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对达芬奇的了解和公认的认识,达芬奇不能是也不是一个极端宗教信仰者。并不是说他不是虔诚的教徒,但是他并不百分之百地接受教庭的宗教讲道和 规范。最出格的无疑是他解剖死尸。他一生据统计共解剖过30具尸体,有老有小有男有女。这对他研究及钻研绘画艺术,达到绘画大师地位不无髀益。但是,这无疑是违背宗教尤其当时人对尸体解剖的禁忌的。某种意义上,达芬奇并不介意跨越这种范围达到目的。
达芬奇在很多方面有过深远的研究,他自己一生,可以定义为画家,可是他涉猎范围之广不能说前无古人,也至少鲜有来者。
达芬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同时也喜欢做事拖延。在他画《最后的晚餐》时,他经常面对着墙几个钟头才画下一笔;而很多他认为不成熟的研究成果,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他是左撇子,他的笔记和遗留下的文字,根据后人专家学者鉴定,他可以两手写字,而且都可以写正反书法。他留下的笔记大多是左手反写的镜像文字,即必须对着镜子才能看明白他的文字。最出名的莱斯特笔记,最后在1994年被崇拜他的另一个左撇子,盖茨用三千万美金收购,藏于西雅图的家里。他的拖延是因为他兴趣广泛,涉猎研究的项目极多。他决不满足于任何不明白的事物,总是思考研究以理解科学的原理。他一生中设计过很多机械,不过并不如兰登所说的有酷刑刑具,但是他设计过很多武器和军队的机械,尤其是在他作为米兰大公的军事工程顾问时。当他有那么多的事情占据了他的时间,无疑他的出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 留下的作品不多,关于他自己更是少而又少,给了后人无穷的空间去发挥去想象。
达芬奇在艺术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他是芬奇的列奥那多,唯一的列奥那多。在他生活的年代,画家的地位很低,大概与工匠手工业者一样,他们必须依靠王权或教堂雇佣才能有机会得到收入。如果认为宗教的创作就是人性的美,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在我们一路行来的各个博物馆,都有很多作品是血腥而残忍的美,满眼皆是。人物的死亡,砍下的首级,残断的肢体,早期的教徒的殉道的瞬间,在各个时期画家作品中都有,而且都在很显眼的位置上。其实,想象一下,如果是电影电视这么血淋淋尸首地摆在突出位置上,一定是要文字警告的。美焕美伦的博物馆,没有任何告示,四处是这样的画面,我看了胆战心惊。而达芬奇作品中,都是美的创造和人性的展现,他从来也没有涉足于耶稣上十字架和任何宗教的殉难的痛苦,除了《最后 的晚餐》,他只在《岩间圣母》里表现过耶稣,其他的作品,多是用宗教的影子来表现人文的美感。
达芬奇自认为他是画家,而一个出色的画家必须理解数学光学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在画面上综合画家艺术家的理解而表达出对美和自然的留影。他存世作品都是名作,而且和《达芬奇密码》相关的几件作品,都很有故事和给人遐想的空间。
小说中,最先出现的是《蒙娜丽莎》,这无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有名的名画。到目前为止,艺术史专家学者无法达成共识这位神秘的女性究竟是谁。最能得到接受的 说法是,她是一位佛罗伦萨商人的太太,她的装束表明她刚刚生育,所以能解释她双手的微微水肿。但是,她的确不是特别具有普通接受的女性的美感,神秘莫名。 达芬奇作画时,采用他的模糊烟雾似的创作手法,他笔下的女性特别地具有栩栩如生的情感,在画面上留下不朽的美。璎珞解释的是一种小说中的用法,另一个说法 更让人觉得奇怪,那就是,《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不过,看了小说后,我仔细看了画像几次,我不敢确定这是一位颇具柔和面部轮廓的男性还是比较独特相貌的女性,她说不上极美,但是非常有内韵,不是用五官的毫无瑕纰的美来吸引千万人的注意,而卢浮宫里那一间展室里永无休止的人头涌涌也注解她无比的吸引 力。
在《最后的晚餐》里,最具争议的肯定是施洗者圣约翰。他毫无疑问独具女性美,面部表情和轮廓都柔和圆润,他的身体和耶稣的身体向两个对应的方向倾斜,造成 画面的动感。在画面组合上,达芬奇有着独特的艺术眼光,画面上十三个人,十二门徒分成四组,三人一组,耶稣处于正中,非常艺术地解决了一张画面每一个人的 重心和动感在一瞬间的变换。小说中衣服色泽的解释在艺术学专家中不太被接受,因为,经过多年的污染,画面已经接受过好几次重新修复,而真正达芬奇的画笔所到之处已经很少很小了,那么用颜色的反差对比来说明达芬奇的神秘身份,略有牵强。
至于男性中性化和女性中性化处理,在小说的另一幅达芬奇作品中也有表现,那就是《岩间圣母》。由于完美主义和因兴趣广泛而拖延的个性,达芬奇一生成画很 少,但是《岩间圣母》却有两幅。一幅在卢浮宫,另一幅在伦敦的国家画廊。两幅画差别不大,但是有几处明显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天使的手,在卢浮宫版圣母画 中,天使眼睛看向观众,右手指向圣约翰,和圣母的鹰爪般的手正好合成一个隐形的人头状。伦敦版的圣母画颜色偏蓝,圣母,基督和圣约翰头上都有照教堂订货指示有光环,圣约翰还特意有一只十字架区分他和基督。但是,无论如何看天使乌瑞尔,也不能断定这是一个男性。可是圣经及新约书都表明,圣约翰逃离犹太王的残杀时是受一位男性天使的保护。
终达芬奇一生,他都在追寻和崇拜美和自然,和自然的法则。他是一个天才,又没有米凯朗基罗那么献身宗教的狂热自律和多产,把他加入历史上的神秘组织-锡安会而成为大师,仿佛非常自然。但是,锡安会和整个故事所提供的阴谋论及事实又是另一回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