(研究助手),可以在校园里打工,比如food court里打杂,出校园不允许打工。而学生家属允许,就是换一个工,就申请一个许可。
这种现象,在一九九三年开始改变。加拿大政府改变了移民政策。
我也懒得查是哪年真正改变的移民政策的。就知道卡城这地方太小离一切的中心太远,等到这里有点消息从东部透过来的时候,东部都已经沸沸扬扬的热火朝天了!
移民公司和各大律师行干脆就到校园里开讲座拉生意,申请是必须到境外去的,东部是从Buffalo到纽约到南边的加拿大领事馆,西边就开始了向西雅图向洛杉矶甚至向达拉斯的领事馆申请的途径。
没有多久,大家大多数人就都有了PR身份,渐渐地,就看见了从欧洲大陆来的学生学者。那时美国是好地方,到加拿大是一种屈就,来的不多,去的倒是很多。
卡城这地方,来的人,大多和石油行业相关的人。
几大油田的几大石油学院的做勘测做地质做地球物理行当的人,来的比较多。其他,都是同学的朋友和朋友的同学这么来的,听说过卡城的人,国内是凤毛麟角。这个移居一个地方,需要一个效应,来的人多了,就来的人更多了。不过,要不是本世纪的石油再次高峰,来加拿大的同胞去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的,才是正经首选。
认识一个从温哥华来的教授说,温哥华的人多数两极分化得厉害,特别穷特别富的人都多,而卡城的中产阶级阶层就比较集中,两口子上班有个中产阶级的生活的华人占多数,和温哥华很不同。我没住过温哥华,对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也只是走马观花,只能听他们住过的人这么说。代表个人的看法,大概也有些正确度吧。
整体上就是说,咱们卡城,相对来说,很多中产阶级,很多打工阶层,最多的可能是高级打工族。非常符合加拿大政府移民对象之一。
Friday, January 6, 2012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
我还真不知道这几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是超过五部电影的。
看奥斯卡转播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的,对今年的主持人,两个人都不甚感冒。两个人的电影都看过,都很疑惑,不知道把他们当明星还是当演员,当演员他们两个都还没有一个表演让我信服他们的演技,当明星嘛,又欠一点明星的风采。自我感觉都很不错,尤其是主持奥斯卡,大概更觉得是天降大任的欣喜。不过,明年的奥斯卡肯定不会请他们俩了,实在是很平淡的主持人……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电影有这么几部:127 Hours, Black Swan,The Fighter, Inception,The Kids Are Alright,The king's Speech, The Social Network, The Toy Story 3,True Grit,Winter‘ Bone。我看过《斗士》, 《单亲关系》, 《社交网络》和《玩具总动员3》,周末又看了《国王的演讲》,自己觉得是近多少年来的奇迹了。原因很简单,我看电影的眼光和水准可能不入流,至少和奥斯卡评委会的眼光格格不入,他们推崇的,我未见得喜欢,我推崇的,他们也更是不以为意。
今年的最佳电影《国王演讲》,年前开始忙起来之前看过,就是一个感觉,演员演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表现王室的成员的个人困难的故事,很难让观众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牵肠挂肚地思念或者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自己想想也是,一个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尊,虽然实权是在首相手中,但是,口吃不口吃是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很尊重他的选择、努力和最后的成果,但是,仅此而已,没有到那种个人生活超越不可超越的阻隔的胜利的激情地步,可以一看,但不值得奥斯卡大奖。个人感觉是《社交网络》可能还有被挑剔的可能,但《斗士》实在可算奥斯卡的典型故事,表演和故事都很到位,尤其克里斯提安·贝尔的演出,出神入化的与角色合二为一,主人公母亲爱丽丝和女友的对立,为主角的争执,都是很值得观看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细节人性及交叉,都是近年来出色影片的一部。可惜。
当然,不是《国王演讲》就是一无是处,也还不错,故事流畅,人物合适,而几位演员,就更不用说,是一流的表演。演美国电影,还有英国演员得奖,演英国题材,那就更是英国人的天下。除了杰弗瑞·拉什。拉什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一流演员,和罗素·克劳、凯特·布兰奇一起,属于近年来风靡好莱坞的澳大利亚一流演员之一。他出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融入其中,而让人忘掉他以前演绎过的角色。而因为他的加盟,《加勒比海盗》才有可能有一个可信的可憎的实实在在反角,而烘托出强尼·德普的古怪主人公的塑造。可见,在商业化影片中,也不是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表演的。不过,还是那句话,电影的创意就是一般,所以他拿不到配角大奖也算公平。男主角上面,Colin Firth比马克·威伦伯格是要高上几个档次的演员,《社交网络》里的演员和演技,也都没有震撼人心的可能,《单亲关系》是喜剧,这么多年,好莱坞很少给喜剧演员大奖。配角有,主角,没有!
—————————————————————— 去年的奥斯卡我就不算特别喜欢。《The Hurt Locker》我看了,很是迷惑。我自己说过,不喜欢《阿凡达》,那是卡梅伦的商业特技童话故事。可是,《The Hurt Locker》并不能算是奥斯卡中让我心悦诚服的好作品。主角是今年《城中大盗》(《The Town》)里的男配角,有一张很不成熟的娃娃脸。我感觉他的表演不够深度,没有达到震动观众的那种面临死亡追寻死亡刺激的疯狂之后的绝望。故事不错,但是,没有达到探讨人性,或者退一步伊拉克战争对人,对军人的错乱的刺激的内心深处。很多的时空反差对美国军人在伊拉克的孤独,在荒野一般的闹市区,表达得很到位,但是,到了人物个性的描写的细节,就是一种冲动,而没有演员的绝对深厚的厚积薄发的承担,变成了一个刺激的故事,整体上,也许是我期望值太高,但实在是一部我觉得还可以更好更上一层楼的影片。
不过去年,就没有在奥斯卡提名里看到特别激动人心的影片。《District 9》(《第九禁区》)是一部科幻社会片,始终提不起兴趣去了解外星人到达地球后的感想。《Inglourious Basterds》(《恶棍特工》)看了,很后悔我看了。那是和《流行小说》(《Pulp Fiction》)同样的让我难受的电影,反正我是不会推荐人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我完全能理解有人非常喜爱这类影片,觉得不喜欢的人多是没有什么幽默感的人,我没有那种幽默感,我不喜欢。《The Blind Side》(《弱点》)是一个玫瑰色泽的美国梦幻片,桑德拉·布勒克因之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是,真正是和茱莉亚·罗伯茨一样的,明星效应的大奖,不错,但真的不够。她和家人在接受黑人孩子到家中之后的人物冲突,实在是太过平淡无奇,我对男主人(不是男主角)乡村歌手的表演实在是很不敢恭维,单层平面毫无演绎的贫瘠,他们家也许没有冲突,他们夫妻也许没有交叉,但是,生活这么的平平静静,一无风波,电影也都毫不变色地平淡无味。唯一出彩的地方,是桑德拉面对贫民区里黑人黑帮威胁她时,她的强硬的反击。桑德拉大概凭这一瞬间的由里到外的真实的南方白人庄园主娇生惯养但是非常郝思嘉的上流社会太太的表现,拿到奥斯卡大奖的吧?我反感对这个白人太太,有忠诚的信仰,坚定的理念和坚持正确生活方向的纯洁干净的随时可以上天堂的脸谱化的描述,但我承认她存在,桑德拉那一瞬间很像那一个不是她的人,那一瞬间,她是一个演员,而不是明星桑德拉·布拉克。她的人物在玫瑰色泽上光闪亮后的贡献出来,反而把他们领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受之于恩典的唯唯诺诺的,被天上掉了馅饼砸在脑袋上的反衬角色。《Up In the Air》很贴切地在飞机上看的,没有什么感想,对乔治·克鲁尼一如既往的魅力男性的不变,有一点腻了的感觉,再好吃的点心,翻来覆去地摆上来,也要倒胃口的,他还是换换角色吧?《Up》,嗯,还可以飞得更高。另外两部,没有看。
———————————————————————— 前年的奥斯卡还是老模式,五部提名。啊哈,找到了,就是去年才改的。五部只看了一部,《读者》是借了又还了,还了下回再借,借了又还了。反复三次,都没有看。下回一定要看!看看,在图书馆借碟就是这个缺点,不用花钱,所以没有压力,经常借了不看,原封不动地照旧归还……
那一年的奥斯卡,《贫民百万富翁》不想看,《Milk》(《米尔克》不想看,有空有时机的话,可能会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唯一看过的提名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是在飞机上看的。这几年飞得多,经常在飞机上看电影。当时,是在中国飞回加拿大的飞越太平洋上空。时空错乱,正好心情适合看这个人生倒着来过的奇怪故事。本杰明和太太,由布莱德·彼特和凯特·布兰奇出演。两人在《巴比伦》里面就是一对夫妻,在这里似乎更有配合,两人一个正着从年轻到老年,一个从老人到年轻,在正当年华的短促几年中的爱情的表现得非常感人。而最动人的,是本杰明成为婴儿以后,虽有智慧但无从宣示地来到太太苍老的身边,动人之至……
—————————————————————— 2008年的奥斯卡提名是我看过最多的电影。从《迈克·克雷顿》(《Mike Clayton》),到《赎罪》(《Atonement》),到《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没有看过《Juno》,也没有看过《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从看过的三部影片的水准来看,我应该提高自己对《老无所依》的期望值,唯一的疑问就是我对电影导演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持保留态度……
但是,很认真地看了《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
电影感觉是非常不平衡的一部电影。故事很简单很直接,没有任何猜测和刺激,全部是围绕着一个很有野心,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石油人在加州发家的故事发展而来。音乐很古怪,和故事和人物很符合,但是电影很可能会让很多观众觉得奇怪。比如在电影中,主角Plainview普兰尤对他的异母弟弟起了疑心的时候,镜头外的音乐是一种几乎很刺耳的小提琴的声音,两个人在大海里的游弋变成一种怪异的挣扎,为当晚的悲剧发生起了铺垫。但是,观看到这个时候,似乎对故事的发展有了一种无可改变的宿命的接受。
故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普兰尤这个成功的石油人,他的目的就是要从贫困无比的居民手中购买土地,修建油架, 挖出石油,赚钱;他的信仰,就是一个成功,不择手段的成功。他会欺骗,他会欺压,他会压榨,他会使手腕,唯一不会的,就是西方社会中似乎不可缺乏的宗教的信仰。另一个主人公,是完全相反的桑代神父。他信仰的最终就是一个上帝,为此他不惜一切地疯狂地传教,到他教堂里看他传教,几乎是和看一个疯狂的人的表演差不多。至少普兰尤是这么认为的。普兰尤没有宗教,但他不能说没有信仰,他信仰金钱信仰成功,信仰自己。而桑代有宗教,却奇怪地没有信仰,他的宗教是一种形式,让他在当地教堂中允许他玩弄诚信的教民。到了影片的最后,他用宗教在和普兰尤的争斗中占了上风,在普兰尤受洗入教仪式上对他大事侮辱,最后也被普兰尤全盘兑现回来,得到更多的侮辱。桑代的变化比普兰尤的不变,更对比出宗教的形式的虚伪。
普兰尤是一个很让人不可理喻的恶人。但是,丹尼尔·戴·路易斯从头到尾都没有放弃对人物的掌控。通篇故事中,他可以说是毫厘不差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真实,哪怕这个故事发展和人物发展的让人不可理喻。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赤裸裸的恶,可是他在法律在社会准则的范围内,对社会,对不如他的下层人士的压榨的过程中,恶意地嘲弄对手,不理性地攻击他认为的敌方,毫无情感地对待周围任何可能和他亲近的人,毫不留情。这样一个人的表达,很容易让人憎恶,但是丹尼尔的表演,既不让人同情,也不期待人原谅,就是这么我行我素的直接。他并不炫耀,也不保留。
桑代的表现很有些合乎常规。不能怀疑他信仰的虔诚以及他对宗教的付出,但是,他对的目的和动机反而没有普兰尤那么直接和恶意,因而更加虚伪。普兰尤在和他结识之后,几乎有些故意地在一切机会上打压他,表示出自己对宗教以及对桑代的鄙视。在普兰尤的世界里,虚伪而动机不纯的人物,都是应该得到他的侮辱的对象。普兰尤受洗一段和桑代在这之前的一次讲道,都有一定的德克萨斯的疯狂的宗教的狂热的影子,令人看了有一种瞠目结舌的惊讶,和对于身处其间的信仰崇拜者的麻木不仁的讶异。这样的宗教和崇拜,难怪是普兰尤这样没有任何权利品评他人的人的攻击的对象。桑代最后的认输,很讽刺的,是对金钱的低头。虽然他在中间很多次与普兰尤的纠葛,都是为了理直气壮地征收教堂的经费,大概因为他这个宗教上的所谓的神圣,也离不开金钱交道,因此,桑代的道貌岸然,自然而然就败在了以赚钱为宗教的普兰尤的气势之下。
故事秉承好莱坞电影的优良传统,研究到位,人物表达,服装和道具和背景设计安排,都是精确真实的时代的反映。普兰尤从1898年的单人井下操作,到二十世纪初新墨西哥州到加州石油开采的简陋(相对)和复杂,和油井工人的生命失去的容易和没有保障,到井喷时的惊心动魄,画面精美,但是真实,毫无广告片那样的粉饰的美感,只是实在的和电影相符合的真实。
影片看了有两个最最直接的现实的意义。一个是石油,一个是金钱和宗教的纠葛。金钱和宗教的纠葛,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对立变化,在几次交锋中锐利地建立起来。石油,成了故事的背景,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我常觉得现代人无意识地美化欧美进化过程中的残酷和无人性,有故意的掩饰,也有的是对历史了解的浅尝辄止。小说不一定都是百分百的事实,但是说作者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无疑代表了他的社会现实。将近百年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我看来,仍然能触目惊心。
———————————————————————————————————————— 《迈克·克雷顿》和《赎罪》都是值得一看电影,等我有空再慢慢啰嗦好了。不过,自己看看标题,觉得跟《国王的演讲》似乎牵挂极少,这几年我看过的奥斯卡电影,才是本篇主题。不过,写发散文从来是我的拿手好戏,也就不一一道歉了吧?
看奥斯卡转播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的,对今年的主持人,两个人都不甚感冒。两个人的电影都看过,都很疑惑,不知道把他们当明星还是当演员,当演员他们两个都还没有一个表演让我信服他们的演技,当明星嘛,又欠一点明星的风采。自我感觉都很不错,尤其是主持奥斯卡,大概更觉得是天降大任的欣喜。不过,明年的奥斯卡肯定不会请他们俩了,实在是很平淡的主持人……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电影有这么几部:127 Hours, Black Swan,The Fighter, Inception,The Kids Are Alright,The king's Speech, The Social Network, The Toy Story 3,True Grit,Winter‘ Bone。我看过《斗士》, 《单亲关系》, 《社交网络》和《玩具总动员3》,周末又看了《国王的演讲》,自己觉得是近多少年来的奇迹了。原因很简单,我看电影的眼光和水准可能不入流,至少和奥斯卡评委会的眼光格格不入,他们推崇的,我未见得喜欢,我推崇的,他们也更是不以为意。
今年的最佳电影《国王演讲》,年前开始忙起来之前看过,就是一个感觉,演员演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表现王室的成员的个人困难的故事,很难让观众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牵肠挂肚地思念或者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自己想想也是,一个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尊,虽然实权是在首相手中,但是,口吃不口吃是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很尊重他的选择、努力和最后的成果,但是,仅此而已,没有到那种个人生活超越不可超越的阻隔的胜利的激情地步,可以一看,但不值得奥斯卡大奖。个人感觉是《社交网络》可能还有被挑剔的可能,但《斗士》实在可算奥斯卡的典型故事,表演和故事都很到位,尤其克里斯提安·贝尔的演出,出神入化的与角色合二为一,主人公母亲爱丽丝和女友的对立,为主角的争执,都是很值得观看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细节人性及交叉,都是近年来出色影片的一部。可惜。
当然,不是《国王演讲》就是一无是处,也还不错,故事流畅,人物合适,而几位演员,就更不用说,是一流的表演。演美国电影,还有英国演员得奖,演英国题材,那就更是英国人的天下。除了杰弗瑞·拉什。拉什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一流演员,和罗素·克劳、凯特·布兰奇一起,属于近年来风靡好莱坞的澳大利亚一流演员之一。他出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融入其中,而让人忘掉他以前演绎过的角色。而因为他的加盟,《加勒比海盗》才有可能有一个可信的可憎的实实在在反角,而烘托出强尼·德普的古怪主人公的塑造。可见,在商业化影片中,也不是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表演的。不过,还是那句话,电影的创意就是一般,所以他拿不到配角大奖也算公平。男主角上面,Colin Firth比马克·威伦伯格是要高上几个档次的演员,《社交网络》里的演员和演技,也都没有震撼人心的可能,《单亲关系》是喜剧,这么多年,好莱坞很少给喜剧演员大奖。配角有,主角,没有!
—————————————————————— 去年的奥斯卡我就不算特别喜欢。《The Hurt Locker》我看了,很是迷惑。我自己说过,不喜欢《阿凡达》,那是卡梅伦的商业特技童话故事。可是,《The Hurt Locker》并不能算是奥斯卡中让我心悦诚服的好作品。主角是今年《城中大盗》(《The Town》)里的男配角,有一张很不成熟的娃娃脸。我感觉他的表演不够深度,没有达到震动观众的那种面临死亡追寻死亡刺激的疯狂之后的绝望。故事不错,但是,没有达到探讨人性,或者退一步伊拉克战争对人,对军人的错乱的刺激的内心深处。很多的时空反差对美国军人在伊拉克的孤独,在荒野一般的闹市区,表达得很到位,但是,到了人物个性的描写的细节,就是一种冲动,而没有演员的绝对深厚的厚积薄发的承担,变成了一个刺激的故事,整体上,也许是我期望值太高,但实在是一部我觉得还可以更好更上一层楼的影片。
不过去年,就没有在奥斯卡提名里看到特别激动人心的影片。《District 9》(《第九禁区》)是一部科幻社会片,始终提不起兴趣去了解外星人到达地球后的感想。《Inglourious Basterds》(《恶棍特工》)看了,很后悔我看了。那是和《流行小说》(《Pulp Fiction》)同样的让我难受的电影,反正我是不会推荐人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我完全能理解有人非常喜爱这类影片,觉得不喜欢的人多是没有什么幽默感的人,我没有那种幽默感,我不喜欢。《The Blind Side》(《弱点》)是一个玫瑰色泽的美国梦幻片,桑德拉·布勒克因之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是,真正是和茱莉亚·罗伯茨一样的,明星效应的大奖,不错,但真的不够。她和家人在接受黑人孩子到家中之后的人物冲突,实在是太过平淡无奇,我对男主人(不是男主角)乡村歌手的表演实在是很不敢恭维,单层平面毫无演绎的贫瘠,他们家也许没有冲突,他们夫妻也许没有交叉,但是,生活这么的平平静静,一无风波,电影也都毫不变色地平淡无味。唯一出彩的地方,是桑德拉面对贫民区里黑人黑帮威胁她时,她的强硬的反击。桑德拉大概凭这一瞬间的由里到外的真实的南方白人庄园主娇生惯养但是非常郝思嘉的上流社会太太的表现,拿到奥斯卡大奖的吧?我反感对这个白人太太,有忠诚的信仰,坚定的理念和坚持正确生活方向的纯洁干净的随时可以上天堂的脸谱化的描述,但我承认她存在,桑德拉那一瞬间很像那一个不是她的人,那一瞬间,她是一个演员,而不是明星桑德拉·布拉克。她的人物在玫瑰色泽上光闪亮后的贡献出来,反而把他们领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受之于恩典的唯唯诺诺的,被天上掉了馅饼砸在脑袋上的反衬角色。《Up In the Air》很贴切地在飞机上看的,没有什么感想,对乔治·克鲁尼一如既往的魅力男性的不变,有一点腻了的感觉,再好吃的点心,翻来覆去地摆上来,也要倒胃口的,他还是换换角色吧?《Up》,嗯,还可以飞得更高。另外两部,没有看。
———————————————————————— 前年的奥斯卡还是老模式,五部提名。啊哈,找到了,就是去年才改的。五部只看了一部,《读者》是借了又还了,还了下回再借,借了又还了。反复三次,都没有看。下回一定要看!看看,在图书馆借碟就是这个缺点,不用花钱,所以没有压力,经常借了不看,原封不动地照旧归还……
那一年的奥斯卡,《贫民百万富翁》不想看,《Milk》(《米尔克》不想看,有空有时机的话,可能会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唯一看过的提名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是在飞机上看的。这几年飞得多,经常在飞机上看电影。当时,是在中国飞回加拿大的飞越太平洋上空。时空错乱,正好心情适合看这个人生倒着来过的奇怪故事。本杰明和太太,由布莱德·彼特和凯特·布兰奇出演。两人在《巴比伦》里面就是一对夫妻,在这里似乎更有配合,两人一个正着从年轻到老年,一个从老人到年轻,在正当年华的短促几年中的爱情的表现得非常感人。而最动人的,是本杰明成为婴儿以后,虽有智慧但无从宣示地来到太太苍老的身边,动人之至……
—————————————————————— 2008年的奥斯卡提名是我看过最多的电影。从《迈克·克雷顿》(《Mike Clayton》),到《赎罪》(《Atonement》),到《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没有看过《Juno》,也没有看过《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从看过的三部影片的水准来看,我应该提高自己对《老无所依》的期望值,唯一的疑问就是我对电影导演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持保留态度……
但是,很认真地看了《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
电影感觉是非常不平衡的一部电影。故事很简单很直接,没有任何猜测和刺激,全部是围绕着一个很有野心,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石油人在加州发家的故事发展而来。音乐很古怪,和故事和人物很符合,但是电影很可能会让很多观众觉得奇怪。比如在电影中,主角Plainview普兰尤对他的异母弟弟起了疑心的时候,镜头外的音乐是一种几乎很刺耳的小提琴的声音,两个人在大海里的游弋变成一种怪异的挣扎,为当晚的悲剧发生起了铺垫。但是,观看到这个时候,似乎对故事的发展有了一种无可改变的宿命的接受。
故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普兰尤这个成功的石油人,他的目的就是要从贫困无比的居民手中购买土地,修建油架, 挖出石油,赚钱;他的信仰,就是一个成功,不择手段的成功。他会欺骗,他会欺压,他会压榨,他会使手腕,唯一不会的,就是西方社会中似乎不可缺乏的宗教的信仰。另一个主人公,是完全相反的桑代神父。他信仰的最终就是一个上帝,为此他不惜一切地疯狂地传教,到他教堂里看他传教,几乎是和看一个疯狂的人的表演差不多。至少普兰尤是这么认为的。普兰尤没有宗教,但他不能说没有信仰,他信仰金钱信仰成功,信仰自己。而桑代有宗教,却奇怪地没有信仰,他的宗教是一种形式,让他在当地教堂中允许他玩弄诚信的教民。到了影片的最后,他用宗教在和普兰尤的争斗中占了上风,在普兰尤受洗入教仪式上对他大事侮辱,最后也被普兰尤全盘兑现回来,得到更多的侮辱。桑代的变化比普兰尤的不变,更对比出宗教的形式的虚伪。
普兰尤是一个很让人不可理喻的恶人。但是,丹尼尔·戴·路易斯从头到尾都没有放弃对人物的掌控。通篇故事中,他可以说是毫厘不差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真实,哪怕这个故事发展和人物发展的让人不可理喻。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赤裸裸的恶,可是他在法律在社会准则的范围内,对社会,对不如他的下层人士的压榨的过程中,恶意地嘲弄对手,不理性地攻击他认为的敌方,毫无情感地对待周围任何可能和他亲近的人,毫不留情。这样一个人的表达,很容易让人憎恶,但是丹尼尔的表演,既不让人同情,也不期待人原谅,就是这么我行我素的直接。他并不炫耀,也不保留。
桑代的表现很有些合乎常规。不能怀疑他信仰的虔诚以及他对宗教的付出,但是,他对的目的和动机反而没有普兰尤那么直接和恶意,因而更加虚伪。普兰尤在和他结识之后,几乎有些故意地在一切机会上打压他,表示出自己对宗教以及对桑代的鄙视。在普兰尤的世界里,虚伪而动机不纯的人物,都是应该得到他的侮辱的对象。普兰尤受洗一段和桑代在这之前的一次讲道,都有一定的德克萨斯的疯狂的宗教的狂热的影子,令人看了有一种瞠目结舌的惊讶,和对于身处其间的信仰崇拜者的麻木不仁的讶异。这样的宗教和崇拜,难怪是普兰尤这样没有任何权利品评他人的人的攻击的对象。桑代最后的认输,很讽刺的,是对金钱的低头。虽然他在中间很多次与普兰尤的纠葛,都是为了理直气壮地征收教堂的经费,大概因为他这个宗教上的所谓的神圣,也离不开金钱交道,因此,桑代的道貌岸然,自然而然就败在了以赚钱为宗教的普兰尤的气势之下。
故事秉承好莱坞电影的优良传统,研究到位,人物表达,服装和道具和背景设计安排,都是精确真实的时代的反映。普兰尤从1898年的单人井下操作,到二十世纪初新墨西哥州到加州石油开采的简陋(相对)和复杂,和油井工人的生命失去的容易和没有保障,到井喷时的惊心动魄,画面精美,但是真实,毫无广告片那样的粉饰的美感,只是实在的和电影相符合的真实。
影片看了有两个最最直接的现实的意义。一个是石油,一个是金钱和宗教的纠葛。金钱和宗教的纠葛,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对立变化,在几次交锋中锐利地建立起来。石油,成了故事的背景,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我常觉得现代人无意识地美化欧美进化过程中的残酷和无人性,有故意的掩饰,也有的是对历史了解的浅尝辄止。小说不一定都是百分百的事实,但是说作者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无疑代表了他的社会现实。将近百年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我看来,仍然能触目惊心。
———————————————————————————————————————— 《迈克·克雷顿》和《赎罪》都是值得一看电影,等我有空再慢慢啰嗦好了。不过,自己看看标题,觉得跟《国王的演讲》似乎牵挂极少,这几年我看过的奥斯卡电影,才是本篇主题。不过,写发散文从来是我的拿手好戏,也就不一一道歉了吧?
Wednesday, January 4, 2012
滑雪小结
圣诞节不象去年在加州远游,组织了一帮朋友一起出门滑雪。二十四号出门,二十七号回家,中间至少可以滑雪两天,很有几家滑了三天。
二十四号到了地方安定下来,就是大家聚餐,欢声笑语一晚,第二天大清早上山滑雪。某人出差把脚踝扭了,不能滑雪。于是到了雪场,我带着老大跟着朋友上了缆车,他和小猪去租借滑雪用具,等我上上下下几趟过后,发现小猪跟着另一个朋友和他的女儿一起滑得开心无比。某人很高兴,从来没有过的事啊,小猪主动要求滑蓝道,而且不肯吃午饭,要再滑一次才来。午餐时几家人孩子们家长们聚在一起,在闹哄哄的lodge里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兴奋地讨论上午滑雪的轶事,吃过饭,又急急忙忙地冲上山滑雪去了。
让我自己也很吃惊的是,我也似乎开始很享受滑雪了!
我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物。多少年出门滑雪都是靠某人的推动和拉动,在内心的不愿意和外在的推动孩子运动的动力下,每一年这么坚持着下来的一个运动,不知不觉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不久后可能就要放弃,因为年纪大了,很可能不会去高山滑雪,但是,在目前,真的是很享受跳下缆车,滑到山边,看着远山起伏,云雾缭绕,脚下白雪皑皑,一路冲下山坡的那一种兴奋和激动。下山的时候,和着对身体掌握适度的韵律,轻松地来到山脚下的过程,是一种说不出的刺激和开心,对自己对身体对自然的一种格外的满意,大概,我真的是开始开窍了!回头告诉某人,你应该为我骄傲,我现在开始享受滑雪了!对于我来说,这个真的是一个突破,看看我的以前的感想,就能明白我是什么意思了……
锦上添花的,当然是小猪第一天滑得高兴,第二天似乎更有信心,滑得更是自如。我们晚上继续聚会,继续欢歌笑语,夹杂着各家各户的美食,把白天在滑雪场上消耗的能量和热量成倍地补充回来。第三天早上,收拾收拾,我们回家了。
回家路上。插话一句,自从上次在夏威夷和老大狠狠地闹过一场后,我们的长途旅行一直都是非常愉快快乐的行程,四个人畅所欲言,开心无比。所以,有的时候,和孩子进行一次很严肃的谈话,尽管当时结果可能有些混乱,过后很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未来。值得尝试,但是如果你们两口子自己不能统一行动,千万不要尝试。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我们开始讨论这次非常愉快的滑雪旅行。我的话题,除了表扬两个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乐一起滑雪一起开心,就是满意整个行程都很愉快。然后话题就转到小猪和朋友爸爸一起开心的滑雪过程上,我的结论是,某人的教学方法-激励带动小猪滑雪明显不是那么有效,而朋友爸爸的表扬和真诚相信小猪滑雪的能力,以及小猪比他们高一级的滑雪技术也给了他信心。某人在驾驶盘后面,很不以为然。
他认为小猪好为人师,喜欢教育他人,所以朋友爸爸给了他机会让他表现,于是他们的滑雪很愉快,每一个人都很愉快。小猪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问题,很小开始就滑雪,孩子们学得很快很顺利,但是,小猪不是运动型的孩子,非常的胆小,很害怕摔跤,加上前年滑雪摔跤把膝盖扭过一次以后,更是对滑雪有心理障碍,说到滑雪就皱眉毛,百般的不情愿。我的看法是,某人自己体力健强,运动机能良好,对我们这些天生笨手笨脚的人物有一种天然的不理解。好的老师可以超越这一种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理解,然后顺利地教育成功,不好的老师就是不能理解受教者的情况,也不能够有效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转播给孩子。
当然,我这些理直气壮的道理到了某人那里就打了个拐弯,他也有他的道理,一个孩子,假如你放任他自己做选择,他会去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开心的事吗?他会明白健康锻炼滑雪的重要性,要让他从他喜欢的打游戏看电脑电视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来去做他不愿做的事,不强迫可能吗?
我们俩都转身问小猪,你觉得呢?小猪一耸肩,回答道,I don't know。他谁也不得罪。老大呢?老大总是自认为是家中最公正的旁观者,而且他绝对不害怕得罪人!他放下手里永远都在的iPhone,正色地回答,一般能让人去做的事,都是两种可能,一个是外在压力,一个是内在动力。弟弟愿意去滑雪,也滑得开心,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很有乐趣,所以他是有内在动力下的开心。爸爸有些不服气,比如说我吧,我看见有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很好,那么我就觉得这个外在的压力给了我动力,要去打败他。倒不是有什么竞争,只是要更努力去打好球,这不是外在压力造成的影响吗?老大耐心地说,你那个是把外在压力变成了内在动力,不是别人都和你一样可以这样把外在压力当成动力的。
我听了,大为感触,感慨道,老大,你真的是值了我们把你送进大学读书的每一分钱!因为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也可能会说得出来,但是,这些道理从自己孩子嘴里说出来,对爸爸更有说服力,对我也更有明确的逻辑思维。小猪没有内在动力,因为他不需要向爸爸证明任何事,所以他总是试图找到理由不去好好滑雪,结果和爸爸滑雪很多时候,成了不开心的事。而和小朋友以及小朋友的爸爸,两人都很信服他的技巧,然后,跟着他一起滑雪,而不是跟着比他强的某人的比较,让小猪建立对自己的信心,越滑越有信心,越滑越满意,自然就越来越高兴了。但是,怎么样超越自我,他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的地方了。老大?自从上了大学,真的是明白了很多道理,每次和我们滑雪,让爸爸很满意地跟着上各种雪道,还组织各种活动去滑雪,他已经完成了外在压力到内在动力的改变,在人生路上应该是到了让父母比较满意放心的阶段上了。
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滑雪进程是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我可以明确地说,家中人人皆知,发动推动和启动活动的,无疑是爱好所有运动,享受户外生活的某人。可是,完全归功于他,我会很愤愤不平。因为他天生的自然而然的爱好,使他没有任何挣扎和努力,很快就进入角色享受滑雪,比我们这些挣扎着滑雪,到最后终于找到一点归属感的笨人,实在是太容易了。因为我在运动项目上的笨拙,让我更能同情两个孩子和我同样挣扎的痛苦,大概,我对他们滑雪的进步的贡献,一点也不少于某人的矫健的滑雪的指导吧?当然,会滑雪享受滑雪之后,跟着不会滑雪的朋友一起,能够体谅到某人的无奈和真心的帮助,家庭,应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巩固起来的。
罗嗦得也够了,我还是打住,看看我的日历,哪天我们可以再去山上凛冽的寒风中冲下山坡,感受那种难得的刺激去吧!
二十四号到了地方安定下来,就是大家聚餐,欢声笑语一晚,第二天大清早上山滑雪。某人出差把脚踝扭了,不能滑雪。于是到了雪场,我带着老大跟着朋友上了缆车,他和小猪去租借滑雪用具,等我上上下下几趟过后,发现小猪跟着另一个朋友和他的女儿一起滑得开心无比。某人很高兴,从来没有过的事啊,小猪主动要求滑蓝道,而且不肯吃午饭,要再滑一次才来。午餐时几家人孩子们家长们聚在一起,在闹哄哄的lodge里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兴奋地讨论上午滑雪的轶事,吃过饭,又急急忙忙地冲上山滑雪去了。
让我自己也很吃惊的是,我也似乎开始很享受滑雪了!
我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物。多少年出门滑雪都是靠某人的推动和拉动,在内心的不愿意和外在的推动孩子运动的动力下,每一年这么坚持着下来的一个运动,不知不觉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不久后可能就要放弃,因为年纪大了,很可能不会去高山滑雪,但是,在目前,真的是很享受跳下缆车,滑到山边,看着远山起伏,云雾缭绕,脚下白雪皑皑,一路冲下山坡的那一种兴奋和激动。下山的时候,和着对身体掌握适度的韵律,轻松地来到山脚下的过程,是一种说不出的刺激和开心,对自己对身体对自然的一种格外的满意,大概,我真的是开始开窍了!回头告诉某人,你应该为我骄傲,我现在开始享受滑雪了!对于我来说,这个真的是一个突破,看看我的以前的感想,就能明白我是什么意思了……
锦上添花的,当然是小猪第一天滑得高兴,第二天似乎更有信心,滑得更是自如。我们晚上继续聚会,继续欢歌笑语,夹杂着各家各户的美食,把白天在滑雪场上消耗的能量和热量成倍地补充回来。第三天早上,收拾收拾,我们回家了。
回家路上。插话一句,自从上次在夏威夷和老大狠狠地闹过一场后,我们的长途旅行一直都是非常愉快快乐的行程,四个人畅所欲言,开心无比。所以,有的时候,和孩子进行一次很严肃的谈话,尽管当时结果可能有些混乱,过后很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未来。值得尝试,但是如果你们两口子自己不能统一行动,千万不要尝试。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我们开始讨论这次非常愉快的滑雪旅行。我的话题,除了表扬两个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乐一起滑雪一起开心,就是满意整个行程都很愉快。然后话题就转到小猪和朋友爸爸一起开心的滑雪过程上,我的结论是,某人的教学方法-激励带动小猪滑雪明显不是那么有效,而朋友爸爸的表扬和真诚相信小猪滑雪的能力,以及小猪比他们高一级的滑雪技术也给了他信心。某人在驾驶盘后面,很不以为然。
他认为小猪好为人师,喜欢教育他人,所以朋友爸爸给了他机会让他表现,于是他们的滑雪很愉快,每一个人都很愉快。小猪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问题,很小开始就滑雪,孩子们学得很快很顺利,但是,小猪不是运动型的孩子,非常的胆小,很害怕摔跤,加上前年滑雪摔跤把膝盖扭过一次以后,更是对滑雪有心理障碍,说到滑雪就皱眉毛,百般的不情愿。我的看法是,某人自己体力健强,运动机能良好,对我们这些天生笨手笨脚的人物有一种天然的不理解。好的老师可以超越这一种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理解,然后顺利地教育成功,不好的老师就是不能理解受教者的情况,也不能够有效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转播给孩子。
当然,我这些理直气壮的道理到了某人那里就打了个拐弯,他也有他的道理,一个孩子,假如你放任他自己做选择,他会去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开心的事吗?他会明白健康锻炼滑雪的重要性,要让他从他喜欢的打游戏看电脑电视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来去做他不愿做的事,不强迫可能吗?
我们俩都转身问小猪,你觉得呢?小猪一耸肩,回答道,I don't know。他谁也不得罪。老大呢?老大总是自认为是家中最公正的旁观者,而且他绝对不害怕得罪人!他放下手里永远都在的iPhone,正色地回答,一般能让人去做的事,都是两种可能,一个是外在压力,一个是内在动力。弟弟愿意去滑雪,也滑得开心,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很有乐趣,所以他是有内在动力下的开心。爸爸有些不服气,比如说我吧,我看见有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很好,那么我就觉得这个外在的压力给了我动力,要去打败他。倒不是有什么竞争,只是要更努力去打好球,这不是外在压力造成的影响吗?老大耐心地说,你那个是把外在压力变成了内在动力,不是别人都和你一样可以这样把外在压力当成动力的。
我听了,大为感触,感慨道,老大,你真的是值了我们把你送进大学读书的每一分钱!因为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也可能会说得出来,但是,这些道理从自己孩子嘴里说出来,对爸爸更有说服力,对我也更有明确的逻辑思维。小猪没有内在动力,因为他不需要向爸爸证明任何事,所以他总是试图找到理由不去好好滑雪,结果和爸爸滑雪很多时候,成了不开心的事。而和小朋友以及小朋友的爸爸,两人都很信服他的技巧,然后,跟着他一起滑雪,而不是跟着比他强的某人的比较,让小猪建立对自己的信心,越滑越有信心,越滑越满意,自然就越来越高兴了。但是,怎么样超越自我,他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的地方了。老大?自从上了大学,真的是明白了很多道理,每次和我们滑雪,让爸爸很满意地跟着上各种雪道,还组织各种活动去滑雪,他已经完成了外在压力到内在动力的改变,在人生路上应该是到了让父母比较满意放心的阶段上了。
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滑雪进程是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我可以明确地说,家中人人皆知,发动推动和启动活动的,无疑是爱好所有运动,享受户外生活的某人。可是,完全归功于他,我会很愤愤不平。因为他天生的自然而然的爱好,使他没有任何挣扎和努力,很快就进入角色享受滑雪,比我们这些挣扎着滑雪,到最后终于找到一点归属感的笨人,实在是太容易了。因为我在运动项目上的笨拙,让我更能同情两个孩子和我同样挣扎的痛苦,大概,我对他们滑雪的进步的贡献,一点也不少于某人的矫健的滑雪的指导吧?当然,会滑雪享受滑雪之后,跟着不会滑雪的朋友一起,能够体谅到某人的无奈和真心的帮助,家庭,应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巩固起来的。
罗嗦得也够了,我还是打住,看看我的日历,哪天我们可以再去山上凛冽的寒风中冲下山坡,感受那种难得的刺激去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

-
方言闲谈(1) 关键词:楼、六、绿、陆、肉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一些同音字,而这些字用普通话发音却不同音,比如广州话中的“黄”、“王”,与武汉同属湖北的荆州话中的“船”、“床”,黄陂话中的“月”、“热”。所以在广州一个单位有人姓王,又有人姓黄,称呼起...
-
看了那么些和小说相关的书,最好看的,也是最中立的是一本旅游书,大概能翻成《达芬奇密码旅行指南》。开篇起,和小说结构一样,从卢浮宫谋杀案开始,随着主人公和反角的足迹,把书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闲话,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介绍了一番,看来比讨论其他的理论话题更轻松愉快,我也就学着再看...
-
前言倒是很顺利,虽然翻的时候觉得热血沸腾,跟看电影一样的亲历海战的激动。心里在更进一层了解这一段故事史实的时候,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喜爱。能把史实写成跟小说一样激动,而且还能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主要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动机,然后冷静清醒地检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第一章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