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平等并不代表财富的均衡。一万英镑一年的收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班家的财政可以看看丽迪雅私奔后的安排。舅父的信告诉班家,只要把她应得的一份给她就行了,多少?五百镑!连富有如达西家,乔琪安娜也只有五千英镑的终身收入,就是这五千镑钩引了韦翰的贪心。
那么,我反反复复地说2005有生活气息,我是有我的根据的。英国乡绅收入是一个固定的收入,有人想过-我也想过-为什么不在班先生有生之年,花光用尽,全给女儿呢?因为是不可能的。班家小姐的收入和嫁妆实际上是来自班太太的嫁妆,被班先生细心经营保持下来的,而班家日用是靠乡间农庄的年收入维持,略不小心,就会入不敷出,而这个庄园也是要留给柯林斯夫妇的。在奥斯汀后来的其他小说中,财经的阴影就更明显了。《劝导》中,安的父亲就只能把乡间庄园出租给胜利归来的海军将领以维持自己的生计。那么,当柯林斯暗示哪位表妹是厨师时,班太太是多么的气愤啊!
很好笑,实际上,假如一个人没有任何穷困的可能,他是绝对不会在意别人的暗示的。正是因为离事实不远,才有可能让被影射者像被蜂子蛰一下跳得那么快那么高。我们可以说,班太太心智不高,班家爸爸和两位大小姐超脱得多,后面几位妹妹不留心或根本没有心思理这些事,越发看出两位大小姐的出色来。
为什么呢?
知道自己的位置,不高攀,不自卑,堂堂正正风华高启,不为家人和家庭的财经状况掩饰,不为母亲妹妹们的不入流而不屑,这也是吸引达西的地方。宾利不自知,他比较的感情用事,无怪达西紧紧地看住他这好朋友,不让他的随和温存的性格给他带来不适合他的婚姻。至于他自己,他觉得,他有能力控制局势,而不会像宾利那样轻易被人利用。
不是没有,那个时代的小说,前前后后的狄更斯的故事里有,萨克雷有,奥斯汀自己也有过典型事例。小说文学是来反映时代的,那么是有利用婚姻达到自己各种各样目的的,也有为各种目的而结合的。呵呵,这种婚姻,哪个时代都有吧。只是在那么封闭的时代,不能离婚(除非你是亨利八世,把老婆头砍了),选择的确得慎之又慎了。
回到《傲慢与偏见》服装上,怎么表现出五百和五千英镑的差别,或者如1995版,干脆就追求艺术,也无可厚非;但是,班小姐们装束一般,家居如此平实,和他们家的经济实力相吻合,是对奥斯汀作品的深刻理解后的选择,应该得到赞赏。还有,我的看法是,一部两个钟头的电影,不可能一样衣服 穿两遍,那么,留下最好的衣服去最好的舞会,从艺术创造上来说,是制造高潮,留下回味,从生活上来讲,是有比较有底蕴。
比较对法国式的繁锦,我对英国式的内敛的更中意。我的欧洲之旅,有一个很有趣的回味。我们先到伦敦一日,再回巴黎,去到凡尔赛宫。只能说,白金汉宫的外貌朴素(里面肯定不差),和凡尔赛的金壁辉煌相比较,一定能令人联想到英国王权的延续和法国贵族的断头台的对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