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6, 2012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

我还真不知道这几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是超过五部电影的。

看奥斯卡转播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的,对今年的主持人,两个人都不甚感冒。两个人的电影都看过,都很疑惑,不知道把他们当明星还是当演员,当演员他们两个都还没有一个表演让我信服他们的演技,当明星嘛,又欠一点明星的风采。自我感觉都很不错,尤其是主持奥斯卡,大概更觉得是天降大任的欣喜。不过,明年的奥斯卡肯定不会请他们俩了,实在是很平淡的主持人……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电影有这么几部:127 Hours, Black Swan,The Fighter, Inception,The Kids Are Alright,The king's Speech, The Social Network, The Toy Story 3,True Grit,Winter‘ Bone。我看过《斗士》, 《单亲关系》, 《社交网络》和《玩具总动员3》,周末又看了《国王的演讲》,自己觉得是近多少年来的奇迹了。原因很简单,我看电影的眼光和水准可能不入流,至少和奥斯卡评委会的眼光格格不入,他们推崇的,我未见得喜欢,我推崇的,他们也更是不以为意。

今年的最佳电影《国王演讲》,年前开始忙起来之前看过,就是一个感觉,演员演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表现王室的成员的个人困难的故事,很难让观众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牵肠挂肚地思念或者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自己想想也是,一个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尊,虽然实权是在首相手中,但是,口吃不口吃是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很尊重他的选择、努力和最后的成果,但是,仅此而已,没有到那种个人生活超越不可超越的阻隔的胜利的激情地步,可以一看,但不值得奥斯卡大奖。个人感觉是《社交网络》可能还有被挑剔的可能,但《斗士》实在可算奥斯卡的典型故事,表演和故事都很到位,尤其克里斯提安·贝尔的演出,出神入化的与角色合二为一,主人公母亲爱丽丝和女友的对立,为主角的争执,都是很值得观看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细节人性及交叉,都是近年来出色影片的一部。可惜。

当然,不是《国王演讲》就是一无是处,也还不错,故事流畅,人物合适,而几位演员,就更不用说,是一流的表演。演美国电影,还有英国演员得奖,演英国题材,那就更是英国人的天下。除了杰弗瑞·拉什。拉什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一流演员,和罗素·克劳、凯特·布兰奇一起,属于近年来风靡好莱坞的澳大利亚一流演员之一。他出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融入其中,而让人忘掉他以前演绎过的角色。而因为他的加盟,《加勒比海盗》才有可能有一个可信的可憎的实实在在反角,而烘托出强尼·德普的古怪主人公的塑造。可见,在商业化影片中,也不是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表演的。不过,还是那句话,电影的创意就是一般,所以他拿不到配角大奖也算公平。男主角上面,Colin Firth比马克·威伦伯格是要高上几个档次的演员,《社交网络》里的演员和演技,也都没有震撼人心的可能,《单亲关系》是喜剧,这么多年,好莱坞很少给喜剧演员大奖。配角有,主角,没有!

—————————————————————— 去年的奥斯卡我就不算特别喜欢。《The Hurt Locker》我看了,很是迷惑。我自己说过,不喜欢《阿凡达》,那是卡梅伦的商业特技童话故事。可是,《The Hurt Locker》并不能算是奥斯卡中让我心悦诚服的好作品。主角是今年《城中大盗》(《The Town》)里的男配角,有一张很不成熟的娃娃脸。我感觉他的表演不够深度,没有达到震动观众的那种面临死亡追寻死亡刺激的疯狂之后的绝望。故事不错,但是,没有达到探讨人性,或者退一步伊拉克战争对人,对军人的错乱的刺激的内心深处。很多的时空反差对美国军人在伊拉克的孤独,在荒野一般的闹市区,表达得很到位,但是,到了人物个性的描写的细节,就是一种冲动,而没有演员的绝对深厚的厚积薄发的承担,变成了一个刺激的故事,整体上,也许是我期望值太高,但实在是一部我觉得还可以更好更上一层楼的影片。

不过去年,就没有在奥斯卡提名里看到特别激动人心的影片。《District 9》(《第九禁区》)是一部科幻社会片,始终提不起兴趣去了解外星人到达地球后的感想。《Inglourious Basterds》(《恶棍特工》)看了,很后悔我看了。那是和《流行小说》(《Pulp Fiction》)同样的让我难受的电影,反正我是不会推荐人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我完全能理解有人非常喜爱这类影片,觉得不喜欢的人多是没有什么幽默感的人,我没有那种幽默感,我不喜欢。《The Blind Side》(《弱点》)是一个玫瑰色泽的美国梦幻片,桑德拉·布勒克因之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是,真正是和茱莉亚·罗伯茨一样的,明星效应的大奖,不错,但真的不够。她和家人在接受黑人孩子到家中之后的人物冲突,实在是太过平淡无奇,我对男主人(不是男主角)乡村歌手的表演实在是很不敢恭维,单层平面毫无演绎的贫瘠,他们家也许没有冲突,他们夫妻也许没有交叉,但是,生活这么的平平静静,一无风波,电影也都毫不变色地平淡无味。唯一出彩的地方,是桑德拉面对贫民区里黑人黑帮威胁她时,她的强硬的反击。桑德拉大概凭这一瞬间的由里到外的真实的南方白人庄园主娇生惯养但是非常郝思嘉的上流社会太太的表现,拿到奥斯卡大奖的吧?我反感对这个白人太太,有忠诚的信仰,坚定的理念和坚持正确生活方向的纯洁干净的随时可以上天堂的脸谱化的描述,但我承认她存在,桑德拉那一瞬间很像那一个不是她的人,那一瞬间,她是一个演员,而不是明星桑德拉·布拉克。她的人物在玫瑰色泽上光闪亮后的贡献出来,反而把他们领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受之于恩典的唯唯诺诺的,被天上掉了馅饼砸在脑袋上的反衬角色。《Up In the Air》很贴切地在飞机上看的,没有什么感想,对乔治·克鲁尼一如既往的魅力男性的不变,有一点腻了的感觉,再好吃的点心,翻来覆去地摆上来,也要倒胃口的,他还是换换角色吧?《Up》,嗯,还可以飞得更高。另外两部,没有看。

———————————————————————— 前年的奥斯卡还是老模式,五部提名。啊哈,找到了,就是去年才改的。五部只看了一部,《读者》是借了又还了,还了下回再借,借了又还了。反复三次,都没有看。下回一定要看!看看,在图书馆借碟就是这个缺点,不用花钱,所以没有压力,经常借了不看,原封不动地照旧归还……

那一年的奥斯卡,《贫民百万富翁》不想看,《Milk》(《米尔克》不想看,有空有时机的话,可能会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唯一看过的提名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是在飞机上看的。这几年飞得多,经常在飞机上看电影。当时,是在中国飞回加拿大的飞越太平洋上空。时空错乱,正好心情适合看这个人生倒着来过的奇怪故事。本杰明和太太,由布莱德·彼特和凯特·布兰奇出演。两人在《巴比伦》里面就是一对夫妻,在这里似乎更有配合,两人一个正着从年轻到老年,一个从老人到年轻,在正当年华的短促几年中的爱情的表现得非常感人。而最动人的,是本杰明成为婴儿以后,虽有智慧但无从宣示地来到太太苍老的身边,动人之至……

—————————————————————— 2008年的奥斯卡提名是我看过最多的电影。从《迈克·克雷顿》(《Mike Clayton》),到《赎罪》(《Atonement》),到《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没有看过《Juno》,也没有看过《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从看过的三部影片的水准来看,我应该提高自己对《老无所依》的期望值,唯一的疑问就是我对电影导演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持保留态度……

但是,很认真地看了《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

电影感觉是非常不平衡的一部电影。故事很简单很直接,没有任何猜测和刺激,全部是围绕着一个很有野心,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石油人在加州发家的故事发展而来。音乐很古怪,和故事和人物很符合,但是电影很可能会让很多观众觉得奇怪。比如在电影中,主角Plainview普兰尤对他的异母弟弟起了疑心的时候,镜头外的音乐是一种几乎很刺耳的小提琴的声音,两个人在大海里的游弋变成一种怪异的挣扎,为当晚的悲剧发生起了铺垫。但是,观看到这个时候,似乎对故事的发展有了一种无可改变的宿命的接受。

故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普兰尤这个成功的石油人,他的目的就是要从贫困无比的居民手中购买土地,修建油架, 挖出石油,赚钱;他的信仰,就是一个成功,不择手段的成功。他会欺骗,他会欺压,他会压榨,他会使手腕,唯一不会的,就是西方社会中似乎不可缺乏的宗教的信仰。另一个主人公,是完全相反的桑代神父。他信仰的最终就是一个上帝,为此他不惜一切地疯狂地传教,到他教堂里看他传教,几乎是和看一个疯狂的人的表演差不多。至少普兰尤是这么认为的。普兰尤没有宗教,但他不能说没有信仰,他信仰金钱信仰成功,信仰自己。而桑代有宗教,却奇怪地没有信仰,他的宗教是一种形式,让他在当地教堂中允许他玩弄诚信的教民。到了影片的最后,他用宗教在和普兰尤的争斗中占了上风,在普兰尤受洗入教仪式上对他大事侮辱,最后也被普兰尤全盘兑现回来,得到更多的侮辱。桑代的变化比普兰尤的不变,更对比出宗教的形式的虚伪。

普兰尤是一个很让人不可理喻的恶人。但是,丹尼尔·戴·路易斯从头到尾都没有放弃对人物的掌控。通篇故事中,他可以说是毫厘不差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真实,哪怕这个故事发展和人物发展的让人不可理喻。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赤裸裸的恶,可是他在法律在社会准则的范围内,对社会,对不如他的下层人士的压榨的过程中,恶意地嘲弄对手,不理性地攻击他认为的敌方,毫无情感地对待周围任何可能和他亲近的人,毫不留情。这样一个人的表达,很容易让人憎恶,但是丹尼尔的表演,既不让人同情,也不期待人原谅,就是这么我行我素的直接。他并不炫耀,也不保留。

桑代的表现很有些合乎常规。不能怀疑他信仰的虔诚以及他对宗教的付出,但是,他对的目的和动机反而没有普兰尤那么直接和恶意,因而更加虚伪。普兰尤在和他结识之后,几乎有些故意地在一切机会上打压他,表示出自己对宗教以及对桑代的鄙视。在普兰尤的世界里,虚伪而动机不纯的人物,都是应该得到他的侮辱的对象。普兰尤受洗一段和桑代在这之前的一次讲道,都有一定的德克萨斯的疯狂的宗教的狂热的影子,令人看了有一种瞠目结舌的惊讶,和对于身处其间的信仰崇拜者的麻木不仁的讶异。这样的宗教和崇拜,难怪是普兰尤这样没有任何权利品评他人的人的攻击的对象。桑代最后的认输,很讽刺的,是对金钱的低头。虽然他在中间很多次与普兰尤的纠葛,都是为了理直气壮地征收教堂的经费,大概因为他这个宗教上的所谓的神圣,也离不开金钱交道,因此,桑代的道貌岸然,自然而然就败在了以赚钱为宗教的普兰尤的气势之下。

故事秉承好莱坞电影的优良传统,研究到位,人物表达,服装和道具和背景设计安排,都是精确真实的时代的反映。普兰尤从1898年的单人井下操作,到二十世纪初新墨西哥州到加州石油开采的简陋(相对)和复杂,和油井工人的生命失去的容易和没有保障,到井喷时的惊心动魄,画面精美,但是真实,毫无广告片那样的粉饰的美感,只是实在的和电影相符合的真实。

影片看了有两个最最直接的现实的意义。一个是石油,一个是金钱和宗教的纠葛。金钱和宗教的纠葛,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对立变化,在几次交锋中锐利地建立起来。石油,成了故事的背景,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我常觉得现代人无意识地美化欧美进化过程中的残酷和无人性,有故意的掩饰,也有的是对历史了解的浅尝辄止。小说不一定都是百分百的事实,但是说作者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无疑代表了他的社会现实。将近百年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我看来,仍然能触目惊心。

———————————————————————————————————————— 《迈克·克雷顿》和《赎罪》都是值得一看电影,等我有空再慢慢啰嗦好了。不过,自己看看标题,觉得跟《国王的演讲》似乎牵挂极少,这几年我看过的奥斯卡电影,才是本篇主题。不过,写发散文从来是我的拿手好戏,也就不一一道歉了吧?

No comments:

Music of Game of Thrones - Light of the Seven (Live)

Light of Seven 《七星之光》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十集(最后一集)的音乐。 电视剧一开篇,就是这段柔美动人的旋律, 钢琴演奏家技巧地表达出七星之神(故事里的宗教)的圣洁, 以及信奉者的虔诚的纯净。逐渐音乐过渡, 慢慢显示出神和宗教和人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维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